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為己,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人不為己,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淨空老法師:

早年我在香港講經,何守信先生做訪問,問了一句話,中國古人講: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哪個人不為自己?

我告訴他,這句話是錯誤的。釋迦牟尼佛一生沒為自己,天沒誅他,地也沒滅他,反而二千多年來,不知道多少人尊敬他,跟他學習。

孔老夫子沒為自己,天沒誅他,地沒滅他。我這一生學佛沒為自己,老天沒有誅我,也沒滅我,生活非常快樂,過的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這是錯誤引導,決定不能聽。人應該行仁義,起心動念為社會,為大眾,不為自己。為什麼?自己也是大眾一分子。為人是真正為自己,為自己是真正毀滅自己。

這一生縱然貪得一些名聞利養,來生到哪裡去?三惡道去了,那是為自己嗎?這個事情不能不清楚明白。

本文節錄自【淨土大經科註】426集

林瑞碧讀後心得摘要:

人為自己,肯定「患得患失」。

「患得患失」的時候,怎麼可能有人生最高的享受?!


阿修羅

阿修羅

淨空老法師:

我們得人身是過去生中修五戒十善,這個業因成熟了,我們得人身的果報。阿修羅也是修五戒十善,他五戒十善有相當的功夫,他有一個很重的習氣,那就是嗔恚、貢高自大。他這個習氣沒有斷除,但是他有五戒十善的福德,感得阿修羅的果報。

“阿修羅”,《楞嚴經》上說得很清楚,除了地獄道之外,其余的四道都有。天上有阿修羅,人間也有阿修羅,畜生道裡有阿修羅,餓鬼道裡也有阿修羅。通常在哪一道,就合並一起講,不單獨說;單獨說阿修羅,是特別指天道,天阿修羅。

佛在經上告訴我們,阿修羅男子的相貌不好看,很丑陋、很凶猛,女子就非常美。所以忉利天王娶王妃、王后,都去娶阿修羅。佛說他們都是過去在佛門修善積福,真的是以大善修大福,所以他不論在哪一道,他有權有勢,富貴到極處。

他雖然修善積福,但他好勝、好強,到佛門裡頭來燒香,也要燒頭一炷香,燒第二炷香,他就不高興了;在佛門裡做功德,人家出一萬塊錢,他出兩萬塊錢,任何場合他不服輸,所以他福報享盡了決定墮落。阿修羅命終之後都是墮地獄,這在佛法叫“三世怨”,你看,第一世修福,第二世享福,第三世墮落!

林瑞碧讀後心得摘要:

修行修成「阿修羅」,實在可惜了。

好強、好勝,是修行大忌。

不可不心生警惕!


蠢動含靈皆有佛性

蠢動含靈皆有佛性

對於動物要愛護,對於植物我們也應該愛惜,其實整個生物與我們人類是生命共同體。剛剛有一隻蒼蠅飛過來,突然讓我想到,我在一個山區教書,山上有蚊子。我們學佛就知道「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你把一隻蚊子殺死,就殺一尊佛,所以要平等對待牠,我們就歡喜供養牠。

不過那時候因為我還沒有認識楊老師,楊老師說可以跟蚊子溝通,叫牠不要叮在一些會讓她很沒面子的地方,要叮在一些看不到的地方。果然隔天醒過來的時候都叮在這裡,還有叮在眼鏡托住的地方,剛好戴上去就看不到,還有叮在這個眉毛這邊,真是很好商量,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還有一次因為客人到他們家裡,她就對蚊子說:眾蚊子,這些是我的客人,你們不能撒野,要叮只能叮我。所以隔天問了這些客人說,昨天睡得好嗎?他們都說睡得不錯。

我就在蚊子叮我的時候,我就開始念佛,觀想佛光注照牠,然後我就勸牠:你本來是真如本性,不要把自己搞得這麼墮落。結果你都不動的時候,牠會吸得很痛快,一次吸到底,然後飛走的時候也不大會癢;因為你很驚恐的時候,你也會驚嚇到牠,反而這樣會比較癢。

牠吸完以後,就非常自在停在我的牆壁上。下完課我回到房間裡面,也看看牠,祝福祝福牠。結果兩天以後,牠還停在原來的位置,我就很納悶,兩天都不動,過去一看,牠死了,而且還黏在牆壁上。我真希望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樣我往生就有人可以拉我的右手,我再找一個人拉我的左手。

恭錄自《弟子規》與佛法修學 28-16

林瑞碧讀後心得摘要:

「蠢動含靈皆有佛性」。

殺生,無異殺佛。哪天在極樂世界碰面了,多難為情啊!


唐太宗墮地獄

唐太宗墮地獄

淨空老法師:

唐太宗,提起來沒有人不景仰、尊敬,沒想到他墮地獄,我們從來沒有這種觀念,唐太宗墮地獄,沒這個觀念。

墮地獄總是一些末代的壞皇帝,干盡壞事的。有人問他,你怎麼墮地獄?殺人太多。

我們在歷史上看到的,唐太宗是神射手,他射箭百發百中,死在他箭下的,至少超過一千人,這個就墮地獄。

殺人要償命,他自己承認了,忏悔,知道錯了,殺人償命。不能說殺人就不墮地獄,皇帝殺人也要墮地獄,這他親口說出來的。不能說我做了皇帝,殺人就沒有罪,殺人一樣有罪。把事實真相說出來了。

地獄怎麼出來的?他做了一樁好事,這樁好事就是《群書治要》,這部書印出來了。這部書能救全世界,現在已經有一部分翻成英文,會翻成各種不同文字,提供全世界人,特別是從政的人士,做參考。他做這麼一樁好事。

善有善果,惡有惡報,因果這個道理,諸位必須要記住,善惡不能抵消,不能說我將功折罪。世間法律有,因果裡頭沒有,不能將功折罪,沒有這個。

善一定有善報,惡一定有惡報,哪種果報在先,哪種果報在後,那是緣的不一樣,遇緣不同,肯定有報應的,報應是決定不能逃過的。

所以,起心動念要謹慎,造作惡業有果報,起個惡念都有果報;惡念是意業,雖然沒有行動,你念頭錯了。一個善念有善果,一個惡念就有惡報,何況言語、行為?所以,因果教育非常重要。

林瑞碧讀後心得摘要:

善惡都有報,不然因果之說,站不住腳。

成佛後,還報不報?當然報!

但是成佛後,連「妄念」都沒有了,更不可能有「分別」「執著」,所以祂沒有喜樂的感受。

「如來成正覺,衆生墮三途,皆不出因果之外」。

「善惡之報,如影隨形。真實不虛」。萬萬不要「謗無因果」才好。


何謂聖人無心?

何謂聖人無心?

淨空老法師:

佛家常講「聖人無心」,這個無心就是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聖人是以百姓之心為心,以愛己之心愛人。所以漢朝賈誼說:德莫大於愛人,政莫大於利人。從事於政治,政治最大的就是要利益人民,讓人民得真實的利益,那政治就成功了,所以這個意思很深、很廣。

「然則聖人常受天下之責,而無責人之心,是以終無怨」。這個話說得好,孔老夫子的學生「子路聞過則喜」,人家批評他,說他的過失,他很歡喜。

「大禹聞善言則拜」,禹王聽到人家說好話,他就下去拜他。舜王剛才我們講了,他是「善與人同,舍己從人」,看到別人的善就像自己的善一樣,所以他能成聖成賢。

孟子說「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所以,我們要化解衝突,首先要化解自己內心的衝突,自己內心衝突、餘怨不能化解,你怎麼能化解別人的衝突!

林瑞碧讀後心得摘要:

「聖人無心」,因為祂沒有「起心動念」。

眾生有感,聖人有應。純粹是感應道交。

因為眾生是一體的,就像我們的四肢、五臟六腑,哪裡不舒服,我們自然會去醫治它一樣的道理。


為何一修道,魔障就會來找

為何一修道,魔障就會來找

宣化上人:

現講一講魔的境界,你如不修道,魔不來找你,你一修道,魔障就會來找你,為什麼呢?因為人在沒有修道時,是個窮人,魔等於土匪一樣,土匪不會去搶窮人,因為知道他根本沒有東西可搶。你一修道,就等於人發財一樣,土匪就來搶你的財寶,所以修道就有魔,所謂「魔是磨真道,真道才有魔,越磨越光亮,光亮更要磨,磨得如秋月,空中照群魔,群魔照退了,現出本來佛」。

你修道有點誠心了,魔就來磨你,也就是考試你,因為你用功用真了,有多少真了,魔就要來考試你。你越受磨,就現出你的光明。你光亮時,更要磨多一點,魔考試你,考得你猶如空中月亮那麼明亮。在虛空裡照群魔,這言其你有真正的智慧,就會照群魔,把一切魔都認識了。群魔照退,表示你的智慧光明把魔照得無隙可乘,把魔都照跑了,這時就現出本來的佛。

修道有所成就時,就會遇到魔障。以守戒來講,本來不想犯戒,但卻犯了戒。本來不想殺生,無形中就殺了生。本來不想偷盜,不知不覺就犯了戒。本來不想邪淫,也不知不覺就犯了,不知不覺就胡塗了,那時無明就現前,然後什麼都忘了,忘了已受戒持齋,結果又開齋又破戒。本來不想打妄語,無明發現了,就打妄語。本來不想飲酒,無明一來,又飲酒了,這就是無明把智慧遮蓋住,沒有智慧,所以就犯戒了。

又如打坐,有了一點定力,生出一點智慧,就想斷淫欲心,當你不想斷淫欲心還沒事,你一想斷淫欲心時,淫魔就上來了,或許在你睡覺時,他就變化成種種美女,你歡喜什麼樣子,他就現出那個樣子,來引誘你;對女人,他就現出種種美貌男子來誘惑,也是在夢中考驗你,在這時,你沒有把握,在夢裡就犯了戒,沒有定力,也沒有智慧。

或者不是在夢中,在平時,如你沒有定力,沒有智慧時,魔不現前;你想發心修行時,魔障的境界就發現了,或許會遇到你舊有的異性朋友,不知不覺就犯戒了,犯戒就沒有定力,沒有定力就愚癡,沒有慧力,這就是無明來遮蓋你的智慧,讓你破戒。還有打坐參禪時,也會發生魔障的,或者看見種種境界;或者覺得自己有神通了;或者覺得自己身體和虛空一樣,有虛空那麼大,楞嚴經裡的五十陰魔,種種境界都現前了,這都是魔的境界。

以前有位老修行,在參禪打坐,他將要入定時,就看見一個境界,什麼境界?他看見在他頭上,吊著一塊幾噸重的大石頭,繩子上有只老鼠在咬繩子,繩子一斷,大石頭就會把他砸死。他看此境界,心卻如止水的想:「如果石頭把我壓死,我也不管了,死了,也要在這裡打坐。」結果他入定了,石頭也沒有把他壓死,如果他一驚,生恐懼心,就會走火入魔。

還有以前釋迦牟尼佛將要成道時,那時魔王波旬慌了,說: 「瞿曇現在就要成佛了,我應使他勿成佛。」魔王想來想去,也想不出一個妙法,正在愁眉苦臉無辦法時,魔女問:「父親,您為什麼那麼憂愁?」魔王答:「現在瞿曇快要成佛了;他一成佛,我們的眷屬就無勢力了。故我現在正想法子,勿令他成佛。」魔女說:「原來如此,我們可以去擾亂他的道心。」魔女生得非常美貌,用很嬌媚的手段,來引誘釋迦牟尼佛,令佛生出淫欲心。

可是釋迦牟尼佛對這種境界是如如不動,佛便做如是觀想:「勿以為你很美,你老時,就變成皺紋滿面,雞皮鶴發的老太婆,將來是很醜陋。」這一觀想,魔女就看見自己立刻變老了,眼睛看東西也看不清楚,耳朵亦聽不清楚,老態龍鍾的模樣已現出來,自己生懺悔心就跑了。魔的境界是很多的,但我們修道人勿被魔的境界所搖動,不為其搖動,就是有定力,有定力就是不散亂。禪定不散亂,就不會入魔的境界。

世間道,就在世間即可出世間,即是不執著,離開執著,就得到解脫。什麼叫不執著?就是「身在塵,心出塵,井裡摘花不染塵」。人雖在世界上,可是心超出塵世,好像在井裡摘花不染塵,沒有著塵埃,猶如蓮花。蓮花是出污泥而不染,其根在泥淖中,可是花在水上面,這叫出污泥而不染。我們不著世間上一切法,好像蓮花不著水,不染塵一般,也好像日月在虛空中運行而不停止,而無所執著。

林瑞碧讀後心得摘要:

魔=磨。

沒有「磨」,哪能成佛?!

「魔」是來考試的主考官,看你是真修還是假修、功夫到哪裡了?…

「魔」也是「佛」,不要排斥祂才好。


靜坐時出現境界該注意什麼

靜坐時出現境界該注意什麼

大安法師答問

問:在靜坐時有各種境界出現,還可以繼續再坐嗎?如果可以,那應該注意些什麼?

大安法師答:我不知道你靜坐用的是什麼方法,是止觀呢?數息呢?還是念佛呢?當你有境界出來的時候,說明你的心念沒有攝住。你讓阿賴耶識的各種前塵影事、幻影都冒出來了,這不吉祥。

給你一個建議:你靜坐的時候念佛。隨著呼吸來念,吸進去,南無,呼出去,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這樣你整個靜坐的全過程沒有什麼境界現前,就只是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孤明歷歷。這種靜坐就是修無上甚深之禪,這叫念佛禪。

廣欽老和尚他靜坐功夫很不錯的,很了不起的。有很多人問,您老人家在那坐禪,到底是怎麼坐的呀?廣欽老和尚是很慈悲的,他說我一坐下來就念佛呀。不要以為坐下來就念佛好像不怎麼樣,要知道靜坐念佛是最好的功夫,最能用得上的功夫。這樣就比較好,不要去走其他的路。

林瑞碧讀後心得摘要:

靜坐會出現境界,應該是打妄想的緣故。

沒有「妄念」,哪來的境界?!

「妄念」沒伏住。這個靜坐功夫顯然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人不靠佛 非愚即狂

人不靠佛 非愚即狂

文 / 淨宗法師

在難行和易行當中,如果捨易行取難行,有易行道不走,非要走難行道,這個人就是愚癡。

比如,從宣城到五台山來,有高鐵他不坐,非要靠兩條腿走,這不是愚癡嗎?有易行,他不取。

另外,“聞他力可乘”,有他力,他不乘,要靠自力,這也是愚癡。就像過河,有大橋他不走,非要從河裡游過去,這就是愚癡。

所以,有他力,就要乘他力。比如我們出門都坐火車、坐飛機。現在有手機了,人與人相隔遙遠,一打手機就聯繫上了;如果不用手機,扯著嗓子喊,這個人就是愚癡。現代生活一切都靠他力,如果沒有他力可乘,那沒辦法;有他力可乘而不乘,這就是愚癡。

修學佛法,有阿彌陀佛的力量可乘,念佛就可以到極樂世界成佛;你不乘,自己在那裡盲修瞎練,這就是愚癡。

印光大師說:“淨土乃特別法門,全仗佛力。若能現生斷惑證真,不仗佛力亦不為過;若不能,則非愚即狂也。”不是愚癡就是狂妄,只有這兩種狀態。一個是愚癡,不了解;再一個就是狂妄,“我多有本事!你們過河都要上橋,我就跳下河游過去;你們出門都要坐車,我就靠兩條腿”,這真是又愚又狂。

林瑞碧讀後心得摘要:

人溺水了,有人開船來救,趕快被救了。還在遲疑什麼?!

以為靠自己泳技高超,可以自渡。萬一滅頂了,怎麼辦?!

「法藏菩薩」發了四十八大願要救渡我們,趕快請祂渡了再說。還以為自己功夫很棒,可以自渡?!

萬一失去人身,萬劫不復。苦海流浪,永無止期。屆時,恐「悔之已晚」!

全心全意信靠彌陀,這樣的心是純淨純善的。我相信一定能跟純淨純善的彌陀「感應道交」!

淨土法門,全仗佛力的救度原理,大概是這樣來的。


覺得唯識學很沉重,可以看看《楞嚴經》

覺得唯識學很沉重,可以看看《楞嚴經》

淨界法師:

我個人學《法華經》有一段因緣,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讀佛學院的時候,其實我喜歡的是唯識學。我那個時候有聽《法華經》,但是我最喜歡唯識。

唯識的好處,它解釋因果很清楚:這怎麼回事?我今生沒有造這個罪,為什麼得這個果報?因為倉庫裡面有。

唯識的因果思想,它建立一個阿賴耶識的概念。就是,你今生不是承當你今生的因果,你要承當你無量的過去的因果。這個就是唯識學。

你看唯識學的思想修的觀照是什麼?修無分別智。

就是,看到因緣果報,我沒有意見,就是我不能動名言。「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當然,唯識學也有缺點。

唯識學,你學完以後會覺得內心很沉重,你背負無量的過去。這個生命的水流從過去流到現在,你要概括承受你過去的因緣,因為一個都跑不掉,都在阿賴耶識保存著。

後來我學了《楞嚴經》,心生大歡喜。「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沒什麼過去不過去的!《楞嚴經》說你不要想這麼多,「今知當體是,翻恨自蹉跎」,就是「何期自性,本自清淨」,當下就是清淨。

所以《楞嚴經》講當下,它不談過去。它說你把握每一個當下,你只要把生命當中每一個當下都把握好,人生沒有什麼過不過去,也沒有什麼現在未來。

那是一個片段,才有過去、現在、未來。每一個生命都是當下、當下、當下……就夠了。我覺得這個思考很好,找到人生的出路。

所以諸位!你如果學唯識學覺得很沉重,你可以看看《楞嚴經》,它會「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林瑞碧讀後心得摘要:

「一切法從心想生」。

你的「心想」決定你的世界。

你的人生是塊園地。你的思想是種子。如果你的人生並不精彩,你一定灌溉了雜草。


母愛深似海,一次打獵的經歷

母愛深似海,一次打獵的經歷

有一位老和尚給我講述了年輕時一次打獵的經歷:

一九七八年,他在四川松潘縣種植草藥,同時也打獵。有一天,他們一行三人背著獵槍帶著獵狗,來到一片樹林,看到樹上有一群金絲猴,他們便迫不及待地開槍射擊。

猴子驚恐萬分,但因為樹下有狗,而無法逃脫。有的猴子在樹上就被打死了,有的打下後,被獵狗咬死。他看到有一只母猴背上背一個小猴,正准備射擊時,見那母猴將小猴子放到一邊,用手指一指小猴,又向獵人擺一擺手,再指一指它自己。獵人明白了,那母猴叫他不要打小猴,可以打母猴自己。獵人被母猴的行為感動了,放下了獵槍。

晚上同伴煮猴子肉,他一點兒也不想吃,只是內心不斷譴責自己,圖什麼呢?為了吃猴肉,賣猴子皮和骨頭,就如此殘忍地殺生害命。哎,罪過!罪過!

老和尚悔恨地說,他今年六十五歲了,子女都不孝順,他是被子女從家裡趕出來的,這大概是年輕時打獵的果報吧。

老和尚年輕時打獵,見母猴保護小猴的行為而能住手,說明他是有善根的人。但願天下所有的獵人都能放下獵槍。

在藏地的森林中也有許多猴子,那些猴子常常幾百只一群。記得小時候有個獵人叫公卻證布,他身材高大,頭發有些卷曲。有一天他告訴我:一次,他拿著網繩,扛著獵槍到了一片森林中,發現一群猴子,便開槍射擊,結果打中一只母猴,其他猴子驚惶而逃。

當他走近獵物時,發現母猴身邊有一只小猴,它正用舌頭舔著母猴的傷口。這只小猴不害怕麼?為了護理受傷的母猴,居然沒有跑開。此時,母猴也是護著小猴。作為獵人,公卻證布本來沒有什麼慈悲心,然而那情景卻使他終生難忘。

世間的感情莫過於母子之情,動物也同樣如此,在生命的緊要關頭,母子相護,不顧惜自己的生命。從無始以來,在生死輪回流轉過程中,無一眾生不曾做過自己的父母,既為父母,又何忍心殺害呢?

(本文摘自學佛網)

林瑞碧讀後心得摘要:

「物猶如此,人何以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