經典珠璣收藏

在晚上進入深度睡眠的時候,我們仍然有呼吸、心跳、血液循環等等,這就說明,有一個動力的存在。這個動力,叫阿賴耶識。——慈誠羅珠堪布

其實,從動物的角度看,人類就是世上最不講道理的恐怖分子。建立了成千上萬的集中營,每一天都大規模屠殺無辜的生命……~~慈誠羅珠堪布

與任何人相處,時間長了肯定都能看出毛病,因爲眼睛就是業力專門爲我們準備的。因此,我們需要認清自己的評判標準來自于自我,而不要輕易評論他人的是非功過。其實,你看到的,只是業力允許你看到的。~~宗薩仁波切

佛教跟世俗生活並不衝突,世俗生活從來不是問題,對它的執著才是。 ~~宗薩仁波切

同在一條路上,只要比別人走得更久,就能夠走出別人沒有的距離。只要比別人走得更遠,就能看到別人沒看到的風景。我們來自何處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要去往何方。人生最重要的不是所站的位置,而是所朝的方向。人人都喜歡的事不一定對,對的事不一定人人都喜歡。~加措上師

命運曾虧欠你的,都會通過另外一種形式還給你,可能很久,可能很快,可能是你想要,可能你已不想要。人若浮萍,飄零之中自有小小的因果,小小的際會,所有你現在覺得沒有道理的事情,將來再回頭看,都是合情合理。(本文摘自七葉佛教書舍臉書)

你最好不要有企圖改變別人的念頭!你能夠做的就是像太陽一樣,只管發出你的光和你的熱。每個人接收陽光的反應是不同的,有的人會覺得很溫暖,有的人會覺得刺眼,有的人甚至會選擇躲避。種子破土發芽前沒有任何的跡象,是因為沒到那個時間點,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拯救者。早安,溫暖如你。(本文摘自七葉佛教書舍臉書)

吃素不但可培養慈悲心,而且還可減少殺生所帶的惡業。要改造自己短命夭折的厄運至少必須先做到不傷物命。所以先聖先賢一再告誡我們「聞其聲不忍食其肉」,又說:「口腹須臾間,禍福相倚伏。」吃一頓飯的時間雖然短暫,可當夾菜或夾肉時,心中就已經種下凶吉禍福的種子了。~慧日傳喜

有些人覺得自己是對的,世界是不好的,抱怨所有人。其實是自己的分別念出現錯誤了。你戴著一個有色眼鏡,所看到的東西都變色了。所以更重要的是觀自己的心。〜索達吉堪布

仲敦巴尊者曾說過:“在整個世界上,我是最卑劣的人。”阿底峽尊者也說:“自己若有學問,就會特別謙虛地對待別人”這些具有殊勝功德,遠離一切過患的大成就者,對所有眾生尚且一視同仁,十分謙遜,我們凡夫的過患如塵垢一樣多,又憑什麼理直氣壯地傲氣沖天呢? – 法王晉美彭措

青海果洛藏區的一家孤兒院一位小女孩父母被人殺害變成孤兒,公安部門抓捕犯罪人判刑前找小女孩問有沒有想說的?小女孩想了想說,不要殺了他們,殺掉他們就會有和我一樣的人變成孤兒,感受孤兒的痛苦。~國際藏傳佛教研究會

每個人都要經歷毛毛蟲階段,太早從蛹裡爬出來,就很難有發育完全的翅膀。世界很美,但要懂得忍耐和等待,只為蓄足那一飛沖天的力量。生命就是孤獨和美麗的堅持。​​​——延參法師

一個虔誠學佛的人,內心世界會處於祥和、平靜的狀態,這樣確實不容易生病。很多時候,因為長期身處濁世,我們的情緒波動會特別激烈,大部分疾病的起因是因為無法控制自己瘋狂的「心」。~嘎瑪仁波切

世間的真理就是三世因果,出世間的真理就是空性。想要在世間生存如魚得水,就得要順從因果法則,想要得到出世間的智慧解脫,那就要安住在空性的常寂之中。~釋愛(仁敬)法師

禪宗五祖,還是小孩時,四祖看到他問:「你姓什麼?」他說:「我無姓,我性空。」六祖大師也是,一個打柴的,不識一個字。投奔五祖時,五祖問他:「你是哪裡人?」「我是廣東人。」「你來幹嗎?」「我想成佛。」五祖說:「南蠻子也想成佛?」慧能說:「人分南北,佛性不分南北」。你看,這個悟性!~傳喜法師

兩位諾貝爾獎得主,達賴喇嘛和台灣中研院前院長李遠哲,史上首次公開對話。他們的對話生動有趣,達賴喇嘛會中提到,他剛開始跟科學家接觸時,有人提醒他要小心一點,認為科學是宗教的殺手。但達賴喇嘛認為宗教和科學一樣,都是在追求什麼是真相。~華視新聞資訊

禪宗喜歡講自己是頓教——見性就成佛,今天見性今天成佛,明天見性明天成佛,說起來挺快的。但凈土法門跟它比則更快,今天念佛今天往生,明天念佛明天往生,臨終念佛臨終往生,隨時念佛隨時往生。而且凈土法門還不論你是什麼根機,不論你對法義理解多少。你就在家裏念佛,即使沒有見過達摩祖師,也沒有見過其他大師、高人,自己在家裏念“南無阿彌陀佛……”,就可以往生,可以成佛,所以它是最頓的,圓頓。“最簡易”,就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這是凈土法門最大的優勢。其他法門也能夠開悟成佛,但是很難,非常難。凈土法門則是當下念佛當下就可以往生。—智隨法師

一位禪師說:未開悟前,我以為我在度眾生;開悟以後,才發現是眾生在度我。每次行善,我以為我是在幫助別人。直到後來,我發現是別人在幫助我。別人外在的苦難,鍛鍊了我內心的慈悲…『轉載自月和法師微信』

講是講,你們聽是聽,要修到自己會知道。什麼事情動一下,這個正念就會跑出來、會知道,才不會煩惱、執著。貢高擋住,智慧不開。修是從自己的行、住、坐、臥,修到自己會悟出來,什麼事自己會知道,這才有辦法。不是用講的來聽而已。苦行不簡單,也不是像牛一樣一直拖,一直做也不是辦法。但至少牛做到後來也有一個「覺」出來,你不會耕田牠也會教你,也是一種覺。牛有角,會轉,虎還怕牠。所以要苦行、捨身、念佛、不執著、不怨妒,我們慢慢修,也會有正念「覺」出來。~廣欽老和尚

我們不是為念佛而念佛,為喫素而喫素,為誦經而誦經,我們是為了策發信願而念佛,長養慈悲而喫素,為了引生智慧而誦經。這是方法,目的在信願,慈悲,智慧的進修。《學佛三要》,頁80~印順導師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思考模式,就是說,第一個,輪迴是很可怕的;第二個,輪迴是由我們妄想創造出來的,所以我們如果再跟妄想在一起,結果只有一個——繼續輪迴下去;第三個,面對妄想只有一種情況——百分之百的覺醒,你今生就要處理它,不能拖到來生!~凈界法師

「一切煩惱為如來種。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無價寶珠。如是不入煩惱大海。則不能得一切智寶。」~節錄自《維摩詰所說經》

一位念佛人,他的人生最終目的,是要往生極樂世界,不再來輪迴。而且他知道,若沒有「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字名號,自己一定會墮落輪迴;他知道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名、利、地位、財富,因為這些轉眼成空。只有「南無阿彌陀佛」能讓他了生脫死,往生成佛。 —慧淨法師

要考英文考試,就要讀英文,而不是中文。要得到彌陀救度,就是要念南無阿彌陀佛,而不是別行雜修。–淨本法師開示節錄

世俗人得富貴的,是過去生中布施的功德來的,今生享受福報,若沒有無常的磨難,種種的挫折來刺激,便會沉迷下去,不知醒悟,如果不知再以福布施,種來世人天的因,等福消壽盡,便會墮落,反而是福中藏禍。錢是無生命的東西,人則是萬物之靈。所以,我們要會利用錢,不要被錢所利用。有錢要會布施,腦中才會清爽息念,才會消業障。否則,整天為錢煩惱,一直絞業障,這就是被錢利用了。廣欽老和尚。

真正修行是在起心動念之處,而不是在記問之學。記得多、懂得多是沒有用處的,要去做到。能做到一分,就得一分利益;做兩分就得兩分利益,不能認真努力去做,這個真實利益是絕對得不到的。諸佛菩薩的心即使應化在六道,隨類現身,隨機說法,還是平靜的。說法時,「說而無說,無說而說」;示現時,「現而無現,無現而現」,永遠處在一真的境界,心永遠保持像水一樣的平靜。自性功德就是水的光,能照見一切萬法。淨空老和尚於英國威爾士 2018.8

如果沒有下品下生經文彰顯的話,我們對往生就沒有信心,內心就會懷疑:“像我這種罪人,念佛又沒有達到某種功夫,恐怕不能往生,恐怕沒有達到阿彌陀佛的要求吧?”可是由於有下品下生的經文,令我們內心感到安慰。因為我們即使有貪瞋癡,即使有惡念,但比之下品下生的人,多少善良一些。下品下生的眾生也是彌陀所救度的對象,而且阿彌陀佛絕對有能力救度他。這樣的根機都能念佛往生,就表示我們也一定能念佛往生。—-慧凈法師

佛說的很多東西,現在很多人作考證、作考據,他就是要找那個可思議的來證明,這可思議的承認,不可思議的就懷疑,或者否定,這個他就不可能明白佛法了,他就用不著佛法了。佛法就是你不可思議,必須從你可思議的去理解,那你就只能夠理解那一點點糟粕中的糟粕,對佛法入不了門。~黃念祖老居士

你要是真心, 你遭遇到苦難,佛菩薩自然來照顧,你要有信心。佛菩薩從來沒有離開過你,一切時、一切處都在照顧你,所以修行人成敗關鍵就在一個信心,真相信,真幹!(淨空老和尚)

捨身是什麼?就是粗衣淡飯。吃東西,再壞的也吃得下,不起貪念;穿的是三衣,沒有說要穿好的,每一樣都捨離,每一樣都不能和社會的人相比,這才是修行。如果和社會人相比,就又有愛別離苦。廣欽老和尚。

永嘉大師說:「窮釋子口稱貧,徹底窮來有幾人,去年還有立錐地,今年窮的錐也無」。把煩惱窮到空寂、徹底,那怎樣?「信手打開無盡藏,磚頭瓦塊盡奇珍」!【夢參老和尚】 ​​​

布施,其實是將善的福報存進了自己的業力銀行,而受益者正是我們自己。無論布施大小,只要你有一顆純淨的心,布施就會產生很大的福報。在布施中,需要避免吝嗇和傲慢的心,認為自己是條件優越的給予者,擺出一副高高在上恩賜者的姿態,最終損失的還是我們自己的福報.—根讓仁波切

早晚要拜佛、要念佛、要經行。經行我講散步,現在人講運動,畢竟這是個身體,身體需要運動,需要活動,活就要動,不動就不能活了。拜佛是動,繞佛是動,我們有這兩樣就夠了,這兩種運動就夠了,時間愈長愈好。那我們這一生沒有白來,世間名聞利養、財色名食睡徹底放下。我們的依靠是誰?阿彌陀佛、諸佛如來。我們起心動念、言行舉止,佛菩薩知道,常寂光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真幹,佛真加持,這一定的道理。海賢老和尚給我們做出最好的榜樣,不能不知道。—淨空老法師法語

慧律法師甘露法雨:《法華經》說到,提婆達多五百世以來,都跟釋迦牟尼佛作對,總是跟佛作對,釋迦牟尼佛若是要修行,他就要害佛,釋迦牟尼佛不但不恨他,反而感恩他。 所以我們現在要注意我們的念頭,釋迦牟尼佛叫我們要有感恩的心。 怎麼感恩呢? 釋迦牟尼佛叫我們要觀照,當眾生對不起我們的時候,恨我們的時候,或者是傷害我們的時候,佛陀告訴我們,這樣觀照:眾生造種種的惡業,來成就我的菩提之道,我不應該恨他,我應該感恩他。 再講一遍,若是有人對不起我們,若是有人傷害我們,若是有人要陷害我們,要置我們於死地,包括口誅筆伐,要置我們於死地,都要感恩他,我們就想:他造無量無邊的惡業,要來成就我的道業,我要感謝他。

近年來,地震、海嘯等自然災害接連不斷,自殺、瘋狂等身心疾病日益增長,人們越來越感覺到生命的脆弱,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將關注的焦點,集中在生死之上。生與死,是每個人遲早要面對的課題。對大多數人而言,死亡,都是非常沉重的話題,它意味著巨大的恐怖與災難。但無論如何迴避,所有人都終有一死。了解死亡的真相不僅可以幫助我們消除對死亡的恐懼,同時還有可能幫助我們從死亡中找到徹底擺脫死亡的契機。~~ 慈誠羅珠堪布 (生命的真相)

淫欲心最壞,即使你發了神通,淫欲心一來,神通就沒有了。雲門禪師三世為王之後,神通一點都沒有了。他前生作人王,三宮六院、七十二妃,女人太多,神通全失光了。西天有個大阿羅漢,肉身能飛行。國王請這個羅漢到王宮裏應供,羅漢一下子就飛進了王宮。國王恭敬大阿羅漢,讓王妃出來敬酒。這王妃長得非常漂亮,羅漢看見她,心動了一下。就這一下,神通沒有了,不能飛回去了。這種例子還有很多,所以,淫欲心不能動啊!……恒河大手印 元音老人

很多佛教徒總喜歡開法會,灌頂,火供,會供,整天都是搞這些,這樣佛教慢慢就變成了形式主義。學佛的人要好好學習,好好修行,否則根本不是真正的學佛,最後佛教全都變成商業化,世俗化,形式化,佛教的智慧,慈悲等精髓就會慢慢淡化,直至消失。佛陀也說過,末法時代會出現這些令佛教衰落的現象。我們一定要避免這種衰敗現象的發生,要精進地聞思修,當自己有一定的感受,感悟的時候,要以聊天,交流,討論的形式,把自己的體會傳播給其他人,讓大家都知道真正的學佛是什麼。〜慈誠羅珠堪布

每次我企圖要禪修時,我就會散亂,所以父親教導我,只要看著散亂就行了。他說:「不要判斷。不要企圖擺脫它。只要看著它。」當然,我這麼做的時候,干擾我的事物幾乎立刻消失。當我向父親報告這個狀況時,他笑著說:「噢!很好。現在你懂了吧!」~~尊貴明就仁波切《你是幸運的》

兩個人非常渴,喝同一口井水時,一個用金杯,一個用泥杯。前者覺得自己富貴,後者認為自己貧賤;前者得到了虛榮的滿足,後者陷入無謂的煩惱中。 他們都忘了,自己需要的是“水”,而不是“盛水的杯”。 ⋯⋯ 我們在生活中也是如此,不要被自己不需要的東西所煩惱。【索達吉堪布】

乩壇所說,多屬靈鬼依託當人之智識而作。(增廣卷一與陳錫周居士書)其所開示改過遷善、小輪迴、小因果等,皆與世道人心有大裨益。至於說天、說佛法,直是胡說。吾等為佛弟子,不可排斥此法,以其有阻人遷善之過。亦不可附贊此法,以其所說佛法,皆屬臆撰,恐致壞亂佛法,疑誤眾生之愆。(增廣卷一復永嘉某居士書四)若有暗地裡口傳心受之妙訣,即是邪魔外道,非佛法。(增廣卷一復永嘉某居士書五)

打開電腦,全世界都在裡面,世界很大,電腦很小。以此形容佛經上所說的世界,一微塵即是一法界。一切法都在法界之內,一微塵現等法界佛刹無礙用,圓融自在。——夢參老和尚開示 九月二十六日開示

淨土法門是沒錯,易行道,往生必須要身心清淨,信願持名才能得生,平常要不用功,臨時你哪有那麼好的運氣,臨命終時遇到善友勸你,一勸就聽,馬上就懺悔改過,念佛往生?真的不是假的,億萬人當中難得找到一個。所以千萬不要僥倖,看到經上講的,經上是講得沒錯,恐怕你不是那個根性。所以我們一定老老實實斷惡修善,淨宗念佛。~淨空法師講述

「憎嫉善人」。對真正有德行的人,有修養的人,有道德的人,有智慧的人,心生嫉妒。傲慢帶來的,不能看到別人超過自己。根是什麼?根是從小就學會競爭,看到別人比我好,我總要超越他,不能讓他在我之上,不能讓他在我之前。這個罪業很重。淨空法師講述

淨空老和尚開示:真正修行人,心是清淨的,永遠保持真誠恭敬,對佛恭敬,對魔也恭敬;對菩薩恭敬,對阿鼻地獄眾生也恭敬,絕對不會有兩種心態對一切眾生。唯一真誠,你才能夠作佛,你才能夠脫離十法界。

印光法師:若當臨命終時,一心念南無阿彌陀佛,以此至誠念佛之心,必定感佛大發慈悲,親垂接引……大家輪班助念佛號時,若見悲痛哭泣,則情愛心生,佛念便息矣。隨情愛心去,以致生生世世,不得解脫,欲生西方,萬無有一也。

【夢參老和尚開示】人在苦難當中,至誠心容易生起;一旦安逸了,虔敬心也就跑遠了。求身體好一點,身體真的健康一些了,就忘了菩薩三寶,忘記生死無常又去放逸了,這種問題每個人身上都存在,這是必然的。除非修定成功得到禪悅法喜,身心真正受到佛法滋養,「信心」才會不退!否則,一切眾生都一樣會隨習氣業力退轉。

念佛人每天注意的,就是佛號不斷。 煩惱一年比一年輕,一個月比一個月輕,這是好現象,瑞相。 如果煩惱習氣,跟過去跟昨天還是一樣,今天沒進步!這就要提高警覺,那一天一天這樣下去,到壽命盡的時候,依舊伏不住,這一生就去不成了。——淨空老和尚法語

無朽問。云何仰酬祖父。菩薩曰。世間所謂孝者。以何為上。曰。能敬養。能為善。以無忘先德。菩薩曰。此雖孝。而有限。惟能發大願。修出世法。若道成果滿。豈但福及九祖。即歷劫怨親。俱蒙解脫。汝能專修淨土。是為大孝。摘錄自:西方確指~覺明妙行菩薩開示

我們所遇到的壓力,實際上是生活的本質,並不是不幸。任何事情,感情也好,壓力也好,事情本身並沒有痛苦的自性,所謂特別痛苦,只不過是對它特別執著導致的。如果真正知道了痛苦並不值得痛苦,痛苦自然就消失了。——『德國馬普研究所問答』1月18日 星期四 藏歷十二月初二農曆12月2日~索達吉堪布仁波切

念佛的人就是多善根、多福德。你自己覺得善根福德不夠,你就拼命去念佛,用真誠心念佛,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它會大幅度提升你的善根福德,真正不可思議!–淨老和尚法語

舔犢之情,不因生命外型不同而有差異,人類應以同理心善待一切生命。~淨空法師

個人有多大智慧,你就得多大的解脫;沒有智慧,你就束縛。誰束縛你?你自己束縛自己,你會自己找些繩索給自己帶上,那是你自己的事兒。佛教導我們的法,都是幫助我們解脫的。所以戒律不是束縛,戒是把那些擾亂,障礙你道業的染緣都遣除去,你自然就清淨,解脫,最終成就聖道。——夢參老和尚開示 七月九日開示

【夢參老和尚開示】華嚴經上講不斷佛種子,這是菩薩第一要務。如果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解,那就永遠沒辦法出離了。我們鼓勵凡是受了三皈的佛子,你應當發心弘揚佛法。你說我還沒學,什麼都不知道,你可以勸人家念念佛。你沒智慧說服他,你念一聲佛給他聽,或是說說經的名字,也算種善根了。乃至你勸他別做壞事,講講因果報應,這也叫度眾生!

【夢參老和尚開示】怎樣降伏其心?「不住」就降伏了。不住色聲香味觸法,你做任何事,不起執著,就解脫了。「不住」並不是說一切法沒有了,不是滅這個相,是不執著而已。所以古德常說:「終日穿衣吃飯,也沒有穿衣吃飯」,應當這樣理解。

上夢下參老和尚 開示:修行用功像什麼?人家形容像雞孵蛋,溫度到達一定程度,小雞就孵出來了。如果今天孵一下,明天又跑了,這顆蛋是孵不出小雞的。我們念佛修行也如是,今天發起大菩提心來拼命用功,明天遇到一點兒挫折又不信了,那絕對得不到利益。菩薩因地怎樣發心,我們也如是做才行。

人不是因多言,而通曉佛法。是當他聽到一點佛法,即直接去實現其真理,並且不放逸,此乃真正通曉佛法。《南傳法句經 19.259》

廣欽老和尚說:“有人拿起掃把時,就覺得這個不需要我來做,這不是該我做的。”年輕法師說:“我就是這樣。”老和尚說:“你這是貢高心,沒福氣。能在三寶門中做事,就是福氣,要修福。大菩薩在因地修行時,大都做些煮飯掃地的粗活,越笨越被人輕慢,才越有進步,這才是修行!”

我圓寂後不要找舍利,找也沒有!把我的骨灰和上麵,香油,撒到大海裡餵魚和海裡的眾生,跟它們結緣。夢參老和尚

夢参老和尚法語:虚空本來清淨,你的眼睛有毛病了,那你看虚空像翳,翳眼見虚空,空花亂舞。如果眼睛好了,咱們說“明心見性”,你明白了,什麼假相也没有了。一切法虚妄,没有真實 ,明白了,狂心頓歇,歇即菩提。

慧律上人法語:我們都不了解,佛在心中。所以學佛是什麼呢?學佛最重要的就是“明心見性,了脫生死”,所以一切佛教宗教都是一些儀式,方便度眾生而已,最重要的就是從自性下手,自性無貪、無嗔、無痴。本性沒有恨,去掉這個恨。所以自性是什麼呢?遠離相對法,活在絕待的心態之下叫做自性。 我們的本性是何物?本性就是遠離相對的。我們這世間每樣都是相對的,什麼都是相對的,看這個是好人,那個就是壞人。若對開悟者而言,好人、壞人,心中都是平等;男人、女人,心中都是平等;有錢人、窮人,心中都是平等。人家對他好,他認為對方是善知識,在鼓勵他;人家對他不好,他認為對方是善知識,菩薩示現造就他的道業。所以在 修行者心目中不是只有跪著拜佛念佛,那不過是一個外表而已,最重要是心要去除一切執著,將相對立的東西都放下,叫做冤親平等。沒有得失的觀念,沒有生滅的觀念。

若見他人過,心常易忿者,增長於煩惱,去斷惑遠矣。─《法句經》

淨老和尚慈悲開示:我們要做彌陀弟子,不能沒有阿彌陀佛的度量,要能包容。特別是無故毀謗我們的人,羞辱我們的人,陷害我們的人,障礙我們的人,都不要放在心上。歡喜吃虧,歡喜上當,為什麼?吃虧等於零,上當也等於零。《般若經》上所說的,「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金剛經》上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就不放在心上了,不放在心上沒事。恭錄自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第219集

照師父的話修行,邊做事邊念佛,去除我執和法執,智慧才會開,智慧是無色相的,抓也抓不到,智慧開時自己也不知道,碰到事情一動,就知道如何去處理,這才是智慧。~廣欽老和尚

如果一個人接受下列四項真理,他就是佛教徒:一切和合事物皆無常(諸行無常);一切情緒皆苦(諸漏皆苦);一切事物皆無自性(諸法無我);涅磐超越概念(涅磐寂靜) 。這四句佛陀宣說的話,稱為“四法印”。 “印”在此處意指確定真實性之印記。 ——《正見》​​​——藏傳佛教寧瑪巴

身體就像房子一樣,會壞的,即使再怎麼修補,還是有破綻,我們要將這假體放下,不要太保護它,畢竟它是幻化的,但我們要好好利用它修行。~廣欽老和尚~

淨空老和尚法語:我早晨起来,有人問我身體好不好?我回答:這個臭皮囊時時放在心上就完了。你為什麼不問一句,你念佛有沒有間斷?念念把身體沒有忘掉,身是六道輪迴的根,你什麼時候能脫離六道輪迴?必須念念不忘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自己的真心,念阿彌陀佛就是把真心念出来、把自性念出来,這個重要!

慈舟大師說:你我在此世界,甚麼都放不下,不願生極樂,真是傻子。要知道什麼事都不能到頭,不能千年萬載,常謂「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限來時各自飛。」生死就靠一口氣,朝不保夕!不會看的,認為人生有百千年,豈料人在胞胎死的、活幾個月死的、一二十歲死的都有。若再等到自己有了兒孫,就更喜歡的了不得,誰又知道自己的兒孫何時死呢?

三世攝於一念,娑婆世界乃至華臧世界,都在你一念具足。你靜下來思惟一下,過去、現在、未來互相融攝。現在融攝未來,因為你現在造的業在未來會成熟並表現出來,現在也融攝過去。——夢參老和尚開示

沒有一個人是我的親人,我唯一的親人就是我內在的覺性;沒有一個人是我的敵人,我唯一的敵人就是我內在的無明煩惱。— 米拉日巴尊者 ​​​

我有很多這樣的朋友,唸佛唸了一輩子,我去看他,叫他唸佛,可是卻很可憐,唸佛唸了幾十年,什麼是念佛法門也不懂,只以為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口唸著才叫念佛,最後躺在病床上,嘴巴動不了,一籌莫展。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那是唸佛號,不是念佛。真正的念佛,不一定嘴巴唸,心裏面想著佛就可以了,也不一定要想什麼莊嚴的佛像。恭錄自南懷瑾老師《圓覺經略說》第四章

調伏傲慢有一個做法就是止語。大家一看,“不講話,不講話跟調伏傲慢有關係嗎?” 有。我們看不到自己的習氣,是因為很浮躁,每天心都定不下來,人心一定下來,就很容易看到自己的念頭。而人話越少,你的心才越能靜得下來。~索達吉勘布

廣欽老和尚開示錄:某某師心有煩惱解不開,正值客堂有事,要到和尚寮一趟,一進去,老和尚便對某某師說:“金剛經里頭講,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你解釋看看?”某某師無言以對。老和尚囑在旁的傳某師為之解說,傳某師說:“若人在好言、惡言上起分別,在形色相上分別善人、惡人、好事、惡事,而起執著憎愛,以此分別執著的業識習氣,是無法進入如來清淨解脫的境界。”

慧律法師法語:你要想幸福,學佛聽聞正法是唯一的一條路。 世間再沒有比佛法講得更徹底、更圓滿,更能夠帶給人類幸福、解脫的真理。

古人云:“ 我不識何等為君子,但看每事肯吃虧的便是。我不識何等為小人,但看每事好便宜的便是。” 古時有賢人某臨終,子孫請遺訓,賢人曰:“ 無他言,爾等只要學吃虧。—–弘一法師

為僧,不知淨土,修餘法門,曆劫辛勤,莫由解脫者,如螢火之與杲日,蟻垤之與泰山矣。可勝悲哉,可勝悼 哉!以故修淨土人,斷斷不可求來生人天福樂,及來生出家為僧等。若有絲毫求來生心,便非真信切願,便與彌陀誓願間隔,不能感應道交,蒙佛接引矣。(增廣 上.與徐福賢女士書)

捨不了死,換不了生,捨不了假,成不了真。~宣化上人~

《六祖壇經》:「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何以不見世間過? 淨空法師開示如下:「是觀法如化!沒有過,也沒有功;沒有惡,也沒有善。心境是平等的,因為沒有分別、執著,就沒有善惡、是非、真假,當然就不會說別人過失。所以,一切善惡、是非、真假,都是世間人在虛妄分別」。

净空法师:讀了佛經怎麼樣?讀了佛經之後懷疑,滿腹狐疑,這哪能成就?這樣學佛不但不能得利益,反受其害;佛不害人,是我們自己害了自己,這個道理一定要懂得。

喜歡批評人、說別人過失,這叫有漏,所修的功德全都漏光了。一天到晚,張家長李家短,講是非人我,天天批評人,天天意見多多。不念佛,就造口業。你學佛,念經、拜佛,修那一點點功德,全在口裡漏掉了,自己功德沒了,福德也消掉了。累積下來的是無量無邊的罪業。如果有意無意障礙佛法,造的罪業更重了。——淨空老法師法語

净空法师:不能隨順佛菩薩教誨,還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隨順自己的妄想執著,你永遠不能悟入;別說大悟,小悟都不可能。

净空法师:華藏世界在哪裡?就在這裡,跟我們這個世界根本就沒有辦法分開的,但是各人住各人的境界,你才稍稍能體會得。你沒有這個思想,沒有這個理念,不肯契入,這個境界你永遠得不到,你永遠在懷疑,永遠不能現前,這個事情就難了;這一樁事情,佛菩薩再有能力,別說十八不共法,百八不共法也幫不上你忙,對你也無可奈何。

其有平日自命通宗通教,視淨土若穢物,恐其污己者;臨終多是手忙腳亂,呼爺叫娘。——印光大師

1978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艾薩克•巴甚維斯•辛格曾說:“對動物而言,每一天都是特雷布林卡滅絕營。”“對動物們來說,人類就是納粹分子;對動物們來說,這就是永無休止的特雷布林卡。” —-索達吉堪布

點燈的動機是什麼?因為慈悲點燈就是希望讓黑暗中的眾生也能看見生命的光明,而離苦得樂,所以我們要點燈供佛。最究竟的點燈就是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犧牲自己,幫助他人;淨化自己,慈悲眾生;這是一種生命最燦爛的發揮,也是我們點燈供佛最根本的動機與實踐。​​​——傳喜法師

修道容易證道難。不是一修就證得了。菩薩發精進心,無論遇到什麼苦難,心不退卻。佛法注重行,少些睡眠,精勤菩薩道。按佛的教導去做,等你得到法益了,就知道佛所說法都是真實的。——夢參老和尚開示

1. 拿起佛珠,一切具足。2. 老人念佛,除寂寞,驅孤獨,治啰嗦,防癡呆,能放下,無懼死神來訪。3. 念佛,心平靜,除煩躁。念佛,開智慧,增記憶。念佛,滅罪業,增福報。4. 念佛人,不敢為惡;不慎過失,心有慚愧。5. 念佛人,視一切眾生皆是佛。–念佛法語

净空法师:你造的是善業,自自然然到善道去;你造的是惡業,也自然到惡道去,為什麼?看到造惡你就歡喜,就去了。這就是《易經》裡面所說的,「人以類聚,物以群分」,喜歡做什麼的,他總有那些朋友,常常在一塊聚會。

净空法师:人要明理!學佛那麼多年,讀經這麼多,如果這些情理你都明白,通情達理了,什麼樣的邪知邪見一遇到,自然就破掉,自然就化解,怎麼會受他誘惑?怎麼會相信他的?你會受這些話的影響、動搖,喪失信心,等於說你對佛法入得不夠!天天讀經,天天念佛,理論上沒有基礎,輕易受人動搖。

李炳南老居士在往生之前,一直提醒學生們說:「念佛不改心,沒有用!」「念佛不改心,沒有用!」所謂改心,就是要改掉和佛不一樣的心。。比如說,雖然常常參加念佛團體的活動,心中總還存著彼此對立的心,總覺得別人有很多缺點不如我的意,覺得別人付出的都沒有我多,別人的意見沒有我好,別人做事都沒有我仔細,別人對師長都不夠孝順忠誠,甚至覺得別人態度都沒有像我這麼謙虛有禮貌,處處總以為自己比較好,這就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憍慢心。(道證法師)

佛菩薩豈要人念?只緣眾生障重,佛菩薩指示種種法門。念佛菩薩聖號,不過令眾生澄清妄念,徹見本來目。所謂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妄心,妄心不得不淨。蓋人如果以一菩薩之聖號,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則當下自與佛菩薩無異。~虛雲和尚~

不殺生,從不吃眾生肉做起。蚊蟲螞蟻都不可以殺,牠要叮住你,也不過就是在討飯。你要慈悲,就讓牠吃飽了再走;不喜歡,搖搖趕牠走就好了。不能一巴掌把牠打死,牠沒有犯死罪。——淨空老法師法語

不偷盜要從不佔別人便宜,斷這個念頭,不偷盜就能夠持得很清淨,小便宜都不可以。——淨空老法師法語

眾生的病有三大類:第一是生理病;第二冤業病,冤親債主找來了,誦經、拜懺迴向調解,他同意就離開了;第三是自己造的惡業太多。惡是什麼?自私自利,貪瞋痴慢疑,殺盜淫妄酒。貪瞋痴慢疑是惡的念頭,殺盜淫妄是惡的行為,身口意三業都不善,都在造惡業。惡業起的病,殺生殺得太多了,會得肝病、眼病。盜,鼻、肺病。淫欲是腎臟、耳朵。妄語是脾臟、舌。酒喝多了容易得心臟病、口有病。業消了,病就好了。——淨空老法師法語

修淨土者以阿彌陀佛為所緣的名號。古德開示念佛要念「阿彌陀佛」四字;有稱六字名號者,加『南無』二字,即恭敬歸依禮拜之意。昔蓮池大師說:教他人念應念六字,而大師自己則念四字。何以故?大師說:念四字者是一心一意的求生淨土,表示決心。四字比六字方便簡單,容易念到一心。教人念可念六字,因其未必有決心,先令其種植善根,此祖師教人之苦心也。── 淨空法師

佛跟魔在哪裡?就是自己念頭,自己念頭一念正念是佛,惡念就是魔。魔不在心外,心外無法,法外無心,佛是自己,魔也是你自己,與外面境界不相干。最怕的魔不是外頭,是自己的心魔,這個妄念折磨你,根源在哪裡?沒有離開貪瞋痴慢。自己認真反省就發現了,魔是從哪來的?貪來的,瞋恚、嫉妒、懷疑、傲慢來的,都不外乎這些。——淨空老和尚開示

榮華終是三更夢,富貴還同九月霜。老病死生誰替得?酸甜苦辣自承當。~憨山大師~

虛雲老和尚朝山時,赤足,一只椅、背包袱、度飢過日,朝到那裡算到那裡,明天的明天再說,心中無所住,都有龍天護法在護持,我們就是沒有願,有願則什麼事情都可以做得到。廣欽老和尚 修行正路 –苦行 行願

【廣公開示錄】我們這裡(指著心)沒有東西,他們(指在家居士)這裡有東西,現在大家是晚上作夢,白天也夢,像在演電影一樣,跟晚上的夢相比,一生只是好像比較長而已。

在教科文組織總部大樓前的石碑上,用多種語言鐫刻著這樣一句話:「戰爭起源於人之思想,故務需於人之思想中築起保衛和平之屏障。」外在的爭戰廝殺、血流成河,其實就是思想鬥爭的展現。佛教文化恰恰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佛法傳承至今已經有近三千多年的歷史。佛法是無相的,所以沒有障礙,可以超越時間空間、超越狹隘的物理束縛。(本文摘自傳喜法師臉書)

每個人都希望快樂卻總也找不到快樂,原因很簡單,我們都很自私。每天想的都是我、我想、我要、我喜歡、我不能….做任何事總把自己放在第一位,這種在我們看來很順理成章的行為,佛陀告訴我們那恰恰是引發痛苦的根源,為自己謀求一切的心有多迫切,隨之而來的痛苦就會有多重,所以要放下那個"我"。​​​——佛教微博

學佛和佛學不一樣。現在社會上很多大學都開了一科來研究佛學,探討三藏十二部經典,這是佛學而非學佛。學佛是學習佛心裡所想的,口裡所說的和身體所行的,學習清淨自己的身口意,這是真正學佛的人。學佛的人,一定會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信心百倍成就佛果,並且把功德都回施供養給一切眾生。如果用這種發心指導學佛就對了。反之,無論再怎樣通達三藏也只是佛學,也不能稱作佛弟子修行人。——夢參老和尚開示

雪公曾云:「今日之下,什麼叫學問?學問就是辦事。不辦事,沒學問。把二十四史,唸得熟透透,從頭背到底,倒過來再背,還是個書呆子。一點用處也沒有。幹什麼用啊!」「辦事就是將所學的道理拿來實踐。事情看誰辦?好人辦壞事,壞事也被他辦好了。壞人辦好事,好事也被他辦壞了。」佛法是要拿來實踐的,不付諸身體力行,終究是空談。鞭鼓生 /《明倫月刊》477期106年9月

【廣公開示錄】一切法門中,以專一念佛,效果威力最大。

鍋漏匠給我們做最好的例子,三年成就,我們念三年為什麼沒有成就?這一定要想想。他一無所有,沒有牽掛;我們牽腸掛肚的事情太多了,我們有自私自利、名聞利養,有五欲六塵的享受,鍋漏匠什麼都沒有,所以他很容易做到一向專念,他修行一點障礙都沒有,我們修行障礙重重。你看現在人,手機就是最嚴重的障礙,佛念不好,才念幾句,手機響了,念佛中斷了。幾個人能把手機放下?這科學技術來障礙你念佛的。那是魔,你還挺喜歡它,它讓你在這一生不能成就,讓你繼續搞生死輪迴,它的手段可多了。所以這世間種種誘惑、名聞利養,真能放下就叫大丈夫,這一生有成功的指望。——淨空老法師法語

結跏趺坐,乃是教你容易入定。你能行時入定,坐不坐都可以的。入定的境界,沒有任何的妄想,心中一念不生,一塵不染。若能行住坐臥,一念不生,一塵不染,那就是在用功。並不一定是坐在那裡,才真是用功。——楞嚴咒句解疏解–宣化上人解述

當我們被環境刺激時,會生起反應,產生煩惱,於是你的念頭便在一種連續變化的狀態,這即是無明,它是剎那剎那持續變化的。只要我們很好地應用我們的修行方法,我們的心便不會動。貪欲、瞋恚和愚癡將會平息消失,剩下來的便是我們永恆不動的佛性之顯現了。摘錄自《禪的體驗‧禪的開示》佛 ‧ 眾生 ‧ 無明

逼惱心,逼,今天講壓力,對他施加壓力,這就是逼他;惱,是叫他生煩惱,不能有這個心,不能有這個行為。有逼惱心的人心不安,因為天天在想主意,我用什麼方法來逼他、控制他、把他打下去,用什麼方法得到名聞利養,天天想這個,所以他的心不靜、不安。——淨空老法師法語

聞信彌陀救度,從今之後,他就“乃至一念”、“乃至十念”、“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若八日”、“若一年、若二年”地盡一輩子專一稱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念佛就此落實於他的生活中,以念佛為唯一的修行,以念佛做他的生命。他的肉體以飲食做為養分,他的精神以念佛做為養分,念佛就是他的法身慧命,在他這一輩子當中以念佛為最重要、最喜歡的興趣跟嗜好,所以他就會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時處諸緣,念念不舍。—慧凈法師

這個經是大乘當中的大乘,為什麼?這一部經就能叫我們這一生證得圓滿的佛果,那就在大乘之上,而且能保證我們一生成就,絕不需要等到來生。同時經上說得很清楚,即使這一生造作很多罪業,能夠懺悔,能夠回頭,一心專念,依然是決定得生。換句話說,念這句佛號,確確實實這不是假的,這句佛號消業障,無始劫來五逆十惡的重罪統統都能消除,你為什麼不念?讀這部經,念這個阿彌陀佛,統統能消。《約論》說得好,不讀大乘,你不知道佛心。不明佛心,你不契佛智,你的智慧跟佛智不相應。你讀經,你聽經,慢慢聽懂了,你的智慧跟佛智相應,這就能往生。淨空法師講述

慧律法師法語:我們為什麼不能解脫?因為當你在忍耐時,用一個“我”。 不可以用“我”,要用觀照的“無我”。佛教最高的境界是“無生法忍”,不 能用忍耐,要用無生,本來不生,何其有滅啊!這個世界是無常幻化的,花花世界抵不過我們的“清淨心”,你一定要相信啊!生命是妄想的產物,一切時間空間,都是妄想心所架構建立的。佛無形相,虛空法界盡是佛,其中多了一個小人,就是“我”。只要你懂得:(千經萬論都在破除我們的執著)就對。

如果情執不斷,嘴裡念佛,念念還是墮娑婆。如果懇切至誠,放下萬緣,那麼,一念之間,便能到西方。萬緣牽扯,割捨不下,那麼,百年萬年還是在三界內。~廣欽老和尚~

净空法师:感通最粗淺的一個現象,三藏十二部經擺在你面前,你沒有障礙、你都通達,每一字、每一句都是無量義,你講一輩子,佛經裡頭一句話你都講不完,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金剛經》上講六度,布施、忍辱講得最多,為什麼?布施是種福、是修福,忍辱是保持你的福,不讓你的福報流失,忍辱可以保持;沒有忍辱,福報再多保持不住。這兩樣講得最多,也就是六波羅蜜裡頭這兩個最重要。人要學,學沒有瞋恚心,你的心地就清涼自在,你就法喜充滿,你真正得到快樂。~恭錄自 淨空老法師講演 《淨土大經科註》 第一百二十集

有智慧才能佈施!不只舍財物,要舍我執我見。有智慧的人能看得破,知道一切法無我,他為了利益眾生,連自己生命都能捨棄,何況身外財物呢?有智慧的人舍我執、法執,舍貪吝、煩惱、嗔恚,一切能舍。——夢參老和尚開示

「天下最苦,莫過有假身,身是苦器,有了假身,就有無量的憂愁畏懼。因此,我捨俗學道,修斷煩惱,不貪愛色身,願斷苦本,證得涅槃真樂。涅槃真樂就是寂滅無形,不生不滅,永無憂患,這才是真正大安樂。」(明倫月刊 78期)

“ 放下執著 “不是一句空話,很多時候 ……“ 肯吃虧 ”才能學會放下 。摘自 希阿榮博堪布 語錄

慧律法師法語:我們每天講的“我”,它只是一個新陳代謝的工廠,吃下去的飯菜化作能量,讓你活下來。有一天,它要死要爛要壞沒有例外。佛陀把這個自我,展現成整個宇宙與虛空,他無所不包,無所不容。現在我所擁有的,都是如夢幻泡影,沒有一樣東西能永遠存在。你所擁有的,包括房地產、汽車,現金只是暫時讓你用一下,沒有一樣東西能帶走。所以,我們的觀念要這樣慢慢改變,那個“我的”才能慢慢放下。

在佛經裡講,大蒜、茖蔥、慈蔥、蘭蔥、興渠等五葷是不能吃的。因為吃了以後,這種味道與惡神相投它很喜歡,善神則會遠離。晚上睡眠時鬼王、惡神就到你這邊來吸你口裡的氣。所以佛不聽許比丘,乃至於他的弟子吃這五葷。我們往往把吃肉叫吃葷,其實魚肉叫腥不叫葷,蔥蒜才叫葷。——夢參老和尚開示

慧律法師法語:人為什麼會痛苦?因為生活在強烈的執著中。碰到事情先想自己,不知道想自己就是痛苦的開始。佛是要把一切的東西都舍出去;我們要把東西拿進來。有的兄弟為了分財產,反目成仇。我們學佛,財產分多分少無所謂,我有福報搶不去;我沒有福報抓不到。不該得到的東西得到了,搶來的你會有災,災難遲早會降臨。愈要讓眾生痛苦的人,自己本身就更痛苦;要讓眾生愈來愈快樂愈偉大的人,這個人愈快樂、愈偉大,這是一定的真理。

有地位、有財產、有名聲,是不是有福報呢?不一定。賺了幾百萬美金,是不是有福報呢?也不一定。一個人通過聞思對三寶、四諦生起堅定不移的信心,這才是最大的福報,也是世間中最殊勝的獲得。——『二規教言論講記』索達吉堪布仁波切

我們今天相處,人事環境,不如意事常八九,這是世間人所感歎的。學佛的人不如是,為什麼?一切事相,尤其是人事,磨煉我們的功夫,你不經過這個磨煉,你怎麼知道自己有功夫?罵你不生氣;打你,沒有放在心上,這心多坦然。修行,就在這些地方修行,離開生活到哪裡去修!那是假的,不是真的。修行就在生活上,什麼都能忍,什麼都能耐,修忍耐。要把佛經上所說的統統落在生活當中,叫真修行。——淨空老法師開示

生前枉費心千萬,死後空持手一雙。悲歡離合朝朝鬧,富貴窮通日日忙。~憨山大師~

學法的最大障礙,就是疑,信不進去。學什麼都得要有信,有信才能夠產生理解,你要修哪一法,先要把這個法修持的次第弄清楚,怎麼用功,怎麼觀想。這樣就不會走錯路。像我們要到某一個地方,你必須熟悉道路,如果目標在南方,你卻開車往北方去,這樣永遠也走不到。你必須熟悉法所說的涵義。——夢參老和尚開示

寂天菩薩─佛法開示:你有多少執著,就有多少痛苦,要擺脫痛苦,你必須從所有的執著裡出離。 當你生氣的時候你應該看一下自己的心,為什麼會生氣,是否因為出現了與你期待正相反的東西? 你的期待,就是你所執著的東西…若想做到讓所有人都滿意,即便是證悟的佛陀也無法辦到,別指望什麼人際關係能天長地久,你應該像從來沒見過面一樣,平靜且淡然的對待每一個人。

淨空法師:我們試問一問,能不能原諒一個陷害我的人?羞辱我的人?毀謗我的人?能不能?不能,不能就冤冤相報。一定要原諒他,為什麼要原諒他?他是凡夫,他不了解事實真相。真相是什麼?真相是假的。我、你、他是假的,不是真的。你怎麼樣陷害,都陷害這個假身,不能陷害靈性。靈性是真的,靈性不生不滅,那是真我,它跟自性相應,這個身跟自性不相應。

慧律法師法語:你是否認為聰明就是智慧?人生最重要的是金錢不是智慧嗎?所謂智慧,第一是洞悉虛偽。第二是知道什麼是真實。智慧雖然無形,卻能豐富你的生命。要知曉,世界上最大的福報是智慧,縱然當上皇帝、總統或者是財富多得足以買下整個地球,仍然買不到智慧,智慧不是權力金錢所能換取得來的,要福德夠了,智慧才得以開發。

廣欽老和尚開示語錄:我們必須有不怕別人批評的氣魄,只要心正,就不怕走歪,即使別人走歪,也不會受其影響。如果一個人做事畏首畏尾的,怕別人批評,見人私談,心便不安而起猜疑,以為人家在說他什麼,那是沒有見識、沒有出息的人。

廣欽老和尚慈悲開示:一心念佛、吃苦修苦行,修行不要在形式上裝飾我相。修行不是修給人家看的。若是形於外的,你有幾兩重,人家一秤就知曉。修行是向內不是向外的,要給人感覺不出來,這樣我們也好安心辦道。

大家要在工作生活中轉換習氣,契入佛教。每天要歡歡喜喜的,乃至於一呼吸之間都不要發愁,都不要煩惱。愁在佛法裡就叫“魔”,心裡不高興,那就叫魔,什麼魔呢?魔你的身心沒有辦法開悟,沒辦法增長智慧失去清靜心。所以古人說:“但願百年無病苦,不教一息有愁魔”。——夢參老和尚開示

廣欽老和尚開示語錄:以佛法的智慧來觀這宇宙,並無所謂的大小、限量、膨脹或收縮,這宇宙的一切,都是吾人自心幻化出來的虛幻色相,是有生有滅的,是變化不定的,不是恒常如此。

談玄說妙,雖似高超,倘不重躬行,則成以身謗法。印光大師法語。

相信自己是毗盧遮那佛,你學法才能信入。相信自己是佛,佛所做的都是佛事,你對照自己的身口意,跟毗盧遮那佛是否相應?是否契合?那你就提高自己,要契合,這就是華嚴義。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必須得具足這個信心。——夢參老和尚開示

淨空法師開示:修行人要守這一個原則,不飢不飽。飢餓了,發慌,你念佛念不下去了;飽了就昏沉,要睡覺了,都不行。所以一定要不飢不飽,覺得自己餓了,就吃一點點心,決定不能夠吃飽。所以真正用功的人,五分飽,七分都不行,五分。保持這種狀況就很好,不飢不飽,這是古人幾千年的經驗。~文摘恭錄淨空老和尚澳洲佛七答問

在"甲寅年靈山寺佛七講話",雪公說道:"諸位修此法門不成功,則可斷言,修其餘法門,皆不能成就,若離此法門,汝等能成就,吾即為大妄語,即入地獄。"雪公話說得很重,可謂剖心瀝血,捧出心來了!我們若還不相信,就太對不起良心!唯有信受奉行雪公諄諄教誨的淨土法門,才不負己靈!(佛化家庭 互助往生—-雪公諄諄教誨的法門(下)明倫月刊,作者:常隨)

淨空法語:這一點我們要特別注意,縱然學講經的法師會講,會講給別人聽,沒講錯,自己做不到,果報怎麼樣?果報還是墮三途。諸位要曉得,講經救不了自己,講經是福德邊事,不是功德。六祖在《壇經》裡面講得好,這個事情,就是生死大事,「福不能救」。所以講經是修福,我們一定要懂得如何把福德變成功德,我們自己就得度了。要把福德變成功德,古大德跟我們講「隨文入觀」,那就變成功德了。隨著經文,我們自己契入境界;也就是講,隨著經文,把我們自己的觀念改變了,這就變成功德,這個對自己有大利益。最好的榜樣就是《華嚴經》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你看看,他參訪一位善知識,他真的是隨文入觀、隨語入觀,善知識給他開示,隨語入觀,隨行入觀,看到善知識的行為,這種修行厲害!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統統是智慧。所以他成佛不要第二生,一生就成就;參訪一位善知識,他的境界就往上提升一層,從初住、二住一直到等覺,這就成就了。(佛說十善業道經-第142集)

淨空法語:也許有人問:「善財運氣不錯,遇到那麼好的善知識,我們沒有那麼好的運氣。」你這個想法全錯了,叫邪見,這不是正見。《華嚴經》擺在你面前,你一卷一卷去讀,你每讀一卷,自己境界就向上提升,絕不輸給善財童子。我念初住這一章,我就是初住菩薩;念二住這一章,我就是二住菩薩;念到最後的時候,就是等覺菩薩,就成佛了。這是什麼?隨文能入觀。「觀」是什麼?觀念。隨著經文改變自己的觀念,把自己無量劫來那一種習氣、染習統統改正過來了,這是上上根人!這個經沒有白念,沒有白看,遍遍契入如來果地上境界。我們要學會這種修行方法,對於自己就有大利益了。(佛說十善業道經-第142集)

" 夢飲酒者,旦而哭泣;夢哭泣者,旦而田獵。方其夢也,不知其夢也,夢之中又占其夢焉;覺而後知夢也,也有大覺而後之此大夢也,而愚者自以為覺,竊竊然知之。君乎!牧乎!丘也,與汝皆夢也;于謂汝夢,亦夢也。 " ~ 《莊子·齊物論》

淨空法師法語:知事少時煩惱少,識人多處是非多。不是別人來找我,我絕不找人,為什麼?清淨。諸位要想健康長壽,祕訣就在此地。怎麼保養身體的?清淨心,少煩惱,盡量少知道,不是自己必須要知道的別去打聽,養清淨心,養平等心。再素食,素食是最健康的飲食,我素食六十四年了,身心健康。

末法時代,修行的違緣多之又多,而順緣卻少之又少;再加上,自己無始以來熏習的貪嗔痴等煩惱特別堅固,所以要讓心真正平靜下來,確實不容易。不過,若我們能運用所學的佛法知識,將生活中發生的種種事情轉為道用,也會減少對心靈的刺激,乃至徹底凈化內心。——『修心利刃輪釋』索達吉堪布仁波切

廣欽老和尚開示語錄:行日中一食,或過午不食,那是順著身體的自然情況,在飽足清淨的情況下,自然不需多食,而捨下一些多餘的飲食,並不是勉強去行的。像你們現在,還是一身的無明習氣在妄動,所吃的,恐怕都還不夠體內的消耗,還談什麼日中一食?不變成餓鬼就好了。

慧律法師法語:真正的生命是內不為煩惱所惑;外不為境界所擾,當下那一念安詳,才是我們真正的自己。而我們眾生都顛倒,人的身體是假的、暫時的 。但是,我們為了這個不實在的“我”,去追求拼搏、去毀謗攻擊,就產生痛苦。不知道愈不為自己的人,會愈快樂。佛法講情生智隔,就是我們的感情,會阻礙我們的智慧,這一點很重要。當我們了解人生,得到了真正的智慧,你就會發現:那一念不取不住不動的,就是我們真正 的生命。

痛苦從哪裡來?痛苦是從你自私的心裡來,我執產生無邊痛苦,只要有「我」你就能害到自己。無我利他是一切快樂的源泉,一個生命能夠奉獻自己給他人,什麼事情都能想到別人,把別人放在第一位,這是快樂的源泉。痛苦就是自私,快樂就是利他。本文摘自傳喜法師臉書

慧律法師法語:佛教最寶貴的摩尼寶珠就是空性的思想。 它跟外道的差別就在這個空的思想,因為有空的思想,我們能夠退讓、解脫、放下、無所執著、進入涅槃。 “涅”是不生,“槃”是不滅,不生不滅的清淨心,就是整個佛教的核心。你知道了佛教究竟的人生觀、宇宙觀以後,喔!原來萬 法都是假相,世間沒有一樣東西是真實的,每一種相都是顆粒微塵所構成的、剎那生滅的。萬法都是敗壞之相,一定會毀滅,你的心胸就會打 開。佛的究竟義,是要你悟到萬法一如。

我被他害了,這假的,哪有這回事情?你要能夠學一念不生,他怎麼能害你?你要是沒有貪瞋痴慢,你怎麼會上他當?佛法最高明地方就是自責,不責備別人,真正是古人所說的,「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他從這上解決問題,從這上成佛、成菩薩,成無上道;如果把責任推到外面,是永遠不能成就。—淨空法師

廣欽老和尚開示語錄:看經要能解意,解意要能並行,只有能自觀自行才是在利用經,才名為轉經,否則便是被經轉。如果看經、看戒得到一點知解,便拿來批評他人,偵察他人有無做到,心生分別,徒增我相、我慢與是非。也是被經轉。

慧律上人開示:佛教對人生的態度既非悲觀,也非樂觀。因為它對人生的觀點是如實的,是以客觀的眼光看一切事物。 既不編織美麗謊言,讓人們活在愚人的樂園裡,蹉跎歲月;也不以各種不實的恐懼來恫嚇威脅你。只是正確地告訴你:你和周圍的世界是什麼?並為你指出心靈超越的途徑,達到寧靜與快樂的境界。世間慾望的快樂是瞬間的,但痛苦是長久的。佛教講苦,是佛站在生死之流的岸上,來看生死流中的眾生中唯苦無樂,縱然有樂,也像搔癢,搔時快活,搔完即苦。我們唯有正視這個事實,才能從中解脫。

慧律上人開示:為什麼要學佛? 因為生命有缺陷,要邁向生命的圓滿。 佛法不是世間的學問,是解脫的學問。 不能當做學術研究,不能死在名相和語言上, 而是要把它運用在生活中。 佛法是積極的,它不但符合而且超越科學,科學無法解決內心的痛苦和煩惱,一定要用佛法來解決。 佛是超越一切 表相的大智慧的心,佛法是要揭開生命虛假的面紗,教你如何使心靈超越痛苦,讓我們過完全沒有恨的日子! 人的一生,沒有聽到佛陀的正法 ,不是不幸,而是大不幸,因為他完全沒有機會解脫。

大乘的出離心與小乘的出離心是不一樣的。我們以前也講過,出離心需要兩個條件:第一個,是深知輪迴之苦;第二個,是迫切地希望能出離於輪迴。在這一點上,大乘與小乘沒有什麼差別。但是,小乘行人只是希望自己能從輪迴中獲得解脫,大乘菩薩卻不考慮自己,而只會己飢己溺地想到:所有的眾生都在輪迴當中受苦受難,他們曾經都是我的父母,我必須要讓他們獲得解脫!因此,大乘的出離心與菩提心,是相似而互不矛盾的統一體。── 慈誠羅珠堪布

人本孤獨生,當做孤獨想,嘗盡孤獨味,安然孤獨死。——胡杏芬

江逸子老師苦心繪製長達五十米之「地獄變相圖」,若無唐瑜凌老師精闢的講解,吾等難以體會江老師繪製之深意與悲心。唐老師講演中提到,顯明老法師曾說過:「慈眉善目度好人、怒目金剛度壞人」。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句話,若見人對我現怒目金剛相,表示我是壞人,所以菩薩需現怒目金剛相來度化我,無非是怕我將來下地獄,真的慈悲到了極處!(本文摘自釋莊慧臉書)

凡是修行有成就的人,省心省事,真的是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無事,他心才清淨,清淨心就是念佛三昧,所以他功夫得力。妄想很多,雜念很多,廢話很多,你在佛門裡面,無論出家、在家,修福而已。講經說法如果妄念還是多,妄想還是多,外緣還是多,也是世間有漏的福報,不是功德。諸位一定要搞清楚,功德是清淨心,你的妄想一年比一年減少,一月比一月減少,這是功德,外緣也少,這是功德的樣子。(節錄自《太上感應篇》第90集)

妄想來時不要怕,不理睬它就是。它是它,我還是阿彌陀佛一直念下去,妄想無自體,以後自然就少了。~廣欽老和尚~

【法師問答】信眾:佛教的財富觀是什麼?傳喜法師:外在的物質,只是暫時性的財富,皈依三寶瞭解生命的真相,才是無上的財富。​​​

廣欽老和尚開示語錄:叫你們戒殺,你們是不可能馬上就戒殺,你們如果時時刻刻來念佛、懺悔,就會有慈悲心,就會戒殺。要我們國家平靜,就要一直來懺悔我們的業障,慢慢的念佛來深入佛教,自然就會多吃素,少吃葷,漸漸戒殺,那我們國家就會平安。

修行不是嘴巴上講就可以了,如果沒有實際修持,沒有對法的真正領悟,猶如在石頭上倒水一樣,佛法對我們的相續不會有本質上的影響。——『四法寶鬘論略解』索達吉堪布仁波切

知道自己遲早會死,這是沒有用的。怎樣才叫有用呢?隨時為死亡做準備,這才是最積極的人生。只有明白了什麼對自己是最重要的,才會把那些生活中原本並不重要但現在卻看得很重的東西,從內心剔除掉。——『四川大學問答』索達吉堪布仁波切

為什麼說最好要有信仰呢?因為有了信仰,就有了精神的歸宿;有了信仰,就有了道德的底線;有了信仰,就有了行為的約束;有了信仰,就有了努力的方向;有了信仰,就有了提升自身的追求。所以,有信仰的人生能顯露出真正的陽光。——『滋心養智』索達吉堪布仁波切

如何真正能把怨結解開?一定要接受佛陀跟聖賢的教誨,慢慢你把這事實真相都搞明白了,自然就放下。歡喜放下、歡喜吃虧、歡喜讓步,這是真正功夫得力、智慧現前,能看得出。*淨空老和尚法語

不管你有沒有信仰,隨時祈禱諸佛菩薩都很重要。不管你對佛有沒有信心,只要對他祈禱——求平安、求財富等,根據你的因緣佛就會賜予加持。就像無論是不是醫院的成員,葯都會有療病之用一樣。——『滋心養智』索達吉堪布仁波切

大德們闡述的法義有時不一致,這是根據說法的場合、眾生根基不同,為利益眾生顯現的方便法。即使是釋迦牟尼佛親口所說的教法,也有了義和不了義之分。對世上的種種人物、現象,我們以清淨心觀照就好,不要急於下結論,更不要隨意批評,尤其是對出家人。——— 希阿榮博堪布 ​​

能為大眾服務,就是布施; 心不被外緣干擾,就是持戒; 坦然面對是非,就是忍辱; 以塵勞為佛事,就是精進; 對自己的行為了了分明,就是禪定;了知無非夢幻泡影,就是般若。​​​​——廣信先生

我們天天跟佛在一起,不知不覺就成佛了。天天跟菩薩在一起,不知不覺就變成菩薩了。天天跟惡道在一起,也不知不覺就變成惡道了。~淨空法語

現在受委屈。消滅三塗苦。忍辱得解脫。速成無上覺。~覺仁老和尚~

人死後四十九天內,好像癡聾一樣,經過陰司辯論審定之後(與怨親債主的辯論),才依其業報受生。在這期間,萬勿殺生以肉食祭拜亡者,不然會讓亡者與祭祀的動物冤魂在陰間辯論業果而耽誤往生善道。華人有個錯誤觀念,以肉食祭拜往生者與祖先,實際上,這筆帳會算在往者與祖先的身上!(農曆七月快到了,歡迎大家分享出去)(本文摘自阿彌陀佛臉書)

人類最大的愚痴,就是以為沒有來生,因為人有隔陰之迷,對未來沒有親眼看到,所以不相信有來世。其實,空氣你也沒有看到,電波你也沒有看到,甚至愛心也沒有看到,但是你能說沒有嗎?(星雲法語)

看見別人痛苦,自己在一旁歡喜是愚痴的行為。作為一個修行人,哪怕跟別人關係再不好,也千萬不能發惡願「但願他遭到如何如何的苦運」,而應該用菩提心來攝持。——『入行論廣解』索達吉堪布仁波切

佛弟子們都喜歡拿念珠,要知道念珠不是裝飾品,而是用來提起正念不忘三寶的。不但如此,一拿起念珠,就告誡自己所生起的念要純淨,不該想的,絕對不去想;不該做的,也絕對不做。這樣就能使心都貫徹在善念中,善久了就能明心,就能開智慧。 就像有人讀經,剛開始讀經文一句也不懂,讀久了自然而然地心開意解,就懂得其間的道理。——夢參老和尚

介紹你一個一本萬利的好行業!開素菜館令人吃素不造殺業,將來就不受多病、短命之報。若能聯合開一間容得下百桌的素菜館,方便佛化筵席之進行,那最好!福報就更大了!(妙蓮老和尚)

有很多人會說我不需要信仰,我心存善念就好。但是他們卻不知,當沒有信仰支撐時,善念是一個很不牢固的念力,它隨時隨地就有可能被你的貪婪、欲望、自私、憎恨所打敗。而當你有了信仰時,你便會知道因果輪回,這時你的善念會逐漸強大,你的心境會更加廣闊,你對於生活會有更透徹的感悟。「本藏法師語錄」

你對佛的真供養是「法供養」,佛希望一切眾生成就,你真的用功到了,這就是對佛最大的敬禮。恭錄自南懷瑾老師《大圓滿禪定休息簡說》第一講

須知一句阿彌陀佛,持之及極,成佛尚有余。將謂念彌陀經念佛者,便不能滅定業乎。佛法如錢,在人善用。汝有錢則何事不可為。汝能專修一法,何求不得。豈區區持此咒,念此功德,不得其余功德乎。(復周智茂居士書四)印光大師

現在的社會環境極其複雜、惡劣,所以大家一定要對高僧大德的教言經常修行。我們修行人應該喜歡出世間的語言,對業因果、大德教言、佛經等方面,發自內心有一種歡喜,而不要特別愛看電影電視,對戰爭、愛情、軍事、經濟、政治等津津樂道,那這完全是一種惡兆。——『入行論廣解』索達吉堪布仁波切

對一般世間人而言,聽讚歎自己就沾沾自喜,這是凡夫人的習氣和毛病。但修了大乘佛法之後,別人讚歎你的時候,應該觀察自己到底有沒有這種功德,沒有的話,即使成千上萬個人異口同聲地讚頌,你也長不了什麼智慧。現在有各種各樣的名利,我們一定要看破。——『入行論廣解』索達吉堪布仁波切

佛教中有句話,叫做因上努力,果上隨緣。也就是說,在我們可以把握的部分盡力而為,至於最終結果如何,就順其自然而不是一味強求。倘能做到這一點,就不會構成什麼壓力了。任何一件事的成敗都是相對的。如果因為暫時得失造成壓力,不僅於事無補,還會因此帶來更多的負面作用。​​​——佶檀迦利

若對人事物的貪念增長,相續中的煩惱將非常猖狂,一旦貪心、嗔心無法對治,修法便不能獲得成功。相反,慾望比較少的人自然能成辦一切善法,由於相續清凈,容易與法相應,修行便能突飛猛進、日進千竿。所以,我們應當追隨前輩大德的足跡,恆時少欲知足。——『四法寶鬘論略解』索達吉堪布仁波切

一切修行的根本,就是要從輪迴當中獲得解脫,不管給人講經說法,還是自己閉關,都不能離開這個目的,否則,目的沒有搞清楚,忙碌了一輩子,臨死也不會有什麼把握。——『四法寶鬘論略解』索達吉堪布仁波切

出離心對修行人來說至關重要,我們應當時刻內省,看自己有沒有「要從輪迴中解脫」的想法,如果連這個最起碼的出離心都沒有,天天打坐也不過是無色界的因。——『四法寶鬘論略解』索達吉堪布仁波切

許多人都喜歡自己漂亮,其實,漂亮的最好方法就是保持內心清淨,這樣的美才令人視而不厭。《正法念處經》中說: “心清淨故,血則清淨;血清淨故,顏色清淨;顏色淨故,端正無比;以端正故,一切人見心得清淨,愛樂瞻仰。”(本文摘自索達吉堪布臉書)

高興與痛苦,人皆有之。高興時心平氣和地感受它;痛苦時平靜地體會它。人,由於沒有開悟,許多痛苦由此產生,一旦了解了生命的意義,事物就沒有太多區別。因為,高興與痛苦都是生命的組成部分。寬窄都是路,前後皆為空,只有一部分一部分加起來,才叫完整的人生,才是真正的生活。— 弘一法師 ​​​

修行用功像什麼?人家形容像雞孵蛋,溫度到達一定程度,小雞就孵出來了。如果今天孵一下,明天又跑了,這顆蛋是孵不出小雞的。我們念佛修行也如是,今天發起大菩提心來拼命用功,明天遇到一點兒挫折又不信了,那絕對得不到利益。菩薩因地怎樣發心,我們也如是做才行。——夢參老和尚開示

青菜加鹽炒一炒,日中一餐腹中飽,一件衣服穿十年,無欲無求無煩惱。天地之間任我住,何必苦苦去營造。你若信此閒言語,保你快樂又逍遙。——劉素雲老師 法語

打開智慧有兩種途徑,一是長期依止善知識,哪怕每天聽一堂課,也要堅持下去。如果沒有這種機會,那就採取第二種方案——看智者們撰著的、對今生來世有幫助的論典,不要整天看凡夫人憑分別念寫的文章。只有這樣,你的功德才會像上弦月一樣日益增上。——『二規教言論講記』索達吉堪布仁波切

阿彌陀佛說:“你念我的名號不往生,我負責!我以誓不成佛來負責!現在我都成佛了,肯定沒有問題!那麽,你念我的名號,我保證你百分之百能往生!”這句話要聽懂啊!這句話是我們整個凈土法門的源泉。我們念佛往生,不是我們自己腦子想出來的,是阿彌陀佛給我們發誓、發願、賭誓的。所以,我們念佛百分之百能往生,誰保證的?阿彌陀佛保證的。所以,“我今念佛,必得往生”。—凈宗法師

能夠付出一切,就能獲得一切。大乘菩提心也是同樣,如果能把自己的所有拿來為眾生服務,自然而然會生起很高的境界。反之,假如天天在自私自利的牛角中拔不出來,這種心態不願意轉變,那永遠也沒有解脫的機會。——『入行論廣解』索達吉堪布仁波切

活著其實很簡單,一缽飯、一張床、一身衣足矣;但我們不滿於此,希望過得更富有、更舒適、更體面,於是妄想、煩惱紛至沓來。一位大師說:“沒有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凡人的幸福,常常是充滿貪欲的期待。控制住非分慾望,放下對未來的期待,安住於當下,真正的幸福或安樂便離我們不遠了。—-佛教微博經典

什麼叫我執?比如說,沒有開悟的凡夫都會說,我不要痛苦、我要快樂、我要發財、我要健康、我要解脫……在所有這些貪欲心裡,都離不開一個“我”字,每一句裡都有“我”。這個“我”字的根源,就是我們的一種念頭、觀點,也就是我執。這種我執,所有凡夫一生下來就有,它不是父母教的,也不是老師教的,而是先天性的,故稱為俱生我執。有了這樣的我執,就會造業。因為我要享受,便會不擇手段地獲取世間名利等五欲,即使偷盜、欺詐、誹謗也毫不在乎;因為我不要痛苦,便會毫不猶豫地消滅有可能傷害自己的人或動物,如殺害仇怨或與己為敵的對手,會造種種業。俱生我執是所有煩惱的根源,所有造業的基礎就是它,所以,輪迴最終的根源是我執。── 慈誠羅珠堪布

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 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 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六祖壇經

《禪秘要法經》中,有位禪難提比丘請問佛,無量劫來的罪業要如何消滅?佛告訴他持佛名號,以念佛故銷諸罪障。若能一心繫念、觀想,則易得念佛三昧。若泛泛念有沒有功德? 有,但定慧均等的三昧不易得到。念佛一定要專注一境,了了分明。——夢參老和尚開示 九月十七日開示

一切諸佛取佛果者,依於眾生。若無眾生,佛果不成。譬如漢王以救民故,而有百戰。以百戰故,登大寶位。登寶位故,百姓樂業。若無百姓,即無如上等事。究而論之,凡行一德一事一利一名者,若無眾生,皆悉不成。是故我無眾生,即不成我。眾生是依,我即是正。眾生是正,我即是依。人我平等,依正無礙,是法爾故。蕅益大師 淨西方合論

求不到覺得很苦,求到的覺得不稀奇,再換一個去追求,再想、再求,到死為止。到要死亡的時候,尚覺得有許多事物沒有追求到;這種種的捨不得、放不下,就是苦。在生死之中,苦中受苦,還覺得很喜歡這個生死的環境,還覺得苦得很有意思,牢牢的抓著它不放,這叫作「做大夢」。摘錄自《禪鑰》即心即佛 文/聖嚴法師

廣欽老和尚法語:修行須在不知不覺中進步,一天過一天,無罣無礙,無憂無惱,這樣才行,若還執著我在進步,或做了多少功德,會起我慢貢高,還是….很危險。

阿彌陀佛,無上醫王,捨此不求,是謂癡狂。一句彌陀,阿伽陀藥,捨此不服,是謂大錯。~弘一大師

修行特別好的人,認為痛苦和快樂不能浪費了,應該要用上。怎麼用上呢?當我遭受痛苦,甚至有感冒頭痛的小苦時,馬上想眾生無始以來的痛苦讓我代受;稍微有點快樂,立即迴向給眾生。——『入行論廣解』索達吉堪布仁波切

上夢下參老和尚開示:不僅佛教修行沒有便宜,生活中也沒有便宜可撿。某些人突然發財,某些人突然陷入困頓,這都是前世與宿世的因緣。學習也如是,有的人一學就會,有的人怎樣學也難懂。一學就會是因為他宿世積累的智慧,才能有今天的“頓悟”。所以,學佛之人莫貪圖便宜。

不管可以活多久,也許頂多一百年,我們最終還是會死,失去這個寶貴的肉身。除此之外,死亡隨時可能發生。不管享受多少的榮華富貴,今生終將消逝;不論你用多少錢去買,也買不到更長的夀命。在你死亡之日,你所累積的任何東西都幫不上忙,全部都得留下。從這個角度而言,一個有錢人的死亡和一隻野生動物的死亡是一樣的。~摘自《逆境中更易尋快樂:達賴喇嘛的生活智慧》

常常聽到有人被非人、龍等等侵害,其實他們跟我們一樣,也是被煩惱控制,我們該把他們當修悲的對境。~達賴喇嘛

「千江有水千江月」。水面平靜、水中自然有月亮呈現。這樣的意象也可比喻佛法;假如心中不平靜、煩惱太多,也就是無始以來的妄念太多,自己沒有提起心力對治,就無法與佛法相應,心(水面)就無法呈現月亮(佛、佛法)。所以我們要提起心力,一心稱念佛號,將佛號與心繫在一起,不纏縛在妄念煩惱中,才能與佛感應道交。淨土法門主張,平日稱念佛號可得現世安樂,未來往生亦可求生西方淨土。這是個易學的法門,期勉大家努力修行。〈本文摘自法鼓山農禪寺臉書〉

一天有24小時,睡了6個小時,剩下18個小時,我們修行了1個小時,我們用這1個小時去對抗剩下的23個小時,然後再跑去找上師抱怨那23個小時發生的事情。~宗薩仁波切 法語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一天到晚起心動念,如果你不能把佛法,跟你現在的工作、生活結合在一起,用教義中的智慧來化解煩惱,就是你的心不能轉變客觀和現實的環境,不能把佛法運用到現實生活當中,那你學佛和修行所起的作用不大。——夢參老和尚開示

念念不離開阿彌陀,念念不離開極樂世界,你活著已經在極樂世界,還等死了生到極樂世界?你現在已經跟極樂世界合了,一點障礙都沒有!放下吧!--《念佛》【夢參老和尚的叮嚀】

有個習禪定的人,小鳥的叫聲使他不能靜下來,他就發惡願:“我要變只老鷹,把小鳥都吃掉!”他這樣一發惡願,來生真的墮落到畜生道,變成了老鷹。經過無量劫,他又發心修行,觀察到自己在無量生前是這樣的因果。我們也如是,等你明白有智慧了,才曉得自己過去生所做的業。我們要常發善願,別學那個發惡願的修行人。——夢參老和尚開示

中西醫學背景的資深營養師袁毓瑩告訴你「看看你的親戚、阿公阿嬤們,有誰活得長壽又健康,那你就照著他的方式去生活,因為,那可能就適合你的方式。」~摘自愛長照臉書

作為一個佛教徒,每天都應拿出一定的時間來學修佛法,不能把所有的時間都浪費在輪迴的瑣事上。如果把全部的時間都用在世間法上,這是非常不值得的,等到離開人間的時候,除了沒有頭腦的人以外,稍有頭腦的人都會後悔,但那時再後悔也沒有用了。——『藏傳凈土法』索達吉堪布仁波切

我們遇到乞丐時,應該佈施一下,不要說“都是假的”之類的話。讓眾生高興就是善事。你給他一塊錢,他就能滿意;你給身邊的“債主”一萬塊錢,他也不一定滿意。無論是什麼樣的眾生跟你乞討,你有能力卻不給,就違背了菩薩學處。所以,大家儘量做佈施,這樣能利益對方,同時自己也能結下善緣、積累福德。──達真堪布

雖然在過去你已經轉世過這麼多次,卻從未有機會好好學佛,只是在輪迴的地牢中更加沉淪而已。現在,當你在這短暫的一生裡遇到了佛法,就應努力地修習大乘的法教。和那些增長善行的人為伍,捨離那些增長惡行的人。蓮師開示《空行法教》

業因果真的非常可怕,有些人可能問,為什麼現在看不見?其實現在肯定看不見——農民在春天播種時,肯定看不見它的苗芽,但因果終究是不虛的,早晚都會成熟它的果報。——『入行論廣解』索達吉堪布仁波切

我的東西給人家用了,我自己怎麼辦?這是餓鬼的邏輯;這東西我用了,別人怎麼辦?這是菩薩應該學習的規矩。寂天菩薩

有許多的比喻被用來象徵菩提心,其中之一是蓮花,最完美的花朵生長於污泥、最髒的水中,卻不為污泥所染污。這情況也發生在菩提心上,菩提心是由五濁惡世的輪迴環境中發展出來的,不論一個人生命中充滿了多少惡業及邪行,只要一旦升起了菩提心,在那當下過去所有的染污都被淨化。尊貴廣定大司徒仁波切

很多人從小沒有培養慈悲心,認為虐待動物、殘殺動物是英雄之舉,這樣之後,惡業越來越增上,最後變成特別可怕的人。大家應當從這種惡習中擺脫出來,以慈悲心來對待萬物,走路也要看看地上有沒有小蟲,平常經常發誓縱遇生命危險也不害眾生。——『入行論廣解』

最大的敵人是我執,而不是他人。~~~龍樹菩薩

很多佛弟子或號稱修行人其實並沒有真的相信佛法,而是擔心老年怎麼辦,就努力積聚,到處討好他人,想為老年求一個不致孤苦無依的「保險」;一個修行人如果這麼做,代表對佛法沒有真的相信,佛法就是最好的保險,如果當下真的好好修行,就不會擔心未來老年時的痛苦—-大寶法王噶瑪巴《修心絮語四》

善業和惡業就像農民種下的青稞,剛開始雖然看不到苗芽,可是只要種下去了,因緣具足、沒有遭到違緣,一定會長出苗芽的。同樣,殺害眾生不一定當下就能現前果報,然而再過幾年或者再過幾世,因緣成熟時,一定會感受痛苦的。敬錄自 智悲佛網微博

雪公法語:「淨土宗的特別處,是先離輪迴而後才證果。」

「一切眾生」都是幫助我們成就究竟解脫果位的友伴,也是能夠幫助我們發起菩提心及慈悲心的對境,因此佛的恩德跟眾生的恩德都是一樣的。一切等虛空的眾生,一切以人為主包括動物等一切眾生,都是直接或間接地在利益著我們,所以眾生對我們的恩德非常的大。《修心七要》噶瑪巴尊者

一就是無量,無量也就是一。一本散為萬殊,萬殊仍歸一本。所以我們修行都要歸一。修行,修什麼?修這個心。心要怎麼樣子呢?心要專一,所謂“得一萬事畢”。你要是得到這個一了,什麼事情都沒有了。修行也就要修這個一,要修你的念專一,念要是專一了,才能開智慧。念要是不專一呢?那是向外馳求。你要是能一念不生,那更妙。所謂: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忽動被雲遮。——《宣化上人開示》

人在快樂的時候,一般不容易學到很深的道理。如果感受一次痛苦,有智慧的人就會思考很多,學到很多。痛苦是一種經驗,也是一種教育,依靠它,可以讓自己內心強大,還能生起一種同理心,理解別人的情緒和感受,對別人的痛苦萌發悲心。——索達吉堪布

漢地的很多人,不願意看不好的對境,只願意看悅意的對境。悅意的對境也許能讓你生起信心,但出離心和悲心不容易生起。因此作為佛教徒,有時候應該特意去骯髒不堪的環境中,看一下特別可憐的眾生,這對自己培養菩提心、大悲心有非常大的利益。——『入行論廣解』

外在的境只是助緣,最主要自己內心要淨,自己心淨,就是在路邊照樣可以得到清淨;自己心不淨,就跑到山裡面,四千米以上的地方,鳥都聽不到的地方,也得不到清淨。這個心真正解脫的狀態,就是《楞嚴經》所講的:「初于聞中,入流亡所。」入流亡所的人在哪都不受打擾。~傳喜法師~

我們經常說加持,請法師加持,請佛菩薩加持。我們想一想,佛有不肯加持我們的時候嗎?有沒有太陽不願意照我們的時候?沒有佛不“加“的,只有我們不 “持”的。所以不要再向外求,求某個師父加持。我們“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你輪迴是你的心,解脫也是要靠你自己的心。——佛教微博

法王指出,一切眾生都有苦樂的感受,不只是人類才有,所以,尊重所有形態的生命極為重要:「人類是最可怕的動物,因為人類的行為影響整個星球和當中所有的生靈,而這些是虎、豹、大象等大型動物辦不到的。此外,我們人類除了個人身、語、意的力量外,還可以藉助機器將我們的效應增長一百倍或一千倍。因為如此,我們每個人都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否則我們的為所欲為,將會陷整個世界於重大的危險。所以,慈悲與愛極為重要。」噶瑪巴尊者《於蘇嘉學校開示愛與慈悲》

淨空老和尚法語:心定下來的方法很多,無論用什麼方法,只要你把心定下來就行,它就起作用。淨宗用念佛的方法,用念阿彌陀佛,用這個方法修定。首先把心定在佛號上,定久之後,不知不覺連佛號也沒有了,那就是自性本定,那就叫理一心不亂,就是禪宗的大徹大悟。我們用禪那個方法修到明心見性難,用念佛這個方法容易,念佛這個方法,到不了這個境界也能往生,真實利益就是說的這個。只要功夫成片,小定,小小的定,真正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就行、就管用,就決定能往生,生到極樂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

其實你可以看到,老一輩的人,尤其是藏族人,遇到生病時,雖然也會盡力治療,但若真的難以治癒時,他們也就接受面對,然後放下、放鬆了,轉而努力去修持、行善。現代人和老一輩的人們真的不同,現代人會花費各種金錢在抗老上,可說耗費了一輩子的精力,都用於抗拒老病死上,想來非常可惜。—-大寶法王噶瑪巴《2016生命與死亡》

菩薩道就是沒有考慮自己,幫助別人讓別人得幸福,把自己擺到最後。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幸福,這是菩薩的發心。能處處如是用心,想到別人的困難,解決別人的痛苦,這就是佛教導我們的利益眾生,這樣的人,他就是菩薩。——夢參老和尚開示

痛苦一瞬間地來襲,卻在我們心中停留很久。痛苦的“因”在哪裡?就是我們心中難以割捨的“我執”,執著名、執著利、執著一切原本就不屬於我們的東西,我們被“我執”折磨到忘記了剛出生的我們那時的樣子。如何才能快樂起來?那就是“去我、去執、去我執”,做一個有智慧、輕鬆自在的人。——佛教微博

人最強大的時候,不是堅持的時候,而是放下的時候。當你選擇騰空雙手,還有誰能從你手中奪走什麼!多少人在哀嘆命運無可奈何之際,卻忘了世上最強悍的三個字是:不在乎。——蘇岑

就算全世界都是壞人,我也要做個好人。因為在社會上精進,是不能沒有勇氣和堅持的。不管這世界多昏暗,都要堅持做一盞明燈。這就是「 善心 」的意義。第十七世大寶法王 印度菩提迦耶

有病是一種快樂,依此可消除往昔的很多業障﹔沒病也是一種快樂,用健康的身體可以多做善事。有錢是一種快樂,用它能上供下施,積累資糧﹔沒錢也是一種快樂,可以斷除自己對財物的耽著。無著菩薩

活在輪迴庸碌忙亂的塵囂中毫不疲倦,卻說自己承受不了佛法修持的一丁點兒艱困;能夠不斷忍受痛苦的經驗,卻說自己沒空花上一個夏天或冬天的時間來享受心靈修持的快樂。那些漠視佛法的人,似乎不想要快樂!蓮師開示《蓮師心要建言》

廣欽老和尚開示語錄:國家也不是不安定,是人心不安定,人心若安定,國家就安定。拜佛就平安啦!我們往善法,不要往惡法,我們共同來念佛。四生裡,餓鬼呀!他們聽到了都會超生,何況安定人心?佛法的力量是很大的!

在貓狗等動物當中,有些很喜歡去傷害其他眾生,也有些很善良。在人當中也是如此,有些人在孩童時代就喜歡利益周遭的人,跟周遭的人可以處的來,這都是過去世累積的善根所致。~達賴喇嘛~2017.3.12於達蘭薩拉宣講《佛陀本生傳》

念念莫忘生死苦,心心想脫輪迴圈,虛空粉碎明佛性,通體脫落見本源,性定魔伏朝朝樂,妄念不起處處安,心止念絕真富貴,私欲斷盡真福天。~宣化上人~

一生要記住,決定不能跟人作對。作對什麼?就結冤仇,這是最愚蠢的人。所以要真正能夠學到,對我們有些過不去的不愉快的人與事,都要把它忘得一乾二淨,他跟我結仇,我不跟他結仇;他毀謗我,我不毀謗他,你永遠快樂。“知恩報恩”決定化解冤仇。——淨空老和尚 法語

不論你多麼勤奮,世俗的活動都「沒有盡頭」;但若你「修持佛法,將迅速成就一切。」不論它們看起來多麼美好,「輪迴中」的事物總是以災難終結;但「修持佛法的果實,永遠不會衰敗。」——蓮師

只知道利他,那自己的問題該怎麼解決呢?其實,在這裡面,有一個秘密,一個只有釋迦牟尼佛那樣的人才知道的驚天大秘密。那就是:當我們忘記自己,放下自己,一切都為他人著想、付出的時候,我們該有的一切,都會在無形當中源源不斷地產生。—慈誠羅珠堪布

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裡面告訴我們「本覺本有,不覺本無」。迷、邪、染,這是惡業,是本來沒有的。佛性正知,這是至善,是本來有的。本來有的,當然可以恢復;當然可以把它斷掉。罪業是迷、是邪,是本來沒有的,當然一定可以消除;佛道是本有的,所以佛道一定可以證得。恭錄自《認識佛教節錄》

如果風吹蠟燭,它就沒辦法清晰明亮的燃燒。沒有風吹,蠟燭清晰明亮。我們的心也是一樣,當它安定的時候,效率會加倍。當心不定的時候,就會散漫、神經質。我們建造自己的囚刑室,為自己創造不是問題的問題。雖然我們不是故意要這麼做,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我們的心不安定、不清明。尊貴廣定大司徒仁波切

我們在一個完全黑暗的千年屋裡, 只要點上一盞燈,就能夠讓這個千年的黑暗,在剎那間重現光明。無論我們的罪業有多深重,只要能夠生起對治惡業的善心, 罪業就能被淨除。第十七世大寶法王 閱悟教言集

信願念佛的人是不怕死的,今天死、明天死都一樣,一死就是無量壽了。無量壽是從什麽時候開始呢?不是從他死的時候開始的,是從他信佛念佛那時候開始的。—凈宗法師

供佛一定要知道真正的意思,佛需要我們供養嗎?不需要。我們用什麼方法供養?依教修行供養,真供養佛。佛其他都不要,就是希望你依教修行,就是希望你這一生當中上上品往生,這叫真功夫。不但我們決定往生,往生還要提升品位。為什麼?供佛,品位愈高佛愈歡喜,這個道理不能不知道。佛為什麼歡喜?佛歡喜你真成就了,你成就了真正能度眾生。佛不是為自己,也不是為你,是為一切廣大苦難眾生,你看又有一尊佛出來度眾生。度眾生的佛菩薩愈多愈好,這是佛真正喜歡,這叫真實供養。(節錄自《淨土大經解演義》第569集)

佛法是對治貪心的,哪有以貪心修行的?沒有正確地領會佛理,而用這種有漏的方法,欺騙眾多的修行者。我們這些人算是有正見的,我相信不會出現這種情況。但是還有很多其他的同修道友,都要注意!你可以不學佛,也可以不修行,但是不要通過佛法造業,不要成為佛教、三寶的油子,不要給社會造成不良的影響。貪嗔痴慢疑是要統統斷掉的,哪有依貪嗔痴慢疑這些煩惱修行的?殺盜淫妄酒都是惡業啊!人要有正知正見,別再造業了,這個業不是一般的業,這個罪過也不是一般的罪過啊!一一達真堪布

净空法師:善因是親因緣、所緣緣、無間緣,這三個是善因,善因加上善緣,善果就現前。像哪些?我們在《地藏菩薩本 願經》裡面看到的,婆羅門女的母親造作惡業墮地獄,有沒有善因?有。怎麼知道有?她的女兒學佛,女兒修行,女兒念佛,她雖然 不相信,她看在眼裡、聽在耳裡,所謂是「一歷耳根,永為道種」,她阿賴耶裡面有這個種子,這就是善因。於是女兒認真修行,因她墮落而修行證果,她就能脫離地獄,道理很充分,不是迷信。如果她阿賴耶識裡頭,連這個念頭都沒有、影像都沒有,那就是佛菩薩示現也幫不上忙,道理我們總是要懂。

聖嚴法師:福報像水,你我就像水面的船。福多水漲船自高,容易行駛;福少水低船擱淺,寸步難行。有智慧的人,不論有錢沒錢,都能處處惜福,時時培福,所以有福;無智慧者,人在福中,仍不知福,一味損福,所以無福。別說未來的因果,縱在眼前,也不感覺到幸福,那便等於無福。

净空法師:於是我們就明瞭,一切法中確確實實如普賢菩薩所說,法供養為最。《華嚴經‧普賢行願品 》裡面,講到布施供養的比較,法供養為最。法供養我們要有心去 修,幫助一切眾生種善根。

不要以為我們念佛佛不知道,你念佛佛知道,佛聽見了。你供養的佛像,每天早晚禮佛,佛見到了。不要以為佛像是假的,馬虎一點無所謂,其實佛見到了。西方世界下下品往生的人,都是天眼洞視天耳徹聽,十方世界眾生起心動念他們都曉得。所以我們修學淨土,一定要拿出真誠心、恭敬心 ,感應不可思議,一點都馬虎不得。——淨空老和尚 法語

什麼是真正的發願?不只是心中想想而已,更重要的是要實際去做。發願是一種「準備」,先發心、就有一種承擔,同時也實際這麼去做,這就是最甚深的祈願了。—第17世大寶法王噶瑪《第29屆噶舉大祈願法會》

有人說,很多地方在挖信徒,把我們信徒都挖跑掉了。我說,我根本就沒有信徒。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一個信徒都沒有,他拉去好,各人有緣分。我一心就求往生淨土,我不求別的。我的同參道友在哪裡?在極樂世界,不在此地,樣樣都要放得下。人最難放下的情執,出家也沒辦法斷掉,這是環境幫助我們,把情執放下,把名聞利養統統放下,我們菩提道上一帆風順。所以隨時可以往生,佛來接引我馬上就跟著走,我這裡一絲毫貪戀都沒有。留我在世間也表法了,我能忍辱、能忍;我跟海賢一樣歡喜,常生歡喜心。心裡頭不染這個世間,世間人做善,好;做不善,也好,為什麼?六道輪迴三善道、三惡道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節錄自《無量壽經科註》第四回學習班第85集)

净空法師:真正有智慧的人知道,愛人才是真正愛自己,敬人才是真正敬自己,幫助別人才是真正幫助自己,為什麼?虛空法界是一體。佛家尤其是大乘的教學,就是講這個道理,就是講這個事實真相。

淨空老和尚:有一個法子,可以讓我們在一切境緣當中不動心,我在晚年就用這個辦法。你要問什麼法子?我念念都想往生,天天都想往生,我想往生,這世界於我不相干了,全擺脫掉了。這個方法真好,真心求往生。就跟阿彌陀佛約定,什麼時候往生你做主,我不做主,你要我多留一天我就多幹一天,表法,做榜樣給大家看;認為可以不需要了,你就帶我走。這樣的心,無論在什麼境緣當中你一定都很快樂,無論是善緣惡緣、逆境惡境都不動心,為什麼?我要到極樂世界去了。好比我在這裡旅行住旅館,這裡什麼都好,沒有一樣不好,於我沒有關係,明天就走了。如果對這個世界還有貪戀,你的麻煩就大了,你就會受干擾。總的一句話,要真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你就不受干擾了,才真正得到法喜。

净空法師:武力做不到,我常講經,釋迦牟尼佛聰明,他知道這個事情政治做 不到,所以王位放棄;武力做不到,所以他將軍統帥也放棄。今天 科學技術也做不到,經濟財富還是達不到,唯一能達到的是教學。釋迦牟尼佛從事於社會教育工作,他做成功了。

净空法師:我們在講席當中,講過很多很多次,社會安定、世界和平、人 民幸福建立在四個教育基礎上,教育的根就是家庭教育,然後用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來輔助、來完成,終極的是宗教教育。

净空法師:現代的社會崇尚女權,女人也跟男人一樣,到社會上去爭名逐利 ,把底下一代的教育疏忽了。妳縱然得到名利,妳的兒女反叛妳,試問妳還會有幸福嗎?

天地鬼神給人的報應是公平的,不是隨便給你的,是你有善惡,依照善惡給你的。我們如果真的明白、真的搞清楚了,那就要要求自己沒有惡念。自己要掌握住,從早晨起床到晚上睡覺,這一天沒有惡念,沒有害人的念頭,沒有占人便宜的念頭,沒有毀謗侮辱人的念頭,重要!沒有念頭自然就沒有言語、沒有行為。所以要控制自己,是控制自己的起心動念,這就對了。如果雖然是身口沒有,念頭還有惡意,你看這段經文裡所講的,天神在記錄,起心動念都在記錄,身口雖然沒作惡,意惡不斷,我們在六道裡頭輪迴不斷,輪迴裡面惡報不斷,很可怕,不能不知道。——淨空老和尚 法語

如何利他?第一步是要先改變自己,自己變善,世界上就少了一個惡人。如果自己沒有改變,就去管閒事、過度熱心反而容易被惡人影響。如果自己先準備好之後再去幫助別人,因為有了自身處理煩惱的經驗,在提醒別人時所說的話也才真的有力量,因此利他要從改變自己做起。—-大寶法王噶瑪巴《2011春季課程》

菩薩的見解包含顯宗和密宗的見解。密宗的見解暫且不講。簡單而言,顯宗菩薩見解的基礎,就是深知所有的眾生都曾經是自己的父母。這個觀點在經書中也有記載,它並不是一種善巧方便,實際上就是這樣。無始以來,眾生在六道輪迴的時空隧道中穿梭,歷經了無數次的生死輪迴,所有的眾生都曾經無數次地互為父母,這是事實,不是修行的方法。所以,所有的眾生都曾做過我的父母。我們首先應該明白這一點。[慧燈之光一:菩薩的見、修、行、果]

“我們根本不知道哪些是凡夫、哪些是菩薩,故應以清淨心來對待一切眾生。自己要精進地行持善法,見到別人行持善法時,千萬不能製造違緣障礙,而要詳察自相續,斷除嫉妒心和嗔恨心。”這是修行過程中務必要牢記的一件大事。法王如意寶

也許人們有一種誤解,覺得謙卑是不好的,是失敗和軟弱的表現。但如果我們親身去試一試,會發現謙卑其實還有另一面,那就是豁達,不再固執地堅持自己的立場和感受,別的角度也都可以接受。溫柔、謙卑或豁達,不論你怎麼稱呼它,它指的都是內心調柔堅韌開放的一種狀態。——希阿榮博堪布

外境本身並無過錯,只因執著才成障礙。你若了知那執著外相的念頭,就是心性所生起的,此念頭當下便得解脫。蓮華生大士

生命的每次失落和迷惑,都在教導我們無常的道理,讓我們更接近真理。當你從極高處掉落時,只會掉在地上——真理之地。如果你的修行有所成就,那麼從高處跌下就不是災難,而是內在皈依的發現處。~~土登尼瑪仁波切

《六祖壇經》說:聖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有一首詩偈說的好:“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就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心外無佛,自己純真的本性就是佛。把心治好,有清淨正直的思維,有善良的言行,有知足常樂的心胸。生活自然就安穩祥和、幸福快樂。——佶檀迦利

果報不是懲罰,它只是事態發展的結果,就像你做飯時,水和米的比例沒掌握好,或者火候沒注意,結果做出來的米飯夾生,燒糊了,你因此沒能吃上可口的米飯,或者乾脆就沒飯吃。沒人因為你不好好做飯而罰你餓肚子,是你自己把事情辦砸了。–摘自《透過佛法看世界》

帝洛巴尊者曾對他的學生那洛巴說:不是顯相困住了你,而是你對顯相的執著困住了你。因為你執著的心境,才有了現前的世界!

鈍根的人,為他說法,說一遍他不懂,說兩遍也不明白,越說越糊塗,越糊塗越要問。好像佛的弟子, 周利槃陀伽尊者,他是佛弟子中最笨的人,後來他最有成就,辯才無礙,為義持第一。可見修行是不怕愚鈍,只怕不肯發心。若肯發心即使下愚也可得到上智!利根的人,聞到一種道理,就明白其他一切的道理。顏回就能聞一知十。佛的弟子提婆達多是最聰明的人,雖然有智慧,但是聰明反被聰明誤,結果墮地獄。一一宣公上人

在這浩瀚無垠的大千世界中,雖然顯現不盡相同的痛苦與安樂,但這些宛如天空中的閃電全都是無常。可愚笨的人還十分執著虛幻不實的身體財物以及親友,然後就為此造下彌天罪業。一旦到臨死之時,那些猶如海市蜃樓的聲譽財富以及親友都不會跟隨自己,跟隨自己的只有這一生中所造的善惡業。法王如意寶

輪迴中沒有什麼是一直不變的。佛教認為,人死後會有神識攜帶未盡的因果轉生到下一世。神識不同於外道所說的靈魂,靈魂常一不變,而神識為空,它是因緣的聚合,隨因緣的改變而變化,今生與來世的神識不是完全一樣,但也不是不相關,它是前前後後的因果相續,就像一條河,下游的水由上游而來,早已不是同樣的水,卻也不是別的河。 –摘自《透過佛法看世界》

我的上師曾經講過:“你們有了感應,不要執著。在你的境界或夢境裡顯現佛菩薩的相,不要過於歡喜;顯現邪魔的相,也不要害怕,’是不是我修錯了"著魔了’……不需要的。我們要記住,佛教修行最關鍵的要點是,不論你遇著什麼樣的順逆境界,都不要去執著它,順其自然就好。否則,太歡喜了,是著魔;太失望了,也是著魔。”了解所有顯現如夢如幻,用“空”的理念觀照一切,修行自然會入道。這是傳承上師們開示的重要竅訣。——索達吉堪布

煩惱不在別處,在你心裡;解脫也在你心裡。我們無法去外面找一顆現成的沒有煩惱的心來移植到自己身上,也別想某天早上醒來突然就發現自己改頭換面成了個“解脫的人”,沒那麼神奇,也沒那麼容易。我們唯一能做的只有面對當下,回歸內心,與煩惱開戰。希阿榮博堪布

「此生的一切」,都是「表面」的實相。因此,不要耽溺在「希望與恐懼」之中,而是要訓練自己『了知一切都是幻相』。…蓮師叮嚀語

佛的智慧是超越宗教、超越習俗、超越傳統、超越咒語、超越所有的念誦、超越吃或不吃肉等等的規定;但爲了教這一點,我們卻必須具足這一切形式。宗薩欽哲仁波切

《時尚先生》:許多成功人士到了晚年會皈依佛教,您怎麽看?宗薩仁波切 :因爲他們意識到忙碌了一生都是徒勞。

在家人要工作、要照顧家庭,的確沒有太多的修行時間,所以更應該珍惜,每天再忙,也要安排一定的時間修行,盡量爭取多的時間修行。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我們也可以隨時隨地修習出離心、菩提心和空性智慧。比如在工作中和同事發生衝突,你可以修忍辱、修慈悲心;如果你的孩子把家裡搞得一團糟,你可以修空性,告訴自己眼前的一切都如夢如幻;照顧父母,引導父母學佛,這是報答父母恩德,也能為自己積累福報資糧;戒殺茹素,護生放生,這些不需要佔用很多時間,卻是非常殊勝的法門。–摘自《透過佛法看世界》

佛陀有一世是一位示現蛇身的菩薩。一些殘忍的小孩抓到他,把他折磨至死。他只消看一眼就可以摧毀他們,但因他心中了無半點憤怒而不可能那樣做。相反他祈請藉由殺他的因緣,使他們能在未來成為他的弟子,讓他帶領他們直至證悟成佛。這個勇氣與忍辱的示範,是他完全了悟空性與慈悲的結果。尊貴頂果欽哲法王

如果能對無常和因果生起堅定的信解,我們便能更好地面對種種不健康的精神狀態,像焦慮、憤怒、嫉恨等。之所以說不健康,是因為它們具有破壞性,在損害自己的心身的同時,也常常傷及他人。–摘自《透過佛法看世界》

隨著科學的日趨發達,以前很多學者的理論,比如我們熟知的牛頓的很多理論都已經被推翻了。由於科技不斷地躍進,不少學說都無法逃脫被超越、被推翻的命運,但為什麼千百年來獨有佛的學說屹立不動呢?因為佛是證悟者,已經攀上智慧的圓滿頂峰,由制高點往下俯瞰、往下解釋這些事情,所以佛法就不需要什麼改革,也不會有什麼革命性的新發現,佛法永遠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被淘汰。科學等世間學說確實有這種需要,因為它是由低處往上走,從無到有、越來越好,一直都是往上發展的。… [慧燈之光四:如何做一個標準的居士(一)]

多數現代人認為,在 21世紀,科學等各方面的進步和成就已經很了不起了。但是直到今天,我們有沒有發現佛說的話裡有任何一個錯誤?沒有。佛的人生觀、世界觀等等,一直都走在科學的前端。科學和佛法相比,反而有一定的距離,至今仍遠遠落後於佛教。這不是我在信口開河,只要是公正的地方,無論任何一個場合,面對科學家也好、哲學家也好,我都敢說這種話。… [慧燈之光四:如何做一個標準的居士(一)]

你念佛,就要像《阿彌陀經》中講的那樣,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一直持念下去。不要聽他人的長短是非,用功得有主宰,有主宰就有受益,甚麼是受益呢?他人發火了,不能把你的火引出來,他人的習氣毛病,不能把你的煩惱引出來。他貪你不貪,他瞋你不瞋,他煩你不煩,他壞你不壞,他打你你不打他,他罵你你不罵他,他講你壞話,你不講他壞話,這就是受益,這就是度眾生,這就是發菩提心,這就是行菩薩道,這就是修行!你在那裡念佛,別人打不了你的閑岔,不被外邊境風所動,這就是功夫,離開這個到哪裡找功夫啊!〈節錄自《空谷足音》(體光禪師開示錄)〉

我們喜歡貼標籤,積極、消極、樂觀、悲觀,其實佛陀並沒有教我們應該樂觀還是應該悲觀,他只是說要放下執著。慾望多不一定就是對生活積極樂觀。而消極悲觀不是因為放下了執著,相反,正是因為放不下。對某些人某些事,對自己的經歷遭遇太在意了,更容易產生悲觀厭世的情緒。——希阿榮博堪布

世間正見有兩點:第一,深信輪迴,即深信輪迴、前生、後世都是存在的;第二,深信因果。這兩個叫做世間的正見。從見解的方面來說,這兩個就是標準居士的最低見解。如果具備了這兩個世間正見,就可以說我們在見解方面已經達到了最低層次的標準。雖然這是最低層次的見解,但佛也說了,任何人具有這樣的世間正見,則此人於千世中不墮惡趣。千世是什麼概念呢?現在就是我們的第一世,然後第二世、第三世……直至千世。這是佛親口說的,所以很重要,它是我們整個修行見解的基礎。… [慧燈之光四:如何做一個標準的居士(一)]

你最重要的東西,就是你最需要出離的對象,但它往往是你最不希望出離和最難出離的東西。有時候,細節可以看出你的出離是否徹底,如果你徹底的出離,你就不應該有任何煩惱,因爲你抛棄了所有的執著—宗薩欽哲仁波切

貪心重的人,會讚歎千姿百態的美女;嗔恨心重的人,會讚歎英勇無畏的英雄;愚蠢心重的人,會讚歎那些懂得享受、會睡覺、會過生活的人。世間人的想法跟我們修行人完全不同。他們讚歎煩惱的一切“功德”,而我們依靠智慧的剖析,確實沒有點滴成分值得讚歎。——索達吉堪布

你一切的關係都是暫時的。當你住進旅館時,不會想要與旅館經理、幫傭、侍者共度永恆,你的家庭、你的朋友、你的理想與價值觀,都與旅館經驗無異。遲早,你都必須退房,與他們分離。一一宗薩仁波切《上師也喝酒? 》

修行必定要與阿彌陀佛發同樣的願。彌陀發什麼願,我也發什麼願,希望我的心同阿彌陀佛的心,我的願同阿彌陀佛的願,與阿彌陀佛同心同願,這就是同志(志同道合) ,將來當然在一起。恭錄自《認識佛教節錄》

佛法修持的效果,不是立竿見影的。它通常不會以立即而戲劇性或神奇的改變現狀的方式出現。不過,總是會有利益的,那利益會展現為逐漸出現的長期效果。—尊貴創古仁波切《遇見藥師佛》

“若殺一有情,需償五百生”,殺害眾生的生命,不但與慈悲心、菩提心相違,而且果報非常可怕。殺生的人短命多病,將來還會在地獄中感受更加痛苦的報應,所以我真的希望大家都能斷除殺生的惡行。從出生到現在,有的人殺生的數量恐怕絕不止一兩條,幾十條幾百條也會有的,喜歡吃活魚活蝦、生猛海鮮的人好好想想,你們一頓飯就殺了多少條生命。如果傷害了眾生的生命,又沒有按照四對治力懺悔,這個果報將來肯定有一天會落到自己身上,逃脫不了。我們平時可能連一根針扎到身體上都承受不了,到那時怎麼忍受?—希阿榮博堪布

不論你是長得怎麽漂亮,或生在多麽富裕的家庭,以佛法的觀點來看,你都不能稱爲暇滿的人身,你只是身爲人罷了。能夠稱爲人身難得的,是我們所具有的機會,所以並不是指我們的面貌、地位、權力等,因爲這些並不能給我們永遠的快樂。但是,當人們企圖得到財富的時候,他們是多麽的痛苦呀!即使最後他們真的富裕了,還是認爲自己的錢不夠。雖然他們已經獲得想要的東西,卻還是感到不滿足。所以,這種的人身並不能算是勝妙的人身。我們所說的勝妙人身,指的是你有機會來談法,來談真理。– 宗薩欽哲仁波切

吾愛童子身,蓮花不染塵。罵之唯解笑,打亦不生瞋。對境心常定,逢人語自新。可慨年既長,物慾蔽天真。——寄禪大師

凡是為獲得這一世的幸福,或者為遣除這一生的痛苦而修法,這樣的動機都是不善的。雖然這樣的行善比不信佛、不行善要好得多,但卻與解脫毫無關係。因此,對於希求解脫的修行人而言,絕不能有這樣的目的。經書裡講過,這種動機是需要斷除的。所以,我們在每次行善的時候,首先要觀察自己的動機。比如,心裡突然冒出一個念頭—我要去磕頭(或我要去放生),這時就要問一問自己:我為什麼要磕頭(或放生)呢?如果發現自己的動機是錯誤的,就必須及時糾正。[慧燈之光一:三殊勝——行善修心的究竟方法]

為什麼人與人之間會有矛盾?就是因為“我慢”,認為“我”的觀點是對的,一定要按“我”的觀點做,用“我”的想法要求別人。其實換個角度就知道:站在你的立場是這樣,站在他人的立場未必是這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因緣、福報,你要求別人和你一樣,讓他們按照你的觀點去做是不可能的。——禪是禪非

學佛人應該是個好人,是位智者,不要搞神通,做神神叨叨的人。這種人害人害己,會染污壇城,染污道場,染污眾生的相續。我們相信的不是神通,而是智慧。生活上、心靈上的一切問題,都不是通過神通解決的,而是通過智慧解決的。—-達真堪布

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很多居士都喜歡把供佛的供品拿來自己享用,甚至想當然地將這些供品視為加持品。但是,依照密宗外密以下的要求,這些供品是不允許自己吃的。雖然在密宗內密中沒有這些要求,但內密所要求的境界也是很高的,我們在具體行持的時候,最好遵照保守的要求去做。所以,供佛的供品不能自己吃——慈誠羅珠堪布

學佛,是希望自己的福報和智慧都能越來越往上增長,直到圓滿成就佛陀的果位,讓自己脫離輪迴之苦,獲得究竟解脫的大樂。但如果信佛,只是為 過度執著世間名聞利養找位靠山,把修行變成讓自己在輪迴中順遂一點的工具,並在此過程中,不斷增長自己的五毒“貪嗔惰慢疑”等,這已在 魔佛之前就先修了魔,肯定是不如法的。—嘎瑪仁波切

我們通過皈依外在的三寶,慢慢把內在的三寶的功德引發出來,那時我們將體會到:外在三寶其實是內在三寶的投射,正因為我們內在本具三寶的功德,才會在因緣成熟之時現前外在的三寶。“迷時師度,悟了自度”說的也是這個道理。師集三寶於一身。不識本性的時候,是三寶度我;識了本性,方知是自己度自己。——希阿榮博堪布

我們真的想要成佛嗎?我不這麼認為。也許有一些人對「成佛」有些概念。如果我們真的想要成佛,就不會對此生如此地執著。我們擁有的東西,朋友、房子、車子,我們對於這些還是有著很多的執著,這證明我們並不想遠離這些東西、遠離輪迴,這也間接指出了我們並不想成佛、也不追求成佛。—–宗薩仁波切

心有許多部分,但有個非常基本的部份叫阿賴耶識,直譯之,意為"一切的基礎",它是一種透明的"自我觀見"。它是世俗存在和能夠解脫的基礎,是真實無礙的心,這部分的心不抓住外相。它是光明的,而且從無始以來直至成佛都相續不斷。—尊貴的薩迦法王 開示

人們問生命的目的是什麽?但是在問生命的目的之前,你應該問生命是什麽?根據薩迦派大師們的看法,生命不過就是感知,它是一種連續的感知,一個感知接著另一個感知,這就是生命。—宗薩欽哲仁波切

如果能了解到敵人是被他們自己的無明和瞋恨等強大的影響力所控制,知道他們是陷於習氣之中而無法自拔,我們就會比較容易原諒他們令人惱怒的行為。相同的,如果有精神患者侮辱你,你不會有理由生氣。如果我們能夠超越相信二元現象的極端,就能超越暴力之因。—–宗薩仁波切

你們不要以為只有面目可怖、張牙舞爪的形象才是魔鬼,其實所有乾擾修行、障礙解脫的事物都是魔王波旬的化現。它經常隱藏在看似平常的事物後面,擾亂我們的心,如果不能認清它的本質,就很難得到解脫。——希阿榮博堪布

你我如一壺濁水,要靜深不動,才能沙土自沉,清水現前;四下折騰,只能是越攪越混。慧由定生,定從戒來。善護身口意、遠離貪嗔癡,就是持戒。初學者極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身處憒鬧中而不被外境所轉,是不可能的。—希阿榮博堪布

我從未離棄信仰我的人,或甚至不信我的人,雖然他們看不見我,我的孩子們,將會永遠永遠受到我慈悲心的護衛。——蓮花生大士

自私、貪婪、嗔恨、嫉妒,這一切都是來自於我執,我們如何處理這一點呢?你不能擊倒你自己,你不能擊倒你的“自我”,没辦法的。你要將你的“我執”轉化為虔敬心,你要將你的“我執”轉化為慈悲心,那麼,你的“自我”就變成是正向的,“自我”不再是負面的,成為正向的轉化。尊貴廣定大司徒仁波切

世間短暫無常的資財毫無實質,因此,要用這些資財作為佈施的功德行。蓮師叮嚀語

為什麼六道眾生有著迥然各異的命運呢?這肯定是有某種因緣的,世界上沒有無因無緣的事。從古老的外道宗教,到現代的新興學科,千百年來,儘管各種論著層出不窮、汗牛充棟,卻從來沒有提出過足以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唯一能夠給出正確答案的,只有佛陀所宣說的佛經。如何面對生老病死?解決這個千古之謎的方法也只能來源於佛教。[慧燈之光二:加行的修法-曼茶羅修法――積累資糧之殊勝方便]

修行一切法門都是講這個心,我們行持也是在『行』這個心!這個心若有定力,就會像清淨的水,靜靜的時候一樣,如如不動,物影投映,無所不現。所以,當我們的心很清淨的時候.自然能明了一切真相!摘錄廣欽老和尚慈悲語錄

請問:當人試圖要放下執著,心中卻是越刻意放下反而越是放不下該怎麽辦?宗薩欽哲仁波切回答說: 這表示你已經開始發現執著是很難放掉的,所以這樣很好。其實不是你的執著變得更加堅固,而是你開始注意到它了。而且,你所體驗的這個感覺只會越來越強烈,但你不需要爲此而擔憂。繼續你的修行

當你對某些吸引人的事物感到戀執,或是對某些令人厭惡的事物感到反感時,要瞭解那是你自心的迷惑,只不過是奇幻的幻相而已。蓮師開示《蓮師心要建言》

看看自己是否會被他人的贊譽、批評、忽視或聚焦而左右。如果你被刺激了、被鼓動了,被弄得尴尬不安或被激怒了的話,那麽你還是受制于習氣與文化的控制,仍然是因與緣的受害者。-《上師也喝酒?》

何為快樂?佛教徒被貼標籤說是"最快樂的人"會引起嚴肅的關注。如果你真的從法的觀念來看,快樂並不是佛教徒的追求。佛教徒的目標是要超越快樂和不快樂。月稱菩薩說:「如果你是一個笨蛋,你就會做壞事而下地獄;如果你是一個笨蛋,就會做好事而上天堂;如果你是一個智者,你就會做超越好壞的事而得到解脫。」〜 宗薩欽哲仁波切

我們雖然得到了寶貴人身,但隨時都可能失去它。生命非常脆弱,我們的生命什麼時候出現違緣誰也不知道。即使沒有任何違緣,這個人身也不過只有幾十年。如果我們用如此難得的人身去追求名利、貪圖世間享樂,那我們將沒有解脫的機會。現在不放下對世間的貪執,不去修持佛法,當死亡來臨時,我們將會懊悔。—希阿榮博堪布《五加行的開示》

普通人造過的口業可能數不勝數。有的人從小到大說過很多妄語,有的人經常惡口,看到有殘疾的人,說別人是瞎子、聾子,這都是粗語會傷害別人的心。就是平時開玩笑的時候說一些粗語都會有因果。 《百業經》中講,即使是辱罵一個旁生,也會在五百世中感受果報。親戚朋友、鄰居同事之間挑撥,說這人對你不好,你也應該對他不好,說一些離間語製造矛盾,或者談論沒有意義的內容,甚至在念經修行的時候閒聊,這都是造口業。– 希阿榮博堪布

當年宗喀巴大師居住在一個山谷裡,山里有一個女人每天賣酒。她死了以後,人們在山谷裡經常聽到很大的哭聲。僧眾問宗喀巴大師這是怎麼回事?宗喀巴大師說:賣酒的女人死後投生到一塊大石頭里成為一隻非常大的青蛙,因為實在太痛苦,她經常在石頭里哭。一些僧人果然聽到了石頭里發出的聲音。又有人問這個女人何時可以解脫?宗喀巴大師的回答是,等到鷹的翅膀把巨石磨光後她才能出來,但之後還會墮入地獄。愛喝酒的人好好想一想,喝酒能帶來什麼好處,而將來果報成熟在地獄裡時怎麼辦?有些觀點認為喝點酒有益健康,其實要想獲得今生的身體健康和來世的安樂,沒有比戒殺吃素和放生更好的方法。– 希阿榮博堪布

“念佛人要清淨離欲”我們念佛人,心一定要清淨,清淨一定要離欲。為什麼佛在經上一而再,再而三地叫你離欲?經上講得好,財色名食睡叫地獄五條根,你有一條,你就出不了地獄。五條都有,你怎麼辦?要淡薄。六道裡頭最苦的地方是地獄,佛叫你離欲,就是叫你脫離三惡道,叫你脫離地獄。地獄你都能脫離,那餓鬼、畜生就不必說了。離欲,才能超越生死輪迴。 “欲”是慾望,是煩惱,要捨棄。慾望裡麵包含的太多太多,佛把它歸納成五大類——財色名食睡。這五欲菩薩都捨棄了,真正是離欲。念佛的基礎是建立在離欲,真的離欲了,你的清淨平等覺就現前!不離欲談不上念佛,那是口念佛,口裡有佛心散亂,古人講的,“喊破喉嚨也枉然”!——慈悲的布袋

如果你內心不正直,很有可能把別人的功德看成過失,甚至把自己的過失看成功德。~達賴喇嘛

從因果的角度講,一個地區的信眾發願不殺生,修行善法,這個地方一定非常吉祥,大家的生活也當然會過得更好。殺生的人,這一世不會有真正的安樂,來世也將在惡趣中感受果報。– 希阿榮博堪布

我在漢地,經常看見大家逢年過節用殺雞宰魚來慶祝節日,這其實並不是很明智的慶祝方式。我們短暫的快樂不必建立在其他生命的痛苦之上。有一次,我接受居士們的供齋,有機會路過並目睹了一個盛大婚禮的宴請現場。在那些裝飾得很漂亮的餐桌上,一條條魚張著嘴躺在盤子裡,還有蜷成一團團的蝦和切成一塊塊的螃蟹、雞鴨等。這貌似喜慶的一幕讓我的心情十分沉重,那些被屠宰的生命可憐,那一對新人更可憐,這一次婚宴所造的惡業,如果沒有修行的成就,許多輩子都還不清。——慈誠羅珠堪布

如果上師過分強調空性的見地,也會讓弟子失去對「修」與「行」的重要性。弟子可能因而不重視因丶緣丶果,或認為:「反正一切都是空性,我愛做什麼就做什麼。我不需要點燈,不需要做大禮拜,不需要修法,也不需要吃素。 」——宗薩仁波切《上師也喝酒》

輪迴的沼澤中,沒有什麼幸福可言,所以,應該走到解脫的干土上;上師的教授,若如實地去修持,輪迴地苦海就會乾枯。——阿底峽尊者

不要忘了你為什麼學佛,也不要忘了死亡隨時都會來臨,你沒有任何例外,這千真萬確,而時日不多。因此,千萬要抓緊修行,力爭看破放下、身心清淨、修行有成。修行,是對自己最好的祝福 。—益西彭措堪布

沒有一個眾生不希求今生來世的幸福安樂、受用圓滿,而幸福安樂、受用圓滿必須通過上供下施才能獲得。可是有的人甚至連一把青稞也不供施,卻奢望獲得一切所想的東西,這種貪心將毀滅一切希求,結果一無所得。——『藏傳凈土法』索達吉堪布仁波切

改過是修福的基礎。修福先要改過,就是先要消災。先不求福,先消災,修的福才能真正得到受用,諸佛菩薩、天地鬼神賜福,我們才能接受。積習不消除,去修福,福來了往往造更大的罪業。你煩惱習氣真的改過來,對世出世間一切法一絲毫貪心、慳吝心都沒有,你自性裡的福報就現前,只要有一絲毫慳貪,自性的福報就不能現前。——淨空老和尚 法語

大多數人愛上的,不一定是戀人本身,而是某種愛的概念。一旦看清了他不是你所想的那樣,這種脆弱的關係就很難維繫,進而會上演各種糾結和不幸。如果依靠佛法的智慧,明白一切都是心的遊戲,並不存在一個真實的戀人,很多痛苦就可以提前屏蔽。—索達吉堪布

佛法與一般的世間學問不同,不是靠單純的研究就能了達其義。佛法需要受持,要拿到身心中去求證,證到了才是真正明了。這求證的過程即是按照經律論三藏所詮釋的法門精進修行,在心相續中生起戒定慧功德的過程。——希阿榮博堪布

「偉大的行者密勒日巴,常將右手放在耳上,持傾聽狀的手印,這意味著,一切存在的事物,對他而言都是一種告誡、一種教示。不但不相為敵,反而是觸目所及皆為友。謹記困難的有利面,一切事相都是喜悅的,一切事相都是自性空的。」….海濤法師法語

現在很多人為了身體健康,而吃多種營養補給品等,經典說,與其吃一大堆的營養品、藥品或接受很多長壽佛的灌頂,不如一天好好持守不殺生戒,這樣身體會更健康、無病而且長壽。~~ 大寶法王噶瑪巴“解脫莊嚴寶論”

不管世俗有什麼喜悅,都來自祈願別人快樂;不管世俗有什麼苦難,都來自祈求自己快樂。——寂天菩薩

清淨戒律是佛法的基礎,聞思修行是佛法的精髓,弘法利生是佛法的結果。——法王如意寶

在生活中,有些人對於財物,連自己都捨不得享用,布施別人就更不可能了。這種人在臨死之際,其吝嗇本性會對解脫產生巨大的障礙,命終後甚至會轉生成餓鬼。即便再生為人,也必然恆常感受貧窮之苦,生生世世都與財富無緣。所以,我們務必要想方設法斷除吝嗇。——法王如意寶

一個真正的善知識不需要什麼活佛證或者堪布證,只要有無上殊勝的菩提心和慈悲心,這就善知識的證,現在這個社會有錢就連土匪也可以辦證。———宗薩欽哲仁波切

做任何事情,無論殺生、偷盜,還是放生、布施等等,雖然在事過之後,我們的肉眼再也看不到它的存在,但卻有一種能量,會貯存到我們最低層次的意識——阿賴耶識當中。阿賴耶是梵文音譯,意即貯存東西的地方。它就像電腦硬盤一樣,可以貯存很多的信息。不僅如此,包括上一世所學的東西、人的性格、生活環境所帶來的差別等所有信息,都可以通過阿賴耶識這個載體,帶到下一世。——慈誠羅珠堪布

『寂天菩薩』曾如此禮讚擁有珍貴殊勝之利他心的人說:「兩相比較之下,美善具德之念將產生極豐盛的善果。即使在逆境與苦難當中,菩薩也從不造惡,他所有的便是日日增上的善念與善行。」【海濤法師~真正的愛是慈悲心】

大家都知道嫉妒除了蒙蔽我們的雙眼,使我們看不見別人的優點,並讓我們的內心備受煎熬外,什麼好處也給不了我們。可是因為嫉妒總能偽裝成其他情緒,我們一不小心就會受它騙。你力求冷靜和客觀,有可能只是你不想隨喜讚歎某人。你的委屈和失落也許不過是嫉妒心在發作而已。–摘自《次第花開》

因果報應,捷如影響,根若不生,枝從何長?業有多種,以殺以重。好生惡死,彼此皆然。軀殼雖異,佛性是同,但平等觀,殺業自空。~ 圓因法師 茅蓬札記

我渴望能見你一面,但請你記得,我不會開口要求要見你。這不是因為驕傲,而是因為,唯有你也想見我的時候,見面才有意義。—-蓮花生大士

佛號功德無量無邊。這個地方有這麼一個佛號供養在那裡,人家看到都念一遍,不但是無量功德,這個地區消災免難。所以造佛塔,在現在這個時代有做紀念塔的,就可以用佛名號做塔,「南無阿彌陀佛」,塔的四面都用這句佛號,無論在哪一邊看到,念一遍,功德無量。人間福報如果有,要分給大家享,做布施;沒有,正好,省事、不操心,一心念阿彌陀佛,福慧雙修,這句佛號裡頭有圓滿的福報、有圓滿的智慧。這一個佛名,南無阿彌陀佛,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名號,念這一句全念了,一尊佛也沒漏掉,這是事實真相,不是假的。——淨空老和尚 法語

無始以來,我們必定曾無數次淪落三惡道,遭受比現今的頭疼腦熱劇烈千百倍不止的痛苦,而那些苦都是白受的,今生為求正法受苦卻不同,這一回,苦不會白受。我們在菩提路上每一分辛苦、每一分付出都是成佛的資糧。——希阿榮博堪布

無論在任何時代,任何文化背景中,十善的任何一條都永遠不會過時。殺人、偷盜、破壞別人家庭等惡行不可能得到社會的允許,因為這些都是世人公認的壞事。假設全人類都能從骨子裡去相信因果,世上就不會有殺人、妄語、偷盜等惡劣風氣,沒有暴力,沒有戰爭,每個人都很真誠。就不可能出現地溝油、瘦肉精、毒奶粉等問題。所以,佛教的因果學說對現代社會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慈誠羅珠堪布

有悲心自然會遠離嗔恨心,但實踐中某些人的悲心卻有可能引發嗔恨心,比如在放生時會對殺生者產生強烈的偏見。這時不妨看看自己的心,我們很顯然是把自己歸入了代表道德、正義和值得拯救的一邊,而對方則是無藥可救、不值得慈悲的。人的劃分可沒有這樣簡單。–摘自《次第花開》

怎麼樣得到功德最快?就是全身心的燃燒,奉獻佛教,供養三寶。 《法華經》講到藥王菩薩以身體燃燈供佛,燃燈供佛是什麼意思?就是把這個生命所有的熱量,供養給眾生,供養給三寶,這就叫燃燈供佛。這樣就可以最快得到功德。——傳喜法師

大家在學習中觀時,一定要知道,萬事萬物在名言中就像鏡中的影像或湖里的月影,應該明明清清地存在,但是一經分析的話,全部都蕩然無存,這就是萬法的實相。懂得這樣的空性法門之後,對一切不會有太大的貪執,如果沒有貪執,修行便會事半功倍。——索達吉堪布

年輕的會衰老,相聚的會離散,擁有的會失去,登高會跌重,親的會疏遠,愛會成痛惜或怨懟。就是這樣。不是只有你在經歷這一切,所有人都在面對無常。— —希阿榮博堪布

我們愛上自己的創造的幻相,發展出對自己外表、財富和成就的過渡驕慢。好比戴了面具,卻驕傲地認為面具是真實的你。————宗薩欽哲仁波切

心越亂的時候越要果斷地提起佛號,把散亂的心往回收。念佛時發現自己雜念紛飛,是因為此時你的心比平時安靜,才會察覺到念頭雜亂。不用去管雜念, 堅持念佛,久之會有成效。持咒亦然。——希阿榮博堪布

修學其他法門,冤親債主擾亂你在所不免,唯獨念佛人,著魔機會少。有著魔的是心不在道,如果在道上(道就是阿彌陀佛,你心想阿彌陀佛,口念阿彌陀佛,真正做到不夾雜、不間斷,就是心在道上),決定沒有魔障。唯有死心念佛的人,魔對他無可奈何,臨終佛來接引是佛的本願,魔不敢來擾亂。——淨空老和尚 法語

在修行上,絕對不要總是選擇容易走的路;對你心中的慾望,要以殘忍與無情對待之。——宗薩欽哲仁波切《上師也喝酒?》

如果你視一切音聲為咒音,好或壞的消息將無法干擾你,猶如風不能擾動山一般。事實上,當你聽到壞消息而生氣,只不過是讓自己痛苦罷了,既不能使亡者復生,也不能讓財物失而復得。—頂果欽哲法王

法王如意寶曾說:“如果一個人能像思念戀人一樣思念阿彌陀佛,此人決定能往生極樂世界。”今後大家要把自己的心放到阿彌陀佛上.–出自“藏傳淨土法”

看到他人的缺點、毛病,反觀自己有沒有?若是有,就去改、去磨;看到他人的功德、福報,反觀自己有沒有?若沒有,就去學、去修。——達真堪布

一個修行人如果能終生乃至生生世世吃素是最好的,但凡夫人吃肉的習氣相當嚴重,因此,在很短時間內徹底斷除肉食非常困難,但為了懺悔無始輪迴流轉中因噉食眾生血肉所造下的無量罪業,應該下大決心,堅持吃素,以清淨無染的方式努力修行。—《定解寶燈論講記》索達吉堪布

阿彌陀佛每念一聲,就是阿彌陀佛為你灌頂一次。天天念“阿彌陀佛”增高品位。身禮阿彌陀佛,口稱阿彌陀佛,意憶想阿彌陀佛,這是極善。讀經、持咒、持戒、禪定都是善,統統比不上念阿彌陀佛的善。真正的善,無比至善,就是念阿彌陀佛,要真心。不是真心的人,決定不能成就。這一句“阿彌陀佛”將一切罪業全部都改掉了,世出世間一切善法,一句“阿彌陀佛”都圓修了,一修一切修,一改一切改。——淨空老法師 法語

你看看這個世界,大家都沈在迷夢中,追逐名利,你爭我奪,你好,我要比你更好,你強,我要比你更強,每個人都在比賽,看看誰的夢做得最大。結果,這些名、這些利,生不帶來,死亦帶不去,只是徒然多造一些新的惡業,而此番再墮下去,人身也就難得了。~ 廣欽老和尚開示

我到處去尋找禪修的地方,我不知道就在這裡,在我心裡。所有的禪修都在我身上:生、老、病、死都在我身上。我到處參訪,直到我筋疲力盡,只有這時,當我停止參訪時,我才發現我要找的是什麼,就在我心裡。—– 阿姜查

在家人隨意評論和誹謗出家人,這很不如法。阿底峽尊者的弟子仲敦巴尊者曾經講過,每四個出家人當中就有一個是菩薩的化現。所以在出家人中誰是聖者、誰是凡夫我們根本無法判斷。無論是在家人或是僧眾,裡面一定有菩薩的化現,喬美仁波切說誹謗三世的眾生也沒有誹謗一位菩薩的果報重。誹謗僧眾的果報有多可怕,真的要好好想一想。– 希阿榮博堪布

修行的目的不是完善目前的生活或者美化自己,如果是這樣,佛陀當年大可不必捨棄王位出家。他從小生活在父王為他砌築的高牆之內,錦衣玉食,不知痛苦為何物,然而,當他偷偷跑出宮外看見生、老、病、死的生命事實後,就決心不再自欺了。修行沒有什麼宏大的目標,只是不再自欺而已。——希阿榮博堪布

世人常說這是迷信,那是迷信,其實,相信我的存在,才是最大的迷信,這種理念,是一種非常盲目的信念,但我們世人卻從來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慈誠羅珠堪布

出離,並不是相上的從一個地方去到另一個地方,而是在這巨大的誘惑和幻境中保持清醒。——頂果法王

一個人能接受佛的教訓,是多生多劫的福德善根所致。印光祖師說,能夠死心塌地地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是第一等聰明人。佛說末法時期淨土成就,所以今世修行人應以修淨土為正行。——淨空老法師 法語

修行會讓我們明白很多擔憂是多餘的,因為很多對錯的顏色其實都是來自於我們自己的心。——澤仁扎西堪布

白居易有詩云:“百年隨手過,萬事轉頭空” 。人生就是這樣,有時是美夢,有時是惡夢,但無論什麼夢,都是在虛幻之中。—Siu Kit分享。

《徹悟禪師語錄》:「一切法門。以明心為要。一切行門。以淨心為要。然則明心之要。無如念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此念佛。非明心之要乎。復次淨心之要。亦無如念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清珠下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如此念佛。非淨心之要乎。一句佛號。俱攝悟修兩門之要。舉悟則信在其中。舉修則證在其中。信解修證。俱攝大小諸乘。一切諸經之要。罄無不盡。然則一句彌陀。非至要之道乎。」( 大正 332.3 )

對大多數的修行人來講,執著利他是非常好的。如果你利益眾生的執著特別強烈,《現觀莊嚴論》中說,這是不會障礙任何修行的。儘管它也是一種執著,但在成佛之前我們不能捨棄。因此,在所有的執著當中,利他的執著、對佛菩薩生起信心的執著是最好的。而嗔恨心的執著、貪心的執著,是最低劣、最不好的!—法王如意寶

找到激勵自己修行的力量並不容易,即使是最老練的修行者,當他們忘記自己每天都步步接近死亡時,也會失去動力。至於那些需要照顧家庭或工作繁重、忙於餬口的人,就更難找到時間修行了。不過,諷刺的是,當我們有時間時,卻缺乏動力意志力來激勵自己,結果是花了更多的精力看足球賽,而非修持佛法。——宗薩仁波切

當天空上掛著一道彩虹,映入眼廉的是許多美麗的色彩,但彩虹不能當衣服來穿,不能當飾物來戴。沒有什麼是我們可以擁有的;所有的事物只不過是透過各種因緣的結合,呈現在我們面前。心中升起的念頭也是如此。念頭根本沒有所謂實體的真實,或本質的存在。所以,念頭根本沒有理由擁有強過我們的力量,我們也沒有理由淪為念頭的奴隸。——頂果欽哲法王

用慈悲的水滅掉嗔恨的烈火,用強力療效的橋樑來渡過貪欲之河,在愚癡的陰暗中點亮明智的火炬,用精進的搗杵敲碎傲慢的高山,穿戴安忍的暖衣來克服嫉妒的風暴。——蓮花生大士

《菜根譚》雲:不責人小過,不發人隱私,不念人舊惡,三者可以養德,亦可以遠害。

空性的含義並不意味著一切都是不存在的,空性的真正意義是,所有的現象,無論是我們看到、聽到或嚐到的,都是一環扣一環相互依賴而存在。沒有事物能不依賴因緣條件而獨立存在,事物都必須完全依賴因緣條件才得以存在。由於萬事萬物都必須依因緣而產生,這足以證明一切現像都是空性的表現。____薩迦法王

供花不限於實物的花朵(例如特意從花店買來的花束等等),也可以是用自己內心緣取世間無主攝持之花朵,例如看到植物園中盛開的蓮花、或看到山間美麗的野花等,這些不是屬於某個人所有,所以可以用觀想的方式緣取來供佛。—-梭巴仁波切

布施的精髓是捨棄貪執。把自己不要或不看重的東西送出去,不論東西本身貴重與否,都不算清淨的布施。——希阿榮博堪布

你以為自己是佛教徒,而實際你只是在扮演佛教徒。你換一種吃飯、睡覺、說話、生活的方式,定期燒香、磕頭、放生,為宗教或公益事業出錢出力。這都沒有問題,關鍵是:你做這些是為了向世人證明你是佛教徒,或是為了讓自己安心,肯定自己的確走在公認的正道上,還是為了把自己的本來面目探個究竟。— 希阿榮博上師《走出修行的誤區——關於上師和弟子》

通常我們喜歡品嚐美好香甜的口味,而不喜歡任何苦澀酸腐、火辣刺鼻的味道。事實上,這只是心執著於美味或噁心的味道。一旦心了悟這些特性是無生、不存在的,就能了知每種味道的清淨本性。~頂果欽哲法王

懊悔能指引你去到一個好的層面。花時間在這上面吧。因為至少你了解到你所不該做的是什麼。當你知道你不該做什麼的時候,你有更大的機會走向你應該做的。而且,同時這個懊悔也是覺醒的曙光。—-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

很多人都說要“解放天性”。所謂天性,大多不外乎慾望。若把慾望的野獸放出籠子,傷害的不僅是他人,最終也包括自己。就像在一場婚姻裡,雙方都解放天性,無拘無束,那誰來為一紙婚約保駕護航?如果世上人人都隨心所欲,想幹什麼就乾什麼,到頭來誰也不會有安全感。所以,自由固然值得追求,但仍需以“戒”為伴侶。………….索達吉堪布

你不可摧毀生命。無論如何你都不可以為了任何宗教、精神或形而上的理由,去把螞蟻踩扁或是把叮你的蚊子打死——一點也不行。這就是佛法。這就是香巴拉。你必須尊重每一個生命,絕對不能胡亂對任何生命下判斷。—— 秋陽創巴仁波切

聰明賢能和愚笨低劣也是無常的。許多人聰明能幹、博學多聞、勇敢善辯,當福報將盡的時候,做事常常遇到障礙,思惟開始顛倒,受人侮辱輕視,最後一無所有。無常不是只往壞的方向變化,例如,原本是作惡多端的人,一念向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也會成為大成就者;有人上半生造惡業,下半生專修正法而成就,像密勒日巴尊者的一生,就是這樣。所以說,賢劣是不定的。………….嘎瑪仁波切

佛教的教義是坦白地告訴你,其實誰都無法依靠,只有依靠你自己的力量,看見事物的原貌,不將現實放大或是描絵成我們希望的樣子。簡單說,就是你放棄掩耳盜鈴,自欺欺人的習慣。這是唯一的方法,是改變一切的開始。當然這種答案通常令人很失望”。——秋陽創巴仁波切

學佛並不能保證我們一輩子都在順境中,學佛 ,只是讓我們能夠身在痛苦裡, 心卻不被痛苦所掌控。~ 大寶法王噶瑪巴

自己多做好事,不需讓人知道,這叫“陰德”;做了一點好事,到處宣揚,受人讚嘆,果報就報掉了,一面做一面就報掉了,德積不住;做好事沒有人知道,很好;做了好事還有人罵你更好——罵你是給你消業;罪業惡報都消掉了,惡就越消越少;善就越積越多。——淨宗正信佛教

輪迴是一種慣性,不斷改變習慣能讓那股巨大的慣性慢慢停下來。遇到情況不立即被情緒淹沒,而是看看自己的反應,這就是改變。—希阿榮博堪布

當你沒有妄想沉迷,當你沒有感情上的障礙,當你不感覺到壓抑,當你不害怕你會打破一些規則,當你不害怕你不能夠滿足別人的期望,還有什麼更多的證悟你想要的呢? 這就是了。…宗薩仁波切

我之所以看到的是一個不完美的世界,是因為我有各種執著和不切實際的期待,如果我可以從這裡出離,我會變的非常強大,不再堅持必須用自己喜歡的杯子喝水,不再堅持茶的味道必需不濃不淡。如果我出離了所有的執著,那麼我就會變得非常自由,沒有任何事情可以激怒我或傷害我。—宗薩仁波切

你死後3天記得愛侶的名字,5天后只記得一半,10天不記得是他或她,20天不記得是人類,接著下一生力量擴展,若投生為鳥,曾經的愛被對蟲子的飢渴取代,那時你所謂深愛的人那一章結束。你轉生為鴿子,在他腳邊吃麵包屑時不會注意到他,他也不會注意到你,我們是如此玩著輪迴的遊戲。——宗薩欽哲仁波切

那些漂亮得讓你產生慾望的女人,完全不是空行母。你向某一方向走去,碰到的第一個異性,不管是什麼樣子,你都要有勇氣去擁抱她。也許你會碰到只患有嚴重皮膚病的狗,是的!在那個情況下她就是空行母。你若有勇氣真誠的去親吻,去擁抱這隻狗的話,那你對空行母可以說是稍微有一點了解……..宗薩仁波切

苦樂是無常的,許多人上半生幸福美滿,財富充足,下半生貧窮落魄。有人上半生貧窮痛苦,下半生富裕快樂。不用看一生的變化,有時一天之間,早上還高高興興的,下午或晚上遇到不如意的事,就哭哭啼啼的;或是昨天還愁眉苦臉,今天就眉開眼笑的也很多。所以說,世間的苦樂是無常的,不要患得患失,對於一切,不要貪著,應該將心念放在出世法上。………….嘎瑪仁波切

正確地來看,你將發現受傷害的人,傷害別人的人,以及傷害本身,完全不具有任何真實性。這麼一來誰還會對虛假的幻象發脾氣呢?面對這些空相,還有所謂的得失愛憎嗎?認清這一點,所有的一切都是虛空。——頂果欽哲法王

有的人居無定所地過著安寧的日子,有的人卻在豪華住宅里一輩子逃亡。皈依,不是修行的起點,它是整個修行。–摘自《次第花開》

佛菩薩的加持力也就是他們護佑眾生的願力,這種願力極其強大,像西方極樂世界那樣廣大莊嚴的諸多清淨剎土都完全是由佛菩薩的願力所化現,所以不要懷疑諸佛菩薩是否有護佑眾生的力量,關鍵是自己心裡是否真的相信並願意接納佛菩薩的加持。—希阿榮博堪布

如果有人誹謗你、貶損你,那僅僅是你在過去批評、侮辱其他人,尤其是批評侮辱菩薩的結果。與其對這種人感到憤怒,相反的,你應該感謝他們給予你機會來清淨過去的錯誤行為。重要的是,在所有的情況下,你都要如實地依照教法來行止——尤其是在這種情況之下。如果你不應用教法,那麼領受教法有什麼意義?遭遇逆緣是你把教法付諸實修的最佳機會。——頂果法王

當佛在世,有外道一人,兩手持花奉佛。佛見其來,即云: “放下”,外道聞聲,即將左手持花放下;佛再言曰: “放下。”外道聞聲,復將右手持花放下;佛復言曰: “放下。 ”外道聞聲,詫而問曰: “我兩手奉花供佛,今已遵佛旨次第放下,奉花已盡,佛再飭放下,其旨云何?”佛憫而謂曰: “我非囑爾放下手中花,系囑爾外舍六塵,中舍六根,內舍六識,名曰放下。”外道聞言,作禮而去。——虛雲老和尚

在今生結為夫婦,成為親子,乃是過去行為與共業的結果。這也是我們應該不惜代價地避免爭吵,和諧共處的原因。那些能夠放棄家庭生活,轉而投入寺院生活的人應該祈願,一旦你獲得證悟,朋友和新近自己的人將成為你所帶領、通往解脫道的第一批弟子。—頂果欽哲法王

佛陀給予我們法的饋贈就是,看見一切的無常、一切的無我、輪迴處處都是苦。只要心中有貪、嗔、痴就會有煩惱,輪迴的按鈕就會一直被啟動。我們一旦通過每一處細微的觀察,就會知道心無時無刻不在變化,身體如是,一切的周圍景像都是如此,要學會不再那麼執著。因為身心整體都是無常的,是苦的來源,是無我的。但凡我們執著一個所謂的“我”存在,就會有你、他、眾生等等的對立。這種分別一定也會相伴喜怒哀樂存在,讓心念無法停歇。…….嘎瑪仁波切

所有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教授,因為我們就是自己領域裡的「悉達多」。我們也許沒有孔雀、一萬個宮女,以及大理石、傭人、浴室等等所有這些東西,可是我們有我們自己的宮殿、自己的象群。我們一直都看見老、病、死,可是我們從來不問:「這會發生在我身上嗎?」—宗薩仁波切

佛教徒也是人,只因為成了佛教徒,你的見地與行止並不會在一夜之間就完全符合佛教。很不幸,佛教這條道路,常被大家以佛教徒的表現來評斷。因此偉大的佛陀一再地說“來,來看,而不是說,來,來加入!”。來看了以後,覺得好,就邁進第一步,繼續再看,加不加入,完全取決於你。〜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

見人行善,隨生歡喜,稱為隨喜。《法華經》雲:“聽聞經典而隨喜,次次累積,功德至大”。《大智度論》說:“隨喜者的功德,勝於行善者本人”。《四十二章經》中“佛言:睹人施道,助之歡喜,得福甚大。沙門問曰:此福盡乎?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數千百人各以炬來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可見越多人隨喜,功德越大。無論何時何地,只要聽到善事,都要隨喜,是避免驕慢、嫉妒、瞋怒心生起一個重要修持方法。—摘自Siu Kit臉書

有些人與父母的感情很好,有些人則與父母關係不是那麼親密,人與人的因緣不同,但不管怎樣都要有孝心,把父母的安樂掛在心上。人人都有局限,父母也是局限在自己的煩惱業力中身不由己,痛苦不已,我們應多體諒並發願以自己的善心善行化解父母的苦報答父母的恩。——希阿榮博堪布

當你對著它笑時它也對著你笑、當你對著它憤怒時它也對著你憤怒、這就是鏡子中所謂的我!所以說我們對待任何事情時起心動念非常重要!—空行母門措上師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用實相的角度來解,宇宙萬物本是同體,然眾生迷失本性而相互殘害,對於覺悟的人看來,那是情何以堪?—仁敬法師慈悲語錄

有的人有一點智慧,但是沒有慈悲。遠離了慈悲,就不是真正的智慧。智慧不能離開慈悲,慈悲也不能離開智慧,智悲雙運才是究竟的境界。——達真堪布

在大乘,若自己戒律真正清淨,看見別人犯戒會生起悲心;在小乘,若自己清淨戒律而又生傲慢,這也屬於犯戒。以自己清淨戒律生起傲慢心,讚歎自己和誹謗別人,以為自己很了不起,而某某人已經犯戒了,其實這就是真正的破戒者。所以,若別人犯戒了,我們一般不能隨便傳講。——法王如意寶

佛經中把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稱為娑婆世界,意思是能忍受缺憾的世界。痴心不改硬要在缺憾的世界裡追求完美,會有結果嗎?只要有這個身體在,我們就必定經歷生老病死;只要心裡還有貪執、嗔恨、困惑、傲慢,我們就必定感受痛苦。—希阿榮博堪布

一個人不會因為貼上了道德或不道德的標籤,就能解脫或不得解脫,解脫超越了這些。慈悲行者堅信一切眾生解脫的潛力,因而不肯捨棄任何眾生。人與人之前的緣分,對於大乘修行人,無論善緣惡緣,到眼前都是同證菩提的緣。——希阿榮博堪布

人都太在乎自己的慾望,才會在乎別人的反應,求而不得,就會感到很受傷;你貪心的少,別人就難以找到和利用你的慾望,實現他的目的。煩惱都是自找的,越貪心,越脆弱,越在乎自己,越痛苦,越想得到,越失去,傷害皆因為貪欲,慾望越少的人越無敵。所謂,無欲則剛。——禪道佛緣

別以為寬容是便宜了誰,如果真是便宜了誰,那也只能是便宜自己。如果你不寬容,不管是小彆扭還是大仇恨,你放在心裡耿耿於懷,除了折磨自己還能折磨到誰?當你背負著仇恨行走在人生道路上時,受累的只能是自己。所以真的是寬容了別人,解放的卻是自己。——恆唯法師

如果沒有盲目的期待,就不會有失望。如果能瞭解一切都是無常,就不會攀緣執著。如果不攀緣執著,就不會患得患失。也才能真正完完全全地活著。—尊貴宗薩欽哲仁波切《正見》

現代生活中,任何一個角落都充滿「貪婪」的因子,街頭上、手機上的各種訊息和廣告,處處都在宣傳著貪婪,刺激我們的購買欲,我們的貪欲不斷被刺激而增長,這造成的影響是什麼呢?我們受刺激而不斷購買、消費,過度使用和濫用大自然,造成大自然的沈重負擔。我覺得這是根本問題,「人性的貪婪」是我們亟需面對的重要問題。~法王噶瑪巴2014年歐洲弘法行:佛教與環保

“大多時候標榜自己說話直的人,只是不願花心思考慮對方的感受而已。”——宗薩仁波切

有德的福才是真正的福,無德的福只是曇花一現。世間的財富“不是你的”,你是做不了主的。而法的福德是修行積聚而來,誰也拿不去,那才真正是你的。不要一說到福德就想到現實生活,要往菩提道上會意。例如能聞到般若經典而有信心,福德不可思議,福德是內心的智慧與定力。【夢參老和尚開示】

佛說:一剎那是指針尖穿過很薄很薄的一張花瓣所需的時間,但是這個一剎那,我們還可以分為成千上萬個階段。我們可以想像,本身這麼短的時間再分為十萬個百萬個等分的話,其中一個階段是多麼的短暫,然而即使在這麼短的時間當中,每一個物質都在變化,佛經之中稱之為生滅,用現代的語言來說,就是運動。—-慈誠羅珠堪布

為什麼我們對夢不執著,而要執著這個輪迴呢?因為夢延續的時間很短,第二天就知道昨天晚上看到的那些東西都是假的。而輪迴的時間很長,我們還沒有辦法到達輪迴的邊緣。但如果是菩薩,雖然他們以前也是凡人,一旦他們登地之後,就像夢甦醒了一樣,也就知道原來這些也是假的,跟夢一模一樣。——該教言選自:《慧燈之光》第一冊《怎樣抉擇外境是心的現象? 》慈誠羅珠堪布

有個女孩問,“爲什麽有咒語的塑料項鏈能帶來幸運”—宗薩仁波切說,“帶來幸運的不是這個物件本身,是因爲妳發心的虔誠,妳的信念帶來加持力量,那是妳的心。”

清淨惡業主要通過兩種方式:一是懺悔,二是受報。一方面,我們通過如理如法的懺悔,化解往昔惡性的因果;同時,若因緣成熟、惡報現前,也要坦然承受,別人怎麼想我們管不了,但自己心裡要明白:這是提前受報、重罪輕罰。—希阿榮博堪布

看清了一個人而不揭穿,你就懂得了原諒的意義;討厭一個人而不翻臉,你就懂得了至極的尊重。活著,總有你看不慣的人,也有看不慣你的人。你的成熟不是因為你活了多少年走了多少路經歷過多少失敗,而是因為你懂得了放棄,學會了寬容,知道了不爭。——禪道佛緣

正法不在寺院當中,也不在經典文字當中,而是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正法即是我們每個人心中清淨、良善的本質—-大寶法王噶瑪巴《勝道寶鬘集》

“貪”會帶給人一時快樂,結局卻是無盡麻煩;“嗔”能讓人瞬間壓倒對方,卻會埋下無窮禍患;這二者都來自“痴”,由於不明道理,所以不懂取捨。——索達吉堪布

如果你想要走向成佛之道,你就要放棄對朋友親人的執著,以及對仇敵的嗔恨。用無分別的平等舍來看待一切眾生。在此時此刻,人們是你的朋友或敵人,都只是過去的因緣和業行的結果。把執著和嗔恨視為真實,只不過是一種迷妄;執著和嗔恨源自錯誤和迷惑的覺知。——頂果欽哲仁波切《你可以更慈悲》

真正的修行人非常謙虛,根本不會將自己境界輕易示人。而那些極為淺薄的愚者,往往得了點皮毛就掛在嘴上,正如薩迦班智達所言:“愚者學問掛嘴上,智者學問藏心底,麥秸漂於水面上,寶石沉沒於水底。”——索達吉堪布

問:許多成功人士到了晚年會皈依佛教,您怎麼看?答:因為他們意識到忙碌了一生都是徒勞。——宗薩仁波切

無錫近來念佛者甚多,一人會做素菜,凡打佛七,皆叫他做菜,彼日日聽念佛聲。後其子將死,即曰:「我要死了,然不能到好處去,你把你的佛與我,我就到好處去了。」其父云:「我不念佛,哪有佛?」其子曰:「你佛多的很。你只要說一聲,我就好去了。」其人曰:「那隨你要多少,拿多少。」其子即死。自謂素不念佛,何以有佛?明白人謂:「汝做菜時所住之屋,近念佛處,日日常聽大家念佛,故亦有大功德。」此系無心聽者,若留心聽,功德更大。念經則無有重文,不能句句聽得明白。即留心聽,亦難清楚,況無心乎?可知念佛之功德殊勝。(三編上.覆張覺明女居士書九)

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事發生,這就是緣起,許多事看似偶然,卻一定深含因果之必然。—禪道佛緣

家庭很重要,慈悲心更重要。慈悲心是良藥。以慈悲心去面對家人,為他們付出,才能感化他們。否則,你愛的再重、付出的再多,也只能讓雙方陷入更深的輪迴。——達真堪布

對他眾有利的知識,是高尚人學的;對自己有利的知識,是中等人學的;而對自他無利甚至有害的知識,只有下等人才會學。因此,要學就學對自他有利的知識。——《智慧人生 和諧社會》索達吉堪布

我們跟不同的人說同樣的話,可能有人很反感,有人卻說有內涵。可見,每個人的心是不一樣的。如果你凡事只以自己的標準為標準,對自己不喜歡、不熟悉的東西一概貶低,那生存空間會越來越窄。所以,面對“不同”,即使你無法理解,但也應學會融入。—-索達吉堪布

“我們無法觀察身邊的人誰是菩薩,誰是凡夫,所以我們應以清淨心來觀一切,自己要勵力行持善法,見到他人行善法時,千萬不可造違緣,而要詳察自相續,斷除嫉妒嗔惱。”——法王如意寶

哪怕你真正遇到了鬼魔,也不應該對它生起害心,並千方百計地將其滅除,而應以慈悲心對待它們,觀想自己的身體化為甘露統統布施給它們,令其獲得安樂與滿足。如此斷除我執,才是真正的降妖伏魔。要知道,三界中最大的惡魔,就是我執。一切惡魔和鬼神,都是我執的“部下”。我們天天與這個大魔王朝夕相處、形影不離,除了他以外,就再也沒有一個外在之魔了。——法王如意寶

很多學佛的人,暫時看並沒有什麼不如意,家庭很幸福,自己也很快樂,因此拒絕精進學修佛法。要知道,這些如意之事很快就會過去,都離不開無常的本性,很快會全部消失,之後就會面臨痛苦。所以不要太執著這些,應該拋到腦後,精進地學修佛法,這才是真正有意義的事情。——達真堪布

修行佛法並不意味著你必須放棄生活和工作,而是能更好地對待生活和工作中那些不可預見的變化。— —宗薩欽哲仁波切

在生活中,有些人在生意不好、心情不愉快、家庭不和睦、事情不順等時,馬上會作一些佛事,比如念經等。但為了解脫而作佛事的,卻非常罕見。不過有人在作佛事後,不但未能如願以償,反而更加不順,好像起到了逆反作用。這是什麼原因呢?這是前世指望、依靠邪惡方的鬼神、魔眾、邪師等不正當力量所致。比如:依止的上師不具足正知正見,依止的法很邪惡,所念修的天尊是危害佛教和眾生的邪魔等。而且,還以自己的行為對許多眾生帶來了危害。現在這樣的惡業利刃已經輪轉到了自己頭上。從今開始,一定要遠離惡知識和邪惡的鬼神等,同時還應改善自己的身口意。——索達吉堪布

當怒氣爆發時,不要追著它,轉而注視憤怒的本性。它只是心的空界中一個虛有的捏造。無數世以來你被自己的嗔恨所奴役累積了數不盡的惡業。從現在開始,請更加謹慎。記住,憤怒是一切地獄痛苦滋生的種子。根除憤怒,就不再有地獄道。因此你嗔恨的真正目標應是嗔恨本身,而非所謂的怨敵—頂果欽哲法王

飲食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太少身體缺乏營養,會生各種疾病,以致影響修行。除了像米拉日巴那種內在氣脈明點修法非常厲害的人,或四禪八定的修法修到相當境界的人,可以不需要依靠外在的飲食來維持生命以外,像我們這些既沒有氣脈明點的修行,也沒有禪定功夫的人,還是要依靠飲食來維持生命。同時,貪吃、貪喝對修行也有相當大的影響。尤其是晚飯吃多了,會感到昏沉,根本無法打坐,所以晚上盡量不要到餐廳去應酬聚餐,就在自己家裡,簡單、營養、少量地吃一點即可。——慈誠羅珠堪布

可惡之人是我們的老師,他會毫不留情地指出我們的執著在哪裡。對這些以怨敵形像出現的老師,不論我們現在感覺多麼難以接受,最終都會真誠地希望他們快樂。沒有他們,我們在仁愛的道路上真的無法一次又一次超越自己。——希阿榮博堪布

沒有磨難,你就無法修忍辱;不修忍辱,你的慈悲心就沒有堅實的基礎。所以受人欺侮、傷害、干擾時,應視其為訓練慈悲心的可貴助緣。—寂天菩薩

我們作為佛弟子,在修持佛法的同時,一定要注意完善自己的人格與修養,讓那些還沒有皈依三寶的人從我們身心的改變上看到佛法的加持和力量。這樣就會有越來越多的人皈依佛門,得到解脫與安樂,佛法也會日益興盛。——希阿榮博堪布

要想從痛苦中解脫出來,最好的方法,不是忘記,而是給自己一個坦然接受的理由。迴避痛苦,痛苦永遠存在。只有從心裏承認,並試著接受,慢慢適應了那一塊傷疤的存在,才能隨時間不知不覺地治愈。「內心的淡然,是真正的放下」。文摘錄:(每日淨語)

當你不再執著一件事物或一種習慣,它就失去了指揮擺佈你的能力。你將獲得自由,這就是出離。— —宗薩欽哲仁波切

真正的上師,他會粉碎你所有的自尊與驕傲,使你認識到世俗的價值毫無價值,他是一枚明鏡,讓你清晰地看清自己,他也是一個殺手,徹底肢解你的“我執”。— —宗薩欽哲仁波切

你的口才雄辯或許很巧奪人心,然而除非你全心全意堅決要獲得解脫,否則這樣的口才也說服不了死神。身為修行者的你,或許已領受過加持與口訣教授,然而除非你擁有無量的悲心,否則也利益不到有情眾生。《蓮師心要建言》

佛言:一個人內心有痛苦,說明這人內心有和這痛苦相對應的惡存在。一個人內心已經沒有任何惡,那他的心靈是不會感到痛苦的。所以如果你還常感到痛苦,說明你內心還有惡存在。而那些你認為是‘惡人’的人,未必就是真正的惡人。一個人能快樂地活著,至少說明這個人還不是純粹的惡人。——禪道佛緣

什麼是發菩提心?就是發願自己要成為一切眾生安樂的源泉。– 希阿榮博堪布

當我們心裡剛剛生起瞋恨時,必須立即覺察,並立即捨棄。比如初遇怨敵之時,應該觀想眾生皆有佛性,而這個人也有,所以應該平等對待。法王如意寶也說:“如果在煩惱剛生時沒有對治,當它達到一定程度時,想對治就很困難了。”——索達吉堪布

如果一個弟子的福德特別淺,那他只能認識普通的出家師父做上師,如果福德特別深厚的人一定會感召高僧大德做上師,如果沒有福德的人,一定會感召假的出家人。– 索達吉堪布

人要有智慧,也要有慈悲,有智慧而無慈悲的人,一般都只顧自己不顧他人;有慈悲而無智慧的人,想幫助誰也幫不了。—大恩上師教言

最重要的是,不要去找尋彼此的過錯。一旦你開始去尋找其他人的缺點,你將會在每一個人身上,在每一個地方看到缺點。對所有人宣揚某一個人的過失,你將使自己激動發怒,同時傷害了對方——這麼做只會是錯誤的。~~頂果法王

大多數人都認為:最可怕的東西,是存在於外面的魔鬼。其實,即使在餓鬼道中確實存在著所謂的鬼,他們也只是某一類眾生而已,並非真的那麼可怕。大乘佛教認為,對我們傷害最大的魔不是在外面,而是在內心深處,也就是自私心,以及與自私心密切相關,與慈悲心、菩提心完全相違的嗔恨心,這些才是真正的魔。—慈誠羅珠堪布

一件快樂的事,如果重複去想它,就會讓人感覺這個世界充滿了快樂;有些事情是令人痛苦的,如果不斷回憶痛苦,自然就會掉入痛苦的漩渦,好像整個世界只剩下它,痛苦變成你生活的全部。實際上,我們的生活本就具足喜怒哀樂,是由我執在那兒主導著——我認為應該這樣,我認為應該那樣。那麼,我們需要學習的就是破除這個執著。……….嘎瑪仁波切

說話要老老實實,不要誇大,也不要縮小。說話之前要對自己的語言作一觀察:這樣說會不會騙上師?會不會騙眾生?是否符合實際?否則,稍微有辯別能力的人,見你說的沒有可靠性,失去了信任感,之後即使你再把三藏十二部的精華都說出來,他也再不會相信你了,你自己就談不上去度化別人了。——索達吉堪布

佛法常常講,要放下我執,不是要你失去自我,而是要把對自我的執著放下。人始終不認為罪業是自己造的,都認為是人家做的,這就是人的壞習性。無始以來,人大多往外觀察別人,很少觀察自己的內心。所有的情緒大多是透過我執而膨脹延續。阿底峽尊者曾說:“對所受的傷害不要去瞋恨,如果對傷害瞋恨的話,那就沒有對象可以修忍辱。”所以,遇到有人加害我們,如果我們可以斷除瞋恨,修安忍之心,反而可以清淨很多罪障,依靠安忍,可以圓滿廣大的資糧。…….嘎瑪仁波切

放下和解脫的真正含義:從無始輪迴以來,我們身上的習氣超載,語上的罪業超載,意上的煩惱超載,每一世的生命感受痛苦超載。通過實修佛法和無私奉獻來減輕這些重量,這就是放下,通過禪修和保持覺醒來釋放一切束縛,這就是解脫。……太橋旦曾堪布

“我的老師們告訴我,精通佛法和修行好的人有兩種外相表現。精通佛法最好的表現就是變得謙虛,修行好的最好的表現是沒什麼煩惱–不會激動或憤怒。如果你沒有這兩種表現,那麼你就沒有學好也沒有修好。”—宗薩欽哲仁波切

學佛的同時必須打好人格基礎。不然,儘管大乘佛法非常殊勝,但就像雪山獅子的乳汁只能用金器來盛,注入陶器裡一定會裂開的,如果法器太低劣了,甚深的法不可能停留在相續中。——索達吉堪布《二規教言論講記》

佛教中如何看待金錢呢?它不是善也不是惡,不是美也不是醜,關鍵要看它怎麼用。用好了,可以造福眾生、自利利他;用不好,也能滋長慾望、害人害己。但可惜的是,許多人沒有把它用好,以至於這世上80%的幸福與金錢無關,80%的痛苦與金錢息息相關。——索達吉堪布

佛加持你,凡夫傷害你,這兩個對自己來說都一樣。為什麼呢?你都能從中消業積福。佛菩薩加持你,你能夠提起信心、提起正念,也能消業,也能積福;敵人、凡夫來傷害你,你能夠轉為道用,發慈悲心,也一樣能夠消業積福。自己有智慧,轉為道用的話,佛和魔,都是你成就的助緣,都可以幫你積累成就的資糧。如果不能轉為道用,那都是成就路上、解脫路上的障礙。——達真堪布

一根纖細的毛髮,放在手掌上,不會有什麼感覺;但若放進眼睛裡,就會痛苦萬分。同樣,一件小事,對心量大的人來說,並不會放在心上;但若落到心量小的人頭上,則會反應非常強烈,一直耿耿於懷、不能釋然。——索達吉堪布

在菩薩道上,敵人和試圖傷害你的人可以是強而有力的助力來源。他們引起會觸發憤怒和嗔恨的情境,給予你珍貴的機會來訓練自己:用忍辱去轉化負面的情緒。在修道上,這種人給予你的恩惠將遠勝過任何立意良善的朋友。——頂果法王

你對世界的不淨觀,可以輕易地歪曲你對菩薩的行為的看法。事實上,你從菩薩身上看到的任何缺點和過失,僅僅是你自身瑕疵的緣故,如同在一個患有黃疸的人眼中,白色的海螺看起來是黃色的。——頂果法王

晚上睡覺前記得發願:如果明天能醒來,希望自己加倍努力修行;如果今晚就死去,願自己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念佛往生。發願很重要,務必常常發願往生淨土,養成習慣。人臨終時極度散亂,心隨習慣走。—希阿榮博堪布

我們不必放棄一切跑到印度,修行的地方就在此時此地,與我們的家人、工作、社會責任同在。如果沒有辦法在這裡修行,那要到什麼地方去修?我們帶著自己的心四處走,在里斯摩的心和在喜瑪拉雅山的心是一樣的,同樣的自我、同樣的問題,何必去喜瑪拉雅山?為什麼不在此時此地解決它?——丹津.葩默

人每天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念頭?因為我們太愛自己的那種念頭,愛去回憶,反复地回憶,所以越跟著它走,它的想法就越多,一直不停去想,就會越走越遠。思想是很奇怪的,你只要放縱它,想法就特別多;最後當它停頓在本質中、沒有雜念的時候,心沒有被干擾,就是人最清醒的時候。我們常說“冷靜地想一想”,就是說要把雜念都放下,不再追隨著它跑。……嘎瑪仁波切

別人有福報,一定要隨喜。當別人在財富、聲譽、權勢等方面比較圓滿時, 我們不應該生嫉妒心,否則就是著魔了。——法王如意寶

經常地觀察自己和周遭的人事變遷,會讓我們熟悉並逐漸接受無常。我們終於開始學會冷靜理性地看待生命之流變,意識到不是只有自己在失去、在衰老、會生病、經歷挫折、沒有安全感。每個人的生活都充滿變化起伏,有得有失,這是普遍的,也是自然的。——希阿榮博堪布

立刻覺察在心中生起的每一件事物,彷彿你在觀察鏡中的臉龐。把情緒視為敵人。這些敵人已經毀了你過去的生世,如果你沒有在它們出現的時候,立刻斬草除根,它們也將毀了你的來世。沒有一個情緒是無法根除的,因為情緒只不過是念頭,而念頭如同在虛空飄移的風,念頭空無一物。——頂果法王

如果把眾生當成愚癡無明,而把自己當成智慧如佛菩薩,會產生一種我慢、自大的危險,菩薩總是把眾生頂戴在頭頂上,修持謙卑。—大寶法王噶瑪巴《噶舉祈願大法會》

現在很多人有點脆弱,被在乎的人冤枉一下、質疑一句,就認為對方不信任自己。其實別人是否信任你,哪有這麼容易判斷?通過一句話就知道別人心的,是電視裡的場景。何況人心隨時在變,他都不一定信任自己,今天想的明天就後悔了,又怎麼可能完全相信別人。所以,不要因為一句話就上綱上線,有玻璃心的人會很痛苦。——索達吉堪布

佛經中說,一個人在漆黑的夜晚拿着火把做嚮導,我們應跟隨這個人,不能因為有一些缺陷就捨棄他,否則自己會迷失方向;同樣,只要善知識有菩提心和正知正見,即使他存在長相不莊嚴等過失,我們也沒有必要捨棄他。——『藏傳凈土法』

學識的淵博不是為了征服別人,而是為了看清自己的渺小,財富的豐厚不是為了炫耀奢華,而是增加揚善的擔當,地位的顯赫不是為了孤芳自賞,而是為了率眾前行,力量的強悍不是為了欺壓弱小,而是為了自由的呼吸,一個人有了能量,不是為了滿足私慾,而是為了承擔更多的使命!—弘一大師

不管是誰,人生中都會遇到痛苦。這種痛苦,就像坐火車時經過的黑暗隧道,它並不是旅途的全部。當你身陷其中時,黑暗只是暫時的,光明其實就在不遠處等著你。所以,請不要放棄自己,也不要傷害周圍的人。—— 索達吉堪布

阿彌陀佛是無上大醫王啊!六字洪名是阿伽陀藥!阿伽陀藥梵文是什麼意思?就是萬病總治!透過一心至誠懇切念佛來醫治我們的身體,也醫治我們的心靈,究竟解脫身心八苦交煎!「真藥醫假病、真病無藥醫」!一一慎道淨密院合十叮嚀

只有你的快樂和幸福不附屬於任何人或物的時候,你才是自由的。否則,無論你被關在監獄裡,還是走在大街上,你依然是自己的囚犯。—— 薩古魯

嫉妒表面上是對別人不滿,實際上反映的是對自己不滿。我們在哪些方面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就會在哪些方面表現出對別人的嫉妒。從這個角度說,嫉妒心像是探照燈,能夠照見潛藏在內心深處的不滿和執著。如果我們能訓練自己逐漸放鬆這些不滿和執著,就能慢慢減弱嫉妒心,嘗試去隨喜別人的功德。——希阿榮博堪布

把自己看得太重是我們另一個頑強的習慣。雖然我們都知道佛陀的教誨——我執乃痛苦的根源,但回到日常生活中,我們依然把什麼好的都留給自己,自以為是,特別在意自己的那一套,遇到問題就責怪別人。抓取這個動作暗示著內心的恐懼。嬰兒初生到這個陌生未知的世界,拳頭是抓得緊緊的。我們緊張、害怕的時候也都不由自主地握緊拳頭。因為我們一輩子都在擔心失去,便一輩子都在抓取、囤積,永遠缺乏滿足感。——希阿榮博堪布

眾生所生之心,乃貪心、我執心、貢高心、差別心,乃至八萬四千煩惱心。如是等心,皆是有所住而生之心,皆是妄心、業識心。所以者何?因眾生處處著相,相多故心亦多,心多即不能清淨,心不清淨,即不能悟得實相真心。故學佛人欲悟實相真心,即要放下一切,則一切不住,真心自見,即是道心。…佛要人領悟實相無相,離念即是真心,故說“應無所住”。佛又要人領悟起用之妙,故又方便說“而生其心”。——慧律法師

我不曾遠離那些信仰我、甚至不信仰我的人,雖然他們沒有看到我,但我的這些孩子們,將永遠受到我慈悲心的保護!——蓮花生大士

很多人認為,幸福生活不能有任何負面的東西。但實際上,萬事萬物是由正反兩方面所組成,苦與樂、成與敗都是幸福生活的一部分,如果追求一個,卻排斥另一個,就如同只要白天、不要黑夜一樣,這樣的幸福根本不存在。因此,我們要學會接受生活的全部。—索達吉堪布

對外境生嗔,只會毀壞自己的今生後世。所以,包括自己在患病時,對病魔也不要嗔恨,否則會讓自己苦上加苦。一切禍害的根本,就是我們自己的心,也可以說是往昔所造的罪業。若能通達這個道理,當苦難來臨時,就知道這一切都是自作自受,便不會一味抱怨外境了。——法王如意寶言教

只有幸福的日子是不夠的,因為此生既不是開始,也不是結束,在無數流轉的生命裡,不過是個片段罷了。死亡是另一段新生命的開端,並非是一了百了。既然死亡是新生命的開端,我們為何不去做對死亡和來世有益的事呢?死亡不可怕,可怕的是對死亡一無所知。你可以追逐此生利益,但不能沒有對死亡的準備。……..太橋旦曾堪布

我常常勸同修,我們在一生當中,沒有一個冤家對頭,我們對人對事對物沒有一個怨恨,這一生多快樂!法喜充滿,像彌勒菩薩一樣,一天到晚笑咪咪的,什麼都能包容,什麼都不在乎。我們是包容。實際上是什麼?不放在心上,為什麼?心本來無一物,你怎麼可以放在心上?放在心上就是六道凡夫,不放在心上至少是阿羅漢。這叫真修行。(節錄自淨空老和尚講述的《淨土大經科註(第四回)》第398集)

我們覺得貪婪難以控制,並不是因為它是天生的,而是因為它是長久而未被制止的習慣所產生的。認識到這一點很重要,因為雖然要打破老習慣很困難,但是所有的習慣都是可以被打破的。—噶瑪巴尊者《崇高之心》

同一朵藍色的花,不同的人會因為各自不同的習性,而對這朵花會有不同的看法。因此,我們認為實有的外境,其實是各自善惡習氣的展現,雖然我們會感知到外境,但是那只是我們內心的展現,外境並不真實存在,而錯誤地執著外境實存,正是我們於輪迴中流轉的成因。—噶瑪巴尊者《於鹿野苑開示》時間:2011年3月17日地點:印度鹿野苑創古金剛智慧大學

倘若連一個好人都算不上,想獲得成就,變成一個好的修行人,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佛法的殊勝成就必須建立在人格的基礎上,如同播種先要有肥沃的良田,假如土地貧瘠荒蕪,要想五穀豐登,那簡直是痴人說夢。——『二規教言論講記』

想獲得佛菩薩的呵護和加持,要有懺悔心。且不看我們從無始劫以來到現在所造下的惡業,即使今生今世的惡業也已堆積如山。但是現在我們一點慚愧心、懺悔心、畏懼感都沒有,一切都理所當然、事不關己似的,這樣能得到攝受嗎?—達真堪布

常有人跟我訴說生活中的痛苦煩惱,事業不順利,婚姻出問題,失眠厭食等等,希望我能教給他們一個方法把這些麻煩都解決掉,像看醫生那樣,得到一系列建議,然後按照步驟一二三四,一步一步去做,然後就萬事如意了。我想我大概常常讓他們失望,因為我總是說:對生活要求不要太高了,好好修行呀!我希望他們少受痛苦,但我更希望他們明白:輪迴就是這樣充滿缺憾的;煩惱無盡的糾纏,這就是生活。–希阿榮博堪布

現在有些人說自己見性、開悟了,但是自私心、嗔恨心還特別強。是否真正見性、開悟了,就看你內心的慈悲是不是強烈。若真見性、開悟了,對眾生的慈悲心會自然流露,是不可控制的。—達真堪布

如果你懷疑,為什麼讓一切眾生成佛是你的責任而不是眾生自己的責任,想想這個道理:這是你的責任,因為眾生是你的認知,而直到你清淨一切自己的認知才能成佛。即使只有一種認知是染污的,你仍然陷在二元對立中,不能成佛;因此,成佛的唯一方法,就是讓一切眾生成佛。—宗薩欽哲仁波切

一句阿彌陀佛,不管是大聲念、小聲念、默念,他的音波震動,盡虛空遍法界。佛號具足一切善根,所謂一切善根,就是十方世界一切諸佛菩薩所修之善根。所以念一尊佛,即是念一切佛,他的真實功德不可思議。所以真正念佛人,怎麼會不能往生呢?可惜念佛人雖多,知道它有如此殊勝境界的人就不多了。——淨空老法師法語

行善積德卻遭遇不幸,《金剛經》中有一段話可作為解答:“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行持善法創造出新的因緣,改變了原來的因果,所以重罪輕罰。本該在後世以更慘烈的方式體現的果報,在今生投身為人尚有取捨的自由時成熟,以後就不會再受此一報了。《次第花開》

因緣和合的事物都是無常的,我們的生活就是一幕幕因緣的聚散,生老病死,變化的相似相續。人們以為是無常帶來了痛苦,其實是我們對無常的態度,是我們的希望和恐懼,讓人持續處於焦慮中。事實上對於無常,我們別無選擇,只能接受,因為無常就是生活。——希阿榮博堪布

信心不是嘴上說相信,不是要你做判斷題畫勾,是心裡認定一件事就豁出去做,不計較要為此付出多少代價,沒想過這事會辦不成,也沒想過還可以選擇不做。你願啊。願不僅是願望,還是願意,千肯万肯,拿什麼去交換都不可惜。–希阿榮博堪布

阿彌陀佛成佛之後,他的身光和心光遍照十方無量無邊的剎土。只要有眾生的地方,彌陀的光明就會過去,包括當下,就有阿彌陀佛的光明注照。那我們如何去感知這種光明,如何得到它的注照和加持呢?這跟名號又聯繫在一起,只要稱念佛名,阿彌陀佛的光明就會呈現出來。—慧海之光

維摩詰經云: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即是出家。(菩提心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簡稱)

要想致富,必須要有福報。有些人想:我這麼聰明能幹,為什麼發不了財?其實聰明能幹不等於有福報,如果前世沒有積累資糧,再聰明能幹也沒有用,甚至連飯碗都找不到。而前世積累過資糧的人,即使不是很聰明能幹,也照樣能發大財。——『藏傳凈土法』

佛法中最為可貴的是解脫輪迴、直指實相的教法,但並非人人都以解脫為人生大事,也並沒有很多人能領受解脫之教。儘管如此,修習佛法尤其是業因果之理,仍然能帶來實際的益處。業因果是世間現象的基本原理,若置之不理,言行與自然的規律相違,只能是自招損毀卻不知所以然。–摘自《透過佛法看世界》

如果你認為,需要去尋找快樂,那你已經犯錯了。你無需尋找快樂的原因是,快樂就存在於你的內在,快樂不是你必須追求的金子。沒有感恩,即使我們賦有樂及樂因,也不會感到快樂,因為快樂被遮蔽了。其實,快樂是天賦的禮物,它本來就在,但若不去了悟它,你只會一直自尋煩惱。~嘉旺竹巴法王

偉大的佛陀最後教誨:當你們發現自己被貪欲引誘的時候,你們一定要自我降伏,你們要做自己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僕。要知道,一個人的心,可以使人成為佛,也可以使人成為畜生。~ 大宝法王噶瑪巴

汝付我命,我還汝債,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唯殺、盜、淫三為根本,以是因緣,業果相續。———《楞嚴經》

對治煩惱才是佛法,改變習性才是修行。若煩惱依舊,習氣依舊,即使你學再多理論,跑再多道場,也於事無補。真正的佛法在世間,真正的修行在生活中。生活的點點滴滴,哪個不是修行?世間的萬事萬物,哪個不是佛法,哪個不是從法身當中顯現,哪個不是覺性呢?……..達真堪布

我們應該深明大義,知道永樂永苦的分界點在哪裡。也就是,如果我們的心追求世間的聲色五欲,那結果就是永世沉陷在輪迴裡;相反,如果能把自己的心放在信願念佛上,念念跟阿彌陀佛相應,那在今生就能脫離輪迴苦海,生到清淨佛國,此後就再沒有憂苦了。不僅如此,一旦得到阿彌陀佛的加被,自己的如來藏就能迅速開發,能夠開悟見到本性。而且,在西方佛國,以佛力的加被,自然諸根寂靜,合於涅槃理體。……….益西彭措堪布

我們不僅在理解佛法的能力上需要福德,在法道上的其它每個步驟也都需要它,其中包括能真正地理解上師。具有足夠的福德,你就能在上師生病、打哈欠或表現出憤怒時,以有益的方式來理解他的示現。這不正是你想要的嗎?如果缺乏福德,即使上師像個天使,你也會找到批評他的理由,因而無法從此緣中受益。——宗薩仁波切《不是為了快樂》

“大地帶給我們的樹和草是我們的福氣;人類的嘴裡沒有沾滿了鮮血也是一種福氣。”——古羅馬詩人奧維德(Ovidius)

佛法雖然廣大奧妙,實際上字字句句講的都是心。你心態放下了,心地清淨了,這叫精通佛法。哪怕精通一句話的含義,也是精通一切法的含義。—達真堪布

雖然所有的生命都不願意接受痛苦,但所有的生命體都離不開痛苦,這就是源於無明。因為有了無明,追求方法就出了問題,所以會南轅北轍,求幸福反得痛苦。所以,輪迴的第一推動力,就是無明愚昧。因為愚昧,產生了我執,有了我執,就有了我所執,這樣一來,貪心、嗔心、傲慢等等就應運而生。——慈誠羅珠堪布

當你痛苦的時候,相信痛苦不是永恆的,你就一定有力量戰勝痛苦,這是一種信念。可以說信念主導著我們的人生之路,成佛成魔,也全在一念之間。佛緣,是心中的信念。佛祖有言,地獄天宮,皆為淨土,無非解脫;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癡,通為般若。擁有美好的信念,便是與佛有緣。——佛教微博

當智慧的力量完全超越因果的時候,就不會再受因果的製約,不會再受山河大地、地水火風的影響,善也不是善,罪也不是罪,繼而從根本上打破了因果關係,獲得了最終的解脫。【宗喀巴大師】

因為你的動機如果不純的話,你再怎麼修、再怎麼學,結果都是不圓滿。就是說,我為什麼要信佛學佛?我為什麼要成佛?非成佛不可嗎?對!就是這麼肯定。你去找尋人生的出路,當官沒興趣,作農也沒興趣,經商沒有意義,你研究到最後,信佛學佛、覺悟生死這個最有意義。你有這種肯定,你學佛就會精進!一一普獻上人

很多人之所以學佛修行,就是為了身體健康、家庭平安。佛法是使我們身體健康、家庭平安的一種方法。若要一切順心如意,就要有佛法的智慧。若有智慧,心裡就沒有那麼多憂愁;心情好了,身體自然就健康。有佛法、有智慧,就能保持心態的平靜,這樣一切自然就平安了。—達真堪布

對待神靈,我們的態度應是不信奉但不妨恭敬。人有德行,死後才能轉生為神、為天人,何況有一些神靈本身也是皈依佛門、發願護持佛法的,我們雖然不歸投、依止他們,但要有基本的尊敬,不要隨便批評、輕侮。——希阿榮博堪布

「 我以為別人尊重我,是因為我很優秀。慢慢的我明白了,別人尊重我,是因為別人很優秀;優秀的人更懂得尊重別人。對人恭敬其實是在莊嚴你自己。」—— 倉央嘉措

有德的福才是真正的福,無德的福只是曇花一現。世間的財富“不是你的”,你是做不了主的。而法的福德是修行積聚而來,誰也拿不去,那才真正是你的。不要一說到福德就想到現實生活,要往菩提道上會意。例如能聞到般若經典而有信心,福德不可思議,福德是內心的智慧與定力。—— 夢參老和尚

有的人認為我們需要出離一切,到森林、山洞裡,或者成為僧人,才能真正完美地修學佛法。這麼想真的是局限了佛法。因為佛陀是那麼地全知全能,他所教授的路徑無限豐富,出於任何境況中的任何人都能找到合適的方式,無論是士兵、商人、國王、皇后還是其他任何身份。認識到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宗薩仁波切

如果真正能修好出離心、菩提心,最後再修空性,並證悟到這種境界的話,在此之上還有什麼呢?除了令這個境界更清楚一點之外,其他沒有什麼了。…在出定的時候,會感到一切都是虛幻如夢的,有些時候甚至覺得自己的手都可以穿過牆壁等有礙之物,因為他知道這一切都是幻覺,所以穿過牆壁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慈誠羅珠堪布

鏡子裡的東西,再重也給不了鏡子壓力。如果我們也能像這樣去面對煩惱,那就不會這麼痛苦了。——大寶法王噶瑪巴

修行意味著改變態度,對自己、對其他眾生、對世界、對生活的態度。不用操心外在,真正的改變在內心。– 希阿榮博堪布

現在人都講養生,作為大乘修行人更應該養生,但這是為了能更好地利益眾生,而不是為了自己能在這個世界上多活幾天,能多享受些世間的欲樂。為了自己愛護生命和為了眾生愛護生命,二者意義是不同的,果報也是不同的。—達真堪布

只要有供養的意樂,就會有作供養的機會,即使你沒有财産,也可以用身口意來善待别人,這一點任何人都能做到。— 大恩上師教言

才情橫溢,不是用來孤芳自賞,而是要能「自覺,覺人」,分享自己體歷所得的智慧;而且「覺行圓滿」,用清順曉暢的文字或貼近真實的生活方式,讓一般人能領悟髙明的意境,於是深心有得。~摘錄呂世浩「帝國崛起」

現在的社會中,非常需要大乘菩提心的理念,如果有了這樣的利他心,她所散發出來的氣氛會非常祥和。否則,每個人都是為了自己而奮鬥,生存空間會越來越縮小,人們之間的矛盾衝突也會日益增多。——『入行論廣解』

希望人們安居樂業,免受衣食匱乏之苦;享受平等、關愛,免受歧視、孤獨之苦,這種愛心很好,但同時要知道,衣食資具會用盡,內心的感受會變化,很難面面俱到,保證長久的幸福。要盡量教人們取捨因果的道理,因為要實現長遠的幸福安樂,只能依靠自身內心和行為的改變。– 希阿榮博堪布

一切佛土皆嚴淨,凡夫亂想恐難生;如來別指西方國,從是超過十萬億。一切諸佛國土都非常莊嚴清淨,但凡夫亂想紛飛,不能往生。要想往生諸佛國土,必須澄心凝慮,悟入聖者之境,這對於末法五濁惡世凡夫來說,不可能做到。所以釋迦牟尼佛才特別指示十萬億國土之外的西方極樂世界,勸我們往生,正是因為極樂世界不嫌凡夫亂想,不要求息心除妄,只要專稱阿彌陀佛名號就可以了。(善導大師)

善良可以說是學佛人最核心的品質。法王如意寶的教言裡寫了:善心不訛、穩定不變、脾氣好、有智慧的才是好人。有的人性格孤僻,不能溫和、賢善地與人相處,他們不知道,眾生是學佛人的福田。– 希阿榮博堪布

西方人經過了幾百年,才發現以前追尋幸福的方法是錯的。我覺得,也許再過一百年左右,全世界的人都會有這樣的想法,最後都會不自覺地走到佛引領的這條道路上來,因為只有這條路才行得通,只有這樣才會獲得幸福。原來那種只有物質才能讓人幸福的想法與說法,在今天看來,似乎是一個死胡同了。一方面,人類自己不會幸福;另一方面,大自然也不允許我們過這樣的生活,沒有那麼多的能源,地球供養不起,人類別無選擇,都要走這樣的路。所以,只有懂得怎樣生活,才會在輪迴當中獲得相對的幸福。[慧燈之光六:佛教徒的生活模式]

太虛大師開示:「欲界特盛之貪莫過淫慾,最重之惡莫過忿殺,──欲界魔所恃以害修行人的極兇工具亦莫過淫殺!」

有些人膽子特別小,晚上一個人上廁所都不敢,其實只要受持八關齋戒以上的戒律,根本不會受到鬼神的傷害,但關鍵是要憶念相續中的戒體,如果能這樣想,鬼神知道後就會離開。此外,如果隨身攜帶佛經、法器,也能遣除鬼魔的危害。——出自《藏傳淨土法》

無論你在這個世間要努力達到是何種成就,那些都只是「無常短暫」的,而且讓你受到「迷惑煩惱」的折磨。要把這點謹記於心,要努力讓自己「遠離」這種迷妄!~蓮師

惡報什麼時候成熟,很難說,並不是這輩子造惡,全都等到下輩子報,有的這一世就報。好比喝毒藥,根據毒性的強弱和個人體質、耐受力等不同,有的要等幾天甚至幾年以後,毒性才發;有的幾小時後或者當場就發作。如果你對毒物的性質和自己的身心沒有十足的了解和把握,最好不要輕易嘗試。——希阿榮博堪布

即使只有一剎那的仁慈,那就是一個神聖的時刻;即使那一剎那很短,在這短短的時刻,這個人就是神聖的。這種慈愛或大悲的狀態,不是每天隨時都有的,因為我們的心非常散亂,有很多誘惑我們的事情。所以我們需要紀律,一步一步地,讓自己有這種高尚的情懷或念頭,也許開始只有一個兩個,然後慢慢會增加。——禪語智慧

我們一定要以佛教的因果觀看問題,只有在具有因果正見的明目後,才談得上修行獲得成就。現在有些人雖然學佛多年了,對因果仍然愚昧無知,甚至還存在種種誤解,這種人的學佛肯定是不會成功的。——『藏傳凈土法』

一旦認識到自己的心散亂了、迷失了,就在這一刻,心已經回來了。_______索達吉堪布

佛法是很務實的,建立正確的見地,調整態度和方式,不是為了單純地滿足求知欲,以及獲得認同和讚許,我們這樣做主要是為了止息煩惱,獲得安樂。佛法中有系統完整的方法指導我們一步步突破自身的局限,擴大視野。學佛給我們更寬廣的視角去看世間萬象。寬廣的視角在佛教中稱為智慧。 –摘自《透過佛法看世界》

不管什麼法門,只要你修了以後,感覺自己愈來愈快樂,性格愈來愈穩重,心念愈來愈集中,以及愈來愈安詳自在,愈來愈理性、客觀,愈來愈有愛心、同情心,生活也得到了改善,那這個法門對你而言就是正確、有效的真理。~海濤法師

坐禪時聽到一個聲音,心想:「哎!那聲音真吵。」若我們心想聲音煩人,就會痛苦。若稍微深入觀察就會了解,是我們前去打擾聲音才對!聲音就只是聲音。若我們如此了解,就不會無端生事,而會讓聲音自然存在。—阿姜查

人們愛把生活弄得擁擠而熱鬧,忙得團團轉,以免和自己獨處。心向佛法的人卻是決心要和自己親密相處。修行的過程毫無疑問會充滿挫折,每一個修行人都會一再失敗,一再跌回舊的習氣中。儘管如此,我們還是一輩子都在精進修行,不放棄也不逃避。—希阿榮博堪布

當你強壯而健康的時候,從來不會想到疾病會降臨;但它就像閃電一般,突然來到你身上。當你與世間俗務糾纏不已的時候,從來不會想到死亡會降臨;但它就像迅雷一般,轟得你頭昏眼花。——米拉日巴尊者

淨老和尚慈悲開示:我們要怎樣真正保證自己的往生?第一個,對於極樂世界要有詳細明瞭認知;第二個,要有堅定的信願,真想去。想到什麼程度?時時刻刻想去,對這個世間沒有絲毫留戀。這不是消極,不是逃避,在這個世間要隨緣度日,幫助一切大眾,有緣要盡心盡力去做,把這個功德迴向求生淨土,好事!~恭錄自二O一四淨土大經科註第三七九集~

當我們與財富、金錢、名譽、地位等等有一定距離的時候,這些東西就會顯得非常有魅力、有吸引力、有誘惑,但這些想法都是片面、幼稚的。其實,幸福的人生並不需要太多,只要能解決溫飽,有健康的身體與愉快的心情,一切都可以變得美好。幸福不是來自於高速度、高壓力,而是來自於輕鬆與自由。如果不懂得少欲知足,可以斷言,其後果一定會是痛苦。——慈誠羅珠堪布

修行,不是追求完美,而是坦然地接受殘缺。人沒有三頭六臂,做人也好,做事也罷,誰能盡善盡美?人生的修行,就是用智慧看透世間黑白,並用一顆善良的心成就一切美好,用一顆寬容的心,坦然地接納無法改變的不好。修行,就是寬容。容得下別人的中傷,忍得住困苦的折磨,放得下挽留不了的美好。——禪言智慧

世人付出,都是求回報的。若是得不到回報,沒有動力,就不會做了。但是一個覺悟者付出的時候,是不求回報的。只有付出,而不求回報時,回報才是無止盡的。——達真堪布

你無法了解別人,除非你已證得般若,所以不要批評別人。一般而言,所有眾生的本性皆是任運圓滿的佛,眾生皆具佛性,所以不要檢驗別人的過錯或迷妄。不要檢驗別人的可能限度,而是檢視自己能改變多少;不要檢驗別人的缺點,而是檢視自身的缺點。一 蓮師《空行法教》一

有的人學佛學了很多年,自以為學的是大乘佛法,但為了別人,甚至連名譽、錢財等身外之物都不能捨棄,更不要說犧牲、損失自己的身體和生命。只是在對自己沒有絲毫損失的情況下,才願意利益別人。這只是表面上的大乘,實際不是。——慈誠羅珠堪布

【隨喜】隨喜別人,自己也可以得到福報;反之,妒忌別人會為自己帶來苦報。當你做事情,處處不順,很可能就是苦報顯現。這時不要怨天尤人,應該好好反省自己以前嫉妒別人的過失,並去懺悔。無論世間法還是出世間法,無論對普通人還是對佛菩薩,只要是正面的一切善事好事,我們都要隨喜。——禪語智慧

生命裡有門功課,名叫“接受”:接受愛的人離開,接受親的人離世,接受喜歡的人無論如何也不能在一起。 。 。以及接受自己的出身、相貌、天份。無論活多大,每一次在“接受”面前,我們依舊像個只會嚎哭的孩子。 。 。區別是,長大的自己會對自己說:“接受,是變好的開始”。——禪道佛緣

很多人所理解的自由,是為所欲為和孤立。也許他們並不清楚這意味著什麼。隔壁鄰居大半夜自由地唱歌跳舞,你能自由地睡覺嗎?人人都為所欲為,結果就是都沒了自由。把自己孤立起來的做法也很流行,可是又忍受不了孤獨,只好成了這個迷那個控,還是不自由。佛教認為,心裡沒有煩惱,叫自由。這個自由不在表象。——希阿榮博堪布

往生與否,只有一個判斷,就是你的決心夠不夠而已。其實不是佛號念多少;你沒有決心,你佛號念到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銅牆鐵壁相似,也沒有得生之理。你要是決心夠,一句佛號乃至十念就夠了!~淨土教觀學苑

真正的佛教絕對不是迷信,它一定能真真切切地給眾生帶來利益。釋迦牟尼佛也不鼓勵盲目相信,他說:“就像金子被加熱、切割和打磨一樣,你們要好好檢視我說過的話,不要只是出於對我的敬畏而接受。”希阿榮博堪布

你看人性是多麼的奇怪,世界上每個人都會要求別人是好人,是聖人。但對自己的行為,就會有許多理由可以原諒自己,辯解自己。等於人人手裡都有一把標準尺、有一天秤,到處衡量別人,是不是夠得上聖賢的尺碼和分量。但對於自己,就很少稱量了!~南懷瑾 老師

從唯識的角度看一個人的成敗~不是說你一天拜一百拜,他一天拜兩百拜,你往生的希望就輸給他。不是這個意思,這僅是事修而已,成敗在第七意識。你對三界的執著比他淡,你往生的希望比他高。~淨土教觀學苑

從小不尊重生命,長大後也很難有慈悲心,情況惡劣的,別說對動物,對人類也沒有同情心。現在很多電子遊戲裡都是打打殺殺,孩子經常玩這一類的遊戲,會養成把殺戮當兒戲的習氣。父母應該正確引導孩子,培養他們生命平等、尊重生命的價值觀。——摘自《生命這齣戲》

錢夠用就可以,沒有必要擁有太多,高官巨賈,名人偶像,在面對死亡時都一樣的無助,這時候財富,榮耀都起不到作用,只有修法能有幫助。現在不抓緊時間修行,想一想死亡來臨的時候該怎麼辦?希阿榮博堪布

形象上的學佛、做法事,我們不大讚嘆,我們讚歎的是成為名副其實的修行人,否則,一生中全是為了今生利益而奔波忙碌,這沒有太大意義。——『前行廣釋』

佛教鼓勵人們不要盲目地信仰任何宗教;我們的解脫不需要任何鬼神的威力,跟他們沒有絲毫的關係。解脫的因緣成熟的時候,自然會解脫。這些因緣都是自己可以創造的。——慈誠羅珠堪布

佛法在恭敬中求。外在的行為跟內心關係密切,內心的感受會體現在行為上,而身體的行為也會影響內心,所以我們通過頂禮來調柔內心,通過反复的禮拜來一點點磨滅心中的傲慢,使內心一點一點變得柔軟謙卑。頂禮既是在表達內心的恭敬,又是在訓練培養內心的恭敬。——希阿榮博堪布

世間的人看似聰明的不少,但是對因果法則認識清楚的人並不多。因果法則的運行並不以信不信為基礎,它是自然規律。——摘自《生命這齣戲》

有的人雖然有錢,但是捨不得吃、捨不得用,這叫吝嗇。應該是該花就花,該捨就捨,上供下施。為什麼不肯這樣做?怕沒有了,怕變成窮人。其實這不可能的,布施是財富之因。捨不得花,一直存、存、存,這就是活著的餓鬼,這才是真正的「沒有」。該花就花,用在該用的地方,這才是真正的「有」。 ~ 達真堪布法語

真正的修行人不用找人算命,因為釋迦牟尼佛兩千五百多年前就已經給我們算好了,而且連解決的方法都教給我們了。因果才是最究竟的算命,斷惡行善才是最究竟的改變命運的方法。—-達真堪布

【禪修小故事】曾有人嚮往寺院的禪者生活,想到寺院享受一段晨鐘暮鼓、菩提梵唱的寧靜生活。 禪師告訴他: 「你的呼吸便是梵唱,你的脈動就是鐘鼓,身體就是莊嚴廟宇,兩耳便是菩提,無處不是寧靜!」 自身就是道場,只要熄滅妄緣、放下雜念,哪裡不是清淨呢。一釋迦佛光

念佛人,怎麼念?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清楚明瞭,沒放在心上,心上只有阿彌陀佛,這叫念佛人。~淨空法師

學佛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減少煩惱。誰若通過修學佛陀的教義,性格越來越溫和,心情越來越快樂,這就是一種“成就”的境界。——索達吉堪布

一直耽著感情的人,不可能想要出離輪迴。因為出離是視三界輪迴如火坑,千方百計想從中爬出來,假如耽著某一個人,恨不得永遠跟他在一起,不僅是今生,乃至生生世世,甚至成佛也要有他陪伴,那怎麼會想出離輪迴呢?——《入行論廣解》索達吉堪布

菩薩的善心不能離開隨喜,隨喜在整個大乘佛教中一直具有無比的功德。喬美仁波切在《極樂願文》中說:“假如我們聽到別人行持善法,心裡沒有嫉妒的噁心,且誠心誠意對他的善根進行隨喜,那麼佛陀說此人能獲得同等的福德。 ”—索達吉堪布

你如果能夠把攀緣的心收回來,這個主動被動就逆轉了。那生命不是業力說了算,是你的思想說了算,你可以引導業力。~淨土教觀學苑

佛子!譬如日月出現世間,乃至深山幽谷無不普照;如來智慧日月亦復如是:普照一切,無不明了,但眾生希望、善根不同,故如來智光種種差別。──《華嚴經》

人生就是一場路過,赤條條來,赤條條去,帶不來一絲塵土,帶不走半片雲彩。你醉了,歲月無動於衷;你醒了,歲月麻木無言;你來了,歲月簡單如斯;你去了,歲月春秋依然。來和去的熱情與歲月無關,人生從頭到尾都是你一個人的獨舞,個中曲折,自己承擔,個中辛酸,自己品嚐,怎麼活,自己斟酌。——禪道佛緣

眾生對異性的貪執相當嚴重,尤其是現在的年輕人,一旦遭受感情上的挫折或正在貪愛某個人時,所有的聞思修行和感念佛恩都會拋之腦後,修行中最嚴重的障礙莫過於此,倘若沒有善加引導,很多人的修行難以成功。——『入行論廣解』

如果我們在夢中受苦,那是因為我們不知道自己在做夢。一旦我們認出自己是在做夢,就不會再有痛苦了。根據佛教的觀點,我們會體驗到痛苦的唯一原因,是我們沒有正確地去看待事物。一旦我們清楚地了解事物,就不會再有痛苦。一切都變得開闊、寬廣、放鬆。—-竹清嘉措仁波切

要深入經藏,要多聽經。聽了之後要喜歡跟人分享,一個人跟他講,兩個人也跟他講,不要雜心閒話,聊天沒有意思,精神、時間都浪費了。把淨宗傳給他,把念佛的好處告訴他,念佛的重要性告訴他,不念佛決定不行。這就是行菩薩道,這就是普度眾生,其他的廢話一概不談。文摘恭錄淨空老和尚2012《淨土大經科註》第346集

佛在經上告訴我們,我們每起一個念頭都有果報,一個念頭就是一次生死的親因緣,可怕!一個善念,三善道受生;一個惡念,三惡道受生。沒有事情,想想過去,想善的,又是一個三善道;想惡的,又是一個三惡道,不得了!所以,不要想過去的事情,也不要想未來的事情。過去已經過去了,未來還沒有來,想它幹什麼?為什麼不把這些時間去想阿彌陀佛,去念阿彌陀佛?——淨空老和尚法語

有的人認為,我們只是普通人,沒有能力幫助其他眾生。這樣想是不對的。每個人都能或多或少地利益到其他的生命,幫助眾生不一定需要很多的外在條件,更多需要的是一顆利益眾生的心。有了這種心,便會在不同的情況下隨順因緣利益眾生。——希阿榮博堪布

淨界法師:「成佛作祖,墮坑落塹,所爭只是一念間。」是心念在引導我們的業力,而不是業力引導心念,我們的生命是由「心念」來決定的!

很多人在自己人生不幸的時候、失敗的時候,都會說,「上天太不公平了,都沒有人幫助我啊。」這叫怨天尤人,這樣的態度叫罪加一等。為什麼?他這麼怨天尤人,把老天爺都怪進去了,把身邊曾經幫助他的人、想幫助他的人,全部都否定,還責怪啊。我們看光是這個念頭折了多少福?所以有句話叫「片言折盡半生福」,就是一個人講句話,把半生的福報都折掉了。那請問大家有沒有可能一個念頭,把半生的福報都折掉?有,就是怨天尤人,不感恩。人不知恩就沒資格做人,不感恩父母,不感恩國家、社會的培養,這還能算人嗎?感思(蔡禮旭老師 )分享

我們在修行方面如果太緊了,修行不一定成功;如果太鬆了,三界輪迴的眾生本來就在放鬆,如果還要繼續下去,永遠都會沉溺在苦海當中。瑪吉拉准空行母說:「不緊亦不鬆,此具見解要。」——『入行論廣解』

一代高僧廣欽老和尚:師父今天跟你們講徹底一點,大家累世帶來的壞種子太多,一不注意,壞念頭就跑來亂,很危險,如果不修行,豬窩、狗窩還有我們的份。

素食的好處說之不盡,不但可以培養仁慈的心,養成柔和的性格和耐力,而且為求人類和平更要吃素。因為眾生累劫以來所造的無數殺業就是世上上刀兵劫的業因,如果世界上每一個人都能秉著慈悲心,愛護一切生命,人人不起殺念、不殺生、不進殺業,自然就能免除世上刀兵劫。——海濤法師

總之,追求現世的安樂,忘記此後的道路,則樂一時而苦永世。追求出離輪迴,現世辛苦無比,則苦一時而樂永世,這樣的苦樂,望諦聽者聞而思維,擯棄今生!— 阿秋喇嘛仁波切

凡是世間上的事情,你對它太熱心了,就會對它生起執著來,太執著了,就會產生出過猶不及的後果。——《釋迦牟尼佛傳》

清淨煩惱,得出輪迴。阿彌陀佛曾經發了大願,所以依靠他的大願而出得輪迴。尊貴創古仁波切開示《阿彌陀佛法會》

磕頭(大禮拜),也有開脈的功效。我們的菩提心脈堵的特別嚴重,出離心的脈更是如此,現在通過磕頭的方法將這些脈打開,脈開了,出離心、菩提心自然就有了。~堪布索達吉仁波切~

沒有什麼是我們可以擁有的,所有事物只不過是各種因緣的結合。心中升起的念頭也是如此。念頭根本沒有實體的真實或本質的存在,所以根本沒有理由擁有強過我們的力量,我們也沒有理由淪為念頭的奴隸。輪迴涅槃皆由心造。即使如此,心也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它只不過是一堆念頭罷了。——頂果欽哲仁波切

一個人踏入佛門真正想修行時,常常會有魔障出現。此時應該遠離惡友,不隨波逐流,小心翼翼地觀察;不論與誰接觸,都應堅持獨立自主的風範;因為即使說真語,也會增長貪瞋心,所以應當視世人形同陌路,堅持禁語;對因果善加取捨,發菩提心;無論在深山還是城市,都應觀自己的內心;不論快樂還是痛苦,都應斷除分別念,觀心的本性;時常處於如夢如幻的境界;觀察自心不生不滅的本性,後得之時善根迴向菩提。這就是我最深的教言。——仁增晉美林巴尊者

如果沒有生起猛厲的死亡之意念,就會不知不覺地被繁花似錦、五彩繽紛的利益、名聲所勾引,並為其所役使,無論行持聞思修持的何等善業,也全部成為相似之善,對來世沒有利益。——法王如意寶

阿底瑜伽的“見”是認識“本覺”。我們製造了輪迴,如同我們把水製造成冰,然後把冰當成唯一的本質。但是我們一旦釋放冰,水的本質就出現了,同樣,我們釋放抓取、釋放問題、釋放我們的造作,我們的心就回到了本覺。本覺對任何事物都不留痕跡,它不停留在某個事物上,不為其而凍結,它好像廣大的空間,但空間是死寂的,它卻充滿自覺的光明。——頂果欽哲法王

我們一切的痛苦和快樂,其實是各自業力造成的。尤其痛苦的根本,就是貪嗔癡三毒。龍猛菩薩也說:“貪嗔癡及彼,所生業不善;無有貪嗔癡,及彼生業善。” —來源:(法王如意寶教言·不離)

遠離娛樂,這算是修行人的第一個特徵。遠離忙碌,這算是修行人的第二個特徵。享受修行,這算是修行人的第三個特徵。——宗薩欽哲仁波切

我們老是計劃得太多,但從不當下就做。我們想要改變生活,而不想運用生活,不想把運用當前的一刻作為修行的一部分。我們的這種猶豫不決,使我們在修道方面遭受很多挫折。—— 秋陽創巴仁波切

我們幻想自己是走向解脫的一個虔誠的佛教徒,虔誠的供養上師,虔誠的供養三寶,把家裡佛堂裝點得非常的莊嚴,出錢出力的對出家人迎來送往,努力放生,在道友面前特別是上師面前,盡量表現出自己的寂靜柔和。實際上,我們不過是自欺欺人的在浪費自己的生命、金錢來換取幻想中的“大福報”。–宗薩欽哲仁波切

每天刊登、留言和按贊,分享正面與慈善的內容,讓看到的人生起無量無邊的慈悲正念與善行,那您就是在累積福報、輾轉功德無量!~海濤法師

上妙下蓮老和尚開示錄【怎樣才能真正救濟貧賤之苦?】眾生的苦惱處___無福無慧 ,這是真正的貧賤!只要你好好念佛,福慧莊嚴了,就能遠離貧賤;能勸導人念佛,那是真正救濟貧賤的大善事。這利己利人的事若不做,那好可憐做一世的人啊!【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三十六萬億一十一萬九千五百同名同號阿彌陀佛。感恩。】

有人說:“因為佛教相信輪迴,所以把生命的重點放在來世。”這是世人對佛教的誤解。佛教的重點既不是來世,也不是今生,而是超越輪迴,救度輪迴中的眾生。——慈誠羅珠堪布

戒殺之人縱使到了晚年也是耳聰目明、五根敏銳。戒殺還可以消除壽障,延年益壽。有很多人在遭遇壽障之際,會驚恐不安地延請僧眾念誦很多儀軌。其實,念誦儀軌雖有作用,但最奏效的方法,無疑是戒殺。通過戒殺,就可以遣除所有的壽障。——慈誠羅珠堪布

真正的菩薩行,是打開視野,看見眾生的浩瀚,以及自己覺知的無限潛力,才能進入所謂的菩提心,不但自己開悟,還要讓所有的生命跟著一起開悟。這跟我們平常燒香拜偶像求取私利的那種迷信,全然不同。—宗薩仁波切

當你遇到一個人,心裏會産生像蝴蝶在心裏上下撲騰一般忐忑不安的感覺,接受它。只是從這種感覺産生的第一天起,就不要陷入任何期待與希望,如果你能夠做到,這便是一種適宜的感情。
—宗薩欽哲仁波切

在我十五六歲時,患了非常嚴重的胃病,痛苦不堪,我的上師堪欽如意寶曲吉扎巴為幫助我消除病痛,除了讓我每天堅持長時間的大禮拜懺除宿業之外,還特別囑咐我一定要修自他相換,通過觀想將一切眾生同樣病痛,吸納到自己身上,由我一人代受所有痛苦。神奇的是,一段時間之後,疾病竟奇蹟般的不藥而癒了。……根讓仁波切

業障重,就要多付出。是非多,就要多止語。煩惱多,就要多念佛。境不順,就要多懺悔。{ 海濤法師 }

以前釋迦牟尼佛住世的時候,一個窮老太太供了一盞燈,所有的阿羅漢想滅掉,滅不了。問釋迦牟尼佛為什麼滅不了,釋迦牟尼佛說:這個燈是為了天下所有的眾生而供的,滅不了。所以供一盞燈,燒一炷香,看起來是小事,發心有可能很大,我們判斷不了。~~希阿榮博堪布

我的老師們告訴我,精通佛法和修行好的人有兩種外相表現。精通佛法最好的表現就是變得謙遜,修行好最好的表現是沒什麼煩惱——不會激動或憤怒。如果你沒有這兩種表現,那麼你就沒有學好也沒有修好。——宗薩仁波切

人類最大的痛苦源於自私,有些女孩特別愛哭,但有多少眼淚是為悲憫他人而流?是為非洲兒童的飢餓哭泣嗎?是為遭受颶風的災民難過嗎?恐怕不是,絕大多數人的眼淚都是為了我,某人對我態度不好,對我不公平,我字當前,很難不痛苦。——索達吉堪布《你在忙什麼》

動物的一生充滿了苦難,生時在飼養場中受苦,死時被刀割碎身,火烹油炸當作盤中餐。只有世界上斷絕了肉食,動物才不會被悲慘的屠殺,素食是對動物最大的慈悲。~海濤法師

哪怕明明看到的是庸俗虛偽、是非顛倒,遇到惡意挑釁和欺侮,心裡還是要記得一個道理:愛護自己最好辦法是對人對事豁達和寬容。我們身體不僅因為細菌、病毒才生病和朽壞,更重要是不健康的精神狀態。悲傷、憤怒、憂慮在破壞內心安寧的同時也傷及內臟經脈,血肉之軀哪經得起這樣頻繁損傷?~希阿榮博堪布

快樂與痛苦,是永遠都分不開的伴侶。如果你追求快樂,痛苦必定買一送一,免費贈送。只有懂得隨緣,斷除了“一定要快樂”的念頭,這才是遠離痛苦的開始。—-索達吉堪布

如果我們不會被讚頌收買或被批評擊敗, 我們便有不可思議的力量。我們會是超凡的自由。——宗薩仁波切

淨土宗的念佛人~最怕的問題就是,臨終的時候你的生命是很多的方向,沒有統一。你一部分是要往生淨土,一部分是貪戀娑婆。也就是說;你平常沒有把你生命的所有力量,做一個成功的整合,這個最糟糕。~ 淨土教觀學苑

計較和怨恨是一座牢,寬容是唯一的鑰匙。你計較什麼,就被什麼困擾;怨恨什麼,就被什麼禁錮。困擾的是快樂的心,禁錮的是自由的靈魂。計較和怨恨,是你親手為自己打造的牢。要解脫,不是靠爭奪,更不是把你恨的人打入地獄,而是寬容。寬容化解紛爭,寬容解放自我,寬闊的心無處不自在快樂。——禪道佛緣

有人講五加行很難修,在家人可能一輩子也修不完;有人講我現在沒時間,等到退休以後再說。其實我以前多次和大家說過,我們所得到的這個人身很無常,能不能活到退休,誰也說不定。現在沒時間修法,以後就沒有機會解脫。——希阿榮博堪布

印度有一首很有名的讚佛文提到:一個知道取捨、利弊的聰明人,他不會因為自己是佛教徒而趨向佛法,他也不會因為自己是佛教徒而趨避其它宗教,他是依靠自己的智力去分辨應該皈依的對象。如果詢問這樣聰慧的人,他應該皈依的對像是誰?他會回答三寶。—-法王噶瑪巴《大手印了義炬》

以前有的佛教上師被虐待,被當做罪犯來對待,以及被毆打。他們沒有生起嗔恨。反而祈願一切有情眾生之惡業,都因為他們被惡意攻擊而獲得清淨。如這些上師一般,當你被羞辱,祈願你能夠運用你和羞辱你的人所結下的因緣,帶領他們獲得解脫。——頂果法王

要待在心境感到自在的地方,如此,你的佛法修持自然會有所進展。逗留在自己極度戀執以及厭惡的地方,只會讓你散亂分心。待在會讓你的佛法修行成長發展的地方吧!——蓮師

佛,不是神,而是人修道最高果位的智慧導師; 法,不是規矩,而是解脫輪迴最究竟的慈悲之道; 僧,不是幫派,而是用團體的力量使人修行的同道之友; 上師,不是像,而是時時刻刻能影響你走進光明的加持之源。———法王如意寶

很多人每天瀏覽海量信息,收發無數郵件、短信,不停地接打電話,心裡還是焦躁不安,害怕錯過了什麼而被社會邊緣化。我們生活中的一些問題,通過消除貧窮和無知,就可以解決;但很多情況下我們陷入苦難,更深刻的原因在於長期以來對精神世界的忽略。
真正持久寧靜的快樂不是向外馳求得到的。如果繼續忽略精神修持,我們的問題,無論是外在的戰爭、暴力、災難,還是內在的情感和心理危機,都無法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希阿榮博堪布

即使被全世界讚歎,也不應該欣喜,或許讚歎會帶來不利;即使被全世界詆毀,也不應該沮喪,或許詆毀會帶來好處。——索達吉堪布

一個人如果布施很多、擁有名聲,不應該因此生起傲慢,而要以卑微心來對待。 《寶篋經》有一個很好的比喻:“大海因為住於低處,才會匯集世間百川。同理,菩薩正因為沒有傲慢,佛陀如百川般的功德才很容易融入菩薩的慧海。”——《入行論廣解》索達吉堪布

戒律是保護自己的最好工具。沒有它的話,你今天太自由了,明天可能就不自由。而今天暫時不自由,明天也許會很自由。—索達吉堪布

不管我們有多麼渴望,也無法停止時間或阻止它帶來的改變。我們不能將生命「倒轉」回過去,也無法「快轉」到未來;但是,我們可以學接受無常,跟無常交朋友,甚至把「變化」看作是身心的保鏢。尊貴明就仁波切《你是幸運的》

佛的化身,並不像我們所想像的,如同耶穌生在世界上是由外界來的。所謂佛的化身,事實上是因眾生的善業所感生。因此,只要這個世界上的一些眾生虔誠又有信心,那化身佛自然就會顯現;如果眾生貪、嗔、癡等各種煩惱熾盛,那就會看到各式各樣惡形惡狀的人,事實上他們也都是化身。—宗薩欽哲仁波切

佛教並不把金錢、權利、職位、好車、勞力士手錶或者鑲金的牙齒看作問題。事實上,如果你想把自己嘴里二十八顆牙齒全鑲成金的,佛教也不反對。佛教反對的是對那些的執著。——宗薩仁波切《八萬四千問》

“貪”會帶給人一時快樂,結局卻是無盡麻煩;“嗔”能讓人瞬間壓倒對方,卻會埋下無窮禍患;這二者都來自“痴”,由於不明道理,所以不懂取捨。——索達吉堪布

有傲慢心的人瞧不起人,不願意學他人的優點,不懂禮貌,待人接物缺乏恭敬,因此永遠得不到進步,身邊的朋友越來越少,最後只落得失落、空虛與孤單的下場。所以佛陀把它納入六根本煩惱之一。——慈誠羅珠堪布

切勿忘記,我們修持佛法的目的是為了證悟成佛,而非僅只成為慈善家或關懷病房義工等仁慈善良的人而已,更非為了獲得認可或獎項。菩薩乘的弟子們不僅渴望自己證悟,更渴望一切有情眾生證悟,重點是:證悟成佛就是獎品。—宗薩欽哲仁波切

人慾望少的時候,一點點東西都感覺有很濃的味道,很有一種快樂。物質擁有得越多,人心就越散,心散掉了就沒有幸福可言。你的心沒散動,就是一個非常全的樂。—-益西彭措堪布

兵法說:「養兵千日,用在一時」,我們會花很多時間、經費訓練和教育,目的就是要在一場戰爭上獲勝;我們修持也是如此,修行像是和煩惱打仗一樣,平時就要不斷去練習、去修持,當逆緣、煩惱真正生起時,才真正知道「我的修持有無做到?」,此時,佛法的力量才會展現出來。~第31屆噶舉大祈願法會.〈修心八頌〉第二堂課

廣欽老和尚問居士說:你有沒有在修行啊?答:有,我每天早上拜佛一個鐘頭,晚上也拜一個鐘頭,每天要拜佛好幾百拜,念佛好幾百聲。廣欽老和尚說:你在跟佛祖算賬啊!修行用功不只是一種形式,而是要以放下、不執著的角度來實行.不在外表與事相上,要開發自己本性內在的般若智慧,遠離分別執著,才談得上修行。——佛教微博

我是一個平凡的修行人,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各種各樣的違緣和障礙,但是我從來都不迴避,都是去面對。對我來講,這個時候我面對的不是困難,而是面對我的上師,知道嗎?因為我心裡想的就只有上師。我把這些困難、違緣、障礙當作我的上師的加持,我的上師通過這些困難、違緣、障礙來消除我的業障。如果沒有上師的這種加持,我可能會在未來要遭受無數的痛苦,現在我只是受這小小的障礙、短短的痛苦來結束這些未來無數痛苦的果報,這些都是上師的加持,我都接受。——阿秋法王

魅力,來源於距離。我們的大部分慾望,是因為距離而產生的。當我們與絕大多數的事物達到零距離的時候,大家都同樣會說四個字:「不過如此!」——慈誠羅珠堪布

找到上師是一回事,有足夠的福德不去懷疑自己的選擇,並能一直相信他,又是另一回事。這需要海量的福德。事實上,在你與上師的關係中,每一階段都需要福德。——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

每段關係最終都會結束,即使不是別的原因,也會由於死亡。如此一想,我們對每段關係的因緣就會更珍惜與理解。沒有了天長地久的幻想,反而有意想不到的解脫,我們的關懷與愛心變得沒有附帶條件,而歡樂會常在當下。—宗薩欽哲仁波切

家教和父母的身教是兒童教育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可是有多少父母想到要為孩子做榜樣,並為此而不斷提高自身修養?有的父母自己沒什麼自制力,簡單粗暴、懦弱懶惰,也不愛學習,卻要求孩子成為跟他們完全相反的人,這也太難為孩子們了。—-希阿榮博堪布

為什麼修行?因為愚痴,盡做顛倒事,在輪迴中受苦,不得自在。宣化上人 語錄

佛教徒從來就不相信什麼命中註定的說法,我們認為,所有的東西都是因緣和合,都是可以改變的。如果一切都是定數,都不可更改,那又何必修行、何必學佛呢?學佛的目的,不就是為了改變命運嗎?因此,為了打破這些觀念,為了超越這些因緣,我們就必須修行。 — —慈誠羅珠堪布

過客:信仰是什麼?堪布:嚴格說,沒有信仰,也是一種“信仰”。有些人追求金錢,這就是他的信仰。信仰不是有或沒有,關鍵是對或不對。——索達吉堪布

很多人說自己精進不起來,為什麼?就是你對無常沒有修好,對輪迴的痛苦沒有觀好。如果對人身難得、壽命無常好好思維,怎麼可能天天散亂放逸?——『入行論廣解』

佛法的精髓是智慧,假如你抽掉佛法的智慧面向,就只剩下宗教的胡說八道,那些實在沒有用,只會束縛你,它不過是另一種形式的折磨罷了。——宗薩仁波切

就像貪欲強烈的人經常想念他所鍾愛的人兒,同樣,如果有緣者經常修持大圓滿的本來覺性,那最後就會到達佛的本地。當一個人得到王位後,其眷屬自然會恭敬他,同樣,當一個人認識了本性之後,所有的分別念自然就會變成他的奴僕,若是真正證悟了,一切外境也就都變成了順緣。從根本上講,大圓滿深奧莫測,但在修持的時候,卻是簡單易行。——法王如意寶

廣闊無垠的天空中,烏云不會停留太久,它來自於天空,也消失於天空。同樣,一切煩惱也並非實有,它來自於虛無的法界,也消失於虛無的法界,之所以能給你帶來痛苦,是因為你把它當成了真的。——索達吉堪布

當你不再陷入沉迷,當你不再有心理的障礙,當你不再感到壓抑,當你不會害怕打破某些規則,當你不會害怕無法滿足他人的期望,如果你是這樣,還要另尋什麼證悟?這就是證悟。 ——宗薩欽哲仁波切《真師之言》

聽到別人的惡意中傷,沒必要對此念念不忘,轉頭放下便是。如果一直不停地去想,就像把別人吐出來的東西,自己又撿起來吃一樣愚笨。——索達吉堪布

任何一個人在對空性稍有了解後,其輪迴的相續就會因此而受到破壞。因為輪迴的相續已經被破壞,所以對他而言,雖然輪迴沒有立即停止,但其不斷向前的能力已經被取消,他的輪迴就不會再延續很長時間了.——慈誠羅珠堪布《慧燈之光》

除了上師之外,沒有祈禱。除了自性之外,沒有憶念。除了無作之外,沒有修行。——敦珠仁波切

禪修時,我們總有個目標——如果不是為證悟,至少是做個平和寧靜和有自控能力的人,這意味著,我們在禪修上渴望有所進步。看,現在進步就是其中一個最大的散亂。渴望有所進步就是禪修最大的散亂。~~宗薩仁波切

人們以為是無常帶來了痛苦,其實是我們對無常的態度,我們的希望和恐懼,讓人持續處於焦慮中。對於無常,我們別無選擇,只能接受,因為無常就是生活。年輕的會衰老,相聚的會離散,擁有的會失去,就是這樣。認識到這點,我們終於可以放鬆,這對緩解焦慮、憤怒、嫉恨等情緒會很有幫助。——希阿榮博堪布

佛法的挑戰在於它的單純。事實上,越深奧的教法越單純。單純之所以是個大挑戰,是因爲你沒辦法經由學習、討論和研究來破解它。你越努力嘗試, 它就變得越複雜,就像一杯泥水,你越攪動它就越渾濁,越稠密。雖然我們抱怨複雜性,其實人類在某種程度上熱衷於複雜性。—-宗薩仁波切

不必太在意已經存在的敵友關係,真正要在意的,是不要被敵友關係挑起你的負面情緒作用,亂了自性。——–達賴喇嘛尊者

希望大家以後在面臨各種痛苦的時候,不要總是去責怪他人。世上沒有任何痛苦,是與我們沒有一點關係而純粹是別人帶給我們的。或多或少,自己也有責任。即使不是現世的錯誤,也與前世的過錯有關。學會承擔、精進修行、化解痛苦、度化眾生,才是最好的選擇。——慈誠羅珠堪布《如何面對貪心》

當你的心停止渴望,那麼食物、財富與各種享受都將自動積聚而來;當你在生命中清淨奉行教戒時,你的心將會變得調柔有彈性;當你沒有任何野心或慾望時,資糧將自然而然地圓滿;當你了解輪迴的特性時,你的心將會轉身離開世俗的追求。—蓮花生大師

有緣而來,無緣而去。世上之事,就是這樣,該來的自然會來,不該來的盼也無用,求也無益。有緣,不推,無緣,不求。來的,歡迎,去的,目送。一切隨緣,順其自然。人世間的事情勉強終歸不能如意,強求勢必不會甜蜜。我們能做的就是,盡心盡力做好自己,世事大抵如此,努力無悔,盡心無憾。 ——禪道佛緣

如果你終生常發乎至誠的利他心,當最後一天來臨時,你就會沒有後悔,你會覺得所作皆法,你的人生既有意義又有成就,這是在臨終時避免怖懼的最好保障。
那些終其一生都在欺騙、欺凌他人者,將會產生深沉的罪惡感,即使朋友無法得知你的內心感受,當臨終一刻到時,你心中根深柢固的愧咎就會浮現。~達賴喇嘛

在經過一段時間的修行之後,你可能還是未能了悟空性,也不知道金剛經在說什麽。但你還是和過去有所不同,過去你是個追求完美的人,而現在你已經可以容許很多不完美的事在自己的生活中出現。—宗薩欽哲仁波切

修善法、做善事,長期做與偶爾做的效果是天壤之別。比如做早晚課,若是能連續不斷地做,前後的善根、力量、福德連在了一起,就變成了一個相續、一個總體,這樣對治煩惱,去除惡業的力量非常強大。無論面臨什麼對境,相續中的善根都不會間斷,道心也不會退轉,這是非常重要的。—-達真堪布

你們真的皈依了嗎? ——從心裡真正地皈依。好好想想!你傷害別人,不幫助別人,而且也從不認為別人是清淨的。你分別朋友和敵人,分別上師的不同,就算對朋友們你也有分別心,對於美醜也有分別心。你若是這樣,就不算是一個金剛乘行者,金剛乘行者必須對每個人都有「淨觀」。 ~~宗薩仁波切

現代社會生活節奏非常快,人們好像都不屑於有耐心,比著看誰脾氣大、愛發火。如果事情沒有按自己期望的樣子發展,馬上就急了。大家下意識裡都覺得只有事情都符合心願,做自己喜歡的事,才能快樂。說實在的,無始以來我們一直在做自己喜歡的事,結果不還是在輪迴裡不快樂著嗎?可見隨心所欲並不能保證快樂。既然如此,不稱心如意的時候也沒必要大動肝火。——摘自《寂靜之道》希阿榮博堪布

我們對師長怎麼來做報恩的供養呢?就是依教奉行。善知識傳法給我們,如果我們不照著修,那就辜負了法恩,自己就有很大的虧欠。所以聽了法要遵照教導去修,這才是真正在報恩,在向師長作最好的供養。—–益西彭措堪布

密宗是保存在弟子經驗中的一種教法,是為了那些特別聰明的弟子而教的,他們要有特別開闊的胸襟。佛陀在教導眾生時,並不只用一種方法,因為眾生個個不同,有些人心胸狹窄,有些人則心胸開闊,心胸開闊的人容易了解諸法實相。~~~宗薩欽哲仁波切

佛法的挑戰在於它的單純。事實上,越深奧的教法越單純。單純之所以是個大挑戰,是因爲你沒辦法經由學習、討論和研究來破解它。你越努力嘗試, 它就變得越複雜,就像一杯泥水,你越攪動它就越渾濁,越稠密。雖然我們抱怨複雜性,其實人類在某種程度上熱衷於複雜性。宗薩仁波切

大城市裡的年輕人,晚上喜歡在外面吃喝玩樂,白天在家裡睡覺,晝夜顛倒。這樣對身體有一定的損害。尤其對於修行人來說,這樣會影響相續的清淨,障礙修行。並且,晚上是鬼魔走動的時間,人不應該走動。所以,晚上的時間,應該在自己家裡聞法、修法,不要到外面放逸散亂。—達真堪布

外境不能讓你痛苦,是你的心讓你自己痛苦!我們經常會說:那個人讓我生氣了,因為她/他做了什麼什麼?如果仔細檢查一下的話,你會發現,事實上並不是那個人做了什麼說了什麼讓你生氣,而讓你生氣的是你內心的執著,如果你沒有任何執著,那個人做任何事也不會激怒你。~~宗薩仁波切

一個女孩子做了一個夢。在夢裡,她和一個男孩子相遇。兩情相悅,而最終不得不分離。在夢裡,她的快樂和悲傷都是那麼的刻骨銘心。然而夢醒的時候,她發現,所有的快樂和悲傷,都只是一場夢。經歷著痛苦和快樂的我們的這一世,也如同這個女孩的夢一般,夢醒的時候,我們會發現,一切其實都從未發生過。~~~宗薩欽哲仁波切

世間的愛是一方對另一方的控制,其實這不是真正的愛,這是一種自私的佔有。——索達吉堪布

世間上最需要的,就是利他心。而這種利他心,正是大乘佛教的究竟精髓。有了這樣的基礎,無論處於什麼環境,都會贏得眾人的尊重,自己的人生也會活得豐富多彩。——《大乘佛教的現代意義》索達吉堪布

也許有人認為:“大悲心很容易,我應該已經具足了。”但實際上,生起大悲心並不是那麼簡單的。你看到一些病人、殘疾人,光是覺得他們很可憐,生起一種悲憫心,這不叫大悲心。真正的大悲心,是要把天下無邊的眾生,平等視如自己的母親。——索達吉堪布

有些人的事蹟生前為人所知,有些人卻終生隱藏自己的功德,甚至故意示現離經叛道的形象遊舞人間。所以,對世上的種種人物、現象,我們以清淨心對待就好了,千萬不要急於下結論,更不要隨意發批評,特別是針對出家人。——希阿榮博堪布

實際上,我們一直都生活在這樣一個龐大的虛幻世界當中,這個世界並不是任何鬼神製造的,而是我們自己的幻覺。只要能夠解決幻覺的問題,虛幻的世界一定會土崩瓦解。瓦解的那一天,也就是我們成佛的那一天。——慈誠羅珠堪布

嘴巴是罪惡之門。雖然話可以從口中輕易溜出,但它所帶來的後果卻深遠而嚴重。多數的聞談只是貪愛和嗔恨的表達而已。如果你說得太多,將惹上麻煩,就像一支鸚鵡落到被關在鳥籠的下場。所以應捨棄不必要的閒談。一一頂果法王

為什麼有些上師說一句話,就能為整個世界帶來巨大利益?同樣是語言,為什麼價值不同?其實,就是因為說者的相續有差別。比如,凡夫人說一句話,文殊菩薩也說一句話,同是一句話,力量完全不同。因此,語業清淨的人,不管是念經還是說話,其能力自然超勝。——索達吉堪布

現在有些修行人,整天神神叨叨,到處炫耀自己的夢境、驗相或感應,看到一點東西、聽到一點聲音,就自以為得、沾沾自喜。其實這些並不重要。倘若你通過修行,自私自利心減少了,利益眾生之心增上了,這才是最高級的神通。——『苦才是人生』

“對佛法修行者而言,"財富"不是金子、銀子或銀行存款,而是"知足",是你認為自己已經足夠、別無所求的那種感覺。”——宗薩仁波切《不是為了快樂》

佛法是心法的緣故,只有開啟了內在的清淨善心才能獲得成就,只停留在偏枯的知識上,是永遠也無法成就的。一定要認識到“開啟內在的清淨善心,與具德善知識的心相應”正是道的根本,有則全有,無則全無,極其重要!—-益西彭措堪布

人的追求,就像金字塔。絕大多數的人,位於金字塔的最底層,他們追求的,是物質、溫飽;再上面一點,一部分溫飽得以解決的人,會去追求超越物質以外的音樂、藝術、哲學、宗教等等;位於最頂層的極少數人,才有福報去追求佛教所講的那些博大精深、融合了智慧與慈悲精神的心靈奧秘。——慈誠羅珠堪布

過著奔波焦躁的生活,我們真的在做有意義的事情嗎?思維死亡無常可以幫助我們明白,什麼是我們真正需要的,以及什麼是對人生有意義的。這就能夠幫助我們做好對死亡的準備,因為我們無法知道自己何時死與如何死。~【2016歐洲弘法】法王噶瑪巴開示轉心四思維(2-1)

修行最重要的事,就是要具足出離心。
如果你有出離心,這意味著你了解這個世界是沒有實意的,輪迴的種種,是連一點意義都沒有的!假若你透徹的領悟輪迴的過患的話,’這本身就是一種証悟!這意味著你已經超越輪迴。出離心是整個精神道路的基礎,若你沒有出離心,就不會有所謂的証悟。——夏扎仁波切

當你生起菩提心,當你的菩提心日日增上,有一天,你會發現,曾經無法釋懷的心結已經煙消雲散。修行不易,難就難在要不斷突破自己的局限。——希阿榮博堪布

經由禪修,所有的欺騙、矛盾、迷惑、負向的概念,都會被淨化。——聽列諾布仁波切

真性情不一定都是好事,若缺少智慧,真誠的無知是邪惡最好的溫床,是道德最大的敵人。馬丁•路德•金說過:“這世界上最大的危險,莫過於真誠的無知和認真的愚蠢。”——索達吉堪布

我們在修行過程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相。比如有些人對教理不太通達,在稍微有一些顯現時,就特別執著,特別生歡喜,這就不好,這就是執著相。還有一些魔相也會出現。因此,在修行過程中顯現一些境界時,不要去執著,也不要生恐懼心和歡喜心。——法王如意寶

當年阿底峽尊者就是考慮到,在藏地弘法時,會受到眾星捧月似的恭敬,沒有人會羞辱自己,為了修持忍辱,便故意帶了個脾氣暴躁的人一起進藏做他的隨從。連阿底峽尊者這樣的成就者,都在想方設法創造條件修忍辱,我們又怎能對忍辱的對境生嗔恨心呢?應該感恩才對啊!——慈誠羅珠堪布

我們無始以來造了殺生、誹謗、攻擊別人等無量惡業,成熟之後定會在身上產生各種疾病,修法時必須經歷這些痛苦,才能遣除一切罪業,清淨煩惱障和所知障,否則修行是不會成功的。——索達吉堪布

三界凡夫都是業障病人,對待病人的方式是要去悲憫療治,而不是對他惡罵攻擊。罵人者罵自己,壞人名聲者壞自己名聲,所以說別人的短處,須要慎重,沒有必要時不能隨便說。 – 益西彭措堪布

我們必須建立“覺照之心”之習慣,於二六時中均可了知我們的所為所行。如作惡業便思維:“上師萬般叮囑,我仍不能避免惡業,在他面前我將自覺慚愧;而所有勇父空行均將因此對我失望。”立即衷心懺悔,生起金剛意志,此後只作善業。——頂果欽哲仁波切

現在很多不學佛的人,為了人類而肆意踐踏其它眾生,看起來非常可憐。他們天天提倡“和諧世界”、“和諧社會”,但若沒有做到人與自然和諧、人與動物和諧、人與人和諧,喊再多口號也沒用。我們應當對所有眾生都有愛,儘管勝義中什麼執著都沒有,但名言中還是要大力提倡慈悲心,這非常重要!~~~索達吉堪布

為什麼所有眾生在輪迴中流浪?如同大成就者月稱菩薩所說:眾生先想到“我”,然後執著於自我;眾生想到“我的”,然後執著於事物。因此,眾生像水車上的吊桶般無助地轉動,出於慈悲,我向這些眾生頂禮。——頂果欽哲法王

佛法有點兒像是剝洋蔥,你看到洋蔥的外皮,然後把它剝掉。你心裡想:「這是真正的果實。」然後你修持。一段時間之後,你了解到那還只是洋蔥的皮,於是你剝掉那層皮,心裡想:「這應該就是果實了,真正的果實。」再過一段時間,你了解到那也只是另一層皮,所以你剝了一層又一層的皮。然後有一天,你突然領悟到,其實什麽都沒有,那時你就自由了。——宗薩仁波切

傲慢,使人不見自己的過失,也不見他人的功德。如果一個人自傲而輕人,那麼他不僅不被人們歡迎,他所具有的功德也將逐漸退失。故我們應遣除一切傲慢之心,心甘情願當眾生的僕人。——《苦才是人生》索達吉堪布

我們生活在一個極度不真實的虛幻世界裡,這裡的一切,都是由我們自己的感官創造的。當感官的幻相被自己的知覺肯定以後,所有的一切,都被合理化,誰也看不出這是假的。——慈誠羅珠堪布

有限的自然資源不可能滿足無限的欲望。許多科學家告訴我們,如果再繼續這樣地消耗資源,地球終將走向毀滅。因此,我認為如果我們試圖從物質中得到快樂,這不僅是一個錯誤,甚至是一場災難。這樣的心態破壞了整個生態,也摧毀了後世子孫的居住環境,我們應該要退一步問自己:我們所做的是否正確。~【2016歐洲弘法】法王噶瑪巴開示轉心四思維(2-2)

在家身份的,尤其不能忘記自己是修行人,雖然也朝九晚五為生活打拼,卻終究與一般人不同。別人想的是如何在人群當中混出頭,你想的卻是要儘早結束這頭出頭沒的無奈循環。別人可以隨心所欲、隨波逐流,而你,懈怠放逸了要知道心生慚愧。——希阿榮博堪布

一個人路過海灘看見一尊被人丟棄的佛像,他很恭敬的把佛像供在一個石頭上,因此他成就了。第二個人看到佛像放在石頭上怕被雨水淋濕就把自己的鞋脫下來罩在佛像上,因此也成就了。第三個人看到被鞋子罩著的佛像,覺得不恭敬佛,趕緊把鞋扔了,因此而成就。其實我們學佛最重要的是發心,修行也是修心。——佛教微博

福報之樹,永遠紮根於善良的泥土中,這是它生存的唯一環境。知道這個道理後,求名利、求平安的人,應常處於善良的心行中,若能如此,福分便會不求自來。——『苦才是人生』

佛眼中是佛,魔眼中是魔。你看到我慈悲,那是因為你慈悲。—-宗薩仁波切

修淨土,上師是阿彌陀佛,特殊本尊也是阿彌陀佛。在現生或往生後得到阿彌陀佛攝受,之後得授記,的確會圓滿成就戒定慧三學功德海,或者會全面地開發智悲力的大用。之後在盡虛空際之間,非常自在地成辦聖教和眾生的義利,這就是實現普賢行願的要門。南無阿彌陀佛!—-益西彭措堪布

說話太多,也是修行的一個違緣。首先,話說得太多,就沒有修行的時間;其次,話說得太多,則說每一句話的時候,都需要思維,思維好以後,才能說出話來,這樣會使心裡的念頭層出不窮,心就不容易靜下來。然後,與人之間來往太多,人際關係過於復雜,也是脩大乘佛法的一個違緣。— —慈誠羅珠堪布

你可以不相信佛教,甚至可以不相信世界上的任何宗教,但不能不相信餐桌上的那些動物是有情感有感受的。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思想我們應該從餐桌上做起。——慈誠羅珠堪布

布施的關鍵不是這樣做到底能為他人解決多大的問題,而是我們能藉此學習放掉自己的執著。外在的行為久而久之會影響心態,習慣布施的人比較容易讓事情離去。—-希阿榮博堪布

沙子是廢物,水泥也是廢物,但他們混在一起是混凝土,就是精品;大米是精品,汽油也是精品,但他們混在一起就是廢物。所以是精品還是廢物不重要!跟誰混,很重要!—網路分享

佛光具有不可思議的加持力,佛光照觸到任何有情,這個有情相續中的一切煩惱和痛苦就會頓然消失。所以當你心情不好、想發脾氣時,應當暫時放下手頭的事,一心一意念佛,在佛光的沐浴下,馬上你就會平靜下來。——《藏傳淨土法》索達吉堪布

真正的佛弟子,不是念珠的收藏家,不是各大寺廟的旅行家,不是佛經念誦者,禪修愛好者,佛教史、經論、造像的研究者,素食小資主義者,避世的隱居者,俗世的慈善家。而是心相續訓練者,因果敬畏者,輪迴厭倦者,菩提心踐行者,萬緣放下自在者,無我空性修行者。——索達吉堪布

原諒那些傷害你的人,他們冒著下地獄的危險來成就您,所以諒解並用慈悲心去祝福他們。因為即便過錯是別人的,業障一定是自己的。——米拉日巴尊者

當你能夠覺察不確定性,當你確信這些相關聯的成分不可能保持恆常不變時,就能生起無畏之心。你會發現,自己真正能準備好面對最壞的狀況,同時又能容許最好的發生。你會變得高貴而莊嚴。這種特質能增強你的能力,知道下個轉彎外就有某件事情等著你,如同英明的將軍一般,胸有成竹,毫不驚慌—宗薩仁波切

每一個眾生,包括螞蟻、蚊子,生生世世在流轉輪迴的過程中,都曾做過我們的母親。如今我們彼此間因胎障所蔽,早已將昔日的恩情忘得一干二淨。但他們在過去世,也曾像今生的母親一樣保護我們、疼愛我們。我們若能憶起這些,又怎麼忍心去傷害他們呢?又怎會不希望他們離苦得樂呢? ——索達吉堪布

學大乘法的人,對於學阿含、方等的是讚嘆的。為什麼?那是佛說的基礎法門,離開生死,斷五欲境界。凡是佛所說一句一字都應尊重,不分什麼叫大、什麼叫小,大小也是執著。大乘人還有執著心嗎?哪位菩薩批評阿含經?沒聽說過。凡是佛所說皆為殊勝解脫之法。 【夢參老和尚法語開示】

我們要觀察自己的行為,例如一個愛護眼睛的人,看電腦或電視久了之後,他會閉起眼睛休息一下,或者到戶外看看綠樹等。
我們愛護自心也是一樣,如果每分每秒都觀察著自己,那是很累的,除非裝一台監視器。但是我們可以規定自己每隔十五分鐘,二十分鐘,半小時或一小時靜下來,看看自己。如果我們能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自己的心的話,那會非常的好。~#大寶法王 : 佛子行三十七頌(四)

佛教徒從來就不相信什麼命中註定的說法,我們認為,所有的東西都是因緣和合,都是可以改變的。如果一切都是定數,都不可更改,那又何必修行、何必學佛呢?學佛的目的,不就是為了改變命運嗎?因此,為了打破這些觀念,為了超越這些因緣,我們就必須修行。——慈誠羅珠堪布

基本上,不管你去哪裡,任何觸發或引領你趨近實相的事情,即便那是一場爭吵或一場車禍,但只要讓你警覺到無常或想起無常,就是加持。在佛教裡,加持和福德是很相似的。— —宗薩欽哲仁波切

吸煙之害處足以封閉頂門之梵穴,於臨終時難以從此處上生三善道或脫離輪迴。即使修『頗瓦』亦甚為困難,會因此穴封閉而救助失敗。修行人必須為他人及自身著想,不可吸煙。— —夏紮法王特別告誡吸煙人士

凡能傷人的惡劣言語,縱然對怨敵也不要說。否則,就算你讓他一時啞口無言、無地自容,但你所罵他的那些話,就如同空谷的迴聲一樣,終會成熟在自己身上。— —薩迦班智達

古往今來,關於“愛”的故事林林總總,但除了虛構杜撰的以外,在現實中真正發生的愛,結果不外乎只有兩種:自私的愛帶來痛苦,無私的愛帶來快樂。——索達吉堪布

佛教中有法布施,即為人講解佛法使人受益。從更廣泛的意義上理解法布施,凡是符合四法印的思想都可納入佛教思想的範疇,凡是棄惡揚善的行為都是佛教倡導的行為,所以勸人行善,在別人困難時給予安慰鼓勵,幫助他們樹立積極的價值觀人生觀,從而成為更有愛心和責任感、人格更完善的人,這也都是法布施。———希阿榮博堪布

問:許多成功人士到了晚年會皈依佛教,您怎麼看?答:因為他們意識到忙碌了一生都是徒勞。—–宗薩仁波切

經書上有記載:這一世發造作菩提心的人,下一世能夠度化整個南瞻部洲的眾生。他之所以會變成這樣的菩薩,原因之一是緣起力,原因之二是菩提心的加持力。所以,現在就要下功夫,不能因為“放下自私心我做不到!”就草率地退卻。恒河沙數般的佛菩薩都是從凡夫地開始修行的,我們也一定能做到。所以,現在至少要開始修造作的菩提心,這很重要。——慈誠羅珠堪布

是否吃了東西,看臉頰上的紅色就能知道。是否懂得或修持了佛法,看看能否克服煩惱及我執也就曉得了。如果能降服煩惱和我執,就表示此人懂得佛法,也修 持了佛法。否則縱然能在談話中全占上風和贏盡一切辯論,而對煩惱及我執卻絲毫不能遣除,這種“佛法”只是邪知和邪行而已。—《密勒日巴道歌集》

除了究竟成佛之外,任何事都不能算做最上的供養、究竟的報恩和真實的利他事業。如果沒有成就,縱然長壽百歲,也不過是活著多做一點罪惡而已。所以你要捨棄對今生一切的貪著和對塵世的愛戀;莫與那些兢兢於世間俗務的人來往,莫談無意思的閒話,要一心努力修行啊!—— 大成就者馬爾巴

剛開始接觸佛教,對佛教很陌生的這些人,我們盡量給他們傳遞一些正面的、向善的、簡單的知識,這也是很重要的。有些人經常講,學佛,這個不能,那個不能,什麼都不准。他的見解還沒有穩固之前,我們把密宗、顯宗當中所有的戒律給他宣布,並不是很好的。——索達吉堪布

為找工作而接受教育不是惟一的教育方式。好的教育應該讓孩子們更加幸福、優雅,現在我們的教育系統讓孩子成了機器人,如果他們百分之百是機器人也沒什麼關係,悲哀的是,他們有心識,也有意識。我們的目標和現狀不一樣,所以很多孩子長得併不那麼讓人滿意。——宗薩欽哲仁波切

如果你仇恨某人,並採取攻擊或報復的行動,那本身就是地獄的體驗。——宗薩欽哲仁波切

女人渴求凡夫的歡愉,種下輪迴的種子。無論多麼艷麗,你的青春亦是虛幻。一個小小的因,你就可能墮入黑暗。女人的心與眼如此嬌寵,以至於看不見覺醒的需求!——曼達拉娃佛母

可以活得忙碌,但不要活的心苦。可以活有原則,但不要鄙夷他人的世界。如果所有事情都按照自己的思維來認知,往往會墜入自我的偏執和成見。討厭一個人,未必這人全無可取之處,而欣賞一個人,未必此人便完美無瑕。穩穩走自己的路,安然無恙。尊重別人的世界,與人無傷。——尊貴的土登尼瑪仁波切

當你越來越看重常識時,我想你就會失去智慧。常識是非常輪迴的東西,常識是跟此生有關的東西,而智慧卻超越此生的邏輯。有智慧的人們討論的是幻象,有智慧的人們談論的是最終一切都是徒然的,類似這樣的東西。喜歡常識的文化是很難了解無二的概念的。 ——宗薩欽哲仁波切

末法時代,學佛成功率不高有許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一個關鍵就是缺乏長遠心。許多修行人的心態很不穩,就像花園裡的蜜蜂一樣,一會兒飛到這朵花上,一會兒飛到那朵花上。這樣“參學”下去,最後會得到什麼結果也不好說。——《藏傳淨土法》索達吉堪布

菩薩在藏語中的意思是:“心靈的勇士”,而他的勇敢在於粉碎了自我的整個輪迴後,為你,再次回到這個輪迴。—宗薩仁波切

寂天菩薩在《入菩薩行論》中說:“誰製造了紅熱的鐵地?誰製造了折磨眾生的惡魔?這一切都是顛倒心的投射。”即使我們不相信真有地獄道,但我們絕對可以相信一個充滿憤怒、喜歡傷人和殘酷的心很容易就能投射出一個狂妄的環境。——丹津.葩默《心湖上的倒影》

如何與自己不喜歡的人相處。你可以仿效阿底峽尊者。尊者前往西藏時,他帶了一個令人極度厭煩的人做為隨行侍者,以便讓自己有充分的機會修持安忍。面對令人討厭又無法避免的同伴時,至少可藉此機會將厭煩當作修持的對象。—宗薩仁波切

我們身外的一切現象,都在我們身內有相互對應的存在。真正的朝聖,就是看到自己的心。——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

佛陀在教導眾生時,並不只用一種方法,因為眾生個個不同,有些人心胸狹窄,有些人則心胸開闊,心胸開闊的人容易了解諸法實相。———宗薩欽哲仁波切

修慈悲心的人,會變得心胸開闊、助人為樂,並從中找到生命的意義。其身上散發出的愛心能量,能讓身邊的人都感覺到輕鬆、喜悅、溫暖。哪怕修十分鐘的慈悲,也有無量功德。——慈誠羅珠堪布

憤怒是解脫的致命大敵,因為剎那的憤怒能毀掉累劫以來積聚的善業。所以,消除憤怒是菩薩的主要目標之一。努力持守忍辱戒,持誦六字大明咒。正如所謂:“沒有比憤怒更大的錯誤,也沒有比忍辱更大的戒律。”——頂果欽哲仁波切

平時,我有一個奇怪的習慣,並不是特別甚麼佛法的修持,只要我得到了自己喜歡的東西,我就會馬上想要送人。因為執著貪愛的東西,會多出很多事情,給自己製造很多麻煩。大寶法王噶瑪巴: 佛子行三十七頌(三)

佛陀在示現涅槃時,也為我們留下了佛像、舍利等加持品,令我們頂禮供奉。許多佛經中也有將加持品、佛像、佛經帶於身上,邪魔外道不能侵害的記載。所以,在沒有證得等淨無二境界之前,千萬不要輕視加持品的力量。——索達吉堪布

我們藏傳佛教的噶舉派薩迦派,都念蓮花生大士,漢傳佛教的念阿彌陀佛也一樣,實際上,蓮花生大士是阿彌陀佛的直接的化身,所以你們可以看蓮花生大士的唐卡的上面,幾乎每一個頭頂都會畫一個阿彌陀佛,畫一個小的阿彌陀佛,這是什麼原因呢,是因為,蓮花生大士是阿彌陀佛的直接的化身。——慈誠羅珠堪布

自心不清淨才會看到不清淨的世界,實質上我們眼前一切本質是清淨法界。淨觀不是把本來不清淨的硬觀成清淨,而是實相本來清淨,凡夫因為迷亂習氣障礙無法看到而已。——希阿榮博堪布

不論我們受了多少痛苦,不論我們感覺那個痛苦及其原因有多麼真實,它其實是一種幻相,並非真實存在。——宗薩欽哲仁波切《正見》

若內心用功,外在之障礙即自然會消除。一切障礙皆來自於我執及執著,這是因緣法。只要於內心用功,而外在之障礙則自然減少了。——密勒日巴尊者

當發現別人有功德、優點的時候,嫉妒別人,污染的是自己的相續,痛苦的是自己的心,自己心裡不舒服、不快活。佛為什麼讓我們修隨喜?會隨喜,你就有智慧了。智慧是保護自己相續的方法,是讓自己快樂的方法。—-達真堪布

最關鍵的是,我們的這個心不能那麼容易地變成碎片,應該把它變成什麼呢?就是證悟空性智慧的“金剛心”。我們看看歷代大德的傳記,對他們來講,任何的侮辱、誹謗、苦行,每一個災難和痛苦都變成了另一種智慧。—索達吉堪布

穩重是指我們的心有一種把持的力量,能完全控制好身口意,不折不扣的、如理如量的來進行,在聞、思、修的每個地方都必須堅持不懈地努力,這樣才聞有聞的成就,思有思的成就,修有修的成就。這樣具有穩重的品德,就顯得極其重要。—-益西彭措堪布

很多時候,我們善於拿著學佛的尺,修行的尺,慈悲的尺,去衡量檢測每一個人,善於訂下一個自己認為是或非的標準,去評斷每一個人,但是有一個人,我們總是忘記,應該用同樣平等的標準去要求他,那個我們所忘記的人,竟然是自己——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

常念三寶,功德殊勝。為什麼我們要拿串念珠呢?只要摸一下,就提醒自己不能失掉正念,時時刻刻感念三寶。你受災難,往往是你失念的時候;如果你念念都在念三寶,魔障進不來的。所以要隨時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懂得這個道理,就不會失去正念,就是最好的修行。—-夢參老和尚

我自己每天早上要念誦一些佛經。這些經文看起來像是祈禱文,但是功能還是在提醒我,讓我記得該如何跟人說話,如何與人相處,如何面對每天生活中的困難等等。這些提醒的話語是我修行中很重要的部分──讓我不斷地註意到慈悲、寬恕等的重要。—–達賴喇嘛尊者

世間人無論有無善根,往往一生都陷在家庭、工作、事業中,有數不清的煩惱糾纏。能否斬斷這些葛藤,是修行能否即生成就的先決條件。很可惜,我見到的大多數人,連金錢這一關都不一定能參破。——索達吉堪布

我留意傳法的人,還有沒有人發心學釋迦牟尼佛,放下名聞利養,放下貪瞋癡慢,老實念佛,講經教學,甘心情願過一輩子?我們看釋迦牟尼佛,一生沒有建道場,我明白了,不建道場,真正演出來給我們看,與人無爭,與世無求。大家可以包容。你繼承如來家業,如來家業就是弘法利生,能夠平安度過這一世。
繼承我的人也要學我這些,真能放下,一生於人無爭,於世無求,把名聞利養斷掉,外面對我們這些讚歎,我們不敢接受,那些讚歎過分了,我們自己心裡清楚,樣樣不如人,智慧不如人,福報不如人,德行也不如人,只有老實念佛求生淨土,就這一個願望,希望走的時候,阿彌陀佛來接引,其他一無所求;對人平等,對事平等,佛怎麼教我,聖賢怎麼教我,我就怎麼做。(節錄2016/5/26《無量壽經科註》學習班第222集)

慈悲應該是對所有的眾生都沒有偏見,不去分辨哪些是朋友哪些是敵人。而且應該在心中持續保持這種慈悲,以作出正面的舉動。即使是獻出一朵花,或者念誦一個咒語,都應該加上一種希望,願所有眾生,沒有例外的,都能夠得到利益。——頂果法王

在你幼小時,玩具破損了,你會很難過,會哭,長大後同樣的玩具破損了你不會哭,你知道那只是玩具。同樣道理,所有世間的價值,名譽,地位、讚揚、批評,受人注意、被人忽略、快樂,得、失,這些都像是玩具一樣,當我們智慧和慈悲心成熟時,以上所說的都只是像玩具。——宗薩仁波切

「學佛人,時時處處都是修行練心的機會,和親人有矛盾不和諧,是因為把「我」的思想感受看的太重了。要知道今日的一切是因緣所致,親人是學佛人看開放下覺悟過關的頭一條。要把親人當作度眾生對待,調整自己心態,智慧、慈悲和理智地對待一切有緣,自己進步了,就可以影響親人。」——本煥老和尚

如果自己具有少諂、少誑的德行,也就是無論對任何人、任何事都是秉著一顆正直的心。如是具備正直的品德,當一學到佛法的時候,他就很容易跟真如相應。心地諂誑,則難以入道。—-益西彭措堪布

凡夫在聽聞佛法的時候,往往覺得講的是公案、道理,講的是某某人,而不知道講的是自己。佛法是平等的,眾生能不能得到,在於自己的善根福德。如果不能對號入座的話,聽得再多,也只是增加知識,得不到真正的佛法。—-達真堪布

除了究竟成佛之外,任何事都不能算做最上的供養、究竟的報恩和真實的利他事業。如果沒有成就,縱然長壽百歲,也不過是活著多做一點罪惡而已。所以你要捨棄對今生一切的貪著和對塵世的愛戀;莫與那些兢兢於世間俗務的人來往,莫談無意思的閒話,要一心努力修行啊!—— 馬爾巴上師

只有孔雀能夠以毒為食。能夠將煩惱以為道用而無須捨棄煩惱的人,比優曇波羅花還要稀罕。對於最高根器的行者來說,煩惱會展現為幫手;然而對於較低根器的人來說,煩惱卻會變成毒藥。對於較低根器的人而言,斷舍煩惱是比較好的。——蓮師開示《蓮師心要建言》

傲慢是非常複雜特別的情緒,擁有這樣情緒的人非常沒有安全感,心胸狹窄封閉,非常容易受到傷害,被傲慢牢牢的控制沒有自由尚不自知,髮型、時裝、名片、字體都是桎梏自己的牢籠,創造了一種優越而又自卑的複雜情結。——宗薩仁波切

碰到一個傷害你的人,等於碰上一個珍貴稀有的寶藏。尊敬那個人,善用這個機會來根除你的缺患,在修道上有所進展。如果無法對那些惡劣對待你的人生起慈悲,這是你的心尚未完全轉化的徵兆,需要更加精進努力地轉化你的心。——頂果欽哲仁波切

修行人一定要發大菩提心,要成就眾生,利益眾生,結眾生緣。沒有大菩提心,我們就不會有眾生緣;沒有眾生緣,我們就不能成佛。—-本煥老法師

我們身上發生一些不順心的事情,比如突然生病了、飛機誤點了,這些看似偶然,背後實則有必然的複雜因緣。明白了這一點後,不管遇到什麼逆境,都不必太抱怨。—-索達吉堪布

在我們眼裡的一些天大的事情,如果換一個角度,或者換一個人來看,也許微不足道,甚至根本不存在。所以,痛苦並非實有,只不過是執著產生的。——索達吉堪布

如果能了解一切都是無常,就不會攀緣執著;如果不攀緣執著,就不會患得患失,也才能真正完完全全地活著。——宗薩蔣楊欽哲仁波切。

修行,好比看電影,因為知道它是假的,所以即使會動感情,也能隨時跳出故事場景,這就是出離心的簡單表現。—— 宗薩仁波切

不要只在靜坐的時候才心法合一,一下座就「我是我,法是法」了。你要把一念不生,禪定時所見到的那個無相的法之本體,應用於下座後的日常活動中,行、住、坐、臥都無分別,要時時刻刻如法而行,永遠在「合法」的境界中。把布施、懺悔、修法與日常生活分離開,你就無法清除自己的業障。—蓮花生大士

你也許很努力扶養或幫助你的家人和朋友,但是死亡來臨時,除了佛法活動的善好修持以外,其他活動都是毫無意義的。因此,要時常以思想、言語及行為來做心靈修持!——蓮師開示《蓮師心要建言》

大乘行人遇到怨害對境時,不但不生畏懼嗔恨,反而生無比的歡喜心。因為他們知道,這些怨害境能給自己提供十分難得的修忍機會,如果不依靠這種殊胜對境,就無法找到更好的積資方便。——索達吉堪布

試圖以改變外在的世界來追求完美是徒勞無功的。永遠會有你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現,把毫無準備的你激怒。你有多少執著,就有多少痛苦,要擺脫痛苦,你必需從所有的執著裡出離。——宗薩欽哲仁波切

修持,不是要讓你「自我感覺良好」,那隻是滿足了你世俗的自信心;修持,不是要讓你活得開心快樂,那隻是曇花一現的幻覺。——宗薩仁波切

若你想專心在佛法上,就要在磨折和悲慘時,更加百折不撓地修行。若你想遠離輪迴,就要在自心中尋找無上的正覺。若你想證得三身的佛果,就要努力積聚兩種資糧。若你能如此修行,將會獲得快樂。不將心轉離輪迴的人,是不會快樂的。——蓮師開示《空行法教》

現在世間上有很多人,看了一本佛書就宣稱“佛教是迷信”,卻不知自己這樣輕易斷言、妄下評論,才是真正的迷信。歷史上有那麼多的科學家、智者,都對佛教推崇備至、不敢蔑視,而你又憑什麼對這樣的甚深教義信口開河呢?—-索達吉堪布

不管是誰,人生中都會遇到痛苦。這種痛苦,就像坐火車時經過的黑暗隧道,它並不是旅途的全部。當你身陷其中時,黑暗只是暫時的,光明其實就在不遠處等著你。所以,請不要放棄自己,也不要傷害周圍的人。—— 索達吉堪布

人類一旦沒有信仰,就會喪失道德約束,所作所為非常可怕;而有了信仰的話,生起惡念便會加以對治,這不但對今生的精神快樂有幫助,對生生世世的解脫也有着重要意義。——『佛法的生命科學觀』索達吉堪布

安樂是自心的感受。當我們慈悲待人,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堅守住內心的善良,並且不期待對方立即回饋同樣的善心時,我們的內心會越來越開闊,越來越堅強,這便是安樂的源泉。——希阿榮博堪布

損失和挫折的本意並非是真的痛苦,只是遊戲而已。——秋陽創巴仁波切

【持戒的香味】阿難請問佛:"世尊,植物自然的根、莖、花香是最香的,但順著風向才能聞到,有沒有一種香,不論逆、順風都能聞到呢?"佛陀:"世上有種好香,不為風向所影響都能聞得到。有人能持守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及不飲酒五條戒,就獲天人歡喜讚嘆,這個地方就有戒香。《別譯雜阿含經》

我們不必放棄一切跑到印度,修行的地方就在此時此地,與我們的家人、工作、社會責任同在。如果沒有辦法在這裡修行,那要到什麼地方去修?我們帶著自己的心四處走,在里斯摩的心和在喜瑪拉雅山的心是一樣的,同樣的自我、同樣的問題,何必去喜瑪拉雅山?為什麼不在此時此地解決它?——丹津.葩默

為了自己的名聲及地位而收集各種佛法知識同樣錯誤。如常言道:“知識越多,傲慢越大;離家越遠,誠實越差。”在調伏隱藏於自心的各種煩惱之前,我們怎麼能利益別人?一個身無分文的乞丐卻宣揚自己供給了全村人食物,這只能是一個笑話。——頂果欽哲仁波切

許多人身處僻靜的地方,但內心卻充滿著貪瞋煩惱,事實上,如此內心的混亂,比外在的誘惑更危險。因為外在的一切,要亂也只是亂在眼前,但是內在的混亂,卻是在心中。無止盡的雜念紛飛,造成的痛苦更大。~大寶法王噶瑪巴: 佛子行三十七頌(二)

在娑婆世界修行,總是有進有退,三分鐘的菩提心,剛開始發心的時候相當的勇猛,就拿家庭主婦來說,眾生無邊誓願度,等一下你的小孩惹你生氣的時候,這個眾生就不度了,你心就生瞋恨了,心就生妄想、就生顛倒。早上做早課一樣發四弘誓願,願度一切眾生,一到公司碰到一點事情,馬上生大煩惱,破口大罵,只有三分鐘的菩提心,這就是退轉,所以才說在這世間修行,總是進進退退,說老實話根本沒有進,因為退的比進的還多,一退,連想要進的動力都提不起來,所以為什麼有人學佛,學了三十年斷斷續續沒有一點成績,這就是退緣熾盛,勸大家要常來道場,要來共修,才能得一點點不退,煩惱才不容易起現行。要想開發般若波羅蜜多這究竟圓滿的智慧,才會有少分的相應,說到除斷苦惱才會有份。……悟顯法師開示

無明是一種潛在的煩惱,不像嗔恨心和貪心那樣明顯。當我們生起嗔恨心和貪心的時候,不但自己非常清楚,別人也很容易看出來,因為言行舉止都會有所變化。但無明卻隱藏得很深,一般很難察覺。世間的所有學者、智者,包括科學家、哲學家、心理學家等等在內,都沒有發現最終極的無明。來源:(慧燈之光十·如何面對無明)慈誠羅珠堪布

佛法中最簡單的,就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佛法中最深奧的,還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因為最簡單,下至販夫走卒,照樣可以修行成就;因為最深奧,上至等覺菩薩也不能明白究竟。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至淺至深,至圓至鈍,最平常也最玄妙,最易受持也最難理解。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是世尊出現於此五濁惡世最主要的目的,是究竟暢佛本懷的無上大法,是所有三藏十二部教典的極致精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高超一切禪教律密,統攝一切禪教律密。所以印光大師云:「九界眾生離是門,上不能圓成佛道;十方諸佛捨此法,下不能普利群萌。」【圓因法師】

當用修行來吸收你上師的真實口訣時,一直保持禁語——語的閉關,是很重要的。在所有分心之中,最嚴重的是無用的閒聊。必然地,無關的空談是禪修的致命傷。能夠禁語是最佳的閉關;禁語能讓你不被干擾,即便是身處在市集中。——蓮師開示

金錢要布施,愛情要奉獻,名聲要服務於眾生,這樣才會終生快樂。——索達吉堪布

《親友書》這部論典苦口婆心地告訴我們,任何人、任何事物,都不能永遠給我們帶來新鮮感。過一段時間以後,新鮮感就變成了審美疲勞。——慈誠羅珠堪布

得到法以後,大家要看自己的言行舉止有沒有改變,假如有了改變,你就是所謂的智者,也是真正的修行人;如果沒有改變,你雖然聽了各種佛法,但自相續越來越剛強難化,這就成了名副其實的「法油子」。–入行論廣解(索達吉堪布)

看到他人不好,實際上是自己的心不清淨。就像一塊臟兮兮的鏡子,上面污點斑斑,顯出來的東西肯定是面目全非。同樣,我們心的鏡面上,如果粘滿了種種習氣的垢染,那麼無論看到誰,也都會覺得有很多毛病,怎麼看都不合自己的意。——索達吉堪布《苦才是人生》

很多人很喜歡修持,也好像很認真在修持佛法,但大部分都是一種逃避痛苦的安慰而已,就好像背痛塗點兒油,按摩一下一樣。然而真正應該捨棄的東西,例如世間的名聞利養,卻又放不下,雖然沒有明說,但下意識的、很自然的把俗務當成生活中不能沒有的一部份;因此,再怎麼努力修持,頂多得到的是短暫的快樂而已,不會有更深的體會。
如同得了癌症,食物的養分首先讓癌細胞吸收去了,好細胞得不到;而應該對治癌細胞的藥,首先卻把好細胞給殺了,完全本末倒置。我們放不下執著的修行,就像如此:該利益的沒利益到,不該捨棄的卻捨棄了。~大寶法王噶瑪巴: 佛子行三十七頌(二)

一般而言,我們非常抗拒“改變”的想法,尤其抗拒所重視的事件產生變化。生命之所以不盡人意,那是因為它一直在改變,它沒有我們總是希望去執取的這個堅實核心。——丹津.葩默

雖然佛教講無我,但在現實生活中,一切都是存在的。取捨因果、行善斷惡,是必須遵守的宇宙法則。殺盜淫妄的結果,一定會墮地獄、變餓鬼、變畜生。哪怕眷戀輪迴,不想脫離輪迴,想擁有幸福的生活,也要遵守佛教最起碼的人天乘的要求,不造罪惡、盡量行善,相信輪迴、相信因果。——慈誠羅珠堪布

我們真正的本來面目,隱藏在自己內心的最深處。唯有突破了所有的情緒,才能遇見他。清晰地見到他,是徹底的自我認知。所有的答案,也都在這裡。——慈誠羅珠堪布

很多人喜歡說,我的時間是以美金來計算的。其實,我們所有人的時間,都是以生命來計算的。一年過去了,我們的生命就少了三百六十五天。浪費人生,已經不是浪費美金,而是浪費生命!——慈誠羅珠堪布

「如果沒有超越口頭的虔敬心,皈依是毫無意義的。如果不了解業力的道理,那持守戒律是一個笑話。如果沒有發展出離心,尋求解脫是毫無用處的。如果沒有慈悲,自稱是大乘修行者是空談。」——宗喀巴大師

最好的上師是改正過失,最好的教誨是承認錯誤,最好的啟發是敵障和病魔痛苦。——宗喀巴大師

不要讓你的佛法修持流入懶惰和拖延中,這是最重要的。當死亡的剎那,除了真實的佛法,沒有其他任何東西幫得上忙的。— —蓮花生大士

人生來就是孤獨的,不要奢望能夠依靠誰,哪怕是至親至愛。越是喧囂處,往往更孤獨。心系一處,自走自路。孤獨是人生必走的路、必吃的苦。苦到盡頭,甘自來。獅子不怕孤獨,所以強大;羚羊喜歡群居,因為弱小。人生無處不修行,能在孤獨中心靜如水,才能在紛擾里安然無恙。——禪道佛緣

一切佛菩薩對所有衆生就像母親一樣關照垂念,殺害任何旁生作血肉供養,諸佛都不可能歡喜。— 大恩上師教言

有智慧的人為了度眾生,首先求往生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果然能做到一心不亂,念佛往生,就成就了金剛不壞之身,就永超生死,無病無惱,有無限的力量。這之後進入三界,就所向無礙,不會被業緣所牽,不會被外物所惑,就能真正履行隨順眾生的根機、意樂等,善巧地救度的悲願。比如,營救落水的人,必須自己乘著船筏,才能把人從水里拉出。如果沒有船筏,直接就跳進水里救人,沒有不一起沉溺的。這不是缺少慈悲,反而是善用慈悲。也就是說,他不直接跳入水中,而首先去找船,這不是缺少慈悲。慈悲也要由智慧抉擇,正確地使用。智慧就像眼目,他能起到的作用是抉擇清楚該怎麼做。慈悲這個拔苦與樂的心,到底怎麼使用,就要由智慧來決定、來指揮。—-益西彭措堪布

你的心和身體只是暫時地在一起——心如同一個過客,身體如同一間旅館,過客只會短暫停留在旅館之中。一旦你真正了解這一點,你凡俗野心看似真實的真實性將會消失。你將了解到,對於現在和未來而言,修持佛法是真正充滿意義的事情。——頂果欽哲仁波切

如果你必需面對全世界最厭煩的人而躲避不掉的話,你可以仿效阿底峽尊者。尊者前往西藏時,帶了一個令人極度厭煩的人做為隨行侍者,以便讓自己有充分的機會修持安忍。雖然我們可能無法做到像他這種程度,但面對著令人厭煩又無法避免的同伴時,至少可藉此機會將“厭煩”當作修持的對象——宗薩欽哲仁波切

《極樂願文》中講到:「較之殺害三界有情眾,誹謗諸菩薩之罪更重。」所以我們不要隨意評價他人。尤其皈依三寶後,要普遍地視一切僧、一切善知識都是清淨的,視一切宗派都是殊勝的,別人外表看來有什麼不如理的地方,那是他們的事,但是你在自己內心中應該以清淨見看待。—–噶千 仁波切

阿底峽尊者說:慈悲的方法是,當你吸氣時,吸入世界上所有存在的痛苦與煩惱;當你呼氣時,呼出你所擁有的全部的快樂和喜悅。

在瓊英·卓瑪的阿尼度母學校,孩子們寫了這樣一句話作為座右銘:如果你認為這個世界充滿自私,那麼請閉上眼睛思考,你為別人做過什麼事情?

就像污泥對蓮花而言,並不是詛咒,而是祝福;就像繭對蝴蝶而言,並不是阻力,而是助力。是的,每一個困難和障礙,事實上都是一種隱藏的祝福,都是上天的厚遏。——頂果欽哲法王

有的人在尋找真理時,會不停地找尋直到找到一個容易理解與闡述的答案為止,並認為找到了一個最究竟的真理。事實上,這可能只是找到了一個符合自己分別妄想的答案而已,並不是出世間真實的見解。
就像我平時常說的例子:一個喜歡黃金的人到了市集中,就會想盡辦法去購買黃金,一個不喜歡黃金卻喜歡花的人,他看都不會看黃金一眼,直接就會走到花市買花。平時,我們都是如此被自己的妄念牽引而無法超脫。~大寶法王噶瑪巴: 佛子行三十七頌(一)

如果你深陷世間八法,你就會變得脆弱。世間八法是說如果你喜歡被表揚,不喜歡被批評,如果你尋求被注意,憎恨被忽視,如果你過分地尋找快樂,過分或偏執地害怕例如痛苦,如果你只是想得到,害怕失去,如果你深陷這八種狀態,你就會變得脆弱。如果你不會,就將變得強大。——宗薩仁波切《生活月刊》專訪

不要告訴我,你念咒念了多少,磕頭磕了多少?你就告訴我,學佛讓你改變了什麼?放下了什麼?得到了什麼?——慈誠羅珠堪布

有些學唯物論的人總覺得學佛是在逃避,實際上,不承認後世,對下輩子沒有任何打算,才真正是一種逃避。你這一世只有短暫幾十年,死了以後多少萬年、多少世的快樂和痛苦,都取決於這一生的業力。如此重要的事情,你能輕易忽略嗎?— 苦才是人生

任何的障礙、身體的痛苦、心靈的折磨,都可轉換為修行的方便。也就是將這些障礙視之為上師智慧的示現,當我們作如是修持時,惡業自然清淨,而痛苦也隨之消除。
隨時如此覺照,這些惡業力量就不能成為傷害。反之,若視之為敵對,而欲摧毀他們,則會增加更多煩惱。——頂果欽哲仁波切

五種衰敗(五濁如下):在末法時代,(一)眾生因飢荒、疾病、武器與戰爭的肆虐而早逝;(二)眾生有邪惡的習性,不傾向善德,全然反對無上法教;(三)眾生壽命很短;(四)墮落情緒非常強大;(五)所有的觀念和見解都粗糙而錯誤。在這種時代,樂因很少。眾生累積惡業,帶來苦果。—-頂果欽哲仁波切

瘋子總說他沒瘋,醉漢也說他沒醉,我們自認沒迷惑。其實,如果瘋子真的知道自己在發瘋,那麼他離清醒也就不遠了!醉漢真的知道自己耍酒瘋,那麼他離酒醒也就不遠了!我們真的知道自己在迷惑,那麼離成佛也就不遠了!——宗薩仁波切

要知道,別人心中隱含的功德,我們在沒有證得他心通之前,根本無法現量見到。有些人的言行舉止,儘管看起來不太如法,但實際上,他內在的功德,說不定如海一樣廣大。所以,我們對誰都不應輕視與傲慢。——法王如意寶

要知道,幸福的前提條件,是滿足感;而滿足感,又建立在新鮮感的基礎之上。但無論是金錢、物質、感情、榮譽,宇宙間的任何事物給我們帶來的新鮮感,都是有限的。物質刺激感官所帶來的新鮮感與快感,會慢慢消失,當美味吃膩了,名牌穿膩了,對已有物質的感覺越來越麻木的時候,慾望和胃口就會變得更大。倘若不能滿足,就會心煩意亂。很多有錢人之所以脾氣越來越糟糕,越來越暴躁,越來越狂躁,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慈誠羅珠堪布

我們不要總說人過失。因為我們是凡夫,內心所呈現的,大多是不清凈的顯現。對任何一個人,我們都應觀清凈心。心不清凈,便會將別人的缺點無限放大;心若清凈,周圍無一不是菩薩。–苦才是人生(索達吉堪布)

不論生起什麼樣的念頭、負面的想法、哀傷、令人煩惱的情緒等等,都不要跟隨,而要繼續用正念觀照。當正念得以持續,不需要刻意去放棄生起的念頭,它們就會自然消散。這份覺知必須要持守住,不僅是在打坐時,在一切活動中都應該守護好。——噶千仁波切

依賴貪心,不但所得的安樂甚少而短暫,而且今生和來世獲得的痛苦眾多又漫長。比如拉馬車的牲口,它為了在路邊吃一撮草,卻遭受到不斷地鞭撻。所得的利益只有一口草那麼少,但自已卻感受巨大的恐怖與痛苦。得利少,苦更多,世間貪欲就是如此。——法王如意寶

從佛教的觀點來看,我們生命中的每個面向、每個剎那都是如幻的,生命只不過是感官幻相的相續之流而已。從幻相中解脫,就是將虛妄的顯相所帶來的一切限製完全去除,從而全然轉化我們的態度。因此,「解脫」意指從誤認幻相為真實的迷惑中解放出來。——宗薩仁波切

當用修行來吸收你上師的真實口訣時,一直保持禁語——語的閉關,是很重要的。在所有分心之中,最嚴重的是無用的閒聊。必然地,無關的空談是禪修的致命傷。能夠禁語是最佳的閉關;禁語能讓你不被干擾,即便是身處在市集中。——蓮師

只對親人、朋友“慈悲”不是真正的慈悲心和菩提心,很可能是自己的執著心,和慈悲心、菩提心不是一回事。對一切眾生平等地生起慈悲心,並為了一切眾生而修持佛法,才是真正的菩提心。
大乘修行人不會為了顯示公正而力求平等,只因為內心足夠開放,對一切都能欣然接受,他的所見往往超越了人我、親疏、好惡,所以他能自然地平等對待眾生,包容一切,毫無偏見。——希阿榮博堪布

我們在修行過程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相。比如有些人對教理不太通達,在稍微有一些顯現時,就特別執著,特別生歡喜,這就不好,這就是執著相。還有一些魔相也會出現。因此,在修行過程中顯現一些境界時,不要去執著,也不要生恐懼心和歡喜心。__法王如意寶

淨空老法師慈悲開示:有個同修打電話給我,問我將來到哪裡去養老?我說我養什麼老!我天天講經,哪一天不講就走了。我的老師給我做榜樣,李炳南老居士,他九十七歲的時候往生的,往生之前只停了兩次講經,他每個星期講一次,只停兩個星期他就走了。我也是如此,不講經就走了,養什麼老!~恭錄自學佛答問(答香港參學同修之一0四)~

希望收到讚美,不希望收到批評。希望得到,不希望失去。希望快樂,不希望痛苦。希望聲名遠播,不希望默默無聞受到忽視。毀與譽,得與失,苦與樂,譏與稱,世間八法十分重要,應當熟記於心,如此就可以不時檢查我們是否落入其中一個甚至全部陷阱。——宗薩蔣揚仁波切

如果不修出離心,追求人天福報,去燒香磕頭拜佛放生,灌黃財神頂,買寶瓶,參加水陸法會,就是在保養輪迴,使這個輪迴更牢固,把這個輪迴繼續延續下去!這種行善是為了在輪迴中流轉得更長,我們大部分人學佛是在延長生老病死。——慈誠羅珠堪布

你可以想像如果一切世間的誘惑都不具吸引力,而你能超越各種賄賂或勸誘的話,會是如何。如果能不被讚譽所收買,不被批評所打擊,我們就會有無比的力量。我們會極度地自由,不再會有不必要的期待與恐懼,汗水和鮮血,以及情緒性的反應。我們終將能把“我一點都不在乎”付諸修行。——宗薩欽哲仁波切

人心要虛,不然很難容納別人的意見;人心要實,不然很難抵擋外在的誘惑。人心要硬,不然很難扛住人生的風雨;人心要軟,不然很難生起真正的悲心。—-索達吉堪布

所有的過錯要歸咎於自己,所有的利益奉獻於他人,這就是八萬四千法門的總集。對任何一個人,隨時都要有感恩之心,你的修行、境界、財富再了不起,也應該有種自我監督和自我批評的態度。–入行論廣解(索達吉堪布)

當你想嘗試修行卻碰上苦難之湖氾濫時,即是你的惡業和染污正被淨除的事實。——蓮師言教

修行最重要的事,就是要具足出離心。如果你有出離心,這意味著你了解這個世界是沒有實義的,輪迴的種種,是連一點意義都沒有的!假若你透徹的領悟輪迴的過患的話,這本身就是一種證悟!這意味著你已經超越輪迴。出離心是整個精神道路的基礎,若你沒有出離心,就不會有所謂的證悟。—夏扎仁波切

最佳的善知識,就是攻擊你隱藏缺失的人。——阿底峽尊者

要利益眾生的話,不一定要有高深的智慧、無盡的財富,關鍵看你勇不勇敢、能不能發心。如果能發心,每個人都有不可思議的能力。–入行論廣解(索達吉堪布)

如果惡魔非人惡緣疾病等來襲擊我時,我感到這是他們來幫助我,使我增起對輪迴的厭惡,圓滿我的出離心,我應當非常高興我將我的身心熱血熱腸都施給他們,願他們愉快,則使我更愉快,我只見到他們這些就是上師加持,是正法的護法。我所見之處,所在之處即是佛的淨土!—–瑪吉拉尊佛母

佛教的核心部分就是“‘覺醒”。因為人類缺乏這種覺醒,所以致使上百萬,很多很多的生物面臨生存的挑戰。 …… 缺乏覺醒,在更究竟的層面來講實際上是:摧毀我們自己。——宗薩欽哲仁波切#週一請吃素# (週一請吃素,環保新理念)

多數人只解讀文字表面的意思,無法體會佛法真正涵意是調伏內心、解決內心的問題。反而在教派、宗義方面下了很多功夫,主張何為薩迦派教法、格魯派教法諸如此類。結果宗派之間產生矛盾,主要原因便是不了解這些宗義教派的目的其實殊途同歸,都是透過佛法來調整內心相續,正因如此不了解所以才產生衝突。—-噶千仁波切

以我而言,幫助我的人很多,想方設法的陷害我者也不在少數,遇到各式各樣的人。當被傷害時,我也會感到非常傷心,並對傷害我的人生起嗔心,但想到,他對我的傷害僅是一小部分,他自己也有苦樂感受、他也是一位眾生,可以令我生起慈悲心,他對我造成的傷害就會隨之消失。~法王噶瑪巴開示:快樂的藝術(二)

每一個困於輪迴之苦的有情眾生,過去都曾是我們深愛的人,他們甚至可能犧牲過自己的生命,來滿足我們自私的慾望。——宗薩仁波切

我之所以看到的是一個不完美的世界,是因為我有各種執著和不切實際的期待,如果我可以從這裡出離,我會變的非常強大,不再堅持必須用自己喜歡的杯子喝水,不再堅持茶的味道必需不濃不淡。如果我出離了所有的執著,那麼我就會變得非常自由,沒有任何事情可以激怒我或傷害我。——宗薩仁波切

這個世界本就不完美。在一個不完美的世界裡,你是無法做成一件完美的事的。比如你是一個畫家,你已經畫了一個最漂亮的東西,但是就算如此,這世上仍可能有一個人對此不太欣賞。這個世界是你自己的一個概念,所有的概念都是脆弱的。——宗薩仁波切

吉美林巴尊者曾說過,年復一年地誦咒、修習儀軌、做法會是很好的,但沒有一件事能和一分鐘的禪定相比,因為禪定更能洞澈我們的心靈。然後他又說,年復一年 的禪定,是無法和片刻地憶念上師相提並論的。這是為何我覺得虔誠心的修行,非常重要且無所不含的原因所在。—— 宗薩仁波切

事實上,對本然狀態的真正證悟,一定會有兩種態度伴隨而來:1、對於修行上比我們更成熟的人,存有特別的信心與淨觀;2、對於修行上不及我們的人,持有特別的慈愛與大悲之心。——巴楚仁波切《普賢上師言教》

如果時間用於佛法的修行,那麼長壽便有意義,因為這樣可以利益到自己或者其他眾生;如果生命與佛法沒有聯結,那麼長壽也很可能只是一種惡業。 ——宗薩仁波切

假如你愛上這一生,你就不是佛法修行者。假如你愛上這個輪迴,你就沒有出離心。假如你愛上你自私的目的或你自己,你就不是菩薩。假如你有某種愛上的感受,你就沒有正見。——宗薩仁波切

當我們連魔都可以看成是觀世音菩薩智慧的示現時,執著就能被清淨,再也沒有任何魔能干擾我們的生活或修行了。——頂果欽哲法王

一個人能否遠離損友、交到益友,關鍵在於自己。倘若別人指出你的過失,你非但不生氣,還願意認真改正,就能交到益友。反之,假如你冥頑不靈、頑固不化,不肯虛心接受,甚至還暴跳如雷,益友就會慢慢疏遠你,終有一天離你而去。–苦才是人生(索達吉堪布)

當你想行動或說話時,首先檢查你的心,然後,堅定地如法行動。當你覺得心中有貪欲或嗔恨時,就不要行動或說話,就像木頭一般如如不動。——寂天菩薩

永遠別讓自己的心死去,保有一顆鳳凰心,沒有極致的痛苦體驗,就不可能有極致的涅槃。人生是一個修行的道場,要么循環沉淪,要么浴火重生,苦行亦可化成樂修,活著,其實是一場非常莊嚴的遊戲。࿐宗薩仁波切

人與人之間要真誠,不但要不害別人,還要時時控制自己的煩惱,培養一顆特別想幫助人的心。如果這樣做,人生會非常有意義,人心會極其調柔。——索達吉堪布

在接受佛法時,我們應當心懷學以致用的強烈願望,如果學習的目的是為了在別人面前學舌,如同乞丐為賺錢而演奏音樂,則接受佛法於自他均無利益。——頂果欽哲仁波切

“隨緣” 這個詞,禪宗裡也經常講,世間人也經常說,但不少人都誤解了它的定義,以為隨緣就是什麼都不用做,只等老天來安排一切,這樣的話,你就會錯過許多機會。真正的隨緣,是需要全心全力的付出,但對結果如何卻不太在意。——索達吉堪布

所謂的「煩惱、障礙、挫折」,其實是我們修行道上的莊嚴和威德,這不是說大話,透過修持,你所遇到的障礙,真的慢慢就會變成你的莊嚴或者威德。~大寶法王課程: 噶舉祖師教言(三)

我們是全然大悲者佛陀的追隨者,所以我們也承擔了帶領一切眾生證得正覺的責任。如果我們無法帶領他們證悟,至少我們不應該令他們心生退卻或反感。對於密乘的任何面向即使只是生起極為微小的反感,都將令你在無數劫中無法對金剛乘壇城產生清淨的顯相。 ——宗薩仁波切

其實我對中國大乘佛教深感憂慮。大乘佛教受到中國人的珍視,這是很重要的。當我聽說(包括我在內的)藏傳喇嘛在中國備受矚目時,總感到擔憂,因如漢傳佛教也就是中國的傳統佛教崩潰,藏傳佛教也無法生存。如漢傳佛教能夠生存並興盛起來,那金剛乘將更顯優美。因此維護漢傳佛教至關重要的——宗薩仁波切

戒殺放生雖然是佛陀對佛弟子的最低要求,可做起來卻並非易事,若能無懼艱困,難行亦行,其功德也遠遠超越了守持盜、淫、妄戒的功德。在十不善中,有兩種不善的罪業是最為嚴重的,一個是殺生,另一個是邪見。——慈誠羅珠堪布

如果你懷疑,為什麼讓一切眾生成佛是你的責任而不是眾生自己的責任,想想這個道理:這是你的責任,因為眾生是你的認知,而直到你清淨一切自己的認知才能成佛。即使只有一種認知是染污的,你仍然陷在二元對立中,不能成佛;因此,成佛的唯一方法,就是讓一切眾生成佛。——宗薩仁波切

修行要建立在善良的基礎上,若連基本的人格都沒有,更高的境界無從談起。就像沒有良田不可能出生莊稼,人都做不好,甚深的修行根本談不上。——索達吉堪布

如果只是圍著上師團團轉,花費所有時間競爭地位,確定喇嘛注意到我們,這和法並不相干。它只是世俗情感的老套:得和失、樂和悲、譽和毀、好名和惡名。你可以在一些喇嘛身邊清楚看見這些事情,那裡有激烈的嫉妒和競爭。還不如回家坐在蒲團上,善待自己的家人,以他們做為自己的修行。——丹津.葩默

藏地有句俗話:“順口順手也可行善事,隨行隨住也會造惡業。”其實,一個人若想行善,言行舉止中都是善法,走也好、坐也好,都可以念咒、觀修,說話也是慈愛的語言,即使是一起吃頓飯,他的話也能利益別人,增上修行。——索達吉堪布

佛教中修任何超勝境界都需要基礎,如果你沒有把握好這點,只是鑽一部分的內容,每天對此苦思冥想,最後肯定會發瘋的。現在有些人修行經常出問題,原因也在這裡。若沒有好好觀人身難得、輪迴痛苦,一步步打好基礎,直接抓住一塊就天天觀修,忙於成就,這種心行很危險,一定要注意!——索達吉堪布

身體、心、心所各部分結合得太緊密,讓你發覺不到,它只是各種不同零配件的組合,結果誤以為是實有一體的“我”。比如一間房屋,如果是一大堆零零散散的木頭、磚瓦等堆在那,你也不會認為是“一”;因為組合得非常緊密,就感覺是一整間房子,其實不還是那些建築材料,各住各位,互不混淆,哪裡有什麼“…—益西彭措堪布

仔細找、用心看,眼睛是“我”嗎?耳朵是“我”嗎?鼻子是“我”嗎?這上面有“我”嗎?然後還要辨別,眼睛和耳朵的相不一樣,肝、肺、腸等的相也不一樣。當在觀察慧前,身心的內容成了一個個體性不同的法,這時你會開始認識到,裡面沒有獨一的“我”。—益西彭措堪布

希望大家以後在面臨各種痛苦的時候,不要總是去責怪他人。世上沒有任何痛苦,是與我們沒有一點關係而純粹是別人帶給我們的。或多或少,自己也有責任。即使不是現世的錯誤,也與前世的過錯有關。學會承擔、精進修行、化解痛苦、度化眾生,才是最好的選擇。——慈誠羅珠堪布仁波切

當我們真正用清淨觀看待所有眾生時,就能了解一切男性便是觀音,女性即是度母;若只一味找毛病、挑過失,即使在諸佛身上都能找出過失。因此對一切眾生、諸佛菩薩及善知識,都要培養清淨觀,這很重要。凡事任何成辦眾生利益、成辦眾生安樂之因的作為,都是觀音的真實化現。—-噶千仁波切

阿哦仁波切是這樣說的:“倘若指甲上放少許煙而吸,罪業以誦一億觀音心咒亦不能懺淨,煙乃一切過患之根源,凡有關聯之人均被引入惡趣。 ”新龍喇嘛降魔蓮花尊者說:“吸煙的人,身體之脈以及梵穴被煙阻擋,神識無法往生,肺等內臟及顱內積煙垢,禿鷲都不吃他的屍體,凡與之結緣者均轉生惡趣。”——《菸酒殺生過患》

真正擁有出離心的標準就是,你可以隨時拋棄任何你熟悉的東西,你可以走出任何你習慣的場景。不會有猶豫,不會有不捨。如果你可以做到這一點,那麼你可以說你的出離心很完美。——宗薩仁波切

大家遇到歡喜快樂或哀傷痛苦時,應當穩重自持。快樂的時候,不要得意忘形,連東南西北都分不清;痛苦的時候,也不要垂頭喪氣,一副天要垮下來了的模樣。外境中發生任何事情,都可以測試一個人證悟境界的高低。–入行論廣解(索達吉堪布)

不管醒來或是夢中,本質都是一場虛幻。所以,做一個噩夢沒什麼關係,醒來後另一種夢就開始了 ;做一個好夢沒什麼意義,醒來後另一種夢又繼續了。夢中憶夢,夢裡說夢,何時才能徹底清醒?—-索達吉堪布

理想狀況下,假如我是一個真正的老師,當真嚴肅看待我作為心靈友伴的角色,我應該告訴你一些你需要聽的東西,那有可能很傷人,會斫傷你的自我,真正原因就在於靈性道路與自我希求乃是背道而馳。很遺憾我得這麼說,這是唯一之道。—— 宗薩仁波切

有智慧的女人,不應該捨近求遠,成天追逐外在的裝扮,而應當給內心好好整一下容。這樣的美,才是最令人視而不厭的。——索達吉堪布《苦才是人生》

今生只有一次,來生則無可計數。切勿犧牲無數的來世,來追求今生虛幻的安樂。如果我們日復一日地忽視佛法的修持,在死亡的時刻,我們將懊悔萬分,而且為時已晚。一個垂死之人能夠開始修行嗎?當下即是獻身於修行的時機。在死亡時刻,修行的覺受是唯一能夠幫助我們的事物。——頂果欽哲仁波切

要以感念父母恩的心情,感恩一切眾生,沒有人不需要眾生而生活,小至衣服、飲食,都要集結眾人的努力才能完成,連名聲也要眾人才能成辦。所以要從光明面想眾生,讓自己從負面觀點中解脫出來。
法王接著說,其實我也要感恩台灣人,從小開始,我連感冒擦鼻涕的衛生紙都是台灣人供養的,「我好像是台灣人養的孩子」。~法王噶瑪巴─第三期華人宗門實修─日誌報導 (3-1)

苦難,到底是財富還是屈辱?當你戰勝了苦難,它就是你的財富; 當苦難戰勝了你,它就是你的屈辱。——索達吉堪布《苦才是人生》

祈願我們和許多其它眾生,不墮入輪迴深淵,不在邪見的煉獄中煎熬,不聞嫉妒猜忌,不被情緒的毒箭攻擊,不與善知識分離,從今直至成佛,恆長以專注。 ——宗薩欽哲仁波切

你的心越大,有些事就越小。以前折磨你的,現在就煩不著你了。—索達吉堪布

人但知佛法重,不知僧之重也。但知僧以佛法重,不知佛法以僧重也。無僧則法輪息,法輪息斯佛慧命絕矣。故較福田於末世,無尚供僧也。~~~蕅益大師

我們常常會想把一些很美好的東西自己留著,不想給別人;然後那些還可以的,不怎麼樣的東西,自己比較容易捨得的,我們就覺得可以給別人。不應該存此心態,應該將自己喜歡的,非常美妙的東西供養出去,就算沒有真正給出去,但至少心中要有布施供養的心,這才是真正的供養。~大寶法王噶瑪巴: 《普賢行願品》釋論(二)

即便是再完美的人,也難免會有發現不了的過失,需要經常有人在旁提醒。如果聽到說自己過失就生氣、讚揚自己就歡喜,那永遠都無法改正錯誤,言行舉止也會越來越不如法。–苦才是人生(索達吉堪布)

好比幼苗不會長在石頭上一樣,不除去我執的過失,就不會有增上和提升。因此,你應該放棄一切罪惡的根源:我執。——蓮師

學佛修行、解脫成佛,不是要離開這個社會,不是要離開這個環境,也不是要離開這些眾生,而是要接觸,要面對,同時能夠沒有煩惱、痛苦,圓滿地處理一切事情,解決一切問題。—達真堪布

過去的聖者均居於岩洞,與野獸為伍。他們之所以如此,實在是已經將自己的生命存在,全部轉向於佛法了。他們放下一切,專注於如同流浪者的苦行修持。此種精進的苦行者內心,已充滿法喜。求法的意念,使他們關閉於岩洞,被死亡的來臨所策勵,而不斷精進。我們應當盡量趣入這種心靈狀態。——頂果欽哲法王

在佛教中,用空性可對治實有,但最後,空性也是空性的。就像洗衣服時,用洗衣粉可去掉污漬,但最後,洗衣粉也不能留。——索達吉堪布

阿底峽所說:最佳善知識,就是攻擊你隱匿過失的人。最佳的教法,就是擊中那些過失的教法。最佳的朋友,是正念與警覺。最佳的激勵,是敵人、障礙與病苦。最佳的方式,是沒有任何造作。——巴楚仁波切《普賢上師教言》

修慈悲心的人,會變得心胸開闊、助人為樂,並從中找到生命的意義。其身上散發出的愛心能量,能讓身邊的人都感覺到輕鬆、喜悅、溫暖。哪怕修十分鐘的慈悲,也有無量功德。——慈誠羅珠堪布

這句話非常重要,我們要把它記住,一生不要離開。無論在什麼地方,見人,「阿彌陀佛」,這是什麼?這就是教他念佛,不管他信不信。他不信的,他聽進去了,一歷耳根,永為道種,佛的種子種在他的八識田中,遇到人都是這樣的。學佛的同學接電話,拿起電話,「阿彌陀佛」,好!養成念念不離佛,念念不離阿彌陀佛。——淨空老和尚 法語

障礙並不是妖魔給你一些惡夢,不是這樣的,如果發現自己和佛法的距離越來越遠,這就是障礙。——頂果欽哲仁波切

每段關係最終都會結束,即使不是別的原因,也會由於死亡。如此一想,我們對每段關係的因緣就會更珍惜與理解。沒有了天長地久的幻想,反而有意想不到的解脫,我們的關懷與愛心變得沒有附帶條件,而歡樂會常在當下。——宗薩仁波切

在西藏拉薩,曾經有一位著名的喇嘛每天使用純金的美麗器皿,供養水食子給餓鬼。有一天,他行供養的時間晚了,一些餓鬼出現在他的面前,他們催促他趕緊進行供養。喇嘛問他們為什麼如此著急。那些餓鬼回答,他們想要去領受卡拉•貢秋的水食子供養,因為他的供養比任何其他的供養更令他們感到滿足。他們擔心,如果錯過了卡拉•貢秋的供養,他們將會挨餓。
那位喇嘛想要更加了解松拉•貢秋而加以查問。他發現,卡拉•貢秋是居住在蒼卡拉處洞穴的謙卑隱士。當卡拉•貢秋供養水食子的時候,他僅僅使用半個核桃殼做為容器,放幾粒穀子在其中,然而供養的水則來自於他的慈悲之淚。因為他的悲心無限,因此西藏所有的餓鬼都前來領受他的供養。—- 摘自:頂果欽哲法王開示《你可以更慈悲》

尊重他人:若是沒有上座部與大乘作為基礎,就不會有金剛乘。金剛乘修行者若是鄙視或輕視上座部與大乘佛教的話,那是全然愚蠢的。如果你認為攻擊其他佛教徒就能改善佛教的話,請你幫佛教一個忙,不妨集中火力攻擊你自己的我執與偏見。——宗薩仁波切

許多人都喜歡自己漂亮,其實,漂亮的最好方法就是保持內心清淨,這樣的美才令人視而不厭。 《正法念處經》中說: “心清淨故,血則清淨;血清淨故,顏色清淨;顏色淨故,端正無比;以端正故,一切人見心得清淨,愛樂瞻仰。”——索達吉堪布

修行人也會面臨痛苦和幸福這兩種境遇,如何把幸福,尤其是痛苦,轉變成修行的助緣、順緣,就顯得非常重要。如果沒有正確的方法,痛苦和幸福就會變成修行的障礙,這樣不但修行沒有進步,連正常的生活都會受影響。
在面對痛苦時,如果能以正知正見去對治,痛苦就不一定有害;反之,如果沒有正知正見,痛苦就會讓我們心煩意亂、焦躁不安,甚至走上絕路。——慈誠羅珠堪布

印度學者寂天曾說過:“如果沒有智慧,所謂的悲心、愛心、慈心和戒律,就成了盲目愚昧的舉動。”這是非常重要的一段話。 ——宗薩蔣揚仁波切

愛家人和朋友等少部分的人,叫小愛;愛天下所有的生命,叫大愛。小愛的本質是自私,所以會導致各種痛苦和抱怨;大愛的本質是奉獻,所以讓人感到無限的幸福和滿足。以大愛來替換小愛,是人類尋找幸福的真正道路。——慈誠羅珠堪布

生病的時候,我們會需要依靠醫生,但是這個醫生,他能完全治好這個病嗎?他真的能讓我們完全從生、老、病、死的痛苦中解脫嗎?是不行的。
尤其,對於一個相信輪迴、相信有生生世世的人來說,只消除今生短暫的病痛、得到短暫的快樂,這還不夠,因為我們還有生生世世,今生會病、會老、會死,未來世老、病、死的情況還是不斷會出現。有一種醫生,能徹底解決我們今生乃至未來世的老病死嗎?
所以,我們要找尋一個皈依處,能告訴我們方法,幫助我們真正出離輪迴,超越生老病死的痛苦。如果有,他在哪裡?他是誰?~大寶法王課程.噶舉祖師教言(二)

平時,我們裝模作樣地對魔障施放多瑪,又對仇人做什麼回遮法之類的法事,其實真正的仇敵和魔障,根本不在外頭,而是被我們小心翼翼地保存在心中。要知道,外在的敵人永遠消除不完,真正的仇敵,其實就是我們自心的貪嗔癡的煩惱。因此,我們應該每月、每周、甚至每天檢查自心的善惡,然後找到適當的對治方法,好好調伏自心,不然,修行是絕對不會進步的。~大寶法王噶瑪巴: 《普賢行願品》釋論(四)

華藏世界就是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就是華藏世界。從華藏世界的門入很難,不能帶業,要把見思煩惱統統斷掉,你才進得去。而極樂世界這個門寬,這三種煩惱:塵沙、無明、見思煩惱,一品沒有斷都能往生,這太方便了。
不但能往生,而且經上說得很清楚,五逆十惡臨命終時他能信、能願、念一聲佛號都能往生,也能進去。這法門到哪去找?換句話,這個法門是真真實實普度無量無邊眾生一生成就,找不到第二門。門門都好,沒有一個法門不好,人有四萬八千病,佛有四萬八千藥方,都能治病。這是什麼病都治,非常有效,而且治得徹底,決定沒有副作用,這到哪去找?(節錄《2014大經科註》第322集)

大家平時在修行過程中,應盡量斷除自私自利的心去幫助眾生,在幫助眾生的時候,也要把眾生看作是菩提的順緣。我們修行是為了成佛,獲得釋迦牟尼佛那樣的果位,對佛怎麼樣恭敬,對眾生就要怎麼樣恭敬。— 入行論廣解

就算今天死亡如雷電般地降臨到自己身上,我們應該已經做好隨時死亡的準備,沒有任何悲傷和遺憾,對所留下來的一切沒有任何殘餘的執著。我們應該安住在見解的體驗中,像一隻老鷹衝上藍天一樣的離開這個生命。同樣的,當死亡來臨的時候,記住上師和他的指示,完全有信心地遵照這些指示。——頂果仁波切

一個人的福報,源於自己往昔的善業,就像手機充電,今天的電是昨天充的。而電用盡就沒了,明天若想打,就要今天充,所以,佛陀告訴我們:未來的安樂,來自於當下的斷惡行善。——索達吉堪布

菩薩也會示現為貧困的人或以吃苦的形象來度化眾生,也許我們會認為菩薩是不應以低下的形像出現,但菩薩心中思念眾生關愛眾生的大悲心太強烈了,為了眾生,一個菩薩能夠、也願意吃任何苦,
做任何示現,菩薩的願望就是:只要眾生不離開這些苦,我也不會離開。 ——大寶法王噶瑪巴(2006年生命電視台專訪)

如果,你讓刻薄的言詞從嘴巴吐出,不但會煩擾他人的心,也會煩擾自己的心。—頂果法王

【十一種上人之象徵或德相】 一. 妒忌和驕慢微小乃上人之象徵。二. 貪心微小,安貧知足乃上人之象徵。三. 不愛裝飾,無有我慢,從不盛氣凌人者,乃上人之象徵。四. 無誑詐,不隱藏者,乃上人之象徵。五. 自己的一切行為能善為觀察,心中不失正念及主張,乃上人之象徵。六. 對善惡報應兢兢慎為如護己目,乃上人之象徵。七. 於持守顯密諸戒無偽作隱藏,乃上人之象徵。八. 對眾生無分親疏遠近,乃上人之象徵。九. 對行惡之人,心不憤怒,能忍能恕,乃上人之象徵。十. 佔便宜的事讓給別人,吃虧的事自己承當,乃上人之象徵。十一. 所作所思與世俗人格格不入,乃上人之象徵。以上是十一種上人之象徵或德相,與此相反的就是“非上人”之象徵。來源:(勝道寶鬘論·岡波巴大師著)—慈 誠羅珠堪布

我們在修行過程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相。比如有些人對教理不太通達,在稍微有一些顯現時,就特別執著,特別生歡喜,這就不好,這就是執著相。還有一些魔相也會出現。因此,在修行過程中顯現一些境界時,不要去執著,也不要生恐懼心和歡喜心。 /法王如意寶

悲心是最殊勝的護法。其實,一切負面的力量或魔擾皆是自心之投射。你若執著一切現象(萬法)之本質為實有,而對顯相生起嗔心,嗔心所生的負面力量就能真的危害你。你若懷有真正的慈悲,那麼一切魔害、邪術以及種種的負面力量便無法傷害你,今生乃至來世都會受到保護。 ——詠給明就仁波切《明心之旅》

佛陀的教義,目的是要我們主宰個人的心。假如你主宰了心,你也能主宰身與語,你及他人的苦難就能結束。但是,你若讓心充滿了消極的妄念,那麼無論你做了多完美的善行,或者你說了許多良善的話語,你還是遠離正途。 ——頂果欽哲法王

傷害別人的根本,是從哪裡產生呢?就是從「心」開始發生,從我們心中的嫉妒、吝嗇、嗔怒、仇恨發生,進而產生對他人的傷害。所以十不善業有:「身」的三種不善業,「語」的四種不善業,最後有「心」上的三種不善業。但其實根本在於心上。
在我們還沒傷害別人之前,自己的一念嗔恨心,其實先傷害自己,我們會睡不安穩、吃不下飯,所以說是先害了自己。當我們傷害他人,就是透過身語作用,之所以能夠造成傷害,主要也是因為先有心的思想,才會造作出身跟語的不善業。因此,我們要儘量讓我們內在平靜,這是大家都應該注重的。~大寶法王: 《普賢行願品》釋論(三)

經典提到:隨喜和自己證悟相等的人,會得到相等的利益;隨喜比自己證悟低淺的人,會得到更多的利益;隨喜比自己證悟高深的人,會得到一半的功德利益,這是因為不具備那樣的福德,所以只能得到一半的利益。同時,經典也說,一個總是喜歡隨喜的人,也會讓他更歡喜於行善。因此,隨喜是一個不可思議殊勝的善巧法門。~大寶法王噶瑪巴: 《普賢行願品》釋論(四)

真正修行的人有很多很多的障礙,一旦你進入這個所謂的佛法,你生病也多了,生活中失敗的狀況也比以前多。我們現在該怎樣做呢?我們應該學會去感謝欣賞這些障礙。記得嗎?戰士要感謝一切的事情,感謝欣賞任何一件事情,是戰士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特性。 ——— 宗薩仁波切

眾生與諸佛的差異在於,諸佛所想的無非都是圓滿他人、成就他人的利益,所以自身利益也因此順帶成就了。隨著利益他人的想法不斷增進,自我也獲得消弭,自我中心也逐漸淡薄。然而眾生與佛的心態則恰恰相反。透過這點,我們可以了解到為使我執更趨淡薄,我們應想著如何成辦他人的利益、如何饒益其他有情。——噶千仁波切

無論是念頭或是行為,我們在一天當中所做的任何事,幾乎沒有一樣顯示出我們覺知生命是多麼的脆弱。我們浪費時間在影城等候一部爛電影開演,或急著趕回家去看電視現場節目。當我們坐著看廣告、等待……此生的光陰就逐漸消逝了。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 之《正見》

一個常感恩的人,會覺得自己很幸運,有時候其實沒什麼道理,但他這樣一想、一感恩,就變得很快樂。這種感恩的心,對自己其實是有很大利益。——大寶法王噶瑪巴

人永遠不要顯露,更不要吹噓自己靈修的程度。靈修的是放下自我,而不是強調它。它遵守藏傳佛教的誓約,不透露修行的成果,這是一個久遠的傳統。佛陀曾經懲罰一位僧人,因為他在公眾地方顯露神通。佛陀說,轉化人心是唯一有價值的神蹟。——丹津.葩默《雪洞》

一般而言,只要是不舒暢,我們都當作壞事看待。可對修道人而言,失望、尷尬、惱怒、不快、憤怒、忌妒、恐懼等情緒卻不是什麼壞消息,它們反而能讓我們清楚自己碰到什麼事會退縮。每當我們讓自己退縮或崩潰時,這些情緒教我們向內觀照。情緒很像信差,非常清楚的告訴我們卡在什麼地方。——佩瑪.丘卓

每一個人既有優點也有缺點,對於諸多事物,也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我們對自己懂的東西再精通,也萬萬不要目中無人、得少為足,而應像大海不厭江河多一樣,不斷吸取更多的知識,永遠不要有滿足之時。—索達吉堪布

世間老師傳授文化知識,智者尚且對老師銘記不忘,那麼佛法的價值和利益遠勝於此,我們對傳講佛法的上師更要感恩戴德,只有這樣,佛法對自相續才有加持。— 前行廣釋

功過不能相抵,才符合因果的道理。 ”否則曾作大善者,再作惡也可以不遭報應,現在作壞事,只要以後作善事來彌補,就可以抵銷。這是錯亂因果,是錯誤的知見。修行人斷惡,是後不再造,要斷惡因、惡緣;修善則是修善因、善緣。如此才能積功累德,破迷開悟,轉凡成聖。—慧海之光

若我們不祈禱,度母是否知道?其實度母仍然了知一切,只是因為我們不祈禱,所以將感受不到她對我們的加持。就如同小孩若沒有張開嘴,母親也無法餵奶給他吃。如果我們不祈請,度母大悲仍然會照耀我們,鑑知眾生,只是我們無法體會到她的大悲。——-噶千仁波切

任何一個煩惱,諸如貪欲、嗔恨、傲慢、嫉妒等等,只要進入我們的意識系統,就會擾亂所有的思維程序,讓人不自由、不愉快,甚至犯錯誤。因此,對付煩惱比對付任何仇人或敵人更重要。——慈誠羅珠堪布

把布施、懺悔、修法與日常生活分離開來,你就無法清除自己的業障。真正修行是把「合法」之行貫穿於自己的一切行動之中。 「合法」者,就是你時時刻刻都在禪定,時時刻刻都有布施心,時時刻刻都在做「合法」的事,比如念誦,行香,等等。你的一切行動都無條件的與法一致。——蓮師開示《蓮師心要建言》

如果你在夏天檢視一塊泥土,你可能會發現,裡面的生物數量可能比法國的總人口數還多!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說,單單以數量來看,人身非常難得。我們應下定決心修持佛法,不要把生命耗費在無意義的活動上。——頂果欽哲仁波切

我們的見地,也許是個好夢、也許是個好徵兆,但就像晨霧一樣,早晚要走。對於任何好的、壞的、奇怪的感覺,都不應該執著,要既不充滿希望,也不失望。我的父親曾說:“在希望和絕望之中,就是佛法”。——宗薩欽哲仁波切

佛法就是教我們隨時保持正念,不離菩提心,遇到的一定都是最好的。所謂『最好』,不是說你不會生病,因為你這個生病,就把累世的惡業消除了;因為你這個跌倒,就把墮落三途苦消除了。所以只要在你好心的時候,所遭受的一點點痛苦,都是消重業,這樣瞭解嗎?消重業,那你應該歡喜才對,你就不會怕,所以各位要有信心往前走。——海濤法師2016.04.02新竹普元佛道院

眾生每天都在被輪迴的假象所愚弄:將無常執著為恆常,將緣起執著為實有,將痛苦執著為快樂,將幻象執著為真實。如果不從這些實執中解脫出來,永遠都有過不完的「愚人節」哦!—達真堪布

睡眠與死亡的不同之處在於,睡眠的時候,我執與阿賴耶識仍然存在;而死亡進入中陰身的昏迷狀態以後,在某個短短的時間當中,整個八識全部停止,連阿賴耶識也消失了。 ——慈誠羅珠堪布

你應了解因果的重要法則:要避免任何惡行,而即便是最微小的善行都要去做。這就是正道,就是佛陀教法的精髓,就是智慧的要點。 ——蓮師開示《蓮師心要建言》

每段關係最終都會結束,即使不是別的原因,也會由於死亡。如此一想,我們對每段關係的因緣就會更珍惜與理解。沒有了天長地久的幻想,反而有意想不到的解脫,我們的關懷與愛心變得沒有附帶條件,而歡樂會常在當下。 ——宗薩仁波切

對於一切顯現的色法,都要住在如夢如幻的觀照裡,時刻保持這個觀照安住不動。第六意識必須冷靜地知道:現在我入夢幻相了,在這裡不能迷失。這就是關鍵。只要記得是夢幻,正現的當處一無所有,很快就會覺醒來。—-益西彭措堪布

神通既可以弘法利生,也可以造作惡業。但在四禪基礎上修出來的神通,是不會去做壞事的。因為修到四禪的人,已經控制了貪欲心,控制了欲界的煩惱,所以不會利用神通來做壞事。被鬼神加持而產生的神通,就說不清楚了。所以,對真實的神通,我們既不追求、羨艷,也不打擊、拒絕。——慈誠羅珠堪布

作為一個佛教徒,人生觀務必要具備兩點:第一要相信因果,第二要了知生死輪迴。—索達吉堪布

別人無法把實相的體驗送給你,你必須透過修行,自己去證得實相。不論你的老師悟境有多偉大,他只能把月亮的照片給你看,並告訴你應該朝哪個方向才能看到真正的月亮。他永遠無法向你顯示真正的月亮,也不能幫你看;因為你沒有辦法透過其他人的眼睛來看,或體驗他人的經驗。 ———宗薩仁波切

無論因外境而起的念頭,或過去深植於內心的經驗,我們必須的了知其本質並無實有,而自然解脫。 ——頂果欽哲法王

今天的太陽,是無數個昨天離開這個世界的人最希望看到的景色。生命的每一天真的很珍貴,可是我們已經麻木了。因此,佛陀會教我們感念人身難得。——慈誠羅珠堪布

修行人在生老病死面前應該淡定。佛法中有很多內容,是訓練我們如何面對生死。如果遇到這些就手忙腳亂,說明你的修行不深入。所以,不管面對自己的生死,還是親友的生死,都應看作檢驗修行的一面鏡子。—-索達吉堪布

每天起什麼樣的念頭,就感召什麼樣的加持,一念貪心起,貪鬼助之,一念瞋心起,厲鬼助之,一念情慾起,欲鬼助之,一念為眾生,善神護之,念念為眾生,佛菩薩親自護持!我們學佛以後,就應該跟佛菩薩一樣,處處正念,讓一天中的每一個念頭都是覺悟的,這樣培養,長期堅持,就是修行。—尊貴的薩迦法王

就所建立的功德而言,無論做任何大或小的好事,若心中只有自己,僅能獲得相應的一份功德;若心中有十個人,則所獲功德會自然增長至十倍;若心中有百千萬億人,所獲功德則是百千萬億倍。 ——阿秋喇嘛仁波切

七支供裡的迴向支很重要。首先,應當了解諸佛利益眾生的事業,都是由他們的發願與迴向所成就的。因此,文中提到,將我所造的任何福德,都拿來迴向眾生。大大小小善根都應該迴向,乃至於提供一隻小蟲一丁點食物,或為其念誦一遍六字大明咒,這些利益眾生的想法,都可啟發廣大饒益的力量。—-噶千仁波切

修心的關鍵在於內在本質,而不在於表面的形式。所以,我們在修心過程中,關鍵是看自己的「內在本質」——利他菩提心成熟了沒有,如果沒有成熟,不管表面上如何行善、做什麼樣的宣傳,也都跟某些外道的一些善舉沒有多少差別。— 修心七要耳傳略釋講義

大家工作都或直接或間接地要爲他人服務、效勞,所以爲什麽不把這份養家糊口的工作也看成是自己積累福德的途徑呢?
工作中多替別人解決問題,讓人對生活有歡喜和希望,這是積德的事,利人利己。同樣早出晚歸地辛勞,卻往往是在增添別人的挫折苦惱,讓人怨恨,何必?———希阿榮博堪布

剛接觸一件新鮮事物,人們總會感覺振奮,學佛也是這樣的,尤其當你獲得一些心靈啓示之後,你心裏會充滿期望。學習靜坐、念誦經咒、飲食有節、起居規律,你相信生活從此有條不紊、目標明確,修行將不斷進步,連覺悟都似乎指日可待。
不過很快你就開始失望,生活的不確定性沒有減少,你也沒有越變越好,相反,你發現自己在修行中一次又一次陷入困境,正念的訓練讓你與自己面面相觑,無所適從。難道這就是修行?
修行不是一場魔術表演,從頭到尾讓你興奮、驚奇、目不暇接。它也不是逃避日常瑣事的盾牌,因爲它可能比你企圖逃避的日常生活更加瑣碎平常。———希阿榮博堪布

除非你自心內在的證量已達到圓滿境界,否則的話,對別人宣示證量,便是一大過失,最好還是守口如瓶;更其次,不要自誇曾閉關多少年月,而應該老實修行!直至了結此生為止;不要輕視世俗諦因果關係上所得的資糧,相反地,若只是如口頭禪地說“一切皆空”,則只是自欺欺人的做法。——敦珠法王

上等的修行人,非常喜歡死亡。如米拉日巴在道歌唱道:死亡非死亡,瑜伽成小佛。對修行人而言,死亡並不是普通人概念當中像徵著絕望、終結的死亡。每經歷一次死亡,即使不一定能立即成佛,但自己的修行境界一定會有所提高,所以叫成小佛。——慈誠羅珠堪布

五毒情緒從一開始就是你自然擁有的,就在你之中,因此並不能用排斥來把它們丟掉。它們無法由轉化而獲得轉化,或者由淨化而獲得淨化。由於這五毒具有法性的自性,因此必須讓它們自然消融,原地解脫。——蓮師言教

假如你變得比從前傲慢而固執己見,這就表示你的慈悲心不夠,你的修法發生了問題。——秋陽創巴仁波切

任何與自我自尊背道而馳的都是解脫道。所以假如你願意去做那些令你自我不舒服的事。你就是在修施身法。——宗薩仁波切

一個人信不信佛教,這個一點也不勉強。佛陀也曾說過:“對於不信佛的人,如果非要給他講法,這大可不必。”然而,每個人都難免生老病死,而佛教中,正好有面對這些問題的最好秘訣。你如果用了其他方法都無濟於事,那麼試一試佛法,又有什麼損失呢?——索達吉堪布

讓心靈寧靜根本不是佛教的目的。佛教的目的是了解實相。這才是最重要的。一個佛教老師寧可你有一個動盪但看到實相的心,而不是一個長久平靜卻見不到實相的心。 ——宗薩欽哲仁波切

如果我們喜歡一個人,就會投射出一種幻相,認為他是超好人。後來,他做了一些事,威脅到我們的自我,這時,我們對他的幻相變成了完全的壞人的幻相,於是我們十分生氣。我們雖然只感受到自己對他的幻相,從來沒有真正見到他,卻經歷了一切情緒。——宗薩欽哲仁波切

幸福最大的絆腳石,是只想得到“我”的幸福。___索達吉堪布

你的命運,是吸引來的,不是追求來的。花開蝴蝶自然來,一直善良下去,總會離幸福更近。___索達吉堪布

次第修行相當重要。我們尚未證悟之前,還是應當放生、念佛、讀經、行慈善、做功課……這些一定不能斷。否則,積累資糧的門如果堵塞了,將來則很難趨入解脫。— 佛教空性觀

" 每一次海潮都從海中漲、海中落;每一個念 頭都從空中生、 空中滅。生滅不離空,空中無生滅。 "
" Each time, tides rise from the sea, recede to the sea. Each thought arises and ceases from emptiness. Arising and ceasing are inseparable from emptiness, yet not found with emptiness "
~~ 尊贵的上師堪钦慈诚罗珠 / HE Khenchen Tsultrim Lodrö Rinpoche

援助苦難的人,其實正是「有形救災難,無形救自己。」一念善破千災。「念頭」一轉,「世界」就轉。~海濤法師精選開示~

心若隨習氣六塵相走,就會像迷路的小孩一樣,回不了家。心若跟著佛走(心不離佛,佛不離心),就可往生西方,回歸到清淨的家。——靜老說的話

當你對他人回向時,不管他相不相信佛菩薩,你要堅信你的回向是有幫助的,用這樣的堅定態度去回向,最起碼,在你自己修行心態上的培養,這樣的觀念才是正確的。——澤仁扎西 堪布

人死了,會把屍體埋在土裡,動物死了屍體卻埋在人胃裡。房子,一般不會選在墳場或者公墓旁邊。那樣會感覺不吉利,住上會不舒服。那人們的胃成了會走動墳墓,帶著這個墳墓也會不吉利,好多病就是如此,都是吃出來的。慈悲的第一步先從不食眾生肉開始、吃素會更健康。——索達吉堪布

我們已經清楚地看到,輪迴裡沒有一個地方是沒有痛苦的,如果現在不修行,輪迴也不可能自動停止。做人時,若能依因果取捨,行善斷惡,便足以把握自己的歸宿;若不這樣做,就沒有能力選擇未來的前程。— 慧燈之光二·輪迴過患

學習佛法,不是去學教條、神秘的東西,而是學智慧。在剛剛開始的時候,要多聞思,一般在家人精進聞思三五年以後,就要將主要精力用於修行。前期以聞思為主,後期以修行為主,這是很重要的次第。 [慧燈之光八:兩種佛性]

在家好還是出家好?六祖大師說過:你在家,心裡清淨,奉行正道,家庭就是寺廟,就是佛堂;你如果不持戒,不修定,就算是出家到了寺廟,也無法讓你上升天堂。所以就六祖大師的思想而言,出家與在家是一樣的。—慧海之光

世上有兩種人:一種人做事;另一種人邀功。我要試著做第一種人,因為這類的人比較沒有競爭對手。──甘地夫人

我們無始以來造了殺生、誹謗、攻擊別人等無量惡業,成熟之後定會在身上產生各種疾病,修法時必須經歷這些痛苦,才能遣除一切罪業,清凈煩惱障和所知障,否則修行是不會成功的。— 快樂之歌講記

一個修行者身體健康,這是個很好的學佛修行的機會,是自己修來的福報,一定要珍惜。一個修行者身患疾病,這是個很好的消業了債的機會,是自己修行的對境,一定要珍惜。— 達真堪布

金剛道友之間不要互相評論,說長道短,這樣沒有任何意義。 ”我們凡夫人之間以煩惱心去評頭論足,唯有造口業。一個人說別人的過失,就像是拿金盤子去沾不淨物,他自相續在一剎那被污染了,他自己也就變成了不清淨的人。作為修行人,心裡應恆時保持清淨意樂。——索達吉堪布

雖然我們擁有的一切不算完美,無論我們怎樣在意保養,身體都不免生病、衰老;無論我們怎樣精心籌劃,人生總有不測風雲,旦夕禍福,但是這樣一個多災多病、充滿不確定性而且煩惱重重的人生,佛陀卻說,是我們解脫的最好的機緣。 ——希阿榮博堪布

在人生低谷,我受到的啟發是,人生一世,終歸塵土,就算有一百年光陰,也不過歷史長河中的漣漪。因此,人要活得正直和真誠。無論遭受多大考驗,只要視真誠為道路上的燈塔,絕望也能鍛煉我。
做人這四樣東西必須要有:揚在臉上的自信、長在心底的善良、 融進血裡的骨氣、 刻進生命裡的堅強。——樸槿惠

實際上所謂的魔王波旬就是眾生無明迷亂的本性,他每天躲在愚癡的陰暗角落裡,為了阻礙人們成就佛果獲得殊勝的解脫,而對於皈依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們以及其它的眾生,經常向他們射去五支箭,就是–嗔心、貪心、慳吝、傲慢和嫉妒這五支毒箭,這也可以稱為愚癡魔王波旬的五種幻變。 ——法王如意寶

我們需要的是修行,而不是旅行!我們需要的是信仰, 而不是西藏! We need to practice,not to travel ! We need to faith, not Tibet !——宗薩欽哲仁波切

如果有人誹謗你、貶損你,那僅僅是你在過去批評、侮辱其他人,尤其是批評侮辱菩薩的結果。與其對這種人感到憤怒,相反的,你應該感謝他們給予你機會來清淨過去的錯誤行為。——頂果欽哲法王

「上天不給我的,無論我如何十指緊扣,都會溜走;給我的,無論我怎麼失手,都會擁有。」——三毛

已經服用了毒藥的人,在毒性沒有發作前,有時甚至會感覺極舒服,但過不了多久,痛苦必定會降臨。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們造惡業、行為不如法,果報不一定馬上現前,但今生來世一定是逃不開苦果的。— 二規教言論講記

我問佛:“什麼是娑婆?什麼是極樂?什麼是煩惱?什麼是幸福?什麼是安樂?什麼是美麗?” 佛曰:“心中有惡是娑婆;內心純淨是極樂;斤斤計較是煩惱;難得糊塗是幸福;問心無愧是安樂;慈悲喜捨是美麗。——慧海之光

你需要出離的東西很多,並不只是不抽煙不喝酒或不打牌。所謂出離,就是不再執著過去執著的事物。當你不再執著一件事物或一種習慣,它就失去了指揮擺佈你的能力,你也就獲得了自由。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你必須出離所有的事物,才能獲得徹底解脫。——宗薩仁波切

有一次上師在他的門外喊道:「華給(華智的異名),有膽子出來。」出來後,上師拽着他的頭髮準備打他。這時他聞到一股酒味,暗想:怎麼喝酒呢?還喝得如此醉醺醺的,難道不知道飲酒違背佛陀教言嗎?正在這樣分別時,上師將他打倒在地,一邊朝他臉上唾口水,一邊用小手指指着他罵道:「你們這些尋思者,竟生起如此惡分別念,真是老狗一樣。」他立即醒悟過來:上師肯定是在為我指示大圓滿本來覺性。於是將自心安住,頓時一切不清凈分別念全部斷盡,早在如來芽上師前所獲得如黎明般的證悟,此時因老狗之名已變得猶如日出一般清澈瞭然。— 《華智仁波切略傳》

很多人的禪定, 都停留在阿賴耶識的狀態當中。 這種禪定不能了脫生死, 只能減少壓力, 解除疲勞、修出神通。 我們要超越這種禪定, 唯一的方法,是證悟空性。_______慈誠羅珠堪布

一次與上師如來芽及陳雷沃熱衣着襤褸,沿路化緣。當時,一位牧民家母身亡,屍體停放室內,他正在尋找為母親做超度的僧人,遠遠看到三位身着僧衣之人,便上前祈求:「我的母親不幸身亡了,在這個偏僻的山村裡找不到出家人超度她,您們能為她作佛事超度嗎?」他們爽快地答應了。到了家中便讓他們準備做超度所需之物。當時死者家的一位年輕姑娘看見在灶前做食子的尊者,心想:我們家真是可憐,竟然叫來這些乞丐做超度,於是狠狠地踢了他一腳,並生氣地說:「滾出去。」對於姑娘的惡言暴行,他只是笑了笑,繼續做食子。之後開始念誦儀軌等作佛事。完畢時,屍體的梵凈穴已出現死者往生的瑞相。家人見此情景特別高興,供養他們三匹馬一頭氂牛。尊者說:「我們不需要任何供養,有了三匹馬就會有三匹馬的煩惱。」主人家突然意識到這三位不是普通的僧人,便追問真實姓名。尊者向他們介紹了兩位上師尊名,但對自己卻隻字未提。— 《華智仁波切略傳》

心是一個玩耍的孩子,而本覺是一個睿智的老人,你不需要關閉眼睛和耳朵,不需要進入深深的禪定,一切都在你廣大的空間中出現,卻不留下凍結的痕跡。這就是本覺,永遠不改變,但是我們不認識它,這就是無明。當本覺自己體驗自己,這就是明覺,明覺是無明的敵人。摘自 :【頂果欽則仁波切開示語錄】

生活不可能像你想像得那麼美好,但也不會像你想像得那麼糟。 我覺得人的脆弱和堅強都超乎自己的想像。 有時,我們可能脆弱的一句話就淚流滿面;有時,也發現自己不知不覺咬著牙走了很長的路。文:《羊脂球》 莫泊桑/著

常有人向我訴說事業不順、婚姻不幸、失眠厭食,希望我給個方法解決這些麻煩,像看醫生那樣,得到一系列建議,然後一二三四,按步驟去做,就可以萬事如意。我大概常常讓他們失望,因爲我總說:“對生活不要要求太高,好好修行!”
我希望他們少受痛苦,但我更希望他們明白:輪回就是這樣充滿缺憾。煩惱無盡的糾纏,這就是生活。—希阿榮博堪布

假如真想饒益自己,最好的辦法就是去愛護他人。—-索達吉堪布

學佛真正不讀經而能夠成就的,只有一種人善根深厚、心地清凈、沒有妄念,心里只有一句‘阿彌陀佛’,一心一意求往生。這是為一切念佛人作真實的證明,功德在講經說法之上。像這樣的人,千萬人中難得有一、二個。一般人學佛都要從教育著手,對于道理、事相真正透徹明白,才能夠成就信愿,所以世尊不得不說法四十九年。—淨空法師

你說喜歡雨,但是下雨的時候你卻撐開了傘。
你說喜歡陽光,但當陽光播撒的時候,你卻躲在陰涼。
你說喜歡風,但清風撲面的時候,你卻關上了窗。
其實世間許多事莫過如此,你執著的只是–
自己所執著的那份執著而已。—恒莊法師

世上的每個人都會面對各種各樣的問題,其實“死亡”和“來世”這兩個最大的問題我們卻沒有想過,想的都是那些暫時的利益、世間的瑣事,諸如找工作、搞對象、賺錢……其實這些不用想,一切瑣事都隨緣。你只去想死亡、來世的事情,現在就開始為死亡做準備,今生的利益和快樂自然就會來,這是不可思議的。—-達真堪布

大家都知道,雖然其他宗教所作的慈善事業比較多,但其以救人救世之名所挑起的戰爭也為數不少,所以,這是不是絕對的慈悲心還值得商榷。相對而言,佛教從來就沒有要征服或降服的意思,佛也說過,他根本不在意人與人之間的戰爭所獲得的勝利,他所強調的勝利,是通過調伏自相續所得到的勝利。—-慈誠羅珠堪布

愛有凡夫的愛,又叫餓鬼愛,是充滿欲求、永無饜足的愛;還有一種叫法愛,法愛和敬愛相同,是清淨、沒有煩惱染污的、通往解脫的愛,它是完全的付出,沒有絲毫的佔有欲,又稱之為大愛。——索達吉堪布

很多人都知道佛教中的“菩薩”一詞,其實菩薩又名菩提薩埵,意思就是勇敢的心。為什麼勇敢呢?就是他敢於放棄自己的一切,萬難無畏地投入利他事業中,這是一般人根本做不到的。有些人總以為菩薩只是寺廟裡的塑像,實際上倒不一定,若能在生活中為了利他而不顧自己,這才是活生生的菩薩。——索達吉堪布

你的蔑視,是我的陽光; 你的謾罵,是我的音樂; 你的羞辱,是我的福分; 你的損害,是我的順緣。感恩一切心懷惡念的人和非人!—索達吉堪布

凡夫有情見、有成見,看到喜歡的就貪愛,不喜歡的起瞋心,所以對於事實真相看不清楚,有錯誤。換句話說,只要我們對於順逆境界還有一絲毫的牽掛,這些情見,都會障礙我們真實智慧。所以一定要發心利益眾生,弘揚正法,心地一天比一天清淨,性德光明才能流露,對於一切境界看得很清楚、很明白,但是絕對不起心動念,這就是「照見」,是真實的功夫。〖淨空老法師〗

嫉妒表面上是對別人不滿,實際上反映的是對自己不滿。我們在哪些方面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就會在哪些方面表現出對別人的嫉妒。從這個角度說,嫉妒心像是探照燈,照見潛藏在內心深處的不滿和執著。如果我們能訓練自己逐漸放鬆這些不滿和執著,就能慢慢減弱嫉妒心,嘗試去隨喜別人的功德。——希阿榮博堪布

一個沒有信仰的人等待的是死亡,一個有信仰的人等待的是重生。——宗薩仁波切

作福不念佛,福盡還沉淪;念佛不作福,入道多辛苦。無福不念佛,地獄鬼畜群;念佛兼作福,後證兩足尊。──明‧雲棲袾宏

肉類可能看起來只是一種食物,為我們帶來享受,但我們要記得,我們正在食用的這塊肉,曾經是一個有情的身體。慈悲心不只是仁慈的行為,事實上,它是從事物的本質之見地去覺知其它眾生的痛苦。——大寶法王噶瑪巴《慈悲心》

我們千萬不要沉迷於眼前的一點點福報,天天吃火鍋、打麻將,以為這就是天堂。要知道,所有的突發事件都是在我們始料未及的時候光臨的。—-慈誠羅珠堪布

只有你的快樂和幸福不附屬於任何人或物的時候,你才是自由的。 否則,無論你被關在監獄里,還是走在大街上,你依然是自己的囚犯。—— 薩古魯

我們經常因改變而生氣,因為改變通常是對我們已經習慣的東西的冒犯。如果你還會被激怒,說明你在那件事情上尚未出離。真正有出離心的標準是,你可以隨時拋棄任何你熟悉的東西,你可以走出任何你習慣的場景。不會有猶豫,不會有不捨。如果你可以做到這一點,那麼你可以說你的出離心很完美。 —佛教微博

通過修習人身難得和壽命無常,可以斷除對現世的貪欲。一般凡夫對現世的名譽、財產等有著非常強烈的執著。如果對現世有強烈的貪心,就無法踏上真正的解脫道。解脫道和非解脫道的差別,不在於所修的法,而關鍵在於動機。來源:(壽命無常)—慈誠羅珠堪布

如果我們發大菩提心,依佛所教,老實修行,將能感得護法善神的擁護,使我們一切皆能順心,晝夜呈祥。所以,一位老實的佛弟子,從發心起,即不用再煩惱生活中瑣碎小事,不必攀緣、不用有壓力,因為我們生活與修行的一切,護法善神都會將其安排妥當,使我們無後顧之憂,讓我們能夠安心辦道。一海濤法師一

放生的數量當然是越多越好。小體積的動物,身體沒有那麼大,有限的錢就可以買很多,不但可以救很多生命,而且也可以讓它們得到解脫。但放大體積的生命,比如犛牛、綿羊還有鰱魚等等也有很多好處。因為身體越大,死的時候痛苦也越大,這是我們現量可見的。我們使它們避免了很大的痛苦,所以功德也很大。這些在經書上有記載,《俱舍論》中也講過。譬如殺一隻螞蟻和一頭牛,罪過哪個大呢?本來兩個都是畜牲,但小蟲子死的痛苦,相對而言沒有犛牛被殺的痛苦大。犛牛、綿羊之類,因為身體較大,死的時候痛苦也很大,所以,殺害它們的罪過相對而言也要大一些。來源:(慧燈之光一·關於放生)—–慈誠羅珠堪布

前段時間網絡上也有人問,有時候我們在市場上或其他地方,會遇到一些即將被宰殺的生命,要買它們也沒有那麼多錢,該怎麼去饒益它們呢?很簡單,給它們念佛。如果隨身帶了一些清淨的甘露丸,就餵給它們;如果沒有,則佛號、咒語隨時可以念。佛號、咒語的功德是不可思議的,念了一定會對它們有利。來源:(慧燈之光一·關於放生)—-慈誠羅珠堪布

很多人的歲數已經不小了,在幾十年人生歷程中,你們也耳聞目睹了很多令人動容的事情,但是否看到世間有哪一本書有這種善待生命的要求?或者聽到世間有什麼人是嚴格遵循這種要求去做的呢?雖然西方也有一些動物保護協會,我們也非常讚歎、隨喜、敬佩他們的行為,但在有人申請做動物試驗的時候,他們還是會批准。而佛卻不會開許這種做法,絕不允許任何人為了任何目的,去剝奪其他生命生存的權力。來源:(慧燈之光三·戒殺放生的功德)—慈誠羅珠堪布

我們作為修習大乘佛法的人,一定要學會控制自己的嘴巴。古大德說:“最好是有一把鎖,把自己的嘴鎖上,不讓它亂說話。”常看很多道友胸前掛個大大的“止語”牌,這樣其實很好,不過要長期堅持,修行不是一兩天的事,只有日積月累,才有真正的收穫。–弟子規另解(索達吉堪布)

經常地觀察自己和周遭的人事變遷,會讓我們熟悉並逐漸接受無常。我們終於開始學會冷靜理性地看待生命之流變,意識到不是只有自己在失去、在衰老、會生病、經歷挫折、沒有安全感。每個人的生活都充滿變化起伏,有得有失,這是普遍的,也是自然的。— 希阿榮博堪布

有的人大言不慚地說,我今天看見這個神,昨天看見那個鬼,然後我就稍微念了一下解縛咒,馬上就把它們嚇跑了,這種說法是不對的。如果某人見神見鬼的分別念越來越強,並且自讚毀他的這種心越來越多的話,這說明是他自己著魔了。 ——法王如意寶

釋迦牟尼佛的弟子阿難,當佛住世時,他經常會有依賴心,認為佛很喜歡他,總有一天佛會幫助他開悟、得解脫。但是直到佛涅槃為止,他還沒有開悟解脫,於是他想:「佛法已經傳給了大師兄摩訶迦葉,大師兄應該可以助我開悟。」但是摩訶迦葉也不睬他,不但不幫忙,還將他趕了出去。此時阿難就想:「佛已經不在世,大師兄也不管我,算了,我什麼也不求了,自己修行吧!」於是找了一個地方準備坐下去好好修行。由於期待心、依賴心都沒有了,正要坐下去還沒坐好的當下,便證得阿羅漢果。這就是「不除妄想不求真」,沒有準備要做什麼時,它反而就在你的面前。因此,隨時隨地不管妄想是什麼,回到方法才是最要緊的。—–本文摘自《聖嚴法師教默照禪》

真正的“菩薩行”,不在於做的有多大、多了不起,而是應該不放棄任何微小、簡單的善行。——大寶法王噶瑪巴《菩提道燈論》

我們現在遭受的災難或痛苦,都是往昔造業的果報,若這些果報能在人間成熟,倒是件好事。第一,人間即使再痛苦,也沒有三惡道痛苦;第二,我們還稍微有點智慧,有辦法解決。所以,一個修行人,應該希望惡業果報都成熟在今生,只要不在惡趣裡成熟就行了。你有沒有這樣一個勇敢的心?若是有,這就是修行。—達真堪布

修法務必要以正確見解來攝持。喬美仁波切也說了:“若以菩提心和空性見來攝持,修任何法都不會誤入歧途。”倘若為了眾生而修,且沒有實執,那修行肯定百分之百正確。–入行論廣解(索達吉堪布)

現在的老人,由於沒有以佛法調心,也沒有兒女的關愛,生活特別孤獨,相當痛苦。—-索達吉堪布

我們說自己是佛教徒的時候很確定,但如果問:「你是個好人、善良的人嗎?」有時反而會遲疑一下,不那麼確定,這真是很不好意思,但這種情形卻很多。這是很重要的部分,做為一個人,你得先是一個好人、一個善良的人,才能成為佛教徒。~大寶法王噶瑪巴《三主要道-做個好人》

戒殺的必要性:在十不善中,有兩種不善的罪業是最為嚴重的,一個是殺生,另一個是邪見。為什麼殺生的罪業有那麼嚴重呢?首先因為殺生對其他生命構成了極大的傷害;其次從自己的角度而言,殺生的嚴重果報是慘墮地獄,所以將殺生的罪業排在了第一。為什麼邪見的罪業有那麼嚴重呢?唯識宗認為,在眾生的阿賴耶識中,儲藏了許多善惡的種子。一旦我們的心裡生起了邪見,這些邪見就會摧毀所有善法種子的力量,從此以後,相續中的所有善種或者善根都會因此而間斷。— 慧燈之光三·戒殺放生的功德

很多弟子問我喜歡什麼?我也不知道該怎麼樣回答。因為我已放棄 “我" 很長時間了。其實呢? 只要我能令別人快樂,那就是我的快樂。~ 大寶法王噶瑪巴

善法福德的果報現行,做任何事皆有助緣,修行上的障礙也較少。相對的,福德善法不具足,做任何事都會遇到困難,就算有再好的才能都很難有所成就。因此世尊強調佛子們必須累積福德資糧:「凡世上所有的力量中,福德之力最為無上;天上、人間無物勝過它,佛道也以福德之力而成就!」—海濤法師

我們平常都說要休息,要休息。其實我們根本就不懂得休息。身體躺在那裡,心裡卻是天馬行空。這樣只會讓自己更加地疲憊。何不試試每天抽一點時間,不憶念過去,不展望未來,也不執著當下的念頭,讓心真正的放鬆,好好地休息一下!~ 大寶法王噶瑪巴

學佛,就是要學習同理心。我們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傷、受苦, 同理,其他的生命也不希望受苦、流血。所以,千萬不要再將我們的快樂,建立在其他生命的痛苦上!慈悲、愛護一切生命,才會有一個快樂、和諧的生活!一 海濤法師 一

念佛人的人,阿彌陀佛會安住在他頭頂上,日夜保護他,時時刻刻都在照顧他、護持他。不管這個人是什麼身份、根基,什麼樣的煩惱、業障、念頭,阿彌陀佛一概沒差別、沒分別,不嫌棄、不簡擇。因為佛就是冤親平等、自他一體,沒有執著,沒有計較,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佛以眾生的心為心,以眾生的境為境,視眾生為自己,所以《大經》說:「於諸眾生,視若自己」。–慧淨法師

關於自他交換,佛教中有許多修行竅訣。比方說,看到某個動物被殺害時,就觀想被殺的是自己。看到割那個動物的頭,就觀想是割自己的頭……自己是那些受苦的眾生。若能經常這樣觀想,就是修菩提心的最好方法,也是世間利他思想的精髓。— 如何觀修自他交換的菩提心

思維自己的痛苦是出離心;思維別人的痛苦是大悲心〜海濤法師

活著的一天就要及時行善,而非及時行樂。哪怕是默默地關懷與祝福別人,都是一種無形的布施。一海濤法師

一切眾生都有如來藏,未來皆可成佛。因此,不僅僅是佛教徒,任何眾生將來都有學習佛法的機緣。若想利益這些眾生,必須依靠慈悲心。只有不分宗教的慈悲心,才能利益所有眾生。— 藏傳佛教的包容性

阿彌陀佛也好,西方淨土也好,眾生念佛也好,它的根源都是在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因為有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有阿彌陀佛的修行,有阿彌陀佛的成佛證果,才會有極樂世界,才會有這句名號,才有我們念佛就可以往生成佛的因果。–慧淨法師

不論你想獲得什麼,你必需先幫助別人獲得它。宗喀巴大師

◎古人不造謠言,古人不喜歡說妄語,也不喜歡跟人開玩笑,玩笑叫戲論,佛戒律裡面所禁止的,雖然沒有罪,他有過失,這罪過,罪重過輕。
◎佛教給我們,佛法是方便法,真實法?真實法你自性本有,不是從外頭得來的。一切法要從內去求,外面沒有,外面哪有?心外無法,這個要記住。
◎佛法的行就是布施,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遇到緣,一個人也要施,多人也要施,歡歡喜喜。幫助人,成就人,佛氏門中不捨一人,真正一個人想求學,不能不幫助他,真肯學的人,真要幫助他。(文摘恭錄《2014大經科註》第238集)

有些人學了佛後,一味喜歡高深法門,不屑於用佛法熏陶自己,以致於口若懸河,顯密教法、古今典故盡在腹中,但日常行履還不如一些沒學過佛的普通人。這樣的人其實並未懂得佛法,故也不可能得到佛法的真實利益。— 勝利道歌淺釋

信受彌陀救度的人,一定會稱名念佛。因為在他的心中,最重要的以及最值得感恩的,就是阿彌陀佛,所以自自然然會「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念佛下去,這就是「信心必具名號」。—慧淨法師

各位你吃動物的什麼部份,你就哪裡痛苦,這是百分之一百,所以不要吃肉。開始學吃素、決心不殺生,命運就改變了。你也要慢慢影響你的家人,你真愛你的小孩,就要教他不要再吃肉了。——海濤法師

會專修淨土法門,是他有感於自己是一個罪業深重的生死凡夫,沒辦法以自己的力量去惡行善,一旦命終就會墮落地獄,受閻羅王的審判刑罰。只有信受彌陀救度,才能離開地獄,甚至離開三界六道輪迴。這樣的人還會縱情為惡嗎?即使他會做惡事,也是業力的推動,是不得已的,他的內心是很悲苦的啊!是苦於為惡,不是樂於為惡的,所以他的心態跟一般縱情為惡的心態是不一樣的,就是所謂的「為修行而苦」,也唯有為修行而苦的人才能真正進入彌陀的救度。–慧淨法師

在俗家,我們是享受慣了,受驕縱慣了,什麼事情都受不得委屈,總是固執自己的意思,剛愎自用,受不住約束,而今出家了,便是要把在俗家及無始以來,所帶的這種習氣種子換成佛種子。而培養種子並不是簡單的事,要用我們的信、願、行的力量慢慢改過,拔除習氣種子,讓佛的種子逐漸地發芽茁壯。~廣欽老和尚開示錄

「祈請」,你要相信百分之百你所祈請的佛菩薩、祖師一定降臨,絕對降臨,如果不降臨,他就不叫「佛菩薩」。
這叫廣大靈感,救苦救難,一念觀音菩薩觀音菩薩就降臨。然後觀音菩薩一降臨,你就感恩觀音菩薩,祈求觀音菩薩消除苦難,《普門品》說的,不可思議。
所以各位這就是學佛人不懂得煩惱,只懂得祈請,只懂得念佛持咒。包括生死關頭的時候也要祈請阿彌陀佛,祈請地藏王菩薩,保證他不會墮落三惡道。——海濤法師2015.07.08美國亞特蘭大

我的智慧不夠,修證不夠,禪定不深,學識不足,涵養不夠。正因為我知道自己的缺點很多,所以我經常生起慚愧心。通常我不敢站在上首,走在人前,不敢浪費財物,不敢和人比高低、論長短。雖然我仍有嫉妒心及不平衡的心,但每當我發現自己的愚癡時,會立刻用佛法的智慧,回到謙遜的原點。— —聖嚴法師

我們生存在這個世界上,每一個人對自己的家庭要關心、關懷,這個非常重要。我們佛教徒如果對自己身邊的人,連一個基本的憐憫心都沒有,恐怕要度無量無邊的、所有的眾生有一定的困難。— 蓮師的修法

愚笨的人,經常認為自己背後做壞事誰都看不見,其實諸佛菩薩、護法神、空行母以及本尊,早就如理如實地見到了。因此我們應該表裡如一地行持佛法,倘若實在煩惱深重,有些行為不如法,也要觀想在諸佛菩薩面前進行懺悔。–入行論廣解

人的世界已經變成動物的地獄了,所有的動物不斷的被凌虐傷害,非常的痛苦,所以希望大家慈悲是平等的,人只是世界眾生的一部分,而不是我要去控制這個世界,所以,眾生也會生病,你幫助祂不要生病就是幫助自己最好的方法。——海濤法師7/3美國紐約 瑞光寺

只要是用正當賺來的財富,再多亦不算貪,(亦要留些給別人賺)富有是好,但錢要善用才是真正好。貧窮亦要感恩,因為貧窮可以省掉很多事(可少計劃…),亦更有機會看到世間的冷暖,領悟到有情與無情眾生的偉大與無常。精神的自在非用金錢買得到的寶。有錢有閒是假的自在,放下習氣才是真自在。 (從得看凡愚,從失看淨智)。 ‘靜老說的話’

我們才不能認為,因為我有錢、有權、有名,所以不是最差的!現代人就是這樣,有了一點錢、一點權、一點學問,連走路的方式都不一樣了——趾高氣揚、不可一世,大乘佛法最反感的就是這些做法,有了這樣的心態,就永遠也不會成為一個修行人。 [慧燈之光五: 《修心八頌》講記 ]

過去有一位善知識說:「我們的口,會讓我們落入地獄。若有辦法,應該把嘴巴鎖起來,並且把鑰匙給別人。真有該講的話要說的時候,才開鎖說話。」所以我們的嘴巴,動不動就在造業,老實說並不是嘴巴的問題,因為一句話說:「嘴巴講的話,源自於我們的動機。」~ 大寶法王噶瑪巴

別問我,要往哪裡去。當我於這,無限的塵世裡旅行,我的每一步,都是我的家。~道元禪師

短暫的人生在放逸中度過,沒有爲衆生和自己做有利的事情,這是非常可恥的!— 大恩上師教言

有了我執就會造業,造業之後便會形成輪迴。什麼叫我執?比如說,沒有開悟的凡夫都會說:我不要痛苦、我要快樂、我要發財、我要健康、我要解脫……。在所有這些貪欲心裡,都離不開一個“我”字,每一句裡都有“我”。這個“我”字的根源,就是我們的一種念頭、觀點,也就是我執。[慧燈之光二:因果不虛]

如果沒有行持善法,每天說些無聊的話,做些無有意義的事,心裏也一直胡思亂想,這樣有什麽意義呢?— 大恩上師教言

若是自心不清淨,就算在佛菩薩身上也能看到一堆毛病,可是這樣做對自己有什麽好處?像是撿破爛的人,無論走到哪裏都習慣性地四下尋找,看有沒有破爛,這樣到頭來自己得到的只是一堆破爛而已。聞思修行佛法是一趟探索諸法實相、還原本來面目的旅程,但願我們不要把它變成一趟拾荒之旅。~~釋能暄

人死了,會把屍體埋在土裡,動物死了屍體卻埋在人胃裡。 房子,一般不會選在墳場或者公墓旁邊。那樣會感覺不吉利,住上會不舒服。
那人們的胃成了會走動墳墓,帶著這個墳墓也會不吉利,好多病就是如此,都是吃出來的。
慈悲的第一步先從不食眾生肉開始。 吃素會更健康。——索達吉堪布

許多人說要把佛法帶入生活,這種說法是可以的,但我認為應該是以生活為主,從生活中找到相應的佛法。
佛經形容的輪迴痛苦,平時我們都在經驗,但是卻沒有在意,就好像你可以輸入很多很好的資料到電腦中,但如果你不按下「儲存」鍵,什麼都無法保存。
就像這個例子,大自然不斷地在向我們展示輪迴萬象,告訴我們無 常、痛苦的道理,但是我們卻沒有把它當回事。事實上,人為的臆想不如大自然的示現來得直接與清晰,就像一個局外人不會比當事人把事情說得的清楚。因此,只 要你願意去觀看,去體會周遭的一切,就能看到佛法。~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

常常發現,小孩問到有關死的問題時,家長便驚慌地阻止,叫他不要瞎想。其實,死是人生第一大事,古希臘哲學家將其看作最重要的哲學問題,無人可以迴避。只有從小就敢於正視和思考死亡的人,長大後對人生的態度才會更加深刻、正確。敬錄自 索達吉堪布的微博

很多居士口口聲聲說別人過失,其實你根本沒有資格,假如過失說得太多,受害的只能是自己。試想,那個人若是地地道道的凡夫,而且你說的也千真萬確,從世間角度來講也未嘗不可。但對方若是聖者的化現,那怎麼辦呢?— 前行廣釋

在我們佛教徒中,有些人特別高壽,弘法利生也非常順利,多是因為兩種緣起:一是心懷慈悲,不會為自己殺害任何眾生,甚至不損害眾生一根汗毛;二是不食眾生肉,所享用的食品非常清凈,以此不會沾染上各種疾病。— 前行廣釋

一般來講,有一些佛教水平的人,不會講境界的,即使內在有這種境界,他也不會在眾人面前說。因為他知道,在我們佛教裡面的四大根本戒當中——說妄語,即自己沒有得到的境界說得到了,這就是犯大戒。–怎樣才快樂

我們如果產生疾病,就可以生起出離心。你如果快快樂樂,好像在輪迴當中根本感受不到痛苦,相續會不斷地產生一種傲慢心。當你有了這樣的疾病和不順時,依靠它自己的修行就可以有進步。— 怎樣才快樂

一些病魔、外緣其實對我們的恩德是很大的。如果自己在生活當中遇到一些疾病,然後開始重新認識這個輪迴、重新認識自我,這其實是真正善知識的出現,因此,也不一定不好。— 怎樣才快樂

一天之中哪怕在佛法上花一小時,也能得到千萬年的利益。《賢愚經》上講,稍微對三寶做供養,就得到人天九十一劫的圓滿,何況是緣著正法殷重地聞思修,利益更加不可思議。甚至這一生能努力地修積往生資糧,臨終就往生極樂世界了。這就是珍惜暇滿人身的結局。敬錄自 益西彭措堪布官方微博

我們信仰的東西,如果除了金錢、物質以外,沒有更高的心靈追求,那是不是就跟“犛牛眼裡只有草”區別不大了?——索達吉堪布

作為發了大乘菩提心的人,本來眾生的快樂應該由我來給予,但現在他們以自身的福德,獲得了名聞利養,對此我又怎能心生嫉妒呢?別人有福報,一定要隨喜。—法王如意寶教言·不離)

假如有一天我們相續中的煩惱沒有地方住了,找不到屬于它的空間了,那個時候即使你遇到了再大的困難病痛,也會全部轉爲道用。— 大恩上師教言

作為一個修行人,不管遇到什麼違緣障礙,都應該知道所謂的痛苦皆由執著自我而生,這些執著若通過觀修空性或者大圓滿認識覺性的方法,是完全可以消除的。— 入行論廣解

我們要祈禱上師三寶,加持我們的相續中真正生起無常觀,不要對世間一些沒有任何意義的事物,有「恆常不變」的執著。盡量地隨時想到死亡無常,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種修行。— 第72次UC開示

能把我們扔到很低賤地步的,叫傲慢魔;對男人或是女人,乃至外境的一切美妙的色、聲、香、味、觸等,生起愛念,內心由此而受到束縛,這叫貪心魔;可以把我們引入三惡趣的,是吝嗇魔; 將自己和別人的善根全部摧毀的,是嗔心魔;對別人生起競爭心,希望他不要得到聲名財富,嘴上也經常對他說是道非,這叫嫉魔。— 法王如意寶教言·不離

修行的時候,非常精進的人肯定有很多很多違緣,這是一個必然規律。但是遇到違緣的時候,最好不要特別執著,不要經常杞人憂天,應該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隨緣而行,這樣心裡就不會苦惱了。— 入行論廣解

我們的心老是向外跑,如果我們不適時把這個心叫回來的話,那麼有一天你會發覺你已經管不了它了!這就好像一個孩子,你如果放他出去外面遊蕩,放肆太久,就很難再管他了,約束他了。我們的心,如果你再不趕快把它叫回來,它會變得越來越頑強,不再聽你的,聽自己的約束。所以請各位管好自己的心。〜大寶法王噶馬巴〜

慈悲要無偏私,有偏私即不成為慈悲,只對自己的孩子,親人好,對別人就去欺侮欺騙,這不能算是菩薩特殊的行持。一個菩薩的慈悲,是無偏私的。~~大寶法王噶瑪巴“菩提心”~~

我們所要擁抱的,是那顆聖潔、清淨的菩提心;所要放下的,是那些在生死輪迴中,不斷累積的執著、煩惱與惡習。~~海濤法師~~

好比一輛汽車,在燃料全部耗盡時,只有停滯不前,無法繼續行駛;同樣的,在流轉的粗因、細因全部斷除後,輪迴是沒辦法繼續的,一定要停下來。這就叫解脫。— 慧燈之光二(因果不虛)

世界就是這樣,無論是外境還是內心,只要我們不去觀察,它們就會存在;一旦用心去觀察,就會一無所獲。這是物質世界原本具有的自然規律,是它的本質,不是佛祖冥思苦想杜撰出來,讓我們去觀想的。— 慧燈之光一(中觀的基本觀點)

釋迦牟尼佛曾給阿難尊者講述了一個人投胎的整個生命過程,之後一再告誡阿難:你不要因為我是你的老師,也不要因為我們的感情,就盲目地相信我,接受我的觀點。你要到安靜的地方,去自己思考,推理,看看我說的是不是真理。在深思熟慮、判斷驗定之後,再接受也不遲。慧燈之光十:因果學說與現代文明社會

有些人修念護法神的目的不是悲心維護眾生,而是嗔心降伏他眾,殘害生靈,這樣就算你修得能與護法神對面交談,一呼百應,於己於他又有什麼真實的利益呢?只能成為業際顛倒之大患。— 竅訣寶藏論釋

有的人認為,佛很了不起、很偉大、沒有過失、沒有痛苦、圓滿一切功德,所以我要做這樣的佛。雖然每天口裡念誦:“為度化一切眾生而發誓成佛。”但心裡始終都是為了自己,這就不是大乘佛法。如果有知母、念恩、報恩的見解,有菩提心,不要說修空性,即使磕一個頭都是大乘佛法。 [菩薩的見、修、行、果]

我希望在座的道友,從今天開始,應該發願:「為利益一切眾生,我要示現成佛!」不然,你學佛幾十年,全都是為了自利,臨死時還在貪執自己,修行絕對不會成功。—怎麼樣學佛

佛教認爲,對他衆有利的知識,是高尚人學的;對自己有利的知識,是中等人學的;而對自他無利甚至有害的知識,只有下等人才會學。— 大恩上師教言

諸欲供養佛世尊者。當修三法。一者發菩提心。二者護持正法。三者如教修行。若能修學此三法者。乃得名為真供養佛。大般若經

不管是在修行的道路中,還是在世間的工作中,所謂的誓言千萬不能捨棄,通過誓言也可以觀察一個人的心地及人格。假如一個人所發的誓言非常堅固,永遠也不退失,那他的修行肯定會有所成就。—入行論講記

利他心是在任何環境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只要你相信因果、踐行利他,保持一份純潔和高尚,有些事會不期而至,超乎你的想像。— 大恩上師教言

只要有時間呼吸,你就有時間修行。禪定無他,警醒與覺察而已。由觀察呼吸, 進而觀生命無常,將注意力放在呼吸上,保持正念,智慧就會生起。它很簡單,因為我們每個人都要呼吸。當你躺下時,可以集中注意力直到睡著。這真的很簡單,它會讓心平靜下來,無論你是出家人或在家人。— 阿姜查

勿貪世間文字詩詞而礙正法!勿逐慳、貪、嫉妒、我慢,鄙覆習氣,而自毀傷!~蕅益大師

勿執著快樂,亦勿因痛苦而沮喪,我們所追求的,是一條安定持久之道。假如我們只一昧追求好的感受,一旦到達頂峰,我們的心將迷失在其中,這時候,我們的生活還剩下什麼呢?我們將被抽離出真理之道,並將自身置於傷害之中。——大寶法王噶瑪巴《 感受 》

問:請問藏傳佛教跟漢傳佛教的不同在哪裡?答:二者有很多不同,比如寺院的建築、修行的傳承、念誦經文的方式等,這些都不同。但有一點相同,都是先發菩提心、中間積累資糧、最後成佛度化眾生。藏傳、漢傳都是大乘佛教,大乘佛教的目標就是利益眾生。不同的是形式,區別不大,但內容是相同的。比如,廣東金融學院跟其他金融學院相比,管理方式上也許不同,標誌也不同——這裡是“融通天下”,別處是另外的寫法,但所有金融院校的教育宗旨應該差不多,教學內容也差不多。索達吉堪布‧廣東金融學院問答『2013年9月28日下午』

佛菩薩心目當中,人人都是佛菩薩,人人都高過我,自己永遠謙卑,永遠在下面,把別人抬舉上來。世出世間大聖大賢處世待人都是這樣的心態,我們要能夠體會得,要能學到,要能用在日常生活當中,這比什麼都重要。–淨空老和尚

問曰:「若復有人,志求佛道者,當修何法,最為省要?」答曰:「唯觀心一法,總攝諸法,最為省要。」了見自心起用,有二種差別。云何為二?一者淨心,二者染心。— 達磨破相論

迷時,六識五陰皆是煩惱生死法;悟時,六識五陰皆是涅槃無生死法。眼見色時,不染於色;耳聞聲時,不染於聲;皆解脫也。無妄想時,一心是一佛國;有妄想時,一心是一地獄。離心無佛,離佛無心;亦如離水無冰,亦如離冰無水。經云:「無智人中,莫說此經。」— 達磨悟性論

一個真正的修行人,盡量不擾亂、不損害任何生存在我們同一個地球上的所有的眾生,他們同樣有他們的感受,他們的生命同樣珍貴,因此我們最好不要擾亂他們的心。— 莫舍己道 勿擾他心

我們無始以來的習氣根深蒂固,僅僅只聽一兩句佛法,不可能那麼容易對治它。修行應該是有生之年,如果你沒有這樣堅持不懈,依靠不斷如理思維來調心,習氣則不可能被斷除。—怎麼樣學佛

念佛,要時常作將死、將墮地獄想,則不懇切亦自懇切,不相應亦自相應。以怖苦心念佛,即是出苦第一妙法,亦是隨緣消業第一妙法。(正)復永嘉某居士書六 ── 恭錄自《印光大師文鈔》

念佛所重在往生。念之至極,亦能明心見性。非念佛於現世了無所益也。〖 念極情忘,心空佛現。則於現生之中,便能親證三昧。見正編與徐福賢書。〗 昔明教嵩禪師,日課十萬聲觀音聖號,後於世間經書,悉皆不讀而知。(正)復謝誠明書── 恭錄自《印光大師文鈔》

無始以來到現在,我們心裡所有的折磨、痛苦、障難等全部源於我執而產生,假如沒有我執,就根本不會有這些痛苦,只有捨棄自己而一心為了眾生,痛苦才會蕩然無存,內心始終充滿快樂。—入行論廣解

修持十善業的好處,可以「遠離一切怨家寇敵」,你的敵人,反對你的都離你遠遠的,乃至於強盜也遠離。「遠離一切非愛 色聲香味觸境」,你愛的才現前。你不愛的色聲香味觸法都不會現前。眼睛也看不見,耳朵也聽不見,不使你的六根沾到,這就是護法神給你的順緣加持。【夢參老和尚開示】

病毒的種類無量無邊,但都不外乎是貪嗔痴的不同演變,佛陀發明了戒定慧的殺毒軟件,可以從根本上消滅貪嗔痴的病毒。一切佛法都是幫助我們了解內心的病毒情況,修學佛法便是安裝殺毒軟件和進行殺毒的過程,從而使我們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健康者。–濟群法師

我們學習楞嚴經時,你就想一想阿難是怎麼執著的?佛是怎樣破除的?你回想一下你自己,是不是也有這樣的執著?要是有,佛怎樣破除這個知見的?七處征心,這是開悟的開端。如果你在七處征心上明白了,你就能放下世間萬法一切都不執著了,放下的含義不是放棄,應是不執著。—-夢參老和尚

作爲大乘菩薩,愛衆生之心,就像母親慈愛獨子一樣,不是口頭上說說,而是從骨髓裏發出來的。— 大恩上師教言

把一個陌生人變成自己的至親,以他的苦為苦,以他的樂為樂,這是世間上的愛。 把每一個陌生人都當成至親,希望這世上最好的東西給他,卻不執著他為己有,這是佛 教中的愛。 敬錄自 索達吉堪布的微博

一個人如果人生觀是對的,那天將降大任給你,財寶整麻袋整麻袋給你。物質沒有什麼的,錢叫流通貨幣,只要你人修好了,躲都躲不過,流通貨幣淨往你那流通,錢躲都躲不掉,這也是一個香港大老闆對我講的。是我師父的大護法,我們關係很好的,他就講一個人真的修好了,那個時候錢你躲都躲不掉,往你那跑。

你自己人沒做好的時候,你想追錢,你就是開著飛機追都追不到,錢是流通的,跑得很快的,人追錢是追不到的,錢追人你躲也躲不掉的。–傳喜法師

別人罵你,是消災;給不好臉色看,是「最上供養」 高興也好,煩惱也好,要遠離是非,就是一句阿彌陀佛——照這樣做去,心無煩惱,便是「花開見佛」 別人罵你,是消災;給不好臉色看,是「最上供養」。要無分別,如獲至寶 煩惱,就是修行的下手處。—廣欽老和尚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可不悲哉。竊謂徒悲究有何益。須知生死,大事也。信願念佛,大法也。既知死之可悲,當於未死之前,修此大法。則死不但無可悲,且大可幸也。何以故,以淨業成熟,仗佛慈力,直下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超凡入聖,了生脫死。得以永離衆苦,但受諸樂。漸次進修,直至成佛而後已也。(三)飭終津梁跋── 恭錄自《印光大師文鈔》

問:受三皈五戒而不能持戒,請問會有什麼因果?

答:因果是加一重罪,破戒的罪。殺生本來就有罪,沒有受戒只有殺生的罪,沒有破戒的罪。受了不殺生的戒,你不能持戒就有兩重罪,你殺生有罪,破戒又有罪。所以殺盜淫妄都有罪,這是性罪,不受戒也有罪。只有酒,酒不受戒沒有罪,受戒後只有破戒的罪,所以酒是遮戒,不是性罪。酒是預防,怕你犯前面殺盜淫妄,這個要懂得。所以戒律有兩種,一個是本身有罪(性罪),一個是本身沒有罪(遮戒),是預防的。—淨空老和尚答問

修行的本質並沒有任何奇特的地方。它的實質就是反覆的深入我們的心相續,並且改變它,否則,這個寶貴的人身會被浪費。你用一生的時間追逐自己的念頭,執著它所創造的輪迴,實際上,就是在夢幻中迷失自己而不自覺。—–頂果欽哲仁波切

當一個人處於一種非常廣大的、慈悲的心態當中的時候,其實他自身的痛苦和煩惱,全部就像雨水融入大海、雪花融入大海一樣,全部跟大悲心融為一體,這個時候他不會有痛苦,他會是非常快樂的。 這是真正的幸福!—《遇見喜悅》

人生在世,就是報恩、報怨、討債、還債這四種緣分,生生世世沒完沒了,一世比一世結的緣更深,而且恩情會變成怨恨,怨恨卻不會變成恩情;樂的事會變成苦,苦事永遠不會變樂,所以佛經上常說:「三界統苦」,在六道裡面沒有真實的快樂。我們明白這個事實,要徹底覺悟,絕對不跟任何人結冤仇。(節錄 淨空法師語錄)

佛法就是學「覺悟」,破除眾生的迷情、執著。迷惑的人雜念多、妄想多,處處分別執著。覺悟的人,心地清淨,沒有妄念。所以迷惑的人事情很多,覺悟的人什麼事都沒有,天天都是天下太平。(節錄 淨空法師語錄)

我們起心動念不是對別人負責,而是對自己負責任。如果還不發心修善積福、念佛求生淨土,過了今生,恐怕又要輪迴六道、長劫受苦。唯有大智慧之人,認清事實,才曉得只有求生極樂世界是我們唯一的生路。(節錄 淨空法師語錄)

人生在世,不要跟人結冤仇,也不必刻意結善緣,佛教我們「廣結法緣」。善緣好過頭會變成惡緣,只有廣結法緣,才是身心清淨沒有染著。(節錄 淨空法師語錄)

中國儒家以禮樂教學,佛門則重視戒律與梵唄,戒律調身,梵唄調心,在不如意的時候,我們高歌一曲,的確能夠紓解心中的憂慮。世間音樂會激發人的情緒,但是佛門音樂,卻可以幫助我們的心平靜安定,所以稱為「梵音」。經典上說,世尊在世的時候,以音聲作佛事,由此可知梵唄的重要性。唱梵唄最重要的是真誠心、清淨心、恭敬心、慈悲心,音聲有佛菩薩加持,自然得感應。善導大師說「一切真實心中作」,唱念也不例外。(節錄 淨空法師語錄)

大眾在一起,念佛是唯一共修,不夾雜、不間斷。聽經就是專心的聽,聽不懂也不必去研究討論,這樣才會開悟。如果提出問題討論,這就把佛法變成世間法。念佛修一心,聽經也是修一心,真正得一心,世出世法沒有不通達。所以,會聽經的人,就像馬鳴菩薩起信論上所說的:「離名字相,離言說相,離心緣相。」不起心、不動念,這真正是戒定慧三學圓修。(節錄 淨空法師語錄)

我們時常讀經,提醒自己「生死事大,無常迅速」,「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下定決心求生淨土,這樣才達到讀誦經典的目的。(節錄 淨空法師語錄)

古德教我們「聞謗不辯」,世間自有公道,何必辯白!這是一個仁人君子的胸懷。「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凡事一笑了之,讓時間去澄清事實,俗話常說「日久見人心」,應當學忍辱仙人,打不還手、罵不還口,「忍辱」是得定的基礎。(節錄 淨空法師語錄)

佛在大小乘經典裡面常常告訴我們福報有三種:「財富」、「聰明智慧」和「健康長壽」,這三種福報,古今中外每一個人都喜歡、都要求,但是要修善因才能夠得善果,因為因果定律是真理,連佛菩薩也無法扭轉。今生發大財的人,前生財布施修得多;前生法布施多的人,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多的人,得健康長壽。所以這三種布施是因,財富、智慧、健康長壽是果報。所以有些人不需要工作,財源滾滾而來;有些人工作得很辛苦,卻貧窮過了一輩子。一般人以為是命運在操縱,其實這就是因果定律,自作自受,只有深信因果的人,依教修行,勤修三因,必得三果,才能夠扭轉。(節錄 淨空法師語錄)

華嚴云:菩提心香能除貪瞋癡等熱惱,令其具足智慧清涼。這一句不少同修都能體會,尤其是心裡不高興的時候,念一部大乘無量壽經,念幾句佛號,就能體會其清心自在。讀經越真誠,體會就越深入,所得之清心自在就更深。(節錄 淨空法師語錄)

淨空老和尚說:【我們的心往外跑,不知道回來。《楞嚴經》教我們修行的祕訣,就是回頭。所以,佛門一般寺院的山門,背後常常寫著「回頭是岸」。那一句話的用意很深!在那裡回頭?念念回頭。眼從色塵回頭,耳從聲塵回頭,鼻從香塵回頭,舌從味塵回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要知道回頭,不可以隨塵流轉。】

大乘根性的人心量廣大,不僅為自己,還要為一切眾生著想。我們應該多問問自己,有沒有時常想到利益眾生?自己得到佛法的好處,也能夠盡心盡力把正法介紹給別人,有這種心量的就是大乘人。至於能力是不是能夠作到,這需要靠福報,只要盡心盡力,即使沒有能力,或者做得很少,功德也是同樣圓滿。所以佛門講「圓滿功德」,是每個人都可以修的。(節錄 淨空法師語錄)

菩薩修行有無量無邊的法門,總歸納成一個布施。布施就是捨,就是放下。六波羅密全是布施,布施有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忍辱、持戒是無畏布施;精進、禪定、般若是法布施,六度總歸成一個捨字,捨得乾乾淨淨就能圓滿證果。(節錄 淨空法師語錄)

西方極樂世界,十方諸佛讚歎,十方諸佛替阿彌陀佛宣傳、介紹。阿彌陀佛不必招生,十方如來替他招生。我們細心觀想,知道極樂世界無比殊勝,真容易去,真難信。什麼人能信?有大福報的人能信,有大智慧的人能信,大善根、大福德的人能信,信的人得福報。  –淨空老和尚法語─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科註(第六十三集)

本題是從教化對象而建立,顯示經典之功德利益。阿難及性比丘尼為所有學佛人的代表,阿難表多聞,無定,歡喜求解而不認真修行,有解無行難入佳境。性比丘尼即摩登伽女,表貪愛。迷於五欲六塵,無有出離三界之心。我們學佛,若沒有出三界之心,心口不相應,財色名食睡,樣樣都放不下,這是我們學佛不能成就的通病。此經即為專治此病之良藥。(節錄 淨空法師語錄)

【淨空老和尚】現前我就用真誠心生活,用真誠心工作,用真誠心待人接物。別人用妄心對我,我用真心對他,為什麼?諸佛如來、法身大士如是,我要向他們學習,這就對了,這就是真正在學佛。由此可知,學佛並不一定要讀很多經論,要學很多法門,沒有這個必要,確實像惠能大師所說的,跟認識字不認識字沒關係,跟你用真心有關係,真誠太重要了。–淨土大經科註303集 5/15日講

口念佛有兩種意義:一個是提醒自己心裡念佛,心口如一;第二是幫助眾生種善根,不管他接不接受,只要聽到一句阿彌陀佛,阿賴耶識種下金剛種子,將來因緣成熟,他也會念佛求生淨土。所以念佛是自行化他,功德圓滿。(節錄 淨空法師語錄)

無量劫來,生生世世,我們學佛都走錯了方向;只有這一世走對了。能夠遇聞「大乘無量壽經」,是第一稀有的大福報。夏老居士說對於這個法門,能夠真正認識,專修、專弘,真正是億萬人中難得有一、二個。遇到而不能夠深信,專修專弘的,也算是有福報,只是還沒有成熟而已。大家要珍惜這個殊勝稀有的因緣,認真修學。(節錄 淨空法師語錄)

我童年時還不知道念佛,看見鄰居一個老太婆,每天念佛幾千聲。問她為什麼這樣?她說:“我丈夫生前念佛,死的時候很好,所以我這樣念。他死時沒有病,和人一拱手而去。”出家人,為什麼反而不念佛呢?!〈節錄 蓮池大師語錄〉

修什麼布施,可以最快速得到豐富的收穫?布施佛法是最好的方法。我們印經、製作錄音、影帶,把佛法流通、推展到全世界,介紹給一切眾生,財、法、無畏三種布施都圓滿。所以這是改造命運最快速而有效的辦法。(節錄 淨空法師語錄)

凡夫有情見、有成見,看到喜歡的就貪愛,不喜歡的起瞋心,所以對於事實真相看不清楚,有錯誤。換句話說,只要我們對於順逆境界還有一絲毫的牽掛,這些情見,都會障礙我們真實智慧。所以一定要發心利益眾生,弘揚正法,心地一天比一天清淨,性德光明才能流露,對於一切境界看得很清楚、很明白,但是絕對不起心動念,這就是「照見」,是真實的功夫。(節錄 淨空法師語錄)

禪淨雙修是淨宗六祖,永明延壽大師︵彌陀化身︶所倡。但須知當時的時代背景,彼時禪風極盛,且行者執著,故大師應化世間,於參禪現大徹大悟,再回頭專修淨業。顯示大徹大悟仍須念佛才得真實成就。故知大師開示對象是參禪者,非念佛者。若在今天大師對我們說法,必是教人老實念佛,求生淨土。(節錄 淨空法師語錄)

學佛修行就是學真誠,儒家所謂「誠意正心」,也就是佛門講的「發菩提心」。菩提心是徹底覺悟的心,徹底覺悟的人一定會犧牲自己、成就大眾,念念都是損己利人,所以在日常生活的行為舉止,不需要造作,自然就會流露出溫和、善良、恭慎、節儉、禮讓的氣質。(節錄 淨空法師語錄)

親屬之間會互相牽掛,希望永遠在一起,其實此種牽掛將無法使他們真正在一起。當緣盡時,仍然是各走各的,隨業流轉,將來見面也不相識。所以我們要勸導家親眷屬統統念佛,今生都到西方極樂世界,都得無量壽,那就能永遠相聚在一起,這才是事實真相。除了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不念,今生真正得利益,還要分享大眾,讓他們明白也發願修行,這才是真實的分享。(節錄 淨空法師語錄)

我們平日的言行舉動,都要想到利益眾生。對眾生有利益的,就應該說、應該做;對眾生沒有利益的,我們不去說,也不要做。換句話說,對於是非善惡我們心裡很清楚,但是取捨之間,一定有分寸,這就是戒定慧。(節錄 淨空法師語錄)

做惡事要趕快發露懺悔,早日受報;做好事不要讓別人知道,就是積陰德。(節錄 淨空法師語錄)

佛門裡面點蠟燭和油燈,都是提醒我們要「捨己為人」|燃燒自己,照耀別人。眾生之所以生生世世輪迴六道,都是因為「我執」太重,蠟燭燃燒自己、照亮別人,正好提醒我們要犧牲自己,成就大眾,能夠長時間的熏習,我執自然會愈來愈淡。(節錄 淨空法師語錄)

印光大師教我們,要把「死」字掛在額頭上。想想死的時候,一樣也帶不去,心地自然就清淨。(節錄 淨空法師語錄)

母親念兒女的心,一生從不間斷,而兒女念母親的心則大不然,尤其是今日社會一定要覺悟。何不以念兒女之情換念阿彌陀佛。聰明人是念念都念阿彌陀佛。(節錄 淨空法師語錄)

修學其他法門,碰到冤親債主來擾亂是在所難免,但是我們只要發心念佛,佛光就會注照、加持我們,一切妖魔鬼怪不敢接近,在修行道上非常安穩。念佛人心心念念都在「道」上,「道」就是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三業清淨,就絕對不會有魔事,著魔都是因為我們心不在道上。(節錄 淨空法師語錄)

佛在吉凶經上講得很清楚:「為佛弟子,可得為世間事,不可得為世間意」,所以我們弘法的工作要做,但是不能「有心」做,有心做就是世間意。心裡面只有一句阿彌陀佛,任何事情都是作而無作、無作而作,絕對不會有障礙。(節錄 淨空法師語錄)

日常生活待人處世,能夠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是「權智」;自己保持清淨心,一塵不染,這是「實智」。我們不要以佛法的標準,去衡量所有的人,處處看不順眼,這是大錯特錯,所謂「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離開世間法,就沒有佛法可言。這些我們應該認真去學習。(節錄 淨空法師語錄)

能夠時常存著幫助別人的心,就是修福;時常為別人著想,等到自己需要幫助的時候,自然也會有很多人來幫忙。如果我們不懂得涵養這種溫厚、善良的品德,粗心大意,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會錯失很多積功累德的機會,而且將來別人也會有意無意的疏忽自己,這些都是因果報應。(節錄 淨空法師語錄)

講經是以正法布施眾生,修第一等的大福報,尤其是弘揚淨土五經一論,功德利益更殊勝,改造命運也最快速。(節錄 淨空法師語錄)

大眾共修,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的想法、看法統統放下。真正念佛人,沒有妄想,也沒有見解,一心一意就想離開這個世界,還有什麼想法跟看法?我們只想求生淨土、見阿彌陀佛,別人提出看法,我們還是一句佛號老實念,所有的業障都能夠消除。(節錄 淨空法師語錄)

今天遇到一切不如意的人、事、物,都是自己過去世造的業果,所以要心平氣和,逆來順受。知道逆緣可怕,自己就要更警惕,不要再造惡業。如果不能夠忍受逆緣,起怨恨心,造的業就更深了,所以「忍讓」很重要,什麼都要能忍,什麼都要能讓。(節錄 淨空法師語錄)

「心開」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心開的時候,到處都覺得自在安樂,因為我們的自性本來就具足無量的智慧德能、才華富貴,所以樣樣都會稱心如意。(節錄 淨空法師語錄)

明瞭宇宙人生事實真相是「看破」,明瞭之後再也不會起妄想、分別、執著,那就是「放下」,放下以後即得「大自在」。(節錄 淨空法師語錄)

真正有智慧的人,時常想到利益眾生、宣揚佛法,這是發菩提心;凡夫念念想到自己,貪圖名聞利養,不肯為佛法做事,所以就不斷的造業。所發的心不一樣,想法、作法當然也就不一樣,只有大慈悲心,才能時常想到為別人造福。(節錄 淨空法師語錄)

凡事都要緣分,我們學東西如果沒有機緣,一輩子都遇不到善知識。(節錄 淨空法師語錄)

佛法經書、錄音帶、錄影帶、及雷射唱片的流通,如果有版權,限制流通,就是「不淨說法」。我們能夠把眼前的小利益與一切眾生共享,必得廣大利益不可思議。(節錄 淨空法師語錄)

我們靜靜觀察,儒、佛的教學都是活潑而生動,絕對不教人讀死書;讀死書的人一定不會開悟;不僅是佛法,儒家也講求「開悟」。什麼是「開悟」?能夠舉一反三就是開悟,學習一個原則,會聯想到許多事,懂得靈活運用、事事通達,這樣讀書才會有受用。(節錄 淨空法師語錄)

弘揚佛法真實的功德利益,是幫助眾生覺悟,降伏煩惱。如果幫助眾生增長貪瞋癡的,絕對不是善知識。(節錄 淨空法師語錄)

倓虛老和尚說,他一生遇到學禪的,有人得定,卻沒有人開悟;但是親眼見到念佛往生的人,卻有幾十個,可見得參禪非常不容易。六祖大師說,參禪必須是上上的根器才有資格,即使是上中根器的人都不能夠開悟,因為禪宗的標準必須要明心見性,才算成就,只有定功沒有辦法出三界。但是,如果我們以參禪的定功來念佛,很容易就可以得到上品往生。由此可知,淨土法門的確是「難信、易行」的不可思議法門。(節錄 淨空法師語錄)

佛光普照,絕對沒有分別,問題只在於眾生是不是「有緣」;換句話說,願不願接受佛光的注照而已,願意接受的人,都可以感應諸佛的加持。(節錄 淨空法師語錄)

人皆有業障,若無業障,就不會來這個世間,業障如何消除呢?古德開示最好的方法,就是念阿彌陀佛。(節錄 淨空法師語錄)

我們每天都在造十法界的因:念一聲佛號是成佛的因;看見眾生可憐,想要修布施,這是菩薩因;起貪瞋癡是造三惡道因。所以無量劫來,我們每個人十法界的因統統都具足。因要遇到緣才會形成果報,那一種緣比較強,那一種因就先成熟,先受果報。「因」是過去生所造的,今生無法改變,但是「緣」卻掌握在我們手中。今生希望得善報、不受惡報,就要斷絕惡緣,努力加強善緣。所以成佛、成菩薩,或是六道輪迴,權力都在我們自己,與佛菩薩、閻羅王沒有關係,這才是事實的真相。(節錄 淨空法師語錄)

初學階段,大家把精神全力投入讀經,等過了三千部以後,心定下來,對於一切人、事、物的想法、看法決定跟從前不一樣。(節錄 淨空法師語錄)

凡夫總是喜歡看別人的醜事,而且愈醜愈好,這是大毛病。法師一生保持清淨的秘訣,就是不看別人缺點,時常讚念別人的功德勝事。(節錄 淨空法師語錄)

諸佛菩薩眼看眾生造業受苦,也不說一句,為什麼?機緣還沒有到,即使說了他也不覺悟、不會接受,反而會造業造得更重。所以諸佛菩薩大慈大悲,一直要等到眾生回頭、肯接受時,才會幫助他。(節錄 淨空法師語錄)

在臺上講經要想得心應手,至少也得十幾年的修行功夫,沒有認真的修行、證得境界,只能把佛學名相解釋清楚,意境絕對講不出來。所以求學要有耐心,不能求快,「欲速則不達」。(節錄 淨空法師語錄)

處在逆緣就要想到「萬法皆空」,沒有一樣是真的。心地自平靜。(節錄 淨空法師語錄)

世、出世法都是從「恭敬」中求,所以善知識沒有一定的標準。我們心目中最仰慕的人,就是我們的善知識,我們要跟著他學道,才會有成就。一心一意跟老師學道,不要知道老師的缺點,才能生起恭敬心,獲得真實法益。這就是成功的秘訣。(節錄 淨空法師語錄)

古人心地清淨,所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無事」,這是何等的悠閒自在。現代人好事,少事希望多事,多事還希望有更多事,整天忙得團團轉,到頭來還是一場空。從這裡我們細心去體會,才知道心地清淨,法喜充滿,是真實的快樂。(節錄 淨空法師語錄)

做惡事要趕快發露懺悔,早日受報;做好事不要讓別人知道,就是積陰德。(節錄 淨空法師語錄)

成功的秘訣沒有別的,就是「專精」而已。李老居士當年教學,對於根器好的同學,可以讓他同時學習兩門,如果是中等根器的人,只能學一部經。那些不願由一門深入的同學,李老居士說:「我沒有能力教你。」(節錄 淨空法師語錄)

傳道很不容易,法達禪師如果沒遇到六祖,不會開悟;但是如果他沒有苦讀法華經十年的功夫,縱使遇到六祖也不會開悟。無盡藏比丘尼也是專門在一部經上,下過十多年功夫,遇到六祖才能開悟。所以要用十年的功夫,專攻一部經,才能得到清淨心。有定力,這是授受的基本條件,如果心不清淨,就是佛菩薩來說法也不會開悟。(節錄 淨空法師語錄)

不要對過去念念不忘,過去的已經煙消雲散,傷害自己的,只是內心的執著和記憶。當再次想到難過的往事時,要告訴自己,這一切都已經過去,不存在了,是一縷輕煙,已隨風飄逝。 【節錄 學誠法師語錄】

修行者花越多心思,做越多以圓滿其他人的福祉為方向和主旨的事行,他自己所渴望的成就或證悟,毋需額外的努力,就會如副產品般產生。【節錄  宗喀巴大師語錄】

感恩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並不是經典中這麼說才重要; 當一個人懂感恩,不需要甚麼邏輯,就容易感到很舒服; 相反的,如果不懂感恩,就算擁有一切也不容易快樂。所以學會感恩是重要的事。 【節錄 大寶法王噶瑪巴語錄】

人有命運,國家亦有命運。起心動念即落入數量之中,只要不起心不動念,就不落入數中,如此才能證得無量光壽。(節錄 淨空法師語錄)

「五濁惡世」在從前還不是很明顯,但是在現前社會是處處可見。現代人生活很苦,不是物質上缺乏,而是精神上的苦悶。每個人都沒有安全感,這是社會動亂的根源,大家不斷的造五逆十惡,種三惡道因:瞋恚心重的將來墮地獄;貪愛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墮餓鬼道;對於邪正善惡、是非利害沒有能力辨別的墮畜生道;造的惡業愈深重,生活就會覺得愈苦悶。(節錄 淨空法師語錄)

從古今中外的歷史,我們真正了解到,靠人是靠不住的,因為一個人的權勢、財富、事業,總是會有失去的時候,唯有靠自己往昔今世勤修大福德,無論何時何地,都能過得很自在。所以佛法教我們要積德修善,才會有真實成就。(節錄 淨空法師語錄)

如果我們不了解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是因緣果報,就沒有辦法改變命運、創造命運。我們起心動念不斷造惡業,卻想要得到善的果報,希望家庭美滿、社會和諧,這是不可能求到的,一定要認真斷惡修善、持戒念佛,時時迴光返照,檢點自己,才能夠改造命運,如願以償,過得自在安樂。所以真正修行人沒有時間去看別人的過失。(節錄 淨空法師語錄)

佛法修學最重要的是具備真誠、慈悲、忍辱和廣大的心量,要能夠包容別人,這是修行的基礎,所謂是「心地法門」,發願要全心全力利益眾生,這就是經上說的「菩薩種性」。凡夫的心自私自利,所以不能出離六道輪迴。(節錄 淨空法師語錄)

清涼大師在華嚴疏鈔講十種香,首先提到的是發菩提心香,什麼是菩提心呢?菩提心是覺悟的心,第一覺悟生死輪迴之可怕;第二覺悟念佛決定往生,往生決定不退成佛。只要把這兩件事情覺悟就是發心,「我願意離開三界,我願意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成佛」,發了這樣的心,就叫菩提心。菩提心香是自性具足的香,此香普薰法界,法界一切諸佛都聞到了,知道你發心要成佛。諸佛一定會加持,幫助你順利在此生中滿足大願。(節錄 淨空法師語錄)

我們處在亂世,要特別小心,人命無常,光陰比什麼都寶貴,不能糟蹋虛度。如何才能切實把握時光呢?唯有老實念佛才是真的,其他都是假的。(節錄 淨空法師語錄)

度眾生要看機緣,好比採果實,先熟的先採,還沒有成熟的,等過些時候再採。(節錄 淨空法師語錄)

無論在家出家,必須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勞,成人之美。靜坐常思己過,閒談不論人非。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一句佛號,不令間斷。或小聲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別念。若或妄念一起,當下就要將它消滅,常生慚愧心及懺悔心。縱有修持,總覺我功夫很淺,不自矜夸。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果能依我所說修行,決定可生西方極樂世界。(節錄 印光法師語錄)

佛度眾生之能力,無人能與之相比,佛之智慧德能是圓滿的。善導大師勸學佛人要聽佛說,不要聽菩薩不相應說。因菩薩之智慧德能不圓滿,故應依佛所說。(節錄 淨空法師語錄)

有人無病念病,結果積想成病;有病想病是病上加病,且病得更重,為什麼不將念頭回轉來念佛呢?專念佛不念病,心中只有佛沒有病,病就會好。世間人往往不能放下念病,專心念佛,殊不知念佛,念到心清淨自然健康快樂。(節錄 淨空法師語錄)

學佛要「福慧雙修」,不怕沒有福報,只要真正修行,福慧就在其中。(節錄 淨空法師語錄)

佛法不是人治、法治,而是建立在「德治」的基礎上,道德比法令規章更要殊勝。(節錄 淨空法師語錄)

現在全世界到處都有災難,沒有一個地方是真正安穩處,只有念佛求生淨土最吉祥,無論到那裡,都有諸佛護念,不會遭遇一切的災難,非常安全。(節錄 淨空法師語錄)

諸佛本願威神加持力:只要老實念佛,一心念佛,則受彌陀四十八願加持。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稱讚護念,縱然魔再有能力;自己業障再深重,魔也不敢變現,也不能來擾亂。(節錄 淨空法師語錄)

我念佛,佛也念我,因為眾生心跟佛心,是一不是二,所以感應道交不可思議,正如彌陀經上所說的:「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節錄 淨空法師語錄)

如果念佛功夫得力、心地清淨,一切事情雖然不去想也會作得好,因為清淨心能夠「照見」,面對一切人事,心裡非常清楚,處理起來不會有差錯,這是真實智慧的流露。世間人總是費盡心思、設計籌畫,不知道只有清淨心才可以真正解決問題。(節錄 淨空法師語錄)

積財傷道,布施是真正的儲蓄,真正的保值。(節錄 淨空法師語錄)

口念佛有兩種意義:一個是提醒自己心裡念佛,心口如一;第二是幫助眾生種善根,不管他接不接受,只要聽到一句阿彌陀佛,阿賴耶識種下金剛種子,將來因緣成熟,他也會念佛求生淨土。所以念佛是自行化他,功德圓滿。(節錄 淨空法師語錄)

七趣原無:七趣是六道再加上仙道,七趣原是從妄想分別執著中生出來的。六道眾生是假有非真有,一如夢境。古云至人無夢。有分別執著才有夢,夢境與心思有密不可分之關係,心惡作惡夢,心善作善夢。念佛人常夢見佛菩薩,孔子常夢見周公。故修行人,可由夢境檢點自己修行功夫得力與否。(節錄 淨空法師語錄)

我們能夠了解三世因果是宇宙人生的真相,面對眼前的逆境,或者不如法,心裡才能平靜,真正相信佛菩薩的安排沒有錯。正如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不管好、壞境界統統都接觸,在裡面磨練自己的清淨心,處順境不起貪愛,逆境不起瞋恚,這是真正修行。如果對於喜歡的生貪愛,不喜歡的就起瞋恨,這是造輪迴的業因。所以華嚴經說,一切眾生都是我們的善知識,只有自己一個是凡夫,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佛菩薩示現來度化我們的。(節錄 淨空法師語錄)

魔障時時會現前,我們要有本事認真克服。魔是什麼樣子呢?魔是很可愛的,在不知不覺中,我們就很容易上了魔的當。尤其是喜歡神通感應的人,到底他這個境界是佛還是魔呢?大家要知道大多數是魔。為什麼是魔?因為與經上講的不同。故淨宗初祖,慧遠大師於一生中,三次親見西方淨土,所見之境界,完全與經上所說相符合,這就是真見佛。反之,所見之境界,有九成與經上吻合,只要有一分不符合經意,皆屬魔境。其次,若不與本修相應的境界,也是假的。譬如天天念阿彌陀佛,結果藥師如來現身,這也是魔。必定要與本修相應才是勝境。又佛現的時間短,一看清楚即便消失,若現的時間長,或消失又出現,且常常出現,擾亂清淨心,這是魔不是佛。一般初學者常有瑞相,是為增長信心故,學了幾年後,瑞相便少了。即使有境界出現,也要見如不見,絕不對境界留戀,這就是瑞相。(節錄 淨空法師語錄)

古德常說:「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將相所能為。」出家的可貴,在於能夠徹悟宇宙人生的真相,而發心犧牲奉獻,自行化他,所以連宰相、將帥都比不上。但是如果做不到徹底的犧牲與奉獻,古德也常說:「地獄門前僧道多」,「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這都是真實的告誡我們,出家一定要認真修行,真正成就,否則將來一定會受果報。(節錄 淨空法師語錄)

「若真修道人,不見他人過」,想到別人缺失,就是自己的煩惱。每個人都有善、惡,有醜陋、也有光明的一面,阿羅漢尚且有習氣,更何況是凡夫?即使他有九面是醜陋的,我們也要捨棄,只看他光明的一面,這樣才生得起恭敬心。普賢菩薩教我們「禮敬諸佛」,沒有恭敬心的人,道業絕對不能成就。(節錄 淨空法師語錄)

傳道、弘道都不能勉強,要隨緣,不能操之過急,這是大原則。緣分成熟的時候,凡事都會自然成就。世尊當年也是如此說法,如果只有一、二個人緣成熟,就專為這二個人說法;如果大眾的機緣成熟,佛就為大眾說法。隨緣說法,應機施教,才能惠予眾生真實利益。(節錄 淨空法師語錄)

修行著魔有二個原因:一是「宿障深厚」,欲除過去生中的業障,唯有老實念佛。二是「不用善心」,喜歡神通、感應、不老實,這樣最易著魔。大家要知道佛菩薩皆有神通,但不用神通,因魔亦有魔通,若以神通作佛事,則成佛魔混淆不分。修行主要在修清淨心,心不清淨,魔便有機可乘。(節錄 淨空法師語錄)

修行的效果,我們自己可以明顯的覺察到。如果自己的知見與經典漸漸相同,就開智慧。智慧開後再看佛經,跟從前絕對不一樣,從前看的只是表面,現在能夠深入體會弦外之音。佛法實在講,都是意在言外。「意」是說不出的,要有悟處,才能夠體會。有悟處就有真實作用,作用是消業障。業障消除,往生決定有把握。(節錄 淨空法師語錄)

一切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故一切法從心想生,往生西方不退成佛也是心想生。念頭很厲害,想什麼變什麼,念佛成佛,念貪瞋癡變餓鬼畜生地獄。十法界都是自己心想變造的,自心變現的。道理明白了,於念佛成佛才不懷疑,有把握有成就。(節錄 淨空法師語錄)

我們往往看到一些不識字,窮苦的老太婆,好像很無知,一天到晚只知道念阿彌陀佛,看到他們往生都非常自在,有站著、坐著、不生病、預知時至,自在的往生。這比知識分子實在高明太多了,原因就是他們都能老實念佛。反觀一些知識分子,則是一邊念佛,一邊打妄想。所謂「自古詩人妄想多」,妄想是造六道輪迴之業,我們決不能學。修行人知道的事,越少越好;認識的人,越少越好,所謂「知事少時煩惱少,識人多時是非多」。這才明白老太婆的老實念佛不簡單,是真有智慧的人,他們才是世間第一等人。(節錄 淨空法師語錄)

出家應當求一切眾生的福報、佛教團體的福報,所以四弘誓願的第一條「眾生無邊誓願度」,如果還有「我厭惡的眾生」這就錯了。四弘誓願是我們自性的流露,如果違背自性、只求自己現前福報,那就真的錯了。(節錄 淨空法師語錄)

人一生當中,真的要自求多福。要時常想到自己的一笑一動、一言一行,極樂世界菩薩們統統看得清清楚楚,我們要想瞞,也只能瞞住世間的愚癡人,這種想法就叫做「自欺欺人」。(節錄 淨空法師語錄)

如果有機緣,我們應該盡心盡力的把淨土法門介紹給大眾;沒有機緣的時候,就自己認真修行。有機緣而不幫助眾生,這是小乘人,念佛的功夫再好也不能往生,因為極樂世界是大乘菩薩的世界。所以幫助別人認識佛法、修學佛法的工作,我們一定要積極去做。(節錄 淨空法師語錄)

「佛氏門中有求必應」,凡有求而不應者,定是本身有障礙,覺察障礙,排除障礙,則自然感應道交。求必如理求,如法求,若只為個人私利享受五欲六塵,則不如願。因佛菩薩不會幫你增長貪瞋癡。(節錄 淨空法師語錄)

想念阿彌陀佛的人,是世間第一等的大福報、大智慧,再過不久,就要到極樂世界成佛去。(節錄 淨空法師語錄)

我們念佛要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才是真正的尊敬佛。不僅是對佛,在日常生活中對待一切人、事、物也要用同樣的恭敬心。(節錄 淨空法師語錄)

學講經一定要求三寶加持,也就是自己的心、願、解、行一定要與佛相應,才能得到感應,口是心非是絕對不可以的。道場同修如果不學講經的,也要認真聽講,增長正解,提高共識。(節錄 淨空法師語錄)

佛門自古以來,以藝術弘法的例子非常多。古今大德也很重視。所以佛法是多方面的,只要能夠依照自己的專長貢獻發揮,專精修學,都能利益眾生。(節錄 淨空法師語錄)

佛告訴我們真實修福方法,教我們布施、做好事,修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節錄 淨空法師語錄)

學佛好好修行,作眾人的榜樣,就古人所說的「人天眼目」,這是修大福報、無量功德。(節錄 淨空法師語錄)

念念為佛法,念念為眾生,念念為無上道,就得諸佛護念。(節錄 淨空法師語錄)

不要誹謗人,也不輕易讚歎人,看到別人的過失要涵容。古人說:「君子絕交,不言人過」,喜歡說別人過失,的確是我們自己最大的毛病。(節錄 淨空法師語錄)

學佛不論出家、在家,即使不學佛,也以「和」為貴。論語上說:「禮之用,和為貴」,無論大、小團體,只要能做到人事和睦、財政公開,這個團體必定興旺,否則一定是流弊百出。我們既然發心學佛、積功累德,這兩條是德行基礎。(節錄 淨空法師語錄)

果能老實念佛,效果實不可思議。若不老實,功效就難講了。所以念佛人多,往生人少。原因是不會念,有夾雜。西方確指覺明妙行菩薩云:念佛最忌夾雜。一但夾雜,就沒有效果。世間事尚且不能夾雜,何況佛法。雖不想有夾雜,但妄想不斷,故勸大家讀經,把念頭集中到經典上,常常憶念阿彌陀佛的發心、勤學、宏願、智慧、弘化成就眾生等不可思議功德。把握這個原則,應用在日常生活中,擴充到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切法都能和佛心相應。(節錄 淨空法師語錄)

出家人萬萬不可自大自狂,對於真正有修行的在家人,要虛心求教。佛法唯「道」是尊,誰有「道」就向誰學,淺的向深的學習。佛陀時代,舍利弗、目犍連對維摩詰居士的禮敬跟對佛是一樣的;玄奘大師在印度求學時有兩位老師,一位是出家人,一位是在家人。(節錄 淨空法師語錄)

現代人心從「根本」上壞,根本就是孝敬。一切大乘經典都告訴我們,「孝」不僅是對父母,還要擴展到對老師、對三寶,以及盡虛空、遍法界的眾生,它涵蓋一切的宇宙人生。我們現在待人處世,對於喜歡的貪愛,不喜歡、不滿意就起瞋恚心,無量壽經上說的清淨、平等,我們一絲毫都沒有做到,這就是從根本上壞。(節錄 淨空法師語錄)

學佛不是口頭上說說而已,要從心地下真功夫,也就是無量壽經所說的「洗心易行」:洗除心垢、改變行為。修行的利益有三種:住真實慧、明心見性︵開化顯示真實之際︶、積功累德︵惠以眾生真實之利︶。我們修行的目標是「清淨、平等、覺」,如果不修這三種心,不但不能往生,世間災難也不能免。因為我們內有煩惱、外有惡緣;內外交感,一定會有苦報。(節錄 淨空法師語錄)

印光大師說,學佛之人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誠敬心」是學佛成就的秘訣。末法時代修學很難成就,就是因為不懂得尊師重道,如果對於老師不能夠百分之百的恭敬、服從,即使是佛菩薩來說法,自己還是不能夠得到真實利益。我們學佛希望自利利他,就要以身做則、尊師重道,做眾人的表率、模範。(節錄 淨空法師語錄)

世、出世間所有的好事,都免不了有障礙挫折,世尊當年成道,還要受三月的馬麥之報,更何況是佛以下的菩薩、祖師大德們,每個人弘法利生都曾經遇到許多障礙。以禪宗六祖為例,當初五祖傳法給六祖的時候,六祖才二十四歲,雖然一個字都不認識,卻為無盡藏比丘尼講解一部「涅槃經」,幫助他開悟。可見得當時六祖已經有能力教化眾生,但是還是到獵人隊躲藏十五年,避免種種的嫉妒障礙。所以一生過得很平靜,沒有經過考驗的人,很難會有大成就。(節錄 淨空法師語錄)

這句佛號,念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原因何在?在於心口不相應。若能心口相應,就能往生凡聖同居土,念到心佛相應,則品位更高。這句名號是真如本性的德號,常念即將真如本性念出,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所以執持名號老實念,就是從性起修,和其他大小乘從事相上修,大不一樣。那是從心意識修,是染修,不清淨,所以見性難。念佛人得佛本願威神加持,易修易成,往生就是證果。故阿彌陀佛是自性彌陀,四土是唯心淨土。往生證果是本有的恢復,不是新的事證。(節錄 淨空法師語錄)

一切眾生都有見思、塵沙、無明煩惱,只有佛才是消除一切煩惱,證得圓滿菩提。但是我們要知道,菩提與煩惱差別只在迷、悟之間而已;覺悟的時候,煩惱就是菩提;迷惑的時候,菩提就是煩惱,兩者是一不是二。煩惱雖然無量無邊,終究是虛妄相,我們只要把心安住在一句佛號上面,一切的妄想、煩惱,自然會消除。(節錄 淨空法師語錄)

對於興趣不同、法門不同的人,我們應當要尊重。(節錄 淨空法師語錄)

修行不需計較一切事務,只要不障礙弘法工作,凡事都隨緣。(節錄 淨空法師語錄)

什麼事情都要先檢討自己,孔夫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教我們存心仁厚。想要別人對我笑,自己得先對別人笑;處世要大公無私;這些都是學做人。(節錄 淨空法師語錄)

「信為道源功德母」,文殊菩薩是七尊佛的老師,信心第一,「七」代表圓滿,正是說明一切諸佛都是以信心為根本。世、出世間法成就的第一個條件,都是要有堅定的信心,所以六種信心當中,「自信」最重要,而一個人成就的大小,也一定跟他自信的深淺成正比例。(節錄 淨空法師語錄)

「利益自己」是造業,業障越積越厚,消不了。(節錄 淨空法師語錄)

「改進」,要把自己的毛病習氣改掉才會有進步。(節錄 淨空法師語錄)

四大天王表法的意義,就是佛法入門的真實基礎。彌勒菩薩在中間,笑臉迎人,代表學佛的人要「生平等心、成喜悅相」,發廣大誓願,救度一切眾生,這才具備學佛的資格。東方持國天王,代表負責、盡職。南方增長天王,代表精進、日新又新,不僅學問德行、才藝要進步,生活水平各方面也要求進步。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代表「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我們要做到前面所說的負責盡職、日新又新,就要多看、多聽,增長見聞,不斷求進步。就像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也是參觀、考察十方諸佛國土的優劣,才建造出來的。所以學佛如果不懂得佛門教學設施的意趣,一定會流於迷信。今日佛弟子有責任恢復、光大傳統佛教,也就是「佛陀的教育」,才能達到自利利他的目的。(節錄 淨空法師語錄)

佛法一定要回歸到「教育」,才能夠創造光明的前途,普遍利益一切眾生。因為宗教的範圍是天道、鬼神道和仙道,各各宗教之間,都劃清界線,產生對立,只有佛陀教育涵蓋十法界,有廣大的包容性,能夠給予眾生真正的利益。(節錄 淨空法師語錄)

「阿彌陀佛」是我們真心本性的名號,念這個名號,真心本性就自然現前,不僅是阿彌陀佛加持,十方諸佛都歡喜護念,讚歎保佑。(節錄 淨空法師語錄)

世間人的慈悲多半是感情用事,佛菩薩的慈悲,則是建立在理智、智慧的基礎上。沒有智慧,慈悲多禍害。(節錄 淨空法師語錄)

念佛人以一句佛號圓具五教,世尊四十九年所說之法不離「念佛三昧」。五教行者,依各教不同的修行方法,最後仍不離念佛三昧境界。故知修行的手段雖不同,但所證的境界是相同的。是以念佛人不歷階梯,不費時劫,一生成辦無上佛果,極為殊勝。(節錄 淨空法師語錄)

「無量壽經」講善護三業,把口業放在第一位,可見得言語的重要。古人說「禍從口出」,言語不謹慎,小則影響個人榮辱,大則導致國破家亡;這些我們在歷史上也看到很多。有的時候言者無心、聽者有意,往往與人結冤仇,自己還不知道。所以修行「口業」最難守,世尊教我們要「善護口業,不譏他過」,自己一定要謹慎。(節錄 淨空法師語錄)

一切的病痛都是因為自己心裡有「毒」,也就是「貪、瞋、癡」,所以要洗心易行,把心中的毒穢消除,身體自然健康。(節錄 淨空法師語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