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命要先知命

改命要先知命

不管你學不學佛,首先都要認命。你先承認自己的命,命就是業力,承認過去的業力,然後你再去改變它。如果都不承認業力的存在,那要如何改命呢。

古人說:「最高的人是自知之明。」能自知的人,是個智慧的人。有的人一遇到事情,會抱怨別人不好,抱怨環境不好,這就是沒有自知之明。或者有的人,找物件找工作,都想著找最好的。所以工作換了一個又一個,相親相了很多個,都看不上別人,就想著找個最好的,這也是沒有自知之明。

人要知道自己的命,自己的短處。有的人智慧很大,但福報不一定大。許多人自己沒有多少文化,能當老闆,大學畢業後就當員工。這就是福報的差別。這些都是屬於命的範圍。你承認了他,你就不會痛苦。

有個故事,朱元璋沒有當皇帝前,是個小兵,有次走到一個農舍,一個農民送給他一碗茶喝,他很感謝。朱元璋當了皇帝以後,就給這個農民當當縣令。有個秀才,他讀書好幾年,也是滿腹牢騷,知道了這個故事後,就提了一首詩:「十年寒窗下,不如一碗茶。」就是說自己讀書十年都沒有官當,一個農民給了一碗茶,就當官了。心中憤憤不平。朱元璋知道後,就提了詩來回答他:「他才不如你,你命不如他。」

這個命,就是業力,是福德。很多人看到別人享受,自己也跟著享受。人家有資格享受,是因為福報大,糧倉大,你糧倉才一點點,一享完了,惡報就來了。這也是不知命。

有的人做殺豬的,過幾年就生病開刀,他就會抱怨,別人都沒事,我怎麼就開刀了。那些人沒事,是因為他福報比較大,惡業現前沒有那麼快。你福報小,好比車子小,再扔一點重物,車子就壞了。

入佛門修行中,慢慢就可以知道自己的福報和命運大概的走向。比如很早之前,我遇到一個師父,他跟我說,我四十歲之前,福報都很小。所以我就立志,第一不享福,第二,把所有的錢都供掉,四十歲之前不為自己活,都奉獻給三寶。為什麼呢?自己福報小,別人有福報可享受,那也是別人過去積累的。不能比。

每個人的命運都不同。如果你知道自己婚姻不順,那在婚姻上要求不要太高。如果你知道自己福報小,找工作就不要想著輕鬆賺大錢的工作,就好好去奮鬥去付出。也不要去浪費,不要想著和別人攀比。不一定你讀書很好,大學畢業賺錢一定就多,這裡面都是福報問題。

如果你越學佛,會很容易看到自己的不足之處,就會慢慢謙卑起來。這也是業障在減少。如果傲慢心越重,看不起他人,而且怨天尤人,看什麼都不舒服,這也是越學佛業障越重的表現。

佛教講發心,就是發出利益他人的心。行動上也要和經文上講的一致,這樣改命運才快。命運是靠心來改,原來的心太狹隘,太自私,命運就不好,學佛修佛後,心量大一些,多利益苦難眾生,這時你命運改的就比較快了。

(本文摘自台灣學佛網)

林瑞碧讀後心得摘要:

「你學佛,如果很容易看到自己不足之處,就會慢慢謙卑起來,這是業障在減少」。

「如果傲慢心越重,看不起他人,而且怨天尤人,看什麼都不舒服,這是越學佛業障越重的表現」。

「佛教講發心,就是發出利益他人的心。行動上也要和經文上講的一致,這樣改命運才快」。

「命運是靠心來改,原來的心太狹隘,太自私,命運就不好」,

「學佛修佛後,心量大一些,多利益苦難眾生,你命運改的就比較快」。


求一份心安,坦然以對人生路

求一份心安,坦然以對人生路

無相禪師行腳時,因口渴而四處尋找水源,這時看到有一個青年在池塘裡打水車,無相禪師就向青年要了一杯水喝。青年以一種羨慕的口吻說道:「禪師!如果有一天我看破紅塵,我肯定會跟您一樣出家學道。不過,我出家後不會像您那樣到處行腳、居無定所,我會找一個隱居的地方,好好參禪打坐,而不再拋頭露面。」

無相禪師含笑問道:「哦!那你什麼時候會看破紅塵呢?」

青年答道:「我們這一帶就屬我最了解水車的性質了,全村的人都以此為主要水源,如果有人能接替我照顧水車,無牽無掛,我就可以出家,走自己的路了。」

無相禪師問道:「你最了解水車,我問你,水車全部浸在水裡,或完全離開水面會什麼樣子呢?」

青年答道:「水車是靠下半部置於水中,上半部逆流而轉的原理來工作的。如果把水車全部漫在水裡,不但無法轉動,甚至會被急流沖走;同樣的,完全離開水面也不能車上水來。」

無相禪師說道:「水車與水流的關係不正說明了個人與世間的關係嗎?如果一個人完全入世,縱身江湖,難免不會被五欲紅塵的潮流沖走。倘若全然出世,自命清高,不與世間來往,則人生必是漂浮無根。同樣,一個修道的人,要出入得宜,既不袖手旁觀,也不投身粉碎,出家光看破紅塵還是不夠,更要發度眾生的宏願才好。出世與入世兩者並立,這才是為人處世和出家學道應該持有的態度。」

青年頓悟,並決心繼續打水車。

(本文摘自佛弟子文庫)

林瑞碧讀後心得摘要:

「一個人完全入世,縱身江湖,難免不會被五欲紅塵的潮流沖走」。

「倘若全然出世,自命清高,不與世間來往,則人生必是漂浮無根」。

「修道人,出入得宜,不袖手旁觀,也不投身粉碎,光看破紅塵還是不夠,更要發度眾生宏願才好」。

「出世與入世兩者並立,才是為人處世和出家學道應有的態度」。


黃玫瑰

林瑞碧觀後心得摘要:

「別問自己對不對,心中有愛就很美」。

「即使告別了春天陽光,你依然要開放」。

「海角、天涯,哪裡不是你的家」?!


身體是一棵樹,頭腦是一朵花

身體是一棵樹,頭腦是一朵花

人類所有的故事,都發生在這一百多斤的身體上,生在這裡出現,死在這裡出現,生死間的一切都在這裡出現;隨著頭腦的出現,它們出現,隨著頭腦的不見,它們不見。你注意到了嗎?所有的一切都是故事,它們只出現在頭腦裡,是頭腦的幻現。

得了漸凍症,被限定在身體裡的人,哪裡也去不了,什麼也做不到,除了思想,他們的存在顯示,沒有什麼活著,只有頭腦活著。事實上,我們這些非漸凍症的人也和他們一樣,沒有什麼活著,只有頭腦活著,只是我們移動的、匆忙的身體,載著我們忙碌的頭腦,給了我們很多幻覺,使我們忘了這一點。

沒有什麼活著,只有頭腦活著,沒有什麼活過,只有頭腦活過,這是百分之百的事實,證悟和體會這個事實。身體是一棵樹,頭腦是一朵花,一切都是這個花神的夢,一切都發生在這棵樹上,一切都發生在這朵花裡。

在你這棵樹上,在你這朵花裡,醒來看清這一點!從樹身上醒來,從花朵裡望去,在樹神、花神的夢裡,觀看夢花的存在。

台灣無畏如來芽大圓滿禪修中心
慈誠加參仁波切

林瑞碧讀後心得摘要:

「身體是一棵樹,頭腦是一朵花」。

「沒有什麼活著,只有頭腦活著,沒有什麼活過,只有頭腦活過,這是百分之百的事實」,

「一切都是這個花神的夢,一切都發生在這棵樹上,一切都發生在這朵花裡」。

「所有的一切都是故事,它們只出現在頭腦裡,是頭腦的幻現」。


顯隱之間

顯隱之間

文/釋常啟(僧伽大學教務長)

上學期四年級的生死學課程,辜琮瑜老師帶著同學經行於大願橋上,隨後一行人平躺於橋上,觀天、觀地、觀身心。冬日暖陽伴冷風;鳥飛蟲鳴隨雲動,人們靜心沉澱陶醉其中。

一位同學事後分享:仰躺時,右邊陽光暖頰,左邊寒風拂面,我除了是個介面與受體外,什麼都不是,左右臉頰感受著冷熱的更替,當風強一點,感覺冷一點;當風弱一點,感覺暖一點,因緣變動中,冷熱時隱時顯,如同生非死的對立面,死就在生中,或顯或隱,冷熱生死若如此,便可相安無事。

的確,一切現象只是交替顯隱的循環,但我們卻先將一切事物對立起來,然後拚命的追逐我們認為好的一面,消除惡的那一面,如同幻想只有高峰沒有低潮、有富無貧、有左無右的世界一樣荒謬。

那要如何能消除這種對立呢?自然界中充滿了各種分野,海天一線隔、樹皮的紋路、光影的邊界,這些分界線一方面分隔了彼此,一方面卻也是結合線,具有連接且相互依存的作用,是對立的統一,緊密相連的整體。假使我們只認出分立,而忘了結合的功能時,分野才會變成二元對立,使得我們在衝突矛盾中受苦。
生活中的種種外顯現象,往往於內也都隱藏著如水下冰山那樣壯闊且深廣的內涵,例如:打坐時,顯於外的點頭昏昧,隱於內的可能是平時生活的雜亂導致,也可能是生活的勞累積累,或對方法的不熟悉所致。

「真正重要的東西,只用眼睛是看不到的。」我們感受不到的,往往在顯隱之間用心體會,就會有下手處,也會發現那個隱藏起來的,是整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仰山慧寂問善道禪師:「月亮變得又尖又彎的時候,它的圓相到哪裡去了?月亮團團圓圓的時候,那一勾彎月的尖相又到什麼地方去了呢?」善道禪師說:「彎月尖尖時,圓相隱隱存在;月亮圓滿時,尖相依然存在。」

如是新陳代謝、生老病死、花開花謝,都是同一圓滿的或顯或隱;如是如是,我們就不會消極的迴避死亡、漠視死亡,轉而積極的方生方死,承擔死,迎新生。

(摘自《法鼓》394期.四版)

林瑞碧讀後心得摘要:

「仰躺時,右邊陽光暖頰,左邊寒風拂面,我除了是個介面與受體外,什麼都不是」,

「左右臉頰感受著冷熱的更替,當風強一點,感覺冷一點」;

「當風弱一點,感覺暖一點,因緣變動中,冷熱時隱時顯」,

「如同生非死的對立面,死就在生中,或顯或隱,冷熱生死若如此,便可相安無事」。

「陰陽互根,又稱“陰陽相成”」,

「相互對立的陰陽雙方,又相互依存、相互化生、相互為用、相互吸引地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


一定不要「一定」

一定不要「一定」

文/宗道法師

昨晚與佛善通電話,電話一接通,便覺她的聲音有點不對,似是剛哭過的,沙啞、低沉,滿滿的委屈,與平時她輕快、活潑、陽光的聲音截然不同。

仔細一問才知道,因為工作上的一點問題,生了點小煩惱,聽她描述事情的整個過程,由於各自領域不同,我自然是不懂,聽起來也是蠻暈的。

但到後來,我忽然注意到,她始終反覆用到一個詞——「一定」。

我果斷打斷她的話說到:「妳哪來的那麼多『一定』啊?妳一定不要有『一定』的想法,也一定不要用『一定』的說法。『一定』一定會讓妳痛苦、煩惱!」

她聽完,開始一怔,轉而又破涕為笑。

這一連串的「一定」一定讓她好玩又有理,有理又好玩。

我繼續說到:人的一切煩惱都和這種「一定」的心態有關,人的心如果是一隻小鳥的話,本來這鳥可以在無限廣闊的天空中自由翱翔,可是如果人心起念——「一定要如何如何」,這「一定」便製造了種種透明的玻璃框壁,鳥兒一定要飛向西,便一定要撞到西壁;一定要飛向東,便一定要撞到東壁了,南北上下,亦複如是。透明的玻璃窗對鳥兒來說是個災難,因為它辨識不清,不知道透明的玻璃不是空氣。我在悟真寺就親眼見過一隻鳥兒誤飛進廳裡,壁面都是大塊玻璃窗,飛起來被撞,撞完了再飛,最後活生生地撞死在裡面了。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娑婆世界的本質是無常。所謂無常,說白了一句話就是:沒有什麼「一定」之事,一切都在變化,瞬息不停,沒有什麼事能夠絕對地按照我們的意志變化。

以「一定」之心,面對這「無定」之世界,結果一定是被「一定」之透明玻璃窗碰得頭破血流。所以,要收起你這顆「一定」之心,口中也不要輕易吐出這兩個字。

人活世間,這樣也可,那樣也可;今天也可,明天也可;這裡也可,那裡也可;多也可,少也可;成也可,敗也可……一切皆可,一切也無可無不可,苦樂順逆,一任前緣。

這樣的悠游任運心態對於一般人來說並不太容易,但對於念佛人來說應該不難。

世界上其實只有兩件事是一定的,如果能認識到,就自然能契入這樣的心態。

哪兩個「一定」呢?

「不念佛,我一定會下地獄!」
「若念佛,我一定能往生極樂!」

除此之外,再沒有什麼一定之事了。

能夠在心中常常思維這兩個「一定」,心自然不在娑婆——「心神早送歸安養,此地空餘鏡裡身」,既然是鏡裡身,便是「穢土假名人」,既然是「假名人」,又何必太當真?人身都是假的,身外之物又有哪樣是真的?往生之前,大家不過演場戲罷了…

說這麼多,總結起來,其實就一句話——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一定不要『一定』」……

一定要相信我的話,哈哈!

林瑞碧讀後心得摘要:

「不念佛,我一定會下地獄」;

「若念佛,我一定能往生極樂」!

「除此之外,再沒什麼一定之事了」。


快樂其實很簡單,放下就是快樂。

快樂其實很簡單,放下就是快樂。

有一個富翁背著許多財寶,到處收購快樂,可是他旅遊了十年,走遍千山萬水,也沒能買到快樂。

一天他在山路邊休息,剛好有個農夫背著一大捆柴草從山上走下來,於是上前問道:“我是個很有錢的富翁,世界上沒有我買不來的東西,可我就是活得一點兒都不快樂。我已經走遍了世界各地,至今一無所獲,你知道哪裡可以找到快樂嗎?”

農夫放下沉甸甸的柴草,慢慢地擦去汗水,舒心地笑起來:“快樂其實很簡單,放下就是快樂啊。”

富翁頓悟:原來放下身上的重負就是快樂,我背著這麼多財寶,到處旅遊,總是擔心被別人搶走,被別人騙去,從不敢放下,哪能得到快樂啊?!

(本文摘自七葉佛教書舍)

林瑞碧讀後心得摘要:

「放下身上的重負就是快樂」,

「揹著這麼多財寶過日子,總是擔心被人搶走,被人騙去,從不敢放下,哪能得到快樂」?!


第一大善就是弘揚佛法、弘揚傳統文化

第一大善就是弘揚佛法、弘揚傳統文化

淨空老法師:

我們生在這個時代,跟孔子當年環境差­不多,社會動亂,大家疏忽了傳統文化。孔子在當時非常希望有人會用他,他能夠做個宰相­,把傳統文化就真正做出來,像周公一樣。文王以百里而王天下,他的志在此地。可是沒人­用他,周遊列國,見到很多國君,沒有人用他,這才回到老家教學。還算不錯,教學五年,­有三千學生,三千學生當中有七十二個有成就的,可以傳承聖教的,把傳統文化救下來,這­個功德太大了。往後的這二千五百年,從孔子到我們現在二千五百年,中國這個國家、這個­族群長治久安,世世代代講倫理道德、講聖賢教育,信因果,知道斷惡修善。這是孔子的影­響,佛法裡面講叫功德,夫子的功德,真改了,命運都改了。

佛法更殊勝了,歷代帝王都學,學得最透徹的是前清的雍正皇帝,真下功夫,知道這個東西­好。儒釋道三家,歷代帝王平等的恭敬,普遍的宣揚。佛法由皇上自己來管理,所以佛教的­寺廟可以用宮殿式的建築。宮殿是皇家的建築,民間不可以用,但是寺廟,佛是皇上的老師­,皇上是佛的弟子,所以佛寺可以用宮殿的,比照宮殿來建築。佛陀的教化普遍在民間,只­要是佛教道場,都是講經教學。佛教把講經教學疏忽了這是近代的事情,時間並不長,在中­國大概是兩百多年的樣子。因為我們看到乾隆、嘉慶,高僧大德都很多,留下來的著述我們­都看到了。咸豐以後衰了,真正研究佛教的、真正講經教學的愈來愈少。到民國年間,大概­只有十幾個人,這十幾位大德雖然講經教學,大概道場經懺佛事佔一半,逐漸變質了。二戰­之後,講經說法的沒有了,出家、在家的佛弟子都不幹這個事情,佛教衰了。不但衰,佛教­可能在這個時代會滅亡,這是我們非常憂慮的一樁事情。這麼好的東西,怎麼能叫它衰下去­。

佛教學習的困難就是要放下欲望,可是現在人,學佛的人很多,你叫他放下欲望他放不下­。欲望要放不下,學佛就學不成,你自己跟自己造成一條障礙,佛法無比殊勝的利益你得不­到。

節錄—淨土大經節錄精華(第557集)–淨空法師主講

林瑞碧讀後心得摘要:

「佛教學習的困難就是要放下欲望」­。

「欲望放不下,學佛就學不成,你自己跟自己造成一條障礙,佛法無比殊勝的利益你得不­到」。


師父有什麼好看的,在家裡老實念佛!

師父有什麼好看的,在家裡老實念佛!

淨空老法師:

印光大師,這是我們最近一代的祖師,他老人家專修淨土。印光大師當年在世,對他的那些學生們監督很嚴。

印光大師的那些徒弟,凡是聽話的都有成就,凡是不聽話的都沒有成就,聽話的少,不聽話的多!

聽話的怎樣?印光大師教誡他留在家裡老實念佛,不要去跑廟、不要去參加法會,什麼都不要搞。如果到他寺院幾次,被他看到,就會被他罵。

你看那個《文鈔》,諸位就會發現,這個老和尚跟別的法師不一樣。別的法師怎麼樣?希望這些徒弟們常常來看看他,如果幾天沒見,“你怎麼這麼久都沒來過?”

印光大師跟人家相反,你要是多跑幾趟,“你怎麼老跑這兒來?”“我來看看師父。”“師父有什麼好看的?你已經看過二、三次了。”他把你罵出去。

“為什麼不在家裡老實念佛?耽誤了時間,浪費了金錢,跑到這兒來幹什麼?”他罵人。連他老人家自己的道場,他都不准你來,何況是到處跑廟!

你多跑廟,不但浪費時間、浪費金錢,你的精神渙散,不能集中。你接近法師多了,這個法師跟你講這個,那個法師跟你講那個,你一腦袋亂七八糟的東西,你念佛不會成就。

所以到處跑廟,精神、財力浪費了,那都還是小事;你學的東西不專,夾雜許多的是非,夾雜許多不必要的煩惱,這才是大事!所以印光大師,他不主張信徒跑廟,那是真正的善知識。

林瑞碧讀後心得摘要:

「多跑廟,不但浪費時間、浪費金錢,你的精神渙散,不能集中」。

「接近的法師多了,這個法師跟你講這個,那個法師跟你講那個」,

「一腦袋亂七八糟的東西,你念佛不會成就」。


外道著重因,佛法重視緣,結果前業力可改變

外道著重因,佛法重視緣,結果前業力可改變

淨空老法師:

一般講一飲一啄,莫非前定。既然前定,就得受,不能改變,這個觀念是錯誤的。佛告訴我們,這一生決定受前一生影響,前世多少世影響,統統都有。愈遠影響力量(通常)愈薄弱,愈近(習氣可能相續),前一世、前二世、前三世影響很重,業力的影響。

能不能改造?能。因為業力是自己造的,不是佛菩薩定的,也不是上帝、閻羅王定的,沒有人定,都是自己造自己受,這才叫真理,就是事實真相。

一生際遇,美國凱西(Edgar Cayce)說得很好,世界上任何人,每天所遇到的,跟前世都有關係,不可能有一樁事情是突發,沒有前因。見到陌生人在馬路上走,可能一生就碰到一次,好像有緣,笑笑點點頭,不是偶然的。有時候我們見到陌生人,他生氣,看你不順眼,也不是偶然的。

碰到這些事情,心裡明白,對我笑笑,前生大概我遇到他時,也對他笑笑(或友善)。對我瞪眼,前生大概我也是這樣對他。一報還一報(是粗略解析因果),輕微(交會),時間很短暫。如果不是前世有這些緣,為什麼陌生人有這種情形?要常常想這個道理。

親人相遇,朋友相遇,為什麼不能保持很久?尤其現在社會,父子親愛在兒童時,成年之後就變了,不愛父母,甚至討厭父母,遺棄父母。在美國,十六歲算成年,離家出走,一輩子不再回來,跟家人不見面,這種情形很多。美國制度是國家養老,物質生活基本上沒有顧慮,國家每個月發養老金給你。

朋友之間,好朋友遇到某種因緣不往來了,這種情形很多。細細思惟,與過去生有沒有關係?肯定有的。可是佛告訴我們,從因到結果,當中要有緣,佛法不講因生,講緣生。沒有因,怎麼會生?可是因有,沒有緣也不能生,因緣生法。佛法重視緣,有道理,緣可以改變,因不能改變。外道是著重因,不懂得緣。緣可以改變,佛家講緣生論。

教育就是緣,良好教育就是最好的緣。他有不好的因,接受好的教育,不好的因就不起作用,不善的因不起作用。好的教育一定是善緣,譬如阿賴耶識,或講真如本性,本來有倫理,本來有道德,本來有智慧。佛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本來有德能,本來有相好,是自性本具,有好的緣,統統起作用。

阿賴耶識也有煩惱習氣,貪瞋痴慢。好的教育不教貪瞋痴慢,惡的因沒有惡的緣,不會起現行,善的因遇到善的緣,就起善行,起作用,善起來了,所以能夠改變。

本文節錄自【大方廣佛華嚴經】1608集

林瑞碧讀後心得摘要:

「從因到結果,當中要有緣,佛法不講因生,講緣生」。

「沒有因,怎麼會生?可是因有,沒有緣也不能生,因緣生法」。

「佛法重視緣,有道理,緣可以改變,因不能改變」。

「外道是著重因,不懂得緣。緣可以改變,佛家講緣生論」。

「教育就是緣,良好教育就是最好的緣」。

「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本來有德能,本來有相好,是自性本具,有好的緣,統統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