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的夢

我很少作夢,昨晚竟然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中我坐在一朵潔白的浮雲上,周遭佛號不斷,以為自己蒙佛接引,就要往生了。這對學佛人來說,是最大的成就。

浮雲漸漸升起,突然闖進一個綁著五彩辮子的女生,衝破我的浮雲坐駕,當下我很責怪她的莽撞,認為她見不得我好。醒來後,仔細想想,不對啊,如果是阿彌陀佛要來接引,至少之前會有三次告知,而且坐駕是蓮花,不會是浮雲。事先阿彌陀佛沒給我訊息不說,夢中也沒見到阿彌陀佛帶領諸多聖眾前來接引,所以,昨晚夢中境界,被魔道接引走的機會很高。這時才發現,夢中被我認為壞我好事的壞人,醒來後,才驚覺她是救我免入魔道的大好人。

我們的人生裡,是不是常常也有把好人當壞人看待的時候?!

林瑞碧 20221117


給自己的良知買單

給自己的良知買單

有一位街頭藝人在唱歌,很多人圍在身邊津津有味的聽著,一曲又一曲,等快結束的時候,大家一哄而散,除了個別的觀眾打賞以外,絕大部分的人都走了。

你聽得很入迷,心裡覺得應該給這個藝人10塊錢,但是想想,這10塊錢,還是買二斤蒜頭,回家包餃子更合適。

於是你默默的轉身離開了,心裡還一遍一遍的稱讚,這小伙子,唱的真不錯,這就叫人性。

而那些能夠主動拿出10塊錢來的觀眾,並不是因為他比你富有,而不在乎這點零用錢,而是他知道,要給自己的良知買單。

縱己之貪,為欲。反己之欲,為致良知。

良知都是反人性的,而反人性的最高級形式,就是給多,取少。

永遠讓別人占便宜,讓自己吃虧,這就叫布施。

布施和捨,既是治癒人性之惡的良藥,更是財富積聚的秘方,而這種智慧,只有中上之人方能領悟。

將欲取之,必先予之,你會發現生意做得好的人,都是這樣。

小捨小得,大捨大得,越捨越多,越多越捨;反之,則是越貪越少,越少越貪。

智慧者,捨一而得萬報,執迷者,得一而失萬福。

(本文摘自學習電子報)

林瑞碧讀後心得摘要:

將欲取之,必先予之,生意做得好的人,都是這樣」。

「小捨小得,大捨大得,越捨越多,越多越捨;反之,則是越貪越少,越少越貪」。

「智慧者,捨一而得萬報,執迷者,得一而失萬福」。


修正自己身體、語言、行為的偏差

修正自己身體、語言、行為的偏差

聖嚴法師:

很多人以為吃素念經、禮佛拜懺、做慈善工作,甚至修神通、修到有未卜先知的能力,或是把身上的氣脈打通了,就叫做修行。其實,所謂修行,簡單的說,就是修正自己身體、語言、行為的偏差,通過任何方法而達成這個目的,就是修行。所以,上述如誦經拜懺、吃素禮佛,這些作法的確可以讓我們得到身心的平靜安定,因此,它也是修行的方法之一,但不是修行的目的,這要弄清楚才行。至於修禪通,佛教主張因緣果報,一切的一切皆緣於過去生活中的業力牽引,而有現前的受報,未來的出路,也要靠著各自本身的努力才會慢慢好轉,單憑神通的無濟於事的。

很多人梵唄唱得很好,誦經持咒都很熟練,這樣固然很好,但這只是修行的入門功夫。所謂:“誦經不如解經,解經不如行經”。

經典教導我們修行的方法,知道方法、熟悉方法,還要一步一步確實的去做,才能得到修行的利益;如果在日常生活、工作之間,還是跟以前一樣,動不動就怨天尤人、牢騷滿腹,那表示吃素誦經只做了表面功夫,對於修正自己的習氣、行為和觀念都沒有絲毫的益處。

我們要轉變行為和觀念,就是把貪、嗔、疑、慢、這些毛病改正過來。與人相處的時候,除了要用慈悲心、包容、寬恕別人的錯誤;同時,還要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將成果奉獻給眾人,隨時隨地能運理性和智慧,解決各種煩惱,所以,一個修行深厚的人,非但對自己有利益,他的行為舉止也一定能能嘉惠他人。

曾經人一位太太來向我求助,她的先生吃喝嫖賭樣樣來,一回家就把家裡搞得雞飛狗跳,連小孩子都怕看到爸爸回來。我問她想不想離婚?她說她希望還有機會挽回婚姻和家庭。我建議她至心誠懇的念二十萬遍《準提咒》,可能會有轉機。結果,她的先生還是和往常一樣,一點也沒變,反倒是她改變了。她說,誦二十萬遍《準提咒》之後,讓她的心安定下來,心一安定,慈悲心和智慧心就像泉水一樣湧了出來。她不再整天埋怨先生,也不怨嘆自己命運不好、遇人不淑;她全心全意撫養三個孩子,還教導孩子要同情爸爸的不知悔改、愚蠢可憐。因此,她的先生每次喝得醉醺醺回來,她跟孩子不再躲得遠遠的,也不吵架,他們噓寒問暖、發自心底的關心他。漸漸的,她的先生回來也不好意思吵鬧了,家裡的氣氛也就慢慢改善了。

所以,修行就是徹底改變自己的習氣,讓自己做一個有理性、有智慧的人。改變自己面對環境的心態,那麼,再惡劣的環境都可以泰然處之;這樣不但可以讓自己身心安定,也可以幫助身邊的人開發內在智慧,得到身心安樂。這就是修行。

林瑞碧讀後心得摘要:

「修行就是徹底改變習氣,讓自己做個理性、有智慧的人」。

「改變自己面對環境的心態,再惡劣的環境都可以泰然處之」;

「如此,不但可以讓自己身心安定,也可以幫周遭的人開發內在智慧,得到身心安樂」。


把你的一切行為都變成財布施

把你的一切行為都變成財布施

財布施是圓滿財富的因。但是財布施並不是必須要拿出很多錢財,在日常的生活當中也可以做財布施。比如我們為家人、社會奉獻和付出,也可以成為財布施。什麼叫奉獻、付出?你把自我放下了,才有真正的奉獻和付出。

我們也可以站在因果的角度來講。不是我在幫助他,也不是我在為他們做什麼事,這是我欠他們的,現在在還,都是我應該做的。這種心才是無私的。“我要去幫助他,我要去付出。”這還是以自我為主,還不是真正的奉獻和付出。真正的奉獻、付出,就是內心裡知道為家人、為社會做一切都是應該。

也可以用一個感恩的心態來做。因為這是我積累資糧的機會——是家人在給我機會,社會在給我機會,眾生在給我機會,讓我積累資糧。若是不積累資糧,怎麼能圓滿?怎麼能成就?有這種感恩之心,才是真正的奉獻,真正的付出,才能了緣了債。

我們奉獻、付出的時候,心態很重要。心態要放平,內心要清淨。其實,我們做布施也好,做其他的事情也好,都要等機緣成熟的時候才能做。做了,心裡就要明白:這是自己應該做的,也是積累資糧的機會。明白這些非常重要啊!這樣,兒女、父母、同事、領導,都是我們做布施的對境。我們為家人、為單位、為社會所做的一切都可以成為布施。

做這些功德都在心態,不在形式。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形式,但是現在要轉念,你要明白因果、懂得緣起。明白了這些,就知道一切都是應該的,都是自自然然的。如果只是為了工資、利益和回報而做,那就還是沒有奉獻和付出,不能成為財布施。

(本文摘自台灣學佛網)

林瑞碧讀後心得摘要:

「是家人在給我機會,社會在給我機會,眾生在給我機會,讓我積累資糧」。

「不積累資糧,怎麼能圓滿、怎麼能成就」?!

「有這種感恩之心,才是真正的奉獻,真正的付出,才能了緣了債」。


你願意“枉死娑婆”還是“往生極樂”

你願意“枉死娑婆”還是“往生極樂”

道證法師:

我們常常說要往生極樂,但是很多人都不明白“往生”的意義,所以嘴上雖然常說要往生極樂,實際上常常會枉死娑婆(很冤枉地死在娑婆世界)。本來往生極樂並不是死掉的意思,也不是肉身死了才去極樂世界。我們從字面上簡單來解釋,往生極樂的意思,就是一往不退地生活在清淨快樂的佛世界,或者說勇往直前地過最快樂的生活,不被煩惱痛苦所害,不被緊張壓力束縛,所以往生是現在就很快樂地生活,現在就投入佛的懷抱,過歡喜慈悲的生活直到永遠。如果一定要說“死掉”,應該是煩惱痛苦都死掉,不一定是肉體死掉,煩惱痛苦死掉了,心就快樂!所以往生並不是現在煩煩惱惱緊張痛苦過日子,還一面念佛一面擔心——我死後不知道能不能去極樂世界,像這樣的往生觀念和生活方式很可能會很冤枉地死在娑婆世界,叫做“枉死娑婆”,並不是“往生極樂”。這種說法並不是我自己發明的,大家看《佛說阿彌陀經》,經上明說“極樂世界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也就是沒有種種煩惱痛苦,只有感受身心清淨快樂的生活世界,叫作極樂世界,並沒有說肉體死掉叫作極樂,大家千萬別誤會了!

《佛說阿彌陀經》上還有一段經文說:“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蕅益大師為我們解釋經文說到“已發願已生極樂,今發願今生極樂,當發願當生極樂”,分明告訴我們“今發願今生極樂”。“今”這個字可以解釋作“這一期的生命”,也可以解釋成“現在當下”,意思是說,現在發願往生極樂世界的人,現在就可以快樂地生活。也就是說,一個真的有願往生極樂的人,現在就會願意放下一切煩惱、壓力,就可以立刻得清淨快樂。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說,生極樂國,得種種國民社會福利;《佛說阿彌陀經》說:“今願今生。”合起來講,就是現在真願生極樂,現在就生在極樂,當然阿彌陀佛大願現在就可以兌現!可以領到極樂國民的生活福利。而放不下娑婆憂惱的人,當然就得領受娑婆的苦味。這是自心選擇的。

所謂“臨終”,並不專指這一期生命要結束的時候,如果我們了解我們的心念是剎那剎那都在生滅,就能夠體會每一剎那時時都是臨終,都是前一段的結束,同時也是下一段的生起。阿彌陀佛的“臨終接引”,嚴格來講是每一剎那都接引,每一剎那佛和我們的心都相連接,從來不會斷絕溝通,每一剎那佛都引導我們過著合理歡喜的生活,這一種不間斷的連接引導,就是每一剎那的臨終接引,這是最親密、最密切的接引!現在,就願意面向佛、接受佛接引的人,是現在就往生極樂,過快樂的佛生活,不必冤枉地死在娑婆世界!

有一句俗話叫作“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這可以說是一般人生活的寫照,顯示大多數人都很無奈,糊裡糊塗跟著世俗潮流過日子,活得很冤枉,這樣下去顯然會枉死娑婆!說真的,很少人有智慧、有勇氣敢往生極樂,自由自在,大多數人甘心“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如果好好反省,相信大部分人都會覺得:追求更多的物質名利並沒有真正使自己或他人更快樂,但即使如此他也身不由己,很冤枉、很可憐地把青春和生命都用來為名利奔波,直到有一天病倒死掉,那時就會突然發現,任何名利根本不可能減輕痛苦,到死亡的時候,名利也派不上一點用場。

一般人冷靜想想也知道搞感情並不會更快樂,但是常常身不由己地追求名利感情而死,死得很冤枉!

明明大家都知道太忙又沒有規律的生活對健康不好,但是也身不由己地忙得累出一身的疾病,到頭來沒辦法醫治,又沒有人可以代替,只好冤枉地死!

為什麼說這叫冤枉死呢?因為本來是可以看清人生的真相意義,好好過生活,但卻沒有看清楚,就糊裡糊塗跟著別人亂生亂死,這就是冤枉!本來可以活得清淨自在,死得快樂莊嚴,但是一念迷糊就會活得很苦,活得身不由己,又死得不明不白,恐怖驚慌,這就是冤枉!本來可以開發佛性,邁向成佛,快樂無憂,卻忙了一輩子,苦了一輩子,又創造出下輩子輪回的痛苦,這就是冤枉!苦得毫無價值,白白錯過了本來該有的清淨快樂。

你們到底願意往生極樂,還是枉死娑婆呢?這樣問,理智的人是不會選擇枉死娑婆的。問題是,雖然不想枉死娑婆,但是如果每天都身不由己一直在制造枉死的條件,因緣具足後,雖然不想枉死也會身不由己。那怎麼辦呢?那非痛下決心,有勇氣、智慧往生極樂不可!

要往生極樂一定要弄清楚真正必要的條件是什麼?而且要時常檢查自己是不是符合條件,才不會嘴裡說要往生極樂,但是辛苦忙了一輩子,結果還是枉死娑婆。打個比方說:有一個人,天天都說他要去美國,天天看他都在准備行李,裝了大包小包,大家看他是一副要出國旅行的樣子。結果時間一到,竟然不上飛機。

另外有個人,看起來並沒有天天整理行李,也沒有到處說他要去美國,但是結果時間一到,他就搭上了飛機到了美國。

這樣的事您是否覺得奇怪呢?其實一點兒也不奇怪,因為本來就沒有人規定,去美國要准備很多行李啊!天天准備行李並不是能去美國的必要條件。要去美國的條件是要辦好護照、簽證、買好機票。一個外表看起來並沒有准備行李,但能夠去美國的人,是因為該辦的他都辦好了,當然就能去。而另一個人天天嘴裡說要去美國,卻沒搞清楚去美國的條件——沒有辦好護照、簽證、也沒買機票,只是天天整理行李,把牙膏、牙刷、衣服、毛巾打包裝箱,使人覺得他好像要出國,結果呢?不能去是理所當然的,這一點兒也不奇怪,因為該辦的他沒有辦嘛!

同樣,往生極樂世界也必須弄清楚條件。蕅益大師告訴我們,能不能往生極樂的決定條件在信和願,要有信心和願力,這該辦的條件不辦好的話,搞再多的外表形式和數目都是不相干的。如果該有的條件有,就必定能往生極樂。信和願都不是外在的條件,不必去求別人,只是自己內心的問題而已,只是觀念問題,一念之間而已。

林瑞碧讀後心得摘要:

「“極樂世界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也就是沒有種種煩惱痛苦,只有感受身心清淨快樂的生活世界,叫作極樂世界」,

「並不是說肉體死掉叫作極樂,大家千萬別誤會」。

「往生極樂的決定條件在信和願,該辦的條件不辦好,搞再多外表形式和數目都不相干」。

「該有的條件有,就必定能往生極樂。信和願都不是外在條件,不必去求別人」,

「只是自己內心問題、觀念問題,一念之間而已」。


把小時候的你跟現在對比,就知道前世跟今生是差不多的道理。

把小時候的你跟現在對比,就知道前世跟今生是差不多的道理。

淨界法師:

所以我們怎麼了解生命呢?兩個字而已——「恆」、「轉」。恆常相續,前後變化;前後變化,又恆常相續。你把這兩個字合起來,就知道什麼是六道輪迴了。

小時候的你,你還記得嗎?小時候的你跟現在的你已經不一樣了,但是又有些類似,因為你現在也繼承小時候的一些生活經驗。你今生後面的生命又吸收了很多新的知識,所以不能說完全一樣,但是你不可能完全擺脫小時候的你,不可能!除非你真的是大修行者。

小時候所經歷的生活經驗,一定會影響你長大後的思想。但是現在的你,跟小時候的你已經不一樣了,色身不一樣了,思想也不一樣了。因為你不斷地受教育,它不斷地受熏,不斷地變化,你的種子不斷地重新洗牌。但是雖然說不一樣,又帶有小時候的陰影在裡面。這個就是人生。把小時候的你跟現在對比,就知道你前生跟今生是差不多的道理了,由此類推而已。

一方面第八識扮演了繼承的功能,一方面它也不斷地開創,所以人生只有兩句話說完了:一方面繼承過去,一方面不斷地開創未來。它不是停止不動的,它不斷地變化,不斷地改變。當然有可能往好的方向改變,但也可能往壞的方向改變。

林瑞碧讀後心得摘要:

「把小時候的你跟現在對比,就知道前世跟今生是差不多的道理,由此類推而已」。

「人生只有兩句話就說完了,一方面繼承過去,一方面不斷地開創未來」。

「它不是停止不動的,它不斷地變化,不斷地改變」。

「當然有可能往好的方向改變,也可能往壞的方向改變」。


輪迴就是一念的妄想

輪迴就是一念的妄想

淨界法師:

佛教的基本思想是建立在諸法因緣生。也就是說,每一件事情都有它的道理,生命是遵循著一定的軌則。你今生會快樂、痛苦,都一定有道理的,沒有一件事情是莫名其妙出現的,絕對不可能!生命是有章法的。

如果預先把大乘的思想跟因果結合,就是法法消歸心性,大乘的因果思想不是向外看,而是向內看。所以觀照現前一念心性時,看到的因果,就像蕅益大師說的,只是現前一剎那法,望前名果,望後名因。人生就是一剎那的念頭而已。

因此,天台宗安立一個觀心法門。就是說,想要了解自己,就看念頭的流動。其實心的流動就像水流。只要向內看,就一定知道你的過去,知道你的現在,也一定可以規劃你的未來。過去、現在、未來都在你一念的心中。這個就是我們後面會講到的現前一念心性的思想,我們預先把它做一個結合。

就是說,什麼事情都會歸到心性,人生就是整體的,不是片段的。

蕅益大師提出一個很重要的觀念,他說,輪迴的思想,從人天的業果來看,是業力創造的,這是粗淺層面的解釋。從大乘的角度來看,輪迴就是一念的妄想。

蕅益大師說,流轉三界中,誰在流轉? 「欸,我在流轉。沒有一個『我』,怎麼會流轉呢?」蕅益大師說,就是一念的妄想在流轉。妄想醒過來,流轉就沒了,覓之了不可得。

我們要去參這個道理:誰在流轉?流轉的是誰?它不斷地相續,不斷地變化,其實就是一念的顛倒妄想。它不斷地積集業力,不斷地創造果報,但當這個妄想消失時,輪迴的生命就沒了。

林瑞碧讀後心得摘要:

「流轉三界中,誰在流轉? 沒有一個“我”,怎麼會流轉」?

「就是一念的妄想在流轉。妄想醒過來,流轉就沒了,覓之了不可得」。

「誰在流轉?流轉的是誰?它不斷地相續,不斷地變化,其實就是一念的顛倒妄想」。

「它不斷地積集業力,不斷地創造果報,但當這個妄想消失時,輪迴的生命就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