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禍當作福,把福當作禍

把禍當作福,把福當作禍

淨空老法師:

1 我們中國古人造字真有智慧,這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民族比不上的。你看“禍”、“福”這兩個字,形象非常接近,稍不留意,你就會把福看成禍,把禍看成福。

2 禍跟福,實在講,在一念之間。一念覺,禍就變成福;一念迷,福就變成禍。禍跟福,體是一個,作用卻大大地不相同。

3 “禍”跟“福”這兩個字,乍看非常接近,這個意思就是告訴你:禍跟福不容易辨別,往往福裡面有禍,禍裡面有福,你要有智慧去辨別。

4 什麽是福?什麽是禍?簡單地說,如果這個念頭是大公無私,是為一切眾生,你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是福;如果是自私自利,尤其是損人利己,不管你做的是什麽事情,是禍不是福。所以,享福的人,很容易造罪業,往往把禍當作福,把福當作禍,這是愚癡,搞錯了!

林瑞碧讀後心得摘要:

「禍跟福不容易辨別,往往福裡有禍,禍裡有福,要有智慧去辨別」;

「念頭是大公無私,為一切眾生,你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是福」;

「自私自利,尤其是損人利己,不管你做什麽事,是禍不是福」。

「享福的人,很容易造罪業,往往把禍當作福,把福當作禍,這是愚癡」!


傭人有福

傭人有福

淨空老法師:

在三十多年前,有一位居士帶我到台北陽明山,住在一個非常豪華的別墅。別墅是誰的?陳查某的。那棟別墅確實非常豪華,我在那裡住了一天。那麼大的別墅,他自己沒有時間去住,請兩個傭人住在那裡幫他照顧。

那兩個人有福報,住那麼好的房子,而且還要給他們錢,請他們去住。他自己一生當中,在那個別墅只住過一個晚上。

這是造業!這些錢為什麼不拿去做好事?世間苦的人很多,為什麼不去幫助別人,去做真實功德。

我們曉得很多人在全世界許多地方都有別墅,都有產業,這一口氣不來,一樣也帶不走,都是為了自私自利,沒有替社會想,沒有替眾生想。這些事情在我們周邊有很多,我們要警惕。

節錄自《太上感應篇》

林瑞碧讀後心得摘要:

「很多人在全世界許多地方都有別墅,有產業,一口氣不來,一樣也帶不走」;

「世間苦的人很多,為什麼不去幫助別人,去做真實功德」?!


佛法不能執著,非法你自然放下了。

佛法不能執著,非法你自然放下了。

淨空老法師:

大乘教裡頭,祖師們常說二邊不立,二邊就是有無,有無二邊都放下,那叫中道,中道也沒有。立一個中道,是把有無二邊做為一邊,從這裡又產生一個中道。中道也沒有,也是假的,不是真的。你看邊中俱離,究竟解脫。佛說中道,不要被中道迷了,以為真有個中道,錯了。中道是對二邊說的,有對面是無,無的對面是有,二邊都放下了,那叫做中。從邊又立個中,這叫中道,叫第一義諦,名字有,實際上沒有。從名字上你要能夠悟入真實,這叫開悟,所以不能執著。這就是佛《般若經》上所說的,法,佛法,佛法不能執著,非法你自然放下了。

佛法是智慧,一執著就是煩惱,不是智慧,它變成知識。知識跟智慧是兩樁事情,知識有侷限,不圓滿,智慧沒有侷限,它是圓滿的。智慧能解決一切問題沒有後遺症,知識解決問題,後頭一大堆後遺症。

淨土大經科註(第二八六集)

林瑞碧讀後心得摘要:

「佛法是智慧,一執著就是煩惱,不是智慧,它變成知識」;

「知識跟智慧是兩回事,知識有侷限,不圓滿;智慧沒侷限,它是圓滿的」。

「智慧能解決一切問題沒後遺症;知識解決問題,後頭一大堆後遺症」。


專注於覺性,就不會看他人過失

每日思惟!

一位居士向師父說:師父我不會再參加任何法會共修了…

法師說:我可以問為什麼嗎?

居士說:我看到人們在參加法會的時候
只是自顧自己滑他們的手機,有的還在閒聊,
他們都不是真正來學佛…

法師沉默了一會兒說:好的,
但在你做這最後決定之前,
我可以請你為我做件事嗎?

居士說:什麼事?

法師說:你拿一杯水到道場的周圍走2圈,
但玻璃杯裡面的水不能滴出來。

居士說:好的我能做到這一點!

過了一會兒居士回來說:我已經完成了任務。

法師問了居士3個問題:

1.你有看到任何人在滑手機?
2.你看到有人在說閒話?
3.是否有任何人正在犯錯?

居士說:我沒有看到任何東西,
因為我專注這個玻璃杯,所以水才沒有滴漏!

法師告訴居士:當你來到道場時,
你的專注若只是在於覺性,你就不會看他人的過失。

佛沒有說:去跟隨某某居士!去看某某居士!

佛陀告訴我們:你的覺性,不要被別人的影響,
要隨順覺性!不要被境所轉!

(本文摘自釋地化臉書)

林瑞碧讀後心得摘要:

「專注於覺性,就不會看他人過失」;

「你的覺性,不要被別人影響,要隨順覺性,不要被境所轉」!


盲龜值浮木

盲龜值浮木

過去,佛曾在獼猴池側的重閣講堂弘法。一日,佛陀開示大眾:「譬如大地皆成大海,有一隻壽命長達無量劫的盲龜,每百年才能從海中探出頭來一次。而大海中有一根浮木,上頭有一個孔洞;它浮在海上,隨著風四處漂流。盲龜百年才出水一次,想要遇到浮木,已經是機會渺茫,更何況還要由浮木的孔洞探頭而出,你們覺得可能嗎?」

阿難尊者回答:「世尊!盲龜不太可能遇到浮木的孔洞,因為牠百年才出水一次,如果牠在海的東方伸出頭,而浮木可能正隨風漂到海的西方、南方或北方的任何一個地方,所以盲龜要遇到浮木是十分困難的。」

佛陀告訴阿難尊者:「盲龜和浮木雖然不易相遇,但還是有可能會遇到。愚癡凡夫因為不行義、不行法、不行善、不能依真實之理而行,輾轉互相殺害,強者欺陵弱者,造作無量惡業。在人、阿修羅、畜生、地獄、餓鬼五趣漂流,輪迴不息,所以眾生想要暫得人身,更難於盲龜值遇浮木,可見能得人身是多麼珍貴之事。諸位既得人身且值遇佛法出家修行,於四聖諦尚未契悟者,當勤修各種方便法門,起希求增勝上進之心,修學無間道,趣向解脫。」諸比丘聞佛所說,皆歡喜奉行。

典故摘自:《雜阿含經•卷十五》

省思

凡夫眾生被貪、瞋、癡、慢、疑、邪見蒙蔽了心眼,就像盲龜在愛河欲海之中漂流輪轉。不知能擁有人身已是千載難逢之因緣,更何況還能得遇佛法與大善知識,這比盲龜每百年浮出海面,能嵌入浮木孔中更加稀有難得。因此,若今生能得人身、聽聞佛法,要珍惜此殊勝難得的因緣,精進行道早求解脫,方不負此生勝緣。

(本文摘自中台世界 佛典故事)

林瑞碧讀後心得摘要:

「凡夫眾生被貪、瞋、癡、慢、疑、邪見蒙蔽心眼,就像盲龜在愛河欲海之中漂流輪轉」;

「能得人身、聽聞佛法,要珍惜此殊勝難得因緣,精進行道早求解脫,方不負此生勝緣」。


人最缺的是一堂生死教育

活著要為死亡作準備

文:淨宗法師

凡夫的眼光非常短淺,每天懵頭懵腦地過日子,希望在世間的五欲生活中得到滿足。甚至連「死」字都不能提,提了就是不慈悲,「你什麼意思?讓我早死嗎?」其實,提不提都應該早作準備。

比如,我們要上五台山,知道台頂上很冷,就提醒別人「多加衣服,別感冒了」,「啊?你讓我感冒?」讓你先準備,就是讓你感冒嗎?「不能提,提了對我不慈悲」。人的心非常脆弱,比雞蛋還脆弱,一點事都不能提,提了就像夢想被打破了一樣。

活著的時候需要為死的時候作準備。但人卻非常顛倒,平常玩的時候興高采烈,臨死的時候每個人都是哀號哭泣。弘願寺旁邊有一條大道通往火葬場,經常看見這些場景,去火葬場送葬的人完全不是平常的樣子:披麻帶孝,嚎啕大哭,臉色凝重,無可奈何。

怎麼不早點準備?死亡這件事並不是今天才發生的,天天在發生,到處在發生。每個人從生下來就必然有這件事,如果平常不準備,臨死的時候只有慌忙急火、呼天搶地了。有的人心愛的兒子去世了,自己一夜之間白了頭髮;有的人親愛的母親去世了,自己就要瘋掉了。

我們在這個世間,最起碼在活著的時候要有死亡教育,但事實是,世間人缺乏這樣的教育,大家也忌諱去說這件事。比如開車,前面是個懸崖,車離懸崖還有兩百米的時候,有人說:「要跳車,趕快下去,不然就要摔死了。」有人卻說「不能講,閉嘴!」結果,車掉下去,人摔死了。如果早點提醒,車上的人就會趕緊想辦法下來。

我們的人生也是同樣的,知道必定要死,卻不知道死了要去哪裡,最後只能掉到三惡道輪迴去了。很多人都說「不能講,別講」,甚至家裡的親人得重病也不能講,這都是在掩蓋事實。這就是沒得「門」。

為什麼不能講?心理脆弱。這是人生實相,有生必有死。也有人覺得「反正有生必有死,也無所謂」,這都是平常嘴上說說而已,到臨終的時候看,沒有一個人無所謂。

林瑞碧讀後心得摘要:

「反正有生必有死,也無所謂」;

「這都是平常嘴上說說,臨命終時,沒一個人無所謂」。

「活著要為死亡作準備」,等臨命終才後悔,來不及了。


發現生命中的提婆達多~

發現生命中的提婆達多~

釋迦牟尼佛成佛的時候,他第一個想起並感恩的人,不是他的父母,不是他的老師燃燈佛,不是任何人,而是提婆達多。

在《大方便佛報恩經》中,佛陀用了很多篇幅讚嘆提婆達多的功德,甚至明確地告訴大家,提婆達多的真實身份是另一尊佛再來。

《涅槃經》中也說到,如果有人認為提婆達多真實出佛身血,是名信不具足,提婆達多是佛境界。

提婆達多生生世世都與佛為敵,處處為佛設障礙,無數次地傷害佛陀。

佛陀為什麼不恨他,還要感恩他、讚美他呢?

因為如果沒有提婆達多,佛陀就不能圓滿六波羅蜜,就不能具足四無量心,就不會成佛。

其實一切眾生成佛只是做一件事,突破自我。誰來幫你突破自我?一定是你佛性中的另一面,另一個人。

每次當提婆達多傷害佛陀之後,佛陀都會原諒提婆達多,在一次次的原諒中,在生生世世的包容中,佛陀徹底地突破了自我,實現了無我的大慈大悲。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提婆達多。不管他是誰,他如何示現,你一定要找到那個人,要認出那個人,要與他在一起,要愛他,包容他,在他身上實現無我。

就像一個拳擊冠軍,在他成功的路上,一定有無數個陪練,而且最後有一個跟他同量級別的對手出現,他要戰勝那個對手,才能獲得冠軍。

那個與他在一起最長時間的人,那個從一開始就陪他比賽的人,那個直到最後,和他進行決賽的人,一定是他的提婆達多。

你的修行之路,也一定要有許多煩惱的陪練,有與你同量級別的對手,有你生命的另一部分,你的提婆達多。你要珍惜和他們在一起的每次歷練,你要用心與他們在一起。

佛為每個人都安排了很多陪練和他的提婆達多,可是,人們太討厭逆境和仇人了,人們一次次地遠離他們,選擇那些讓你安逸的順境和讚許你的人,放棄了真正的對手和修行的機會,所以,至今你都沒有真正得到解脫。

發現你生命中的提婆達多,珍惜你遇到的一切逆境,照破在你身上發生的一切,覺悟這一切都是佛為你做的最好安排。在他們身上突破自我,洞達無我,就是你的修行。

(本文摘自鐘銀華臉書)

林瑞碧讀後心得摘要:

「佛為每個人安排很多陪練和提婆達多,可是,人們太討厭逆境和仇人,一次次地遠離他們」;

「而只選擇安逸順境和讚許你的人,放棄真正對手和修行機會,所以,至今你沒真正得到解脫」。


聽佛號,跟念佛號是一樣的

聽佛號,跟念佛號是一樣的

文/慧淨法師

名號本身的功能就是使信者、稱念者、聞者都往生極樂世界。現在引用幾個例子:

(一)

台灣台中縣沙鹿鎮的地方,有一位身患癌症的病人,沒有學佛,進入醫院,住在加護病房(病情最嚴重的,必須要護士24小時觀察)。

他得的癌症已經是末期了,末期的癌症都很痛苦,所以有時會哀叫,不哀叫也會呻吟。

他的家屬請心觀法師去探望他,心觀法師去時帶了一台念佛機,同時向他介紹極樂世界的莊嚴,阿彌陀佛的慈悲。

講完了就將念佛機放在那裡,開著佛號讓他靜靜地聽。

這個患者雖然身心痛苦念不出來,但一聽到佛號就不那麼痛苦了,安靜下來了。好像經過一天一夜,就安詳地斷氣了。

當然,我們沒有神通,不曉得他這麼一斷氣,是往生了還是到哪裡去了?不過從這裡我們可以知道,單單聽佛號的聲音,可以降伏自己身心的痛苦,而不必拖延時間,很快就走了。

(二)

一九九五年底,我有一位親戚在台南住院。

有一天下午,我去探望這位親戚,進入病房的時候,後面也跟進一位住在隔壁病房的患者,是女眾,四十歲,但看起來好像有五、六十歲了,眼睛四周都是黑的,而且面貌很憔悴,講話有氣無力,走起路來很緩慢,一副奄奄一息的樣子。

她進來,人家就拿椅子給她坐。她告訴我說:她整整一星期都沒有睡了,因為不能睡,睡不著,覺得很痛苦。又生病又沒有睡覺,當然很虛弱,好像奄奄一息的樣子。

我就跟她說:「你要念佛,你念佛就能睡著。」

她說:「像我這個樣子,怎麼能夠念呢?」

我就對她說:「你不能念沒關係,等一下我去請一台念佛機,你聽佛號的聲音,就能入睡了。」

所以我很快去請了一台念佛機,交待她躺在床上就放念佛機聽,然後我就回去了。

隔天的下午,我又去探望我的親戚,一進門,隔壁房的那位患者,已經事先坐在那裡,而且跟大家有說有笑,氣色面貌也跟昨天大不一樣了,非常好看,也有精神。

她感謝我,跟我說她昨天躺在床上,因為怕吵到別人,所以將念佛機的耳機塞在耳朵里,不知不覺就睡著了,睡了好久,一醒過來精神就很好了。

你看,七天睡不著,不能睡,一聽佛號就睡著了。

從此,她每天躺在床上就是聽佛號,睡覺也聽佛號,所以無形中病情好得很快,沒有幾天就出院了。

我們可以來討論討論:

如果這個病人當下要是斷氣的,那很可能也會借著這句佛號的功能往生極樂世界。

因為她業報之身還未盡,所以就使她能夠入睡,而且病情很快就好,還繼續活下來了。相反的,如果是應該壽終正寢的,豈不是就有解脫的可能,因為名號的功能本身就是那樣的。

還有我們這個身體就是業報之身,業報就是過去的業。所以我們這一輩子出生在哪個地方、身有多高、有沒有智慧、將來會讀到哪個學校、甚至所做的事業、所領的薪水是多少、跟誰結婚、生多少個孩子、健康不健康,這個跟過去世都有百分之百的關係,都是延續過去世而來的。

好像我們銀行的存款簿已經記滿了,要換一個新的存款簿,這個新的存款簿的數目,一定是延續舊的存款簿下來的。現在我們的身體,就好比一個新的存款簿,也是延續過去世的存款簿而來的。

那位患者之所以有病,之所以睡不著覺,是過去的業,甚至是過去的冤親債主在她旁邊干擾,使她睡不著。

那麼佛號一聽,無形中那些業就消除了,甚至如果有冤親債主在旁邊,也會化解冤親債主彼此的業。

聽跟念,其實是一樣的。

當我們念的時候,雖然嘴巴念,但是必須是意業出來的,即使不是從內心很至誠懇切地流露出來,可是你只要念,至少就會在我們的第八阿賴耶識裡面,種下了一顆種子。

念是口業,是舌根,聽是耳根,都是六根之一。六根從哪裡來?就從我們根本的阿賴耶識來。

所以我們所聽到的一定會進入我們的阿賴耶識,所講的話,講善言、惡言,好與壞,種種的語言,也會成為一顆種子在我們的阿賴耶識裡面。

這一句名號是涅槃的主體,萬善的功德通通在這句名號裡面,阿彌陀佛累生累劫所修的點點滴滴的功德,都容納在這句名號裡面。

宇宙當中有什麼功德,這句名號沒有的?所以這句名號有很不可思議的大功德、大威力。這句名號的大功德、大威力一句一句地貫入自己的阿賴耶識裡面,便能轉自己的業。

因為業的體在哪裡?在阿賴耶識裡面。

業本身其實是虛假的、幻化的,而這句名號功德卻是真實的。再多的虛假都不如一點點的真實。所以這一句名號一入耳根,一入阿賴耶識,阿賴耶識裡面所存有那些虛假的業障自然消除。

林瑞碧讀後心得摘要:

業是虛假、幻化的,名號功德卻是真實的。再多虛假都不如一點點真實;這句名號一入耳根,一入阿賴耶識,阿賴耶識裡所存無量虛假業障自然消除。

千年暗室,一燈即明。用這句佛號,點燃心燈,所有虛假、幻化的業障都將消失不見。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聽佛號跟念佛號,功德是一樣的,不要懷疑。

有時間追劇、睡覺、滑手機、聽流行歌曲、上網搜尋各類資訊…為什麼不順便聽聽佛號,不但不互相妨礙還可得無量功德,何樂不為?!


一個人憂慮多、煩惱多,自然就衰老

一個人憂慮多、煩惱多,自然就衰老

淨空老法師:

1 佛教我們布施,布施能生大歡喜,我們佛家常講“法喜充滿”,經文裡面我們常常念到“常生歡喜心”。歡喜心從哪裡來的?從布施來的。

2 一個人歡喜布施,一切時、一切處,無論是順境逆境、善緣惡緣,他總是生歡喜心,我們必定能聯想到,這個人身心一定健康。人為什麼會衰老?得不到法喜。中國古老諺語常講“憂能使人老”,一個人憂慮多,他煩惱多,現在的話講,他壓力很重,自然他就衰老。

3 如果一個人心地清凈、平等、慈悲,沒有貪嗔癡慢、沒有憂慮、沒有牽掛、沒有壓力,他的生活與自然相應,就不容易衰老。這個“自然”,佛經裡面講“性德”。凡是與性德相應,必然的現象是不老、不病、不死。佛菩薩處事待人接物用真心,真心離念,所以他不死。

4 眾生何以有生老病死?現在我們明白了,他有憂患、他有煩惱。我們用最通俗的話來講,他自私自利、他有名聞利養、他貪圖五欲六塵的享受、他常常起貪嗔癡慢,這是生老病死真正的業因,所以他有生老病死。

林瑞碧讀後心得摘要:

「自私自利、名聞利養、貪圖五欲六塵享受、常起貪嗔癡慢,這是生老病死業因,所以有生老病死」。


被感動的垂釣者

被感動的垂釣者

索達吉堪布:

釣魚本來是比較殘忍的,然而許多人對釣魚卻是津津樂道、樂此不疲,他們似乎根本就沒有想過,自己所垂釣的是生命——和我們人類一樣具有靈性。關於動物的靈性,遼寧省遼中縣曾發生過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通過這個故事,希望能使那些熱衷於垂釣的人們有所感觸。

那是 1997 初秋的一個清晨,徐徐的清風已使人感到有點涼意,遼河的水也不再那麼洶湧,河邊青青的水草在晨風的吹拂下微微起伏……這一切在晨光中顯得寧靜而祥和。然而,一個手持釣魚竿、身背魚簍的垂釣者打破了這寧靜祥和的氛圍。

那垂釣者一副興致勃勃的樣子來到河邊,很熟練地把帶有魚餌的魚鈎拋入河中,之後便瞪大眼睛緊盯著河面。

不久,水面上的浮標猛地被扯入水中,一時間,垂釣者顯得緊張而興奮,大概以為是大魚上鈎。稍等了片刻,他估計上鈎者已難以脫鈎,便迫不及待地往上拉……上鈎的“大魚”終於被拉上了水面,興奮得滿面通紅的垂釣者這時忽然愣住了——眼前奇異的場面,在他的垂釣生涯中可是聞所未聞、見所未見。

只見釣上來的不是什麼“大魚”,而是一隻大烏龜,大烏龜的身上居然還吊著幾隻小烏龜——牠們因為緊銜住大烏龜的身體不放而一起被釣了上來。剛放到地上,幾隻小龜立即像衛士般緊緊地把大烏龜圍住,一雙雙小眼緊瞪著垂釣者,使得向來自認為很沉著的他也不知所措。

關於動物的靈性他也是有所聽聞的,對於這些傳聞他總覺得那只不過是人們的一種誇張的說法罷了,然而如今他不得不重新反省自己的這種看法。

這幾隻小動物使他想起了小時候自己對父母那種深深的依戀之情,原來這些自己曾認為可以任意打殺的動物也和自己一樣是有靈性有情感的生命……

也許是被喚醒的良知,使垂釣者終於做了一件他有生以來從未做過的事情:默默地為烏龜取下魚鈎,然後把牠們放到岸邊,心裡滿懷歉疚地對牠們說:“對不起,你們回家去吧。”幾隻小龜跟在大龜後面,慢慢地爬往河裡,有一隻小龜還頻頻地回頭看他……

後來,他折斷了釣竿,從此不再殺生,如今成了一名虔誠的佛弟子,常常勸人不要傷害生命。

林瑞碧讀後心得摘要:

「幾隻小動物使他想起小時候對父母那種深深依戀之情」;

「原來這些自己曾認為可以任意打殺的動物也和自己一樣有靈性、有情感」。

「他折斷釣竿,從此不再殺生,如今成了一名虔誠佛弟子,常常勸人不要傷害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