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自己,貪瞋痴慢疑就跟著起來了

想自己,貪瞋痴慢疑就跟著起來了

淨空老法師:

凡夫煩惱雖然多,總離不開貪瞋痴慢疑五大類,再加上一個錯誤的看法,六個根本煩惱,法相宗《百法》裡面所說的。

六個根本煩惱都得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去練,學不貪、不瞋、不癡、不傲慢、不懷疑。

經論要多讀,多讀,你對於許許多多人事物的看法就不會看錯,修正我們錯誤的觀念。

首先一個最重要的概念,這是斷惡修善的根本,那就是常常不要想自己,想自己,貪瞋痴慢疑就跟著起來了。

想什麼?想阿彌陀佛圓滿的善行,無有一善不歸阿彌陀佛,我們心裡有阿彌陀佛,就具備了眾善,一樣都不會缺少。

在生活方面多替別人著想,這是好事,多關心別人、多照顧別人,自己決定不吃虧。這是什麼?這是修福,這是累積功德。

念念都為自己著想的人,這個人沒有功德,很自私,自私自利,起心動念多半都是損人利己。

我們要把這個念頭放棄,要迴轉過來,常常想到別人,如何幫助別人。幫助別人需要智慧,有智慧才有善巧方便。

文摘恭錄—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注(第四七九集)2013/10/17 檔名:02-040-0479

林瑞碧讀後心得摘要:

「想自己,貪瞋痴慢疑就跟著起來」。

會想自己是妄心在做主。真心不會。

妄心做主,肯定會有無量的貪瞋痴慢疑伴隨而至。這就麻煩,起煩惱了!

多想別人,自然把「我」忘掉。將來再把「法執」忘掉。就得解脫了。


口不出惡言,身無邪行,你的煩惱就會少了

口不出惡言,身無邪行,你的煩惱就會少了

淨空老法師:

1 在斷惡修善裏面,除了意業,口業是最重的,也是最容易犯的。所以,我們說話要小心謹慎,不要說人過失。

2 《地藏經》上講墮地獄,地獄有三重:身造的罪業少,墮的是小地獄;口業是墮十八層地獄,這是墮大地獄;念頭那就更重,所謂意業,墮無間地獄。

3 中國古人所謂“君子絕交,不出惡言”,這是對的!你跟人鬧翻了,說人家壞話,別人聽了有警覺,爲什麽?你會說他的壞話,將來你也會說我的壞話。頭腦稍微清醒一點的人,決定不敢跟你做朋友,爲什麽?曉得將來必定要受你害。

4 口不出惡言,身無邪行,念念關懷社會、關懷衆生、愛護社會、愛護衆生,全心全力幫助這個社會,幫助一切衆生,我們要有這個心。你能夠這樣存心,能夠這樣修行,一定得諸佛護念,龍天善神保佑你,你的煩惱就會少了。

林瑞碧讀後心得摘要:

「口不出惡言,身無邪行,你的煩惱就會少了」。

口不出惡言,身無邪行,就不會感召諸多冤親債主來扯後腿,煩惱當然少。


剖腹產的後遺症

剖腹產的後遺症

上網査一查,你會發現很多人在討論「剖腹產的後遺症」。關於大家都知道的部分,我就不再多作論述。

從古中醫的觀點,剖腹產除了那一刀下去,正好割斷了人體的任脈、腎經、胃經與肝經(割大一點的會)等是個大傷之外;還有就是下刀前的打麻醉藥,注射點正好就是在女人背後的「命門」上,那傷更大。

這大寒的麻醉藥正好打在命門上,就有導致「命門火衰」的危險。所謂「命門火衰」,就是指人體腎陽衰微的病理現象。腎陰和腎陽相互依存,一般命門火衰多是由元氣虛弱或腎精耗傷所致,在臨床上會出現「下元虛冷」的症候,例如精神萎頓、腰酸、肢冷、陽痿、滑精、小便清長或黎明泄瀉、水腫,健忘等症。這還單是指在命門上打麻醉藥所產生的影響。那再加上腎經被一刀切斷,問題就更嚴重了。

而任脈被切斷之處,正好是在「石門穴」與「關元穴」附近,這正是人體的「丹田」所在之處,也是三焦經與小腸經的募穴所在處。傷了這裡,必定會影響到泌尿系統與生殖器官的問題,同時還會降低身體的免疫力。所以最常見的「剖腹產的後遺症」就是頻尿、膀胱無力。也因為傷到這裡,會讓婦人失去對房事的性趣,進而延伸到導致夫妻之和。

最近來了好幾位"排便"有問題的朋友,共通之處,就是都有「剖腹產」的經歷。她們都是年輕時就出現輕度的便祕,但是越老越嚴重。附圖是一位65歲的貴婦人,雖然產後做了很好的月子,強補了腎與膀胱,溫補了子宮,但是必竟是兩次剖腹產,外加一次子宮外孕,一共開了三次刀,傷得相當嚴重。寒氣從子宮傷口進入下腹,一直沒有處裡好,腸子受到影響,現在每天必須要依賴藥物才能排便。而她65歲還出現類似「脫肛」式的痔瘡,就知道她的「剖腹產的後遺症」還導致了身體的「中氣」嚴重不足。

若因為高齡、有嚴重影響胎兒生命的情況發生,「剖腹產」是不得已的選擇。但是現在很多年輕婦人,為了怕痛而採用「剖腹產」,甚至還有為了讓孩子贏在起跑點,特意挑個良辰吉日進行「剖腹產」的,恐怕一輩子要付出的代價,是自己事先完全不知道的。

(本文摘自認識古中醫的智慧臉書)

林瑞碧讀後心得摘要:

動刀是不得已的,除非人命攸關。

很多父母,為了給孩子挑個好的出生時辰,選擇剖腹產,這個實在很要不得。

後遺症很大不說,真沒那個命,就算挑個好時辰,孩子真承擔得起,也是很大的疑問。

想要孩子有個好命,為什麼不多多為他(她)修福,比較究竟?!


我們對佛法的心,付出了多少?珍惜了多少?

我們對佛法的心,付出了多少?珍惜了多少?

《釋尊廣傳•尋法品》中,有許多這方面的精彩公案。例如,釋迦牟尼佛於久遠之前,為國王甘謝訥巴樂時,四處尋求正法饒益眾生。有一婆羅門說自己有正法,但要想獲得法,須在身上挖一千個洞,插入千根燈芯做成一千盞燈,點燃後才可傳授佛法。國王欣然答應,挖肉做成千燈之後,婆羅門傳給他:「積際必盡,高際必墮,聚際必散,生際必死。」(釋尊在因地時,僅僅為了四句簡單的無常法,就經歷了難以想像的苦行。我們不要說為四句法挖一千個洞,甚至為一部法挖一個洞,可能也忍受不了。)

還有一世,佛陀為香朗嘎樂國王時,忍受了在身上釘入一千根釘子的苦行,終在一婆羅門面前換來了:「諸行無常,有漏皆苦,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此外,佛陀是梵天國王時,身居皇宮卻嚮往正法,整日四處尋法也不可得,為此很是苦惱、痛苦。帝釋天為了觀察其發心,就化現為一婆羅門,到皇宮門口說:「我擁有佛法,如果你真的想求,我可以賜給你。但是有個要求:你必須要挖十尺深的坑,坑裡遍滿熊熊烈火,你若能跳入,我則可為你傳法。」國王毫不猶豫就答應下來,並開始挖坑準備。準備好之後,他站於火坑邊對婆羅門說:「您可否請先說法?否則,我若喪身就無緣聽到佛法。」婆羅門於是宣說了幾個偈頌,記得其中一偈是:「修行慈心,去除嗔恚,大悲護眾,悲淚潤生。」意思是說,要長期修行慈悲心,去除嗔恚心,以大悲心保護眾生,以大悲的淚水滋潤眾生心田。國王聽完之後,當即證得聖果,以歡喜心跳入火坑,但由於他已得地之故,火坑頓時化為蓮花湖。

類似的公案不勝枚舉。弘一大師在泉州慈兒院時也講過兩個,以說明佛陀求法的決心:《涅槃經》中說,無量劫前,佛陀為一窮人,他自賣身肉,獲得五枚金幣,用來供佛求法;《賢愚經》中記載,佛陀因地是一國王時,為在一婆羅門面前得法,在身上挖千孔、點千燈作供養。當時弘一大師就說:「聞法有如此艱難,我們現在聞法則十分容易,豈不是有大幸福嗎!自今以後,大家應該發勇猛精進心,勤加修習才是!」

——敬錄自《前行廣釋1》第七節課

感悟:我們作為修行人,不要對惡法有希求心,要對正法有希求心,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僅僅為了四句正法,釋尊昔日付出一切,經歷了百般苦行。現在大家不用花任何代價,舒舒服服、快快樂樂就能聽到如此殊勝的佛法,理應懂得萬般珍惜。

林瑞碧讀後心得摘要:

終於明白佛祖成佛,我還在搞六道輪迴的原因了。

人家下的功夫,我壓根兒沒想過!


遠方菩薩

遠方菩薩

星雲大師:

有一位信徒為了消災免難、求長壽,找來一位師父到家裡誦經祈福。這位師父誦完經以後,緊接著替他祈禱求福,於是口中喃喃念道:「南無遠方菩薩,現在某某信徒向你祈求,希望你給他富貴、給他榮華、給他升官、給他發財、給他……」

這個信徒在後面聽了,就拉拉師父的衣服,說:「師父,你怎麼向遠方的菩薩祈求呢?近處的菩薩也很好啊!」

這時,師父就說了:「老實跟你講,我調查了你的為人行事,平常既沒有廣結善緣,也沒有做什麼好事,更不曾想要造福社會大眾,反而是慳貪、瞋恨、愚痴、執著、邪見,我怕近處的菩薩都認識你、知道你,而不給你感應,不得已,只有替你求遠方的菩薩,或許遠方的菩薩不知道你、不認識你,多少還能照顧你一點。」

這個故事很幽默,也非常諷刺,但是想想,事實也是如此,自己平常不懂得做好事,卻希望神明、菩薩來保護我們,來給我們利益,像這樣貪心不足怎能得到佛菩薩、神明的欣賞呢?

世間上無論什麼事情,都是有因果關係的,你想要怎麼收成,就必須怎麼栽種。比方一顆石頭沉到水裡去了,有人祈求:「神明啊!神明啊!讓石頭浮起來吧!」石頭終究是不會浮上來的;油浮在水面上,我們誦經祈求神明:「油啊!油啊!沉下去吧!」它也沉不下去。所以,我們不要以為緊要關頭再來求神明、求菩薩,就會有感應,最重要的還是平常就要多播種,種子播撒下去以後,就算你不求神明,它也自然就會生長、開花、結果,滿我們所願了。

林瑞碧讀後心得摘要:

別把佛菩薩當貪官汙吏,以為賄賂一點財物,就可以得到大回饋。

你那些供養,佛菩薩用不著,也不稀罕。

把佛菩薩的教誨,老老實實「依教奉行」,庇佑自在其中,何須再求?!


不斷「放下」的時候,你跟「真如」就越來越近

不斷「放下」的時候,你跟「真如」就越來越近

淨界法師:

楞嚴經中,虛空藏菩薩說,他在因地以觀察虛空無邊,觀察四大地水火風是無依,就是它是「沒有自性」的,自性空的,它只就是我們妄想生滅的因緣把它變現出來,心生則種種法生,乃至於這個無相的虛空,它的體性也是沒差別的。在虛空整個十方世界的佛國當中,它的相狀是差別,但是虛空是沒有差別的!在這平等不二的虛空當中,他從相狀悟入了真實的心性,證得無生法忍。

他先把一切法,這地水火風色法都是不真實的,把一切法會歸到「虛空」,再把虛空的相狀回歸到一念心性,而悟入了真如三昧,結果成就了妙力圓明。妙力指的是他的神通,種種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的神通;圓明指的是他智慧的觀照,他有「從假入空」的智慧,從假相悟入空性的這種觀照。

蕅益大師說,其實虛空藏他所安住的不是虛空的相狀,他只是假借虛空的相狀而悟入真如的理性,他是藉相觀心。你看四禪八定有一個「四空定」,四空定他也是厭惡色身,厭惡這種擾動的色身,他覺得這個色身粗苦障,你看這個肉身在這個地方,走路也不對,睡覺也不對,走來走去都不對,是粗重的、痛苦的、障礙的。他心中對這個色身就產生厭離之想,我不要這個色身,我再也不需要你了。欸,一切唯心造,他不斷思惟以後,他色身就消失了。一個人一定要有色身,他以虛空為色身,四空定,「空無邊處」就是以虛空為色身。但我們要知道,你以虛空為色身,你還是有所住,你以虛空為住;只要你有所住,你就不得自在!當然相對我們以「色身」為住那好多了,至少他不會老、不會病,不會老病的問題。

楞嚴經一再告訴我們「不要去住!」這裡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就是我們人生你越想追求什麼你越得不到;你願意放下,你得到的更多。一個人的自在,是他面對誘惑假相的時候,他每一次都選擇「放下」。「真如本性」是我們生命的一個根源,我們活在妄想,你有所住就滿足了,那就這樣子過了。但是你不斷的「放下」的時候,你跟「真如」就越來越近,越來越近了,它無量的功德就跟你慢慢接軌了。

所以為什麼虛空藏菩薩能夠「手執四大寶珠,照明十方微塵佛剎,化成虛空」?因為他把假相全部放下,結果它擁有這麼多的自在!所以一個人你要能夠在修行當中成就大功德,你肯定要先學會「放下」。每一件事情誘惑你的時候,你告訴你自己:這個只是你生命的一個過程的假相,就是路旁的小花,你要的是繼續往前走,你不斷的放下,你的功德才會越來越大,這個道理你一定要清楚。

林瑞碧讀後心得摘要:

「不要去住」!

「越想追求什麼越得不到;願意放下,你得到的更多」。

「一個人的自在,是面對誘惑假相時,每一次都選擇“放下”」。

「真如本性」是我們生命的根源,不斷“放下”,跟“真如”就越來越近,

「越來越近,它無量的功德就跟你慢慢接軌」。


業障並不是障礙我們的關鍵

業障並不是障礙我們的關鍵

淨界法師:

其實我們不能怪業力給我們痛苦,業力它只做了一件事情:它把你的業力現出一個相狀,可能快樂的相狀,也可能痛苦的相狀,但是它可沒強迫你去接觸它,是你自己要去攀緣這個業力,所以你才跟它感應的。所以從佛法的角度,我們不能夠去怪業力,因為業力雖然是可怕,但是業力它不能主動的攻擊你,它只能夠被動的現出相狀,是你要攀緣的,是你自己要跟業力感應的,沒有第六意識的攀緣,第七意識的執著,業力怎麼會對你有產生干擾呢?

從資糧位到成佛,他的心態轉變,第六意識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第六意識,完全在第六意識。我們看得出來,我們從資糧位到加行位,佛陀並沒有強調說:哪一個人業障重,這個人要經歷久一點(解脫困難些);哪一個人業障輕(解脫就容易些)。佛陀基本上是不從業力的輕重,來判斷一個人成敗的,完全看你這個人的心理素質,你的觀照力,因為“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筆記:可見阻礙我們的並不是業障,而是我們的妄想,也即我們的第六意識分別心,和第七識執著心)。你一個人會活得痛苦,你會活得痛苦,業力的因素其實不大,就是你這個人攀緣心重——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你攀緣心重(分別執著心),你自己要去招惹業力。

第八識你是不能攪動它的,它裡面有很多很多的業力在睡覺,你最好不要把它喚醒,對你很不利的。那么你一天到晚攀緣的時候,你就是把第八識的業力喚醒了,你是沒事找事吧。所以你一個資糧位的菩薩,儘量的沒有事要把心收起來——都攝六根,好好的念佛、念法、念僧,就是你不要去招惹業力,是這個意思。所以你第六意識起攀緣的時候,你就是業障深重了(筆記:於是知道,業障並不僅從已經造下的業力來判斷,而更是從分別心、執著心來判斷:一個人第六意識、第七意識過於強大,也即分別心、執著心重,才叫業障重)。

那麼當第六意識:“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欸,這個人有無量的功德莊嚴,就是靠第六意識的憶佛、念佛。所以你看佛法很少談業力這一塊,因為它不是主角。你第六意識操作得當,你可以讓業力沉澱下來,你變成憶佛念佛——諸佛正遍知海,創造未來的功德莊嚴;你第六意識如果失控,你就去攪動業力,你就把你自己給害了,所以關鍵成敗在第六意識了,問題在這。你第六意識不收心,那你就會把無始的業力給攪動起來了,那是你自找的;你第六意識收心,第八識的業力,就沉澱下來,就帶業往生了。

所以業力也不是那麼可怕,看你怎麼去操作它。

——淨界法師《唯識學概要》

林瑞碧讀後心得摘要:

業力並不可怕,只要不去攪動它。

如何不攪動業力?好好念佛,用「阿彌陀佛」這一念取代萬念,業力就會被伏住而不起作用。

獅子睡著了,就讓牠好好睡著,喚醒牠,麻煩就來了。


79歲老人的投奔路:兄弟姐妹家走一圈才明白,誰老了都可憐 

79歲老人的投奔路:兄弟姐妹家走一圈才明白,誰老了都可憐 

文/未央之墨

知天命那年,老伴去世。我沒有再婚,從此孤單一人,好在唯一的兒子已經成人,看著他成家立業,我像終於完成生命交給我的作業一樣,鬆了一口氣。

我不知道我這個父親交的作業,是成績優秀還是沒有及格?只是每一步,我都在盡心盡力,沒一點含糊,我已經拼盡全力,做到問心無愧就好。

我沒有去打擾兒子媳婦的生活,自己孤單一人住在小漁村,靠賣魚維持生計,日子簡單而又平淡。

我對生活沒有慾望,兒子一家幸福和美,我無病無災,日子保持恆溫,不冷不熱,吃普通食物,穿普通衣服,從此到老。

可是 人有旦夕禍福,兒子遭遇車禍去世,在失去老伴後,我又一次承受白髮人送黑髮人之痛,我痛不欲生,整整躺了一個月,才勉強支撐爬起來,不知生活何以為繼?

兩年後,媳婦帶著孫女改嫁,我送上祝福,把自己的積蓄給了孫女,這是我一個做爺爺的心意,希望她在新家能生活的完整而幸福吧。

我自己依然守在小漁村,打魚賣魚,風來雨去,在鬧市的喧囂中打發時光,苟延殘喘。

這樣一過就是十五年,我越來越老邁,心裡也越來越孤獨,人變得很懷舊。

每天睜開眼睛,沒有可以說話的人,沒有人噓寒問暖,哪怕抬幾句槓,拌幾句嘴都是好的,四下張望,只有我形影相弔。

我不得不考慮自己的養老問題,我不想去養老院,那裡就像是集體宿舍,只有暮氣沉沉,沒有親情的溫暖,我們這個年紀的人,思想有點轉不過彎,也不願意接受生命原本的悲涼,蜷縮在養老院的一個角落,熬過人生的最後時光。

改嫁的兒媳婦,沒有義務給我養老,孫女有自己的生存壓力和生活的不易,我不想去打擾。

我有一兄一弟,還有一個姐姐,不在一個城市生活,一年到頭都見不上一面,但是想起來就打個電話問候一下,每年給他們郵寄一些精選的海產品,表達一下我對他們的惦記和牽掛。

在人生只剩下歸途的日子裡,很念親情,他們日子過的怎麼樣?身體好不好?成了我的惦念。

年輕的時候為生活奔波顧不上,上了年紀,親情就如潮水般湧來,蔓過滄桑的心,有今天沒明日的年紀裡,一個不小心,可能這輩子就沒機會相見了。

我打點行李,準備兄弟姐妹家走一圈,看看他們,說心裡話,我還想看看他們誰家寬綽,我想給自己找一個不淒涼的歸宿,我攢夠自己的養老錢,只是不想消耗在養老院裡,和兄弟姐妹們在一起,在親情的陪伴裡了卻殘年,是我一直的渴望。

一路奔波來到了大哥家,久別重逢,喜極而泣。

閒話家常後,哥嫂老淚縱橫,因為他們也年事已高,子女們安排他們去養老院,他們不想去,卻沒有話語權:“人老了,就像一片枯葉,不是你想去哪裡就去哪裡,而是風把你吹到哪裡,就只能在哪裡,以後如果還能見面,你就得去養老院看我們了。”

大哥感傷的抹著眼淚,我只能緊緊握著他的手安慰,起碼大哥還有大嫂,有個說話作伴的,而我孤獨一人。

大哥這裡,自顧不暇,沒有我的一席之地,陪伴幾日,我啟程離開,去了大姐家。

姐夫去世後,獨居的大姐自由自在了幾年,把孫子看大了,住在孫子家又在看護重孫子,照顧他們的飲食起居,一個耄耋老人,一天忙下來,腰酸背痛,每天超負荷的勞累,可大姐說:“能動就不能閒著,我現在付出,希望小輩們能念我一個好,將來我動不了了,需要照顧的時候,不嫌我煩,給自己積點德吧。”

大姐的話,讓人鼻子發酸,不忍再聽,本想著如果大姐獨居,我們搭幫做個伴,相互照應,可現實是大姐的日子不好過。

最後,我去了小弟家,他這輩子是個能折騰又不服輸的主,還愛說大話,做了一輩子生意,最後卻和弟妹住在一室一廳的公寓房裡,還和我說他這輩子賺的錢花不完,燈紅酒綠的日子過夠了,現在只想生活簡單,清心寡慾,過退隱極簡的日子。

可是弟妹偷偷告訴我,小弟瞎折騰,負債纍纍,和子女的關係也緊張,可他嘴巴還強硬的不知錯認輸,不和子女和解,老了只有淒涼無助。

兄弟姐妹一圈走下來,我的心無比失落,也更明白一個道理:人老了都不好過,誰都別指望,只能靠自己,人生下來就是孤獨的,學會習慣孤獨,承受孤獨,這輩子不離不棄的只有自己的影子,這就是殘酷的現實。

我準備去大哥那裡,和他們一起去養老院,那是我們最合適的歸宿……

林瑞碧讀後心得摘要:

真念佛人沒這個困擾。

今生是我在娑婆世界的最後一生。

該盡的義務、該做的事,盡力去做。其他的,「阿彌陀佛」自有安排。

想到命終之時,「阿彌陀佛」會來接引,從此永脫輪迴,不再頭出頭沒,飽嚐生老病死苦楚,真是爽!


睡前如何發願,可以積累資糧?

睡前如何發願,可以積累資糧?

慈誠羅珠堪布:

進入睡眠狀態,與十地末尾斷除包括阿賴耶識在內的一切意識,斷除所有念頭,進入無念的智慧狀態而成佛,也即從十地的最後一個瞬間進入第十一地也就是佛地比較相似。

尤其在“佛教的物種起源”(見《慧燈之光》壹)中講過,密宗認為,每天從夢中甦醒,經歷白天的工作與生活,再到晚上入眠,也是一個輪迴。

這個24小時的輪迴,與無始以來流轉至今的大輪回過程完全一樣,只是時間較短,只有24小時而已。

所以在睡眠之前我們要發願:“願一切眾生都能得到法身的果位!”這樣發願以後,就能把入睡的行為轉化為菩薩道。

林瑞碧讀後心得摘要:

每天連進入睡眠狀態,都在學佛。

這麼精進,佛道怎可能成不了?!


應當如何 受持 “彌陀經”

應當如何 受持 “彌陀經”

文:慧淨法師

這一部《阿彌陀經》,就是釋迦牟尼佛做郵差、從極樂世界郵遞給我們的,是阿彌陀佛給我們的家書。

阿彌陀佛跟我們說:

「你要 “念我的名號”。」

結果我們天天都在讀「聞說阿彌陀佛,持執名號……」一天讀多少遍,就是忘了 “念佛”,

把念佛當做第二位、第三位,這是沒有懂得經意,這不是如實受持這部經典。

即使你不識字,這部經一個字不會讀誦,但是,只要你天天 “念佛”,你就最好地讀了這部經。

你 “念一句佛”,就讀了一遍經,通通讀完了,因為《阿彌陀經》所講的,不過是 “專稱彌陀佛名”,得生西方極樂世界。

林瑞碧讀後心得摘要:

重點是「專稱彌陀佛名」,我們卻都沒抓住要領,搞七搞八的,難怪盡此一生,佛道難成!