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給人家的東西,就要讓人歡喜

送給人家的東西,就要讓人歡喜

蔡禮旭老師:

我父親有件事特別感動我,我很感激有這個機會跟大家分享《弟子規》,為什麼?講怎麼當爸爸,自己沒當過爸爸,只能想我爸爸。

想著想著,以前的恩德都想出來了。真感激,想的愈多,跟父母那種天性恢復得愈多。我有一個同學,就是介紹我認識陳真老師的那個同學,我跟他五年級就同班同學,二十七年了,他們家經濟比較不寬裕。後來他結婚,太太又懷孕,載太太騎個摩托車,挺危險的。

之後孩子又生出來,坐在摩托車上還是挺辛苦。我就跟我父親商量,“父親,我那台車就送給我同學”,當然那車也是開了不少年,就送給我同學。結果要送給我同學的時候,我爸爸做了一個動作讓我印象深刻。

這個車子有一個部分是最貴的,就是整個離合器,那是很貴的部分,還能用。我爸爸把它換新的,說因為已經有點不好用了,你既然要送給人家,就要讓人歡喜。我聽完之後,假如有個洞,我真的想要鑽進去,為什麼?

自己沒有情義,送人東西好像覺得,“我送給你,不錯了”,那個心就不柔軟、不體恤。父親送人家車子,還設身處地,怎麼樣讓他用得歡喜,把那個離合器都換掉。所以我們父母、老一輩,他們的德行,假如你從很多他們生活處事的細微處觀察,你就學到東西了,我們有時候粗心大意。

本文來源弟子規公益網

林瑞碧讀後心得摘要:

送東西就要送讓人家歡喜的。

不送,人家不會怪你;送了讓人家覺得困擾的東西,不送還比較好。


眾生有感,法身菩薩自然有應

眾生有感,法身菩薩自然有應

淨空老法師:

十住菩薩是法身菩薩,也是真佛,代表這個階層的佛果。「智明暗息,恩益清涼,應器周故,別名即十住自分十法之果」。

這裡表法有通有別,通就整體來說,別是一個位次一個次位來說。清涼解釋月有四德,合佛三法。明是智德,暗息,斷德,清涼,恩德,應器周故,亦是恩德。

應是感應,佛的三法就是三德,智德、斷德、恩德。月的四種現象,有明、有暗、有清涼,也有感應。

千江有水千江月,哪個地方有水,你(看)水面,拿一盆水也行,晚上放在月光下,那一盆水裡也有月亮現影。比喻感應道交,眾生有感,自然就有應。

所以,具上三德,我們要記住,智、斷、恩,智是智慧,斷是煩惱、習氣、妄想分別執著都斷了。月亮暗的一面表斷德,明的一面表智德。

明暗一體,原本是明的,大光明藏,常寂光淨土,自性本來具足。暗從哪裡來?從迷惑來,產生障礙,(明)透不出來,這叫暗,叫做無明。

為什麼會有無明?我們學過,迷唯一念,起一個念頭就迷了,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不能現前。

佛教導我們,覺止一心,覺是迷的反面,覺就是明,迷就是暗,只要一心,迷就斷了。諸位要知道,二心就迷了。

佛講六道眾生,用的是什麼心?不是一心。什麼人用一心?法身菩薩,就是十住以上。十信位菩薩用二心,是最原始的,真妄二心。這很了不起!

十信位,聖人,他用真心帶著妄,阿賴耶識,法相經論講得很好,叫真妄和合,體是真,相是妄。這個心沒有染淨,沒有善惡,染淨都不可得,哪來的善惡,什麼地位?

賢首菩薩,就是十法界最高層的佛法界,用這個心。還帶一分妄,是什麼?妄想沒斷。雖然帶著一分妄想,他沒有善惡,沒有染淨,只要妄想斷掉,就是初住菩薩。

初住菩薩就是真,沒有妄了。妄想是什麼?起心動念。六根接觸境界,眼見色,耳聞聲,不起心不動念,這個境界,就是禪宗講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

本文節錄自【大方廣佛華嚴經】1914集

林瑞碧讀後心得摘要:

「千江有水千江月,哪個地方有水,水裡就有月亮現影」。

「比喻感應道交,眾生有感,自然就有應」。


因果報應是自己的事,怨不得!

因果報應是自己的事,怨不得!

仁清法師:

大修行者有大福報,大修行者有大功德。

比如:一個修行者向佛菩薩祈求一個孩子,「便生福德智慧之男」或「生端莊有相之女」。這孩子的福報,也並不是父母的賜予,而是過去世修行的結果,只是因緣成熟,今生到有緣有福之人家投胎而已。一家人共同享受的歡樂和富足,則是過去世他們的「共業」所致。

修行人通過一定的修行方法,經過一定的修行時段,確實會改變很多東西,比如:家庭更和睦,身體更健康,生活更富裕等等。那怎樣看待一個修行者與其它家庭成員的因緣關係呢?

修行,是自己的事情!

所謂「因緣果報,毫釐不爽」,就是「未作不得,已作不失」,也是「種何因,得何果」,也即是「自作業,自受果」。這跟其他人沒有關係,即使父母子孫也不相干……

《泥犁經》說:「父作不善,子不代受,子作不善,父不代受,善自受福,惡自受殃。」

《無量壽經》說:「善惡報應,福禍相承,身自當之,無誰代者。」

《涅槃經》說:「父有過惡,子不獲殃,子有過惡,父不獲殃。各自之死,善惡殃咎,各隨其身。」

《地藏經》說:「是故眾生,莫輕小惡,以為無罪。死後有報,纖毫受之。父子至親,歧路各別,縱然相逢,無肯代受。」

可見,因果報應是自己的事,即怨不得、也靠不得、更等不得。明乎此,那你對「修行人家中還會有不測之事發生」,就會正確認識了。

林瑞碧讀後心得摘要:

「是故眾生,莫輕小惡,以為無罪。死後有報,纖毫受之」;

「父子至親,歧路各別,縱然相逢,無肯代受」。

「因果報應是自己的事,怨不得、也靠不得、更等不得」。


殺生祭祀要不得

殺生祭祀要不得

淨空老法師:

世間人在喜慶的時候,一般做壽的時候,許多值得慶幸的節日,許多人殺生祭神,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自己不能夠覺知。

佛在經上說得很清楚,自己喜慶之日應當答謝鬼神;答謝鬼神,決不能夠殺生祭祀。殺生祭祀,說老實話,善神、善鬼都遠離,不願意承擔這個罪過;你是為他而殺的,這個罪過他要承當。唯有一些惡神凶剎,他才毫無忌憚,接受血食的供養,人與鬼神都因此而墮落。人道造作惡業,來生墮地獄;鬼神造作罪業,來生也墮地獄,在六道輪轉。所以一切喜慶之日,決定不可以殺生。

把佛菩薩當作神明來看待,以這些來祭拜鬼神、祭拜佛菩薩,這是賄賂。對佛菩薩、對鬼神行賄賂,而希望佛菩薩、鬼神會降福給他,哪有這種道理?由此可知,這些人對佛法是一無所知,完全是迷信。

社會有許多人,在佛菩薩、在鬼神那個地方去許願,自己有所希求去許願,到還願的時候就殺生祭祀,這種願是惡願。(如果)你所求的願,果然你得到了:你想升官,果然升官了;你想發財,果然發財了。實際上,這不是你許的願,佛菩薩滿你的願,鬼神滿你的願,不是的,是你命裡頭注定的,與佛菩薩、與鬼神根本就沒有關系。但是你許的惡願,你造的惡業,果報一定在後面,不在後生,就在來生。後生是講我們這一生的晚年,你要遭這個惡報,因緣果報,絲毫不爽。

本文摘自《太上感應篇講記》

林瑞碧讀後心得摘要:

「答謝鬼神,絕不能殺生祭祀。殺生祭祀,善神、善鬼都遠離,不願意承擔這個罪過」;

「你是為他而殺,這個罪過他要承當。唯有一些惡神凶剎,才毫無忌憚,接受血食供養」;

「人道造作惡業,來生墮地獄;鬼神造作罪業,來生也墮地獄。一切喜慶之日,絕不可以殺生」。


三寶是人天眼目,有意無意毀謗都得重罪

三寶是人天眼目,有意無意毀謗都得重罪

淨空老法師:

我們看現前社會造這種業的人,我們常常能夠聽到,有時候也能夠見到。大家都把這事情看得很輕,認為這是迷信,認為這些迷信的事情應當要破除,哪裡曉得有這麼嚴重的果報?

毀謗三寶,無論你是有意、無意都得重罪,在一切惡業裡面沒有比這個更重。它的原因如佛在經中所說,三寶是人天眼目,三寶是眾生得度的因緣,你把一切眾生得度的機會斷掉,這罪就重。你殺害一個人,你殺人的生命,經上講四十九天他又投胎來了,所以殺生命罪小,斷眾生慧命最大。他得一個人身,如果他人間的福報還沒有享完,還有人天余福,你殺了他,他很快又得人身,他福報沒享完,他要繼續來享福。福報大的,很快就得人身,幾天他又投胎來了;福報差一點的,也不過經上講的四十九天,他就又回到人間,這就說明殺生命罪不重。

可是遇到佛法這個機會難,開經偈上‘百千萬劫難遭遇’,這話是真的不是假的。你得人身,你未必能有機會聞到佛法,何況得人身相當不容易。佛出現在世間時間並不長,沒有佛法的時劫太長太長,你怎麼正好生在有佛出世這段時候。

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一個人修行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祇劫,這個時間太長太長。為什麼需要這麼長的時間?就是你在修學過程當中,你有機緣遇到佛法的時間少,沒有機緣的時候多,沒有機緣你就退轉,你就又墮落。遇到佛法,這是重新撿起來再繼續干。斷斷續續,修的時間短,斷的時間長,所以才要三大阿僧祇劫,要這麼長的時間。假如修行要是繼續不斷的話,哪裡要這麼長時間?不需要。三寶是眾生聞法修學得度的一種機緣,創造機緣的人功德無量無邊,創造機緣是為了利益眾生,不是為了利益自己。實在講為眾生,自己才真正得大利益,為自己得的利益很小很小。

青蓮法師在注子裡面也說得很好,他注子的一開端,‘獧頑成性,占豆為情’,這就是講一種輕慢的習氣,輕慢別人,實在講還是有貢高我慢、自以為是的這種習氣。對於世間一切諸法不求甚解,憑著自己的淺見,‘不知佛道真正弘深,而以世間輕薄淺近之言,欲設嫉心’,這嫉妒,‘謗毀道根’。這樣的人得的果報就如此。末後他引《興起行經》裡面幾句話說,‘謗法之人,極大罪業,墮三惡道,難可出離’,一切罪裡頭沒有比這個更重的。我們諸位想想,反過來,《普賢行願品》裡面跟我們講,‘一切供養當中法供養最’,功德最大的法供養,那謗法的罪當然是極重,這一定道理。這是正法道場,點點滴滴供養都得大福,這道理事實我們要曉得。

要想不墮地獄,行!趕緊忏悔,乘你現在一口氣還沒斷的時候還來得及。而忏悔只有求阿彌陀佛,求別的法門沒有辦法,還是免不了要墮落、要受報。只有求阿彌陀佛,修忏悔法往生,立刻改過自新,從前毀謗,現在極力贊歎,這才能回得了頭。以前障礙別人修學,現在想盡方法勸勉別人修學。從前障礙哪些人,現在把那些人找來向他求忏悔,我以前錯了,現在趕緊認真努力修學,這才行,你才能挽回。如果障礙的人太多,這麻煩事情就大。所以這段經文,我們千萬不能夠疏忽、不能大意,要常常記在心裡,決定不能夠做障道的因緣。

林瑞碧讀後心得摘要:

「三寶是眾生得度因緣,你把一切眾生得度機會斷掉,這罪就重」;

「殺人生命,經上講四十九天,又投胎來了,所以殺生命罪小,斷眾生慧命最大」。


佛教不是宗教

佛教不是宗教

淨空老法師:

佛教,我們說了這麼多年,它是佛陀至善圓滿的教育,它不是宗教。所以無論是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都應當學佛。為什麼?佛法是究竟圓滿的智慧。

虛空法界一切眾生都需要智慧,需要真實的智慧,需要圓滿的智慧,才能過幸福美滿的生活。眾生生活在世間,生活得這麼辛苦,為什麼生活得這麼苦?沒有智慧;生活在煩惱、憂慮、艱難之中,這很不幸。

佛法要度眾生,「度」是幫助、協助的意思,幫助眾生、協助眾生離苦得樂。這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是真實的目標。怎樣能將這個目標落實?要有真實智慧的教學。

林瑞碧讀後心得摘要:

「佛教是佛陀至善圓滿的教育,它不是宗教。不同族群、不同宗教,都應當學佛」;

「眾生在世間,會活得這麼辛苦,因為沒有智慧;生活在煩惱、憂慮、艱難之中,這很不幸」;

「虛空法界一切眾生都需要智慧,需要真實智慧,需要圓滿智慧,才能過幸福美滿的生活」。


不被理解

不被理解

淨宗法師:

很多人認為「不被理解」是一種委屈、不幸,總是在追求「被人理解」,他的人生也就永遠停滯在相互理解的同溫層而不得進步。

當我們不被昔日的朋友理解時,反而值得慶賀,說明我們的人生已經升進到他人不能理解的高度。要想被螞蟻理解,一定要是螞蟻,如果從螞蟻突變為人,自然不被昔日的蟻友理解了。

宇宙中唯有佛不被任何眾生理解,而獨能理解任何眾生。

願在不被理解的路上奮勇前行,因為那是佛的召喚。同時仰就佛慈,能夠理解越來越多不能理解我的人。如同飛行器越升越高,大地越變越小,直到盡入眼底。

不求被人理解,但求理解他人。有佛理解安慰,人情何足評說。

林瑞碧讀後心得摘要:

「想被螞蟻理解,一定要是螞蟻,如果從螞蟻突變為人,自然不被昔日蟻友理解」;

「不被昔日朋友理解,反而值得慶賀,說明我們的人生已經升進到他人不能理解的高度」。

「不求被人理解,但求理解他人。有佛理解安慰,人情何足評說」。


修行在哪裡修?

修行在哪裡修?

淨空老法師:

什麼叫功夫?把煩惱念掉叫功夫。煩惱完全都在,帶業往生,這是最下的,凡聖同居土,一品煩惱也沒斷。煩惱斷了幾品的,譬如說像小乘,執著放下了,我們能在日常生活當中什麼都不執著,什麼都隨緣、什麼都好,不執著了、不分別了,這兩樣做到,這兩樣都是小乘,聲聞、緣覺,生方便有餘土。

如果能夠不起心、不動念,那就生實報莊嚴土,好像什麼?進入他們的研究所,實報土。

方便土這是大學,凡聖同居土是小學、中學。念佛功夫淺深,淺深在放下。最高的,眼見色、耳聞聲,不起心、不動念,最高的,沒有起心動念。

修行在哪裡修?在紅塵裡頭修,離開紅塵,你到哪裡去練功?眼不見色,耳不聞聲,你怎麼個修法?叫你見色、叫你聞聲,在見色聞聲裡面不起心、不動念,第一等功夫,理一心不亂,生實報土;第二等功夫,他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這生方便有餘土;第三等是功夫都不到家,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全都有,那就是凡聖同居土。所以我們自己清楚,我們到那裡生到哪裡?肯定是凡聖同居土。好不好?好,只要往生,好。蕅益大師自己,人家問他,你往生極樂世界,什麼樣的品位你就滿足了?他回答說,下下品往生我就滿足了。換句話說,只要往生。

恭錄自: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二一七集)2015/7/22

林瑞碧讀後心得摘要:

只求往生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什麼品位都可接受。


寺院裡的老鼠菩薩!

淨空法師答問

寺院裡的老鼠菩薩!

問:下面第四個問題,弟子在凈宗學會的道場擔任法寶流通的執事,最近法寶倉庫出現了一些老鼠菩薩,並且咬壞了公務車的電線。請問可否把道場共修後剩余的菜飯,供養這些老鼠菩薩?這些道場里的食物屬於常住物,會讓這些老鼠損福報嗎?

答:這是應該的,這釋迦牟尼佛教我們的。佛陀當年的僧團每天出去托缽,托缽吃剩下來的都布施畜生,在野外的這些鳥獸,都布施供養牠們。佛不許可這個飯留著明天再吃,不可以,這是什麽?這講求衛生。隔夜的飯吃你容易長病,你長病要人家侍候,多麻煩,所以佛弟子不吃隔夜的東西;可是現在有冰箱,可以儲藏,從前沒有冰箱。這我們吃剩下的東西,一定供養這些畜生。那老鼠也是畜生之一,應當接受供養,這沒有問題。

林瑞碧讀後心得摘要:

「吃剩的食物,一定供養畜生。老鼠也是畜生之一,接受供養,沒有問題」。


【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當處出生,隨處滅盡

【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當處出生,隨處滅盡

淨空老法師:

「量子、粒子被認為是憑空蹦出來的,會即時出現又隨即消失,導致毫無原因可言的能量擺動」。這就是他發現我們這一念,好像是突然蹦出來的,佛法裡面講,「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就說的這個。這講精神現象跟自然現象,都是當處出生,隨處滅盡。

我們讀過《菩薩處胎經》裡面,釋迦牟尼佛跟彌勒菩薩的對話。釋迦佛問彌勒菩薩,彌勒菩薩是唯識專家,法相宗的祖師。佛問他,「心有所念」,我們凡夫心裡起個念頭,佛問這一個念頭裡頭有幾念?我們都不懂,意思就是多少個細念變成這麼一個粗念,「有幾念?」這個念頭有幾念?「有幾相?」相是物質現象,念是自然現象,「有幾識?」識是精神現象,念是自然現象,有幾念?佛是這個問法。彌勒菩薩回答說,「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這是回答釋迦牟尼佛問有多少念頭,三十二億百千念,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是單位,三十二億乘百千,一百個千是十萬,三十二億乘十萬,三百二十兆。這一彈指多少個念頭?三百二十兆,有這麼多念頭。「念念成形」,每一個念頭都有物質現象。「形皆有識」,每一個物質現象裡面都有精神現象,精神現象是受想行識。我們才真正明白大乘經裡面常講的五蘊皆空。《心經》我相信每個同學都念過,一開頭,「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觀世音菩薩是等覺菩薩,他對於這個事實真相看得清清楚楚。五蘊皆空是說的什麼?說的一念,這一念我們不懂,一彈指裡頭有三十二億百千念。如果我們,現在科學用秒為單位,我們彈得很快,一秒鐘能彈幾次?我一秒鐘可以彈四次,我相信比我能力強的有,彈得快,身體好的人,彈得快的。一秒鐘如果彈五次,五個三百二十兆,乘五就是一千六百兆,一秒鐘。一念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就是一秒鐘裡頭有一千六百兆次的生滅,這個念頭生滅,蹦出來,不見了,蹦出來,又不見了,這是科學家發現的。你說佛在經上講得這麼詳細,他這裡只說蹦出來,馬上就消失了,他們說這個時間非常短暫,他說速度太快了。彌勒菩薩講得這麼清楚。

這說明什麼?說明宇宙的源起。每一個念頭裡面,整個宇宙的現象出現了。

本文節錄自【念力的祕密分享】1集

林瑞碧讀後心得摘要:

「量子、粒子被認為是憑空蹦出來的,會即時出現又隨即消失,導致毫無原因可言的能量擺動」;

「當處出生,隨處滅盡」,佛法說的就是這個。精神現象跟自然現象,都是當處出生,隨處滅盡。

「這說明宇宙的源起,每個念頭裡,整個宇宙的現象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